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明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文明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19-12-20 23: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明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明简史》是一本由[美]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简史》读后感(一):文明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文明简史》,不同与传统类型的历史书籍给人的刻板印象,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房龙从西方现代对传统、历史的普遍了解入手,将文明简史写的相当接地气。

  本书讲述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仿佛是透过在一旁注视着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眼睛看历史。

  作品中对文字起源和演变等文明发展的节点进行了分析,将文明的发展过程戏剧性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文明简史》读后感(二):带你领略人类发展的“文学”作品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最近偏爱读一些自己之前不会接触的书籍,虽然我是一个文科生,但是对于历史并没有了解的那么透彻。在我印象中,,史学类书籍都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最近读的《文明简史》却让我有所改观。

  作者是美国的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他不仅仅是一名作家,还是一位历史地理学家,正是基于他这双重身份,让他的书在基于历史的基础上,更加有趣味性,更加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高深莫测的,不再晦涩难懂,反而是生动可爱了许多。他的作品也一度成为了青少年们热爱的课外读物。这次读他的作品我也是收获良多。

  作者在《文明的开端》这一板块中,介绍了人类从懵懂无知,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的一个过程。最初的人类不懂得保护自己,更别提什么文明了,那个时候人们交流都是困难的,没有文字,只能依靠动作来表达自己,慢慢的学会了用图画,再后来发明了文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也是人类从无知走向聪慧的过程。

  每一个物种的进化,都是对生的渴求。一开始人类不懂得如何让自己活下来,但是他们内心知道,要活下来必须战胜大自然,战胜其他的猛兽,于是他们学会了利用火,学会了驯化其他猛兽。我想,正是对生命的渴望才让我们走到了今天。一开始我们追求的是活着,后来慢慢的人们开始希望好好的活着,一步一步,我们的欲望也在膨胀。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战争,后来人们各种争夺。这是历史进化的必然结果吧。

  这让我想到了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庄园》,动物们一开始是单纯想要舒适的生活,所以才把人类赶出去,但是贪念驱使猪统治了他们。很多时候,一旦有了身份的区别,就会带来更多的争夺。就像是作者提到的国家的建立,当然这也是人类体制建立的必要过程。

  在书中,作者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的历史给我们呈现出来,而是通过大量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我们去了解真相,了解史实,这也在侧面表达了作者的态度,那就是人要多思考。作者在书中也提到过,他说,古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容易被传统禁锢,他的疑问总是太少。回想一下,古代很多过失也都是基于墨守陈规。我们不管生活在哪个年代,都有有创新精神,都有勇于跳脱既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虽然说前人的思想成果很伟大,他们有充足的经验,但是时代在变化,我们也要有所改进。那些伟人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不就是因为他们有创新精神吗?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还有很多,剧透太多会减弱大家的阅读兴趣,还是希望有更多人翻开这本书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历史,那些关于人类起源、发展、强大的过程。另外剧透一下,作者还亲自配了插图哦。

  《文明简史》读后感(三):你问我要去向何方 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如今我们都知道,所谓历史,总会有一些合理的想象,但这个“合理”区间的判定,就充满了弹性,只有看每个历史学家的偏好、学识以及自律了,所以我们能在历史中看到当年明月充满人文悲悯的阐述,也可以看到矮大紧举重若轻的闲谈——如果你觉得这两个人的分量不能代表严肃历史的话,那太史公对人物理想式的嫁接总该让你对绝对的“信史”观点产生一丝动摇了吧。所以,我一直以为历史就是一种故事,只不过它的面孔稍微严肃一点,让人产生些许敬畏。

  既然是故事,总归是要好看一些吧,如果夹带了私货还是说不明白,那很显然这样的历史作品就不算成功了吧,一如雾满拦江的宋史——与我三观不合又与史实偏差较多。但现在很多的史学作品起点开始变高了,你会发现在苍苍茫茫的历史中总有些学者保有旧式文人的热情与责任,企图在历史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来对标如今的生活,或者寻脉文明的源流,比如极其不易笔记的易中天中华史,还有施展的大火书籍《枢纽》都是好东西,但普遍较为艰涩,有些让人望而生畏。

