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010:太空漫游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2010:太空漫游的读后感10篇

2019-12-03 23:00: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010:太空漫游的读后感10篇

  《2010:太空漫游》是一本由[英]阿瑟·克拉克著作,上海文 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3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一):木卫二的生命原来是三体人的原型

  中国人的宇宙飞船钱学森号到木卫二取水。

  重力发生器。

  相敬如冰。

  爱因斯坦说得很对,仁慈上帝虽然令人费解,但他绝无恶意

  变成纯能量体的鲍曼回地球,进入电路解决了一场核弹危机

  我刚刚骗了一个鬼。

  人欲横流的比佛利山庄

  计算机系统精神病老子就是不爽。

  鲍曼成了高级文明探测太阳系的快速移动探测器?

  木卫二上的生命生活在火与冰之间,有像人的动物海底爬行,不过没有眼睛,只忙着吃东西

  木星周围的磁力线,突然爆发无线电波,间歇性喷发的电浆体。

  木星上有云朵状生物?气囊一样巨大的浮游生物。

  木星和木卫二是生物进化的死胡同,不会出现有知觉的生物。

  在木星的核心,氢成了金属状态,但是液态。木星的核心是一粒地球大小钻石

  无重力感如同子宫里的环境,给人消除忧虑烦恼

  他们对彼此的弱点心知肚明,但心照不宣

  一次是意外,两次是巧合,三次是预谋

  我们全都是机器,只是等级差别而已。

  《叛舰喋血记》第四版。

  离婚词:无限的感谢。希望我们仍然是朋友

  印度词语Ahimsa,非暴力

  银河系里最可贵的无非“心智”。

  高级文明的个体需要宇宙飞船,它们本身就是宇宙飞船,它们把知识储存空间结构本身。它们变成辐射性的东西,永远摆脱物质羁绊

  木星被引爆成第二颗太阳

  木卫二的生命原来是三体人的原型。

  《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二):高级科幻小说

  阿瑟•克拉克的文笔节奏是最优美的,他也一定是个宽厚纯粹的人,因为他的太空漫游系列中,外星文明暂时还没有具有侵略性,没有为了抢占资源攻击人类,反而是作为神•父一样的存在扶持其他星球弱小文明,关键时候启发他们的心智,并监视、查看这些弱小文明的发展.. 特别引起我的兴趣的一段描述,是关于2001太空漫游中对于高智文明自身的发展。 “最早来到地球的探索者,早已面临血肉之躯极限。一旦他们打造的机器可以胜过他们的肉体,就是搬家的时候了。首先是头脑,再来只要他们的思想——他们把自己搬进金属塑料构成的闪亮新居中。 他们就在这种躯体里漫游星际。他们不再建造宇宙飞船。他们就是宇宙飞船。 不过,机器躯体的时代很快也会过去。在无休无止实验中,他们学会如何在空间本身的结构里储存知识,如何把思想永恒地储存在凝冻的光之点阵中。他们可以成为辐射能的生物,最终摆脱物质的束缚。 因此,他们已经把自己转化为纯粹的能量。他们在千百个星球上抛弃空壳,在无意识的死亡之舞中扭动了一阵之后,便碎裂而归于尘土。 现在他们是银河系的主宰超越时间限制。他们可以自由自在流浪在星际之间,也可以像一缕薄雾,沉入细微的空间缝隙……” 这是令我神往的一段描述。在十多年前,我的一位做着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空闲时间沉迷于魔幻电脑游戏的朋友曾经对我说,人类的发展中,学会利用工具成为关键的一个突进点,从此人类只是不断地磨练工具和科技,现在虽然达到了极其发达程度,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人类文明的进化如果是走另外一条道路,一条不利用工具,而是修行自我心智的进化道路,到了今天,也许人类不需要靠任何工具,就能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宇宙中飞行。

  《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三):只能写写赞扬的话

  有时候特别钦佩科幻作家恢宏想象力,他们比科学家厉害地方之一,就是预见了未来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是把他们的预想变成了现实。阿瑟·卡拉克在《太空漫游2001》预想了月球基地,外星文明,卫星通讯,计算机智能 火箭回收电子阅读碎片化以及飞船飞向外太空。我只能囫囵吞枣地读,一页页膜拜而过。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有些还达不到他设计水平,但一项一项总归会实现,而且跟他想的一样。在阿波罗十三号成功化险为夷,返回地面以后,美国太空总署署长汤姆·派恩送了一份整个事故纪录报告给本书的作者阿瑟·克拉克。汤姆在报告上面写道:“阿瑟,所言不虚。”他是怎么想出来的?他穿越到了未来?在1968年就已经这么牛逼了,假使到了现在还活着能写作,是不是更加能预想未来的科技可到什么水平,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都可以书写了。

  人类文明,从那遥远的类人猿发展而起。本书的开始也从此发生。人物很少,但说明了从那时起,外星文明影响着地球的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人类终于可以去太空漫游了。这离不开神秘黑石的感召。从第二章开始,类人猿直接飞跃到了人类进行太空漫游了。整本书基本都在飞向外太空。阿瑟·卡拉克不厌其烦描绘飞向外太空。所见,抵达,人的情绪变化,哈儿计算机的沟通和它的崩溃,细致入微。人类的发展,到外太空,是不是按照这个环节在推进?即便有所差别,应该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阿瑟·卡拉克的厉害的地方。将来,等真正能进行外太空漫游了,送一份报告在他的墓前,也说一句:阿瑟,所言不虚。

  读客的版本算是惊艳了我。拨开那封套,绚丽的英文字母夺人眼目实在靓丽了。那独特书签插图也惊艳了我。当然,我觉得是不是软精的会不会更好呢?

