默音:《迷恋》不只是一篇小说 | 创作谈
《迷恋》不只是一篇小说
文 | 默 音
有一年,我陪好友前往东京看演唱会,所谓的“毕业call”,指的是年轻偶像脱离团体,走上个人演艺道路或彻底转向其他职业前的盛大落幕演出。朋友并非毕业那一位的粉丝,事实上,仅仅是知道她喜欢的某人将会同台演出,为那么几分钟,才特意远赴东瀛。
日本的黄牛和国内的比,显得不那么专业,拿票现场一度陷入混乱,甚至让我担心对方卷款逃走(票款早就打入对方账户)。好在总算在开场前拿到了票。等票的时候,顺便观看了门口乌泱泱的人群——这里一群、那里一堆的,并非等候入场的观众,而是趁演唱会来交换偶像照片的粉丝们。照片经常是在CD内附赠的,打开后发现不是自己中意的对象,便找人换。目睹拿着一整本相册相互挑选的成年男女——奇怪的是少女偶像们的粉丝大多是中青年——想起自己小时候,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也曾流行购买港台明星的照片贴纸,譬如翁美玲的黄蓉,如今的年轻人怕是都认不出吧。
世道轮回,偶像不死。有句话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事实上,即便活到所谓成熟的年纪,人有时也会踩上最新的流行节拍。你可能在猝不及防的瞬间,迷上欧美音乐剧、日本宝冢、日韩乃至国内本土的少男少女组合。据说饭圈也有层层递推的鄙视链,男团女团的粉丝置身生态链的底层,大概因为他们所爱的不像是一种专业能力,更接近于青春本身?
而同时,不论对偶像的爱能冲淡多少生活的龃龉,毕竟并非常态。一回头,就有每日每时每分的现实需要处理。
试图描摹这种夹缝的状态,是书写《迷恋》的初衷。故事往往比预设走得更远,于是有了那么一大家子,那么一个活得心力交瘁的女主人公乔瑛,那么一个她爱的舞台上的少女路庐。人的情感投射往往有其复杂的起因,但情既生发,总有纯粹的瞬间。故事的最后,乔瑛不得不置身于某种意义上的台上,面对群众。粉丝之所以成为这个时代的经济体,成为被反复研讨的对象,正是因为其数量庞大和容易被诱导。乔瑛是众中之一,同时也是她自己。小说所能探讨的终究有限,只希望借这个故事,短暂地照见我们身边的众和一。
让时间跳回那年的东京,代代木体育场外。和朋友一起拿到票的,是一名戴口罩的男子。此种打扮并非掩人耳目,日本人习惯在感冒时戴口罩避免传染。在他的眼中,我大概属于“想买票而没能买到的倒霉鬼”,正当我打算和朋友挥手告别,男子热心地开口道:“请一起过来到门口吧!”不得已,陪着他们一直走到队尾,扮演了恋恋不舍的粉丝。被口罩遮盖大半容貌的男子,看起来像个寻常上班族。他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小说作者难免又有各种遐想。
作家简介
默音,小说家,日本文学译者。著有长篇小说《甲马》《姨婆的春夏秋冬》等,译有《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雪的练习生》《京都人生》等。
-end-
-end-
-end-
往期回顾
全国著名作家福清采风
作家影像:张梅
作家影像:朱辉
作家影像:龙一
作家影像:胡学文
作家影像:陈继明
作家影像:朱向前
作家影像:李浩
作家影像:鲁敏
作家影像:朱文颖
作家影像:孟小书在运动
作家影像:鲍尔吉.原野
作家影像:裘山山
作家影像:孙绍振
作家影像:刘醒龙
点击上方图片订阅2020年全年杂志
点“阅读原文”订阅《中篇小说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