  美国人就不一样了,你能明显感受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记录习惯的不同,在美国史学家里最著名的也许就是房龙房大爷了,据说影响过胡适。以房大爷为首的美国史学家,在写史的时候,你能明显的感受到浓重的纪录片风格,不知道你们看没看过BBC的丑陋的历史,就内个味,故事性、代入感很强,感觉像是喝多了的上司在酒馆跟你卖弄所见所闻一般,(不是贬义)语言风格十分亲民好读,很多可以记叙的东西,他也会给你整个故事,生怕你不爱读,读不懂,可以说十分贴心了。

  读完以后我也有点百感交集,都说文化输出文化输出,人家西方人很早以前就会编故事了,我们还是抱着古色古香、千年传承、文化脉源不撒手,故事讲的乱七八糟,你看人房大爷,说一个原始人的故事,都能情景代入描摹一段原始人的一天,特别人与自然,特别赵忠祥,让我看的极为舒适自然,你再看看咱们输出的文化,生怕你看懂喽,生怕你觉得历史很容易。特别像一个生活老师向你传授他的管理技巧,极尽复杂之能事生怕你看不起他。

  房大爷人家就不,像个物理老师,生怕你觉得历史麻烦,给你讲故事,循循善诱,老少咸宜,过了这好几百年,好像也不怎么过时,当然有些叙述技巧,让我们这些看网文长大的孩子有些免疫,但这就像情景喜剧,你说有多搞笑也不见得,主要是营造出的这种氛围,氛围感一上来就觉得轻松,像是泡澡一样,你读这样的历史,你就觉得鲜活了,一边吃着鸡翅一边看历史,不比抱着大部头苦思冥想挠秃头香?

  真的,历史证明,潮流是冲着人家海洋文明的习惯流动的,是吧,咱就指着大海的方向可劲撩就得了,也整点有意思的,有劲的东西。这都互联网时代了,老家伙们的太师椅都被年轻人拆了填灶台了,再端着就得活活饿死了,你得蹲下和年轻人们好好聊聊天,就这别人还指不定爱答不理呢,你还在主席台挥斥方遒?

  不管你认不认,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已经来了,更况且碎片化的知识真的就那么可怕吗?通俗易懂的历史就那么可怕吗?不见得吧。

  《文明简史》读后感(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不知是为何,最近对社科类的书籍有很大的兴趣,也许是阅读完《地球编年史》这种十分硬核的书籍后,也许是出于丰富自己知识的心理,我在双十一当当大促买回来了这本《文明简史》,对xx简史类的书籍我也是一直有很高的好感度的,因为曾经看过一本《人类简史》,觉得简直惊为天人的一部书,自那之后,xx简史类的书籍,就成了我的阅读口味之一。 这本《文明简史》,作者是美国的亨德里克·威廉,说起美国,我上次阅读的《地球编年史》系列也是美国的作品,作者是撒迦利亚·西琴,由此我突然觉得,阅读过那么多外国的书籍,感觉看的硬核社科类书籍都是美国的多,但是不得不说着实是非常的硬核。 从书名来看,这本《文明简史》固然讲的是文明,那是什么文明呢?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理所当然的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享受科技的生活,甚至还有些富二代官二代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但是,是否有人想过,这些东西都是怎么来的? 亨德里克·威廉,我还特意去百度百科搜索了一下这个作者的资料,出生于荷兰,著有多部著作,而大部分都是与文明有关,在作者简介里,这样评价亨德里克·威廉,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化领导者,一生致力于历史与文化的文化传播,每一本书都有惊人的销售量,他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并且深受读者欢迎。 人类文明分为原始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我们现在处于生态文明。 初中时候学的历史,书上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祖先是猿人,很多时候看书上配的图片,都难以想象,我们的祖先居然长这个样子,与现在的人有很大的差异,让人匪夷所思。 从远古的玄武纪,侏罗纪,白垩纪,寒武纪,远古的动物经过无数次的大自然的淘汰,无数次的进化与发展,无数次的灭亡,最终,形成了我们目前的样子。 考古学家们,用无数的努力和精力,追寻远古的足迹,找到人类曾经存在过的证据,现如今,生活无忧无虑的我们,理应对这些有一个了解。 话题回到说起这本《文明简史》,它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文明的开端》和《发明的故事》,这也正是这一本书的优秀之处,作者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将我们的祖先历经的故事,像讲笑话一样,表述到我们面前,让我们用一种很轻松的心情,了解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在此时,我不由得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从远古的青铜时代,石器时代,白银时代,或许有一天,一位祖先突然将手里的生肉放到火堆前,于是我们知道,原来火是人类的朋友。 也许某一天,一位祖先使用了一根树枝,或者一块石头,帮助了自己,然后我们知道原来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