  《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四):我们如何到达未知

  2001年“太空漫游”是一部探索边疆的小说,人类在地球上建立了一个空间站并建立了一个空间站。在月球上的研究基地,现在正在进一步扩展到太阳系并将人送到土星。然而,埋在月球上的一块奇怪黑色巨石挖掘将对发现号的船员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它深入太阳系。开篇始于数十万年前的人类起源,以及一群在猿猴附近出现的巨石。这部电影更加抽象解释了这本书所解释的是,这个巨石已经被外星人的智慧所发送,并且包含了它,它开辟了猿人的发展,走向了成为人类的道路。它与月球上的巨石一样,曾经被发现,向土星发射一个脉冲进入太空。不幸的是,这一巨石的发现隐藏在弗兰克普尔和大卫鲍曼身上,他们是探险队的两名成员,他们为这次航行而醒悟,并且受到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HAL 9000的支配

  HAL的设计尽可能地发声,并且足以运行整艘船。由于外星人智慧很久以前就影响了人类,人类在计算机中创造了自己的智慧,这种计算机远远优于任何人脑,但却有其自身的缺点。这部电影主要关注航行和HAL的个性以及与剧组互动,以及鲍曼在面对HAL不眨眼的红眼和无情的风度时感到越来越不安。但宇宙飞船和HAL并没有集中在相同的程度上,并且解释了发生的事情原因。这些巨石是什么,当Bowman到达土星的月亮Iapetus并且最后传递给地球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Bowman到达土星之后会发生什么,我觉得这部小说真正转向了不同风格的太空科幻小说,因为更多的太空歌剧感觉进来了,并描述了最特别的场景。在某一点上,一个废弃的太空港被传递,被描述为数百英里长和一百万年。这个只是克拉克所暗示故事是巨大的,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太阳系,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存在。这种长时间漂浮在太空中的建筑物如此长时间地封装了 - 建造它的人是谁,它用了什么,这个空间距离是什么,为什么它被抛弃?“他们”是否超越了实体存在的需要?鲍曼是人类进入这一非凡进化飞跃的大使

  克拉克不仅用一个更大的故事描绘了一个故事,故意将我们带入鲍曼,因为他完全无知已经在很久以前取得的成就,在这个真正的外星人全景中航行,他还设法预测载人空间站更有趣的是,一个角色用来检查来自地球的新闻的电子垫,这在ipads出现之前的另一个四十年真是令人惊讶。因此,“太空漫游”不仅仅是一次错误的太空之旅,也不仅仅是对人工智能警示,它是人类追求目的地的故事,也是我们如何到达未知的故事。

  《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五):哈尔与鲍曼

  看《2001》的时候,除了结尾鲍曼的那一小部分异常科幻的情节我有点接受无能以外,全书就给我一种看到这本书就捡到宝了的感觉,所以趁着周末,赶紧跑去买了《2010》回来看。不得不说阿瑟.克拉克的文字功底真的是不一般,文字能操纵人的欲望在他的书里就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起码对于我而言是的。处于阅读低迷期的我基本上就是一摸到这本书就手不释卷,甚至在上班时间继续看。对于小说的情节上,弗洛伊德爱观察人的特征和他自身的人性弱点都在行文中展现无遗,钱学森号为了中国也在小说中作为太空历险三强出现了,尽管最后在欧罗巴上补充燃料时被这个星球上的生命体所摧毁,钱学森号的出现为美苏两方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当时仍在理层面的“大气刹车”,而小说中写到的被摧毁,在仁义道德上确实是钱学森号最好的结局,若它成功添加燃料则会抢在美苏两国前强行占有发现号落入舆论纷争之中,这个生命体的出现不仅为后续情节的发展打下了殷实基础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哈尔9000这个形象塑造的太让人心疼了,他是一个超智能的计算机,在设计的时候就被加入了很多人的情感因素,因此才有了《2001》中它因为内在运行的矛盾冲突而使得发现号失事,但在这一本小说里面哈尔的人工智能几乎跌入了谷底,它几乎没有办法识别人的声音指令,只能依靠老式的键盘输入,而最后,因为人类的需要,它与发现号被“丢弃”在木星的行星带中,无法返回地球。就连它的缔造者也已经在着手准备下一代哈尔10000的研发。这样的下场不得让人思考,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研发说到底不就是为了自身的优越吗?为了减轻人类的负担,为了使得人生活得更好,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给人工智能添加情感呢?他们在这种情感下会收到折磨,而且一旦有了情感出现,我个人认为那就是成为了“生物”,那么我们人类其实就是在奴役另外一种生物罢了。像是最近看的一部韩国网剧《不是机器人》,里面的机器人男主角喜欢女主角,而女主也在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之后,不可抗地喜欢上了男主,最后结局怎么样呢?男主是机器人的事情被揭发了,随后只有两个选项:清除记忆或是让男主再也接触不到女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应该怎样选择呢?我不知道