  这本书真的让人收获很丰富,追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追逐未来的梦想,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是如何产生的,正如落叶归根,人总归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希望看到这一本《文明简史》的你,或者是没有看过,而看到这篇书评的你,都可以用多了解了解文明的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类祖先自古以来留下的问话,更应该永久存于我们心中。 感谢这本书的出版,感谢作者亨德里克·威廉,让我拥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了解曾经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一件事。

  《文明简史》读后感(五):一本值得探究的礼物

  这本书的文字极富感染力,身为读者的我对这本书中文字的共鸣非常大。个人认为,想要写出这样有感染力的文字,不管是短篇的文段还是长篇的文章,必须保证至少七成建立在真实基础上,另外的三成则取决于作者文学素养的笔头运用和遣词造句的功夫。而作者却将这些全部拢聚,已着实提现了他笔力的深厚遒劲,这些虽离不开写作者常年的积累和精心的打磨。若没有实例,也着实写不出那样动人的语言。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这么问我: “我漂亮吗?” 而我的回答则会是: “不会有人夸日本人日语好的。”

  这本书本身的魅力就已经足够我去用毕生的赞美词语去形容它了,或许也是因为我本身对历史文明与未知有着级强烈的好奇心,但那种形容枯槁的文字就算是我也不能保证能完全不带厌烦的看完,而《文明简史》则不然,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上生动有趣的例子完全让我沉溺其中——我是两天内就将这本书读了个透彻——它太吸引我了!

  《文明简史》一书记叙了一开始的史前人类进化,如何从最初的文明到现在的高级文明的进化全过程。记叙了他们如何从愚昧无知的猿人类发展进化到现在的高级人类的全过程。还道出了从兽皮到摩天大楼的秘密与千变万化的发明故事。

  英国的乔治屈维廉曾说过:“历史并没省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 的确,通过房龙的这本《文明简史》的确使我收益良多,历史文明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且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

  你知道自己从哪儿来吗?你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出于什么原因,又是怎样开始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的吗?

  在这本书里,房龙将这些问题逐一摊开来,又把他们的文字逐一组合编成一个个故事,像讲童话一样来开始对我们叙述它。在这本书里,我们了解到了史前人类的进化,了解到了埃及人和西亚人的文明,了解到了犹太人摩西的一生为族人奉献精神,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令人好奇忍不住去探究的神秘“礼物”。 书中说“历史讲述人的故事,但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他们以飞快的速度向前推进,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达到了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文明巅峰。”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看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它从来就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待持续太长的时间,它总是在移动,带着它的行囊去寻找新的领地。 时代文明的烙印化作黑字攥录于薄纸当中,那在特定环境下的思维,呈现着反反复复的,是不停的锤炼着的人格与信仰,我们能够从其中感受出时代文明历史的进步与人类的成长变化。

  文学的魅力,真情的贯穿,不正是备受读者喜欢的重要原因吗?你在问我这本书值不值得你去看?哈,我的回答是:它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一本好书不得不重温几次,一遍之后,便不吐不快。我至今为止看过的书里,幽默风趣的讲述历史文明之人不少,但这本《文明简史》,绝对是我会回头重阅的、少数书刊之一。

  《文明简史》读后感(六):《文明简史》观后感

  《文明简史》是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的作品,刚看到“房龙”两个字时我还以为是个中国人呢,看了作者简介才知道不是。

  作者简介说他擅长“用生动诙谐的文笔来讲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历史,让读者能在短时间内轻松掌握历史”。那我就期待看看吧!

  第一章就有几句话吸引到了我:“从另一个侧面讲,我们又像最原始的人类一样无知——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也不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出于什么原因,又是怎样开始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的。”嗯……我陷入了沉思:我的知识库告诉我,人类是从一个小小的细胞发展而来的,那小小的细胞又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呢?这好像确实是个问题……

  “每个人看起来都好像快要死去。事实证明,这段痛苦的经历却成了人类真正的福音。因为在这场痛苦中死去的都是弱者,而那些幸存者被迫开始磨砺他们的智慧变得更强悍。”嗯……现在地球人数(特地百度了下)有70多亿,其中佼佼者只占十之一二,而我就是那十之八九的弱者,我是不是应该……嗯,这也是一个深奥难懂的哲学问题……

  书中确实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了很久以前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及那些古老的文字,或建筑,或发明,是怎么产生的——先人的许多发现或发明,我们现在还在用,受益何其多。

  有些人或许从没想过我们现在的生活为什么能够如此便利吧,人不能忘本,况且,为什么有历史课?就是为了从先人那里汲取知识,以做到传承发扬啊,站在巨人肩膀上,能看得更远,也能走的更远。

  不过我偶尔想到这,也是选择一知半解就得了,没有细究过什么发明原理,要不我就成科学家了。但我们还是要好好感谢先人,从古至今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财富,成就了如今这样科技化便利的人类社会。

  《文明的开端》第十一章说,“古巴比伦跟我们许多现代国家相比,在管理的很多方面都更为出色,人们的生活也更幸福快乐,法律和秩序维护得更加认真严谨,人民拥有更多的言论及思想自由。”

  这让我对古巴比伦产生了兴趣和好感,有机会可以好好了解下,一定会学到很多实用的管理技巧。

  通过本书,我还是知道了很多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例如:

  黄道十二宫的星象是迦勒底人命名的,

  木星也被称为朱庇特(爱神丘比特?),

  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小时,一小时分为60分钟,

  也是他们学会了使用十进制和十二进制体系,

  美索不达米亚不只是平原,还曾是国家,

  ……等等。

  要说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历史,也算是易懂,至少作者不用太多专业术语,都是平话。可缺点是太跳脱了!比如时间跳脱,让我感觉说到哪就是哪了,前一句话说了几个月的事,下一句话又说了800年的故事,却又不交代清除时间线,因此我特别混乱。

  一开始只是觉得混乱不好理解,后来我想,或许这也是一种翻译腔在作怪?比如《文明简史》前言“不要忘记,从那令人敬畏的智慧之口所讲述出来的即将来临的人类竞争之理,远比月亮老人见到她久未团聚的五姐妹更容易让人理解深刻,也更让人难以忘却”这句话,我就觉得完全是一句废话嘛!至少,我非常不理解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试着缩写一下:“从那口中所说的人类竞争之理让人非常难以忘却”。这啥?这什么意思??这说的什么鬼???

  《文明简史》读后感(七):一本关于文明的故事

  《文明简史》是荷兰裔美国知名历史学家,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一本力作。之前有幸拜读过他的作品《人类的家园》感觉他是一位非常不一样的作家,与其他历史学者不同的是,他擅长比较文艺的写作手法,用比较生动有趣的文笔来讲述枯燥无味的历史,读别的作家的一些作品,会有一种如同嚼蜡的感觉,特别的乏味,但是房龙的作品,却更像是读一本有趣的故事,这也是我非常喜爱它的原因所在。 地球有几亿年的历史,但是人类只有几千年的足迹。在之前那许多的岁月里,我们一直坚信曾经有很多璀璨的文明出现过,我们也一直在寻找他们的蛛丝马迹。但撇开这些不说,即使是我们现有的人类几千年的发展,也是非常的绚丽多彩。人类的发展史当中,创造了很多足以让我们人类自豪的作品。《文明简史》,这本书讲述了人类如何从蛮荒到最初的文明以及现代的高等文明,从愚昧到科学的过程,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更是人类的一部开创奋斗的历史。 打开本书有一种非常厚重的历史感,他的第一篇章就告诉我们这是一本非常伟大的书,简单的一句话也足以体现人类的伟大,就像书上说的,“当年哥伦布历时4个多星期,才从西班牙航行到西印度岛时,他们或许怎么也没有想到多年以后我们乘飞机穿越大西洋,仅仅需要16个小时,”是不是感觉很快!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10年之后,20年之后,或许只只需要一瞬间,我们就可以到达。 也或许冥冥之中有神灵,在推动我们人类向前发展,向高度的文明去走。当我们像原始的动物一样生活的时候,有一天发现天气却变冷了,变冷了以后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甚至在那一段时期人好像又快要死去了。但是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能够去开发自己的大脑,让自己去更暖和一点的地方,比如洞穴去生活,再比如偶尔发现的陷阱,逐渐的结束了石器时代,然后一点点的走向文明。 人类文明史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动力,是不同人类群体的文明之间的交往,只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碰撞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更高的火花。我们会从对方的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点,然后去除其糟粕,来补充自己的不足,所以只有双方的文明产生大的碰撞才能释放出更强大的火花。就像东西方的文明碰撞,我们中国有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而火药在我们中国只是用于烟花炮竹,进行娱乐而已,很少用于军事。但是在偶尔的一瞬间流露到西方,西方的人却发现了这个东西的的威力,把它制成了坚船利炮,用这些东西敲开了腐朽的大清朝大门,让中国走向了一段屈辱的历史。那一段时期中国是受到西方文化最严重的时候,也或许有摧毁我们东方古老文明的一些危险,但是我们挺住了,那一刻我们接受了很多西方先进的东西,结合我们自身的优点,使我们中国人再一次站起来,又一次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而最开始的文明接触也是最原始最粗暴的就是侵略,所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有一些强大的人强硬的把自己的文化输出到一片崭新的原始的大陆上,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比如在公元前50年,罗马人就征服了地中海东岸地区。而到后来大航海大时代的来临,欧洲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英、法、德等大国纷纷开启了殖民地,在他们奴役其他地方的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把自己的文化简单粗暴又快速的传递到了世界各地,让我们学习到了更新的知识,才能够真正的奋起直追。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读《文明简史》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是从哪里来,然后我们才能够明白,我们到底要去何处。