  说回《2010》,小说给《2001》中的鲍曼转移到一个银河中转站的情节填了坑,另一种更加智慧的物种把他“劫持”了,他的记忆与人生都被复刻,随后放到一个像观览室的地方进行展出,后来他更是成为了一个机器,就像哈尔一样,被设定好的计划程序操控着,执行程序设定的任务

  what a coincidence!

  《2010:太空漫游》读后感(六):漫游

  看完《2001:太空漫游》这本书时,很多东西我都是稀里糊涂的,那时,我突然想到了电影《星际穿越》。神秘巨石的突然出现,触发了非洲人类文明的诞生,又在木星上神秘地出现,这里面的关系,我始终没有弄明白,看完电影后,我更发现,阿瑟·克拉克根本就不打算把这事说个明白。 尽管书我得很是糊涂,但电影却是看得非常明白。后果来我一查才知道,为什么电影对书的还原度这么高,原来是因为《2001:太空漫游》这本书原本就是一个剧本,为了拍电影而写的。 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用现在的眼光看来,根本没有什么特效可言;甚至电影的剧情发展都非常的平淡,人物之间的对白少之又少。在豆瓣上,我看到有位五零后说看这部电影他看睡着了。不得不说,如果只是单纯地看了这部电影,绝大部分人确实会睡着。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深入人心,但我始终并不太认可他对人类进化的推论。现在已经2019年了,距离人类从猿到人的那个被鉴定起点经过去几百万年,可是人始终还是人,猿始终还是猿,为什么? 阿瑟·克拉克给了我们一个幻想:外星文明给了我们的祖先启示。担任这个启示责任的我们姑且称之为黑色的巨石,因为没有人知道它的材质到底是什么。它神秘地出现在非洲大陆的猿群之间,让猿群从中获得一些灵感,从此开始使用工具、直立行走;然后又出现在月球的某一个地方被掩埋。 黑色巨石两次在离开之前都有一个固定指向:木星,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主角大卫最后到了木星,也没能发现这个秘密。 《2001:太空漫游》小说情节不太精彩,更多的都是一些细节上的科幻描述,它与电影一样,人物对白以及剧情的发展都很淡,仿佛是一本带着略带着故事性的科普书。 那么,在现在各种特效科幻大片熏陶下的我,为什么会对如此冗长寡味的电影感兴趣呢?(说到电影的冗长,全片有143分钟,片尾字幕完了后,还有几分钟的黑屏时间,除了有背景音乐外,屏幕上什么也没有。如果不是真正的科幻迷,是无法忍受这些的。) 小时候觉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实在是幼稚好笑。小孩子都知道,我就是我,我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最后我们都会死。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见的东西越来越多,发现星空其实不再那么简单时,那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已经成为一个哲学问题,甚至是神学问题。 阿瑟·克拉克用一块黑色巨石说明了他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猜想,这也许是一个可以让对达尔文人类进化论有质疑的解释。 此时,我又想起尼古拉斯·凯奇演过一部科幻片《末日迷踪》:地球上的人最终被太阳发射的微波毁灭,在毁灭之前,有外星文明来到地球,在世界各地选出了一对对他们认可的孩子,带离地球。外星人给了尼古拉斯一个解释:这些孩子是地球的火种,最终,他们会被带到一个完全崭新的地方继续生活下去。 片尾的结局是,尼古拉斯的孩子与另一个女孩确实被带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地方:一个植被茂盛的星球,没有任何文明,没有任何工具,没有什么可以现成享受的食物与衣服。换句话来说,人类文明的诞生,就是由这两个孩子开始的。 这也是我以为人类文明诞生的可靠方式之一。 只是,这个结局不能再追问下去,不然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又要开始循环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2001:太空漫游》似乎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大卫在木星外时,还是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当他到达木星后,却变成了一个老年人,并且很快就死去。大卫在临死前,看到了那块神秘的黑色巨石,然后? 然后,他就变成一个睁大双眼,带着思考的眼神看着木星的婴儿了。 《2001:太空漫游》,书与电影的结合,帮助我很好地理解了阿瑟·克拉克的科幻世界,这正是我喜欢的方式。只是,当我搜索《与罗摩相会》改编的电影《与拉玛相会》时却发现,这部电影有预告片,却没有上映片源,真是遗憾。 只是,我又对《星际穿越》这部电影的书产生了好奇,我也确实找到了《星际穿越》这本书。 猜猜,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