  《文明简史》读后感(八):有趣的文明历史读物

  最近我对历史类的书籍很感兴趣,于是浏览了不少历史书,多数历史类的书籍会详细文字对历史的进程进行忠实的还原,即便已经将历史描写的尽可能详细,作者依然还是会说“简说”,无论是《澳大利亚史》、《中国文明简史》、《简说西周史》,都很忠实地分析还原了历史的脉络,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历史就是这么平实详细”的刻板印象。

  然而,翻开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文明简史》,立刻刷新了我的历史类书籍的认知,没错,它完全不同与传统类型的历史书籍给人的印象,而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房龙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他曾著有《圣经的故事》等书。

  如果要从探究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角度看房龙的作品,很难说他还原历史,因为他的作品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带有浓烈的个人风格,对历史进行了自己的解读,看起来有一定艺术的加工的成分,并不能作为学习历史的依据。

  但是,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大致走向,感受历史的趣味性,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带给读者的正是历史的趣味性,和闲暇时分愉悦的阅读体验。

  房龙讲述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仿佛是透过在一旁注视着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眼睛看历史。

  这双眼睛从石器时代的史前人类开始看起:

  看着人类为了生计,学习打猎觅食;

  看着人类为取暖和果腹,学会用火抵御寒冷和烹饪;

  看着人类为了保暖,学会用兽皮做衣服;

  看着人类为了更好地打猎,学会使用石头制作工具;

  ……

  在房龙的作品中对文字起源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将文字的发展过程戏剧性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比如:他把现代英语中的“我相信我看到了长劲鹿”转换成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便令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历史知识。

  虽然,学者们最初尝试将古埃及文字翻译成现代的语言较为困难,但是通过一代代学者们的不努力,已经将很多古埃及象形文字转换成我们能读明白的文字了。

  本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圣经中涉及的事件和神迹传说。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它以西方现代对传统、历史的普遍认知入手,将文明简史写的相当接地气。但是从我们东方人的角度来看,其中的内容还是有些许陌生,读者如果能了解一些有关圣经的知识和西方文化中的历史故事,阅读本书会更容易理解。

  我在阅读本书之前,恰好阅读了撒迦利亚·西琴所著的《地球编年史》系列。西琴在他的作品中,将圣经中的很多内容与历史考古研究的发现相结合,也结合西方的历史传说,对人类的起源、冰川时代的来由、大洪水时代等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这套书也有助于我理解房龙作品中的时代特征,了解文明发展的节点,这些时代特征和节点基本上与《地球编年史》系列和《圣经故事》中的相关记载吻合,从大方向来看,房龙的作品基本上体现了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翻译也非常到位,译者锦龙忠实地将房龙风趣幽默的文风传递给中国读者,在无数厚重的历史空气里,他的翻译仿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优秀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作为《文明简史》的东方读者,我发现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关洪水的年代与西方历史文化记录的大洪水年代信息基本一致,但我们知道西方大洪水靠诺亚方舟解决人类的危机,而东方的神话传说中则是大禹治水来疏通水患。这是东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同的小节点,也反映出:在东西方文化中,历史传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因此这本书并不能代表东方文明的发展进程。

  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阅读本书时,读者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辩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