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知道的智慧 |《佛陀的幸福课》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不知道的智慧 |《佛陀的幸福课》

2019-12-25 22:03:18 作者:托马斯·培恩 来源:心灵自由 阅读:载入中…

不知道的智慧 |《佛陀的幸福课》

  有一个修行的学生问他年长的禅师有关人死后的情况。那位老禅师说:“我不知道。”

  “可是,你不是禅师吗?”学生惊讶地问。

  “是的,我是禅师,但我还没有死。”老禅师说。

  这位禅师道出了佛教最简单、最直接的特点特别禅宗),那便是陈述事实。谁会知道死后是什么模样呢?然而,即使我们没有答案,这位学生的问题也不容忽略,因为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答案,就不会对死亡及生命如此地害怕了。

  佛教中最伟大礼物就是“无有恐惧”。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死亡之后会有什么等着我们,叫我们如何不恐惧?我们可以假装不害怕死亡,或者试图避免想起死亡。

  但是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我们用来面对死亡的方法(否认)将摧毁我们的意识制造出一种我们鲜少察觉无所不在紧张焦虑。(贝克,1973 )

  身为人类,我们有一种独特优势。我们是有意识的生命,也知道自己限制。我们能够理解无穷远的定义,也能懂得永恒概念,我们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生命有限短暂的。在知识可及的领域人类地球上唯一能够拥有这种意识的动物

  那些愿意去思索人类的有限性与无常,以及它所带来的问题的人,是真正属灵的人;而那些不愿意探索这些问题的人,即使他们常常去教堂敬拜或从事许多宗教活动,也不是属灵的人。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而为人的处境时,我们会假装自己永远就像现在一样活着。当我们否定死亡时,积累财富威望、娱乐与权力看起来则似乎有所道理,好像这些东西都会永远属于我们的一样。就算我们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我们的举止却看起来好像它们可以永远随身一般。

  当我们能深刻了解生命总有消逝的一天时,我们便会知道汲汲营营追求那些物质,并将它奉为生命的重心是一种不智的选择。拥有这些物质并不是邪恶错误,但它们却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忘记深刻地活在当下,因此我们必须要谨慎对待

  积累身外物做法是一种心理策略,让我们用来逃避面对身而为人的处境与限制。这种行为是一种自以为不同思考模式。所有的人某个程度都受到这种自负心态影响

  当我们观察自己的想法时,往往可以发现,自己的思想与行为都表现出这种自负心态,似乎其它人总有一天都会老去、罹病并且死亡,唯独自己得以幸免。我们以为自己与年老病死毫不相干,表现出自己真的免疫于死亡一样,而且即使身边生老病死故事不断发生,也无法让我们看清这个事实。

  当我们生命充满活力时,要一窥死亡的真实是极度困难的。我们很难明白死亡不是一个模糊谎言,而是一个具体又无可避免的事实。虽然“人生不能逃避的两件事情就是死亡与缴税”这句话稍稍点出了死亡的不可避免,然而我们也只是将死亡当成如同缴税般恼人的事情,而不是人生终究要面对的问题。

  自以为不同”的想法是我们用来逃避意识死亡的第一种曲解,而有另一种曲解也与它非常相似。当我们没有自信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时,我们透过依赖他人的特殊性来曲解事实,即使他人的特殊性只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也无法阻止我们。

  比方说,对于名人迷恋就是这种曲解的症状之一。我们迷恋那些名人的生活,就如同他们是奥林匹斯女神一样,好像借由了解他们富裕不幸的人生,酒驾事件或是绋闻情事,我们也能够变为神仙一样。

  适当警戒能够让我们不因自己的看法而掩盖了死亡的现实。我们必须要与“人终将一死”这个事实和平相处——不只是一般的死亡,或是距今尚远的死亡,而是我们自身的、真实不过、不久的未来便会发生的生命消逝。如果我们无法面对死亡,死亡便无法发挥“解救者一的角色

  你可以试着用手感头骨下方的位置触摸自己另一只手,你便知道自己就像其它凡人一样,都是由骨头架构而成的。有了这个认知,你便开启了一道领悟的门,知道终有一天,你刚刚所触摸到的骨头将会是唯一遗留下来东西,而且再过一段时间,连骨头也不剩了。

  我们要从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开始。否则的话,对于生命不会终止的看法,只会让我们继续否认这个必将发生的事实,让我们继续不断地挣扎对抗与夺取。

  正因如此,佛教比丘与比丘尼每天都会提醒自己终将年老、罹病并死亡;提醒自己由于万物皆无常,终会失去自己的至爱:提醒自己唯一真实拥有的只是自己的因果报应(karma)。

  因为因果决定了我们能量的型态,涌入我们死后的未来。请你不要误会,这并不是一种沮丧、负面的修行,而是一种解脱修炼,让我们能够从错觉自由,并且活在当下。

  正因为我们知道终将一死,我们才能全然地活着。知道死亡终至才能让我们获得避免浪费生命的智慧。死亡教导我们每一刻都要保持觉醒,珍惜眼前的生命,而不是匆匆地略过当下而追求想象中的未来。

  死亡教导我们活在当下,并了解当下是我们唯一可以享受生命时刻。我们不应该总是因为苦痛地追求永远不会到达的明天,而蹉跎了今天的生命。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思量那位老禅师所说的那句智慧而诚实之语——“我不知道死后将会如何”。的确,谁会知道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事?老禅师是在提醒我们活在当下,而不是让自己困在这个推测之中。如果我们能够以平静的心看待死亡,还有什么好害怕的?

  你不用极尽所能让自己变得特别,也不需要执著于倚赖什么特别的对象。你将知道生命本身已是一个奇迹。你将学习呼吸微笑,看见每一刻、每个情景中本就存在美好,或许你也会第一次真正为了你现在的生活而感到幸福

  在相对真实中,死亡是我们存在所不能逃避的命运,也是铁铮铮的事实。虽然在终极真实的层面,我们可以透过那些伟大精神导师的死亡、轮回与前世回溯的记载,甚至经由自身的经验洞察,看见生命不朽的暗示,我们都不应该用这些记载来作为扭曲相对真实中人终将一死的事实。

  当我们忘记死亡的存在时,我们便会忘记要活在当下。

  我们是否曾听过许多人用这样的话语安慰哀伤的人:死者已经“到了另一个更好的地方”?有时候哀悼者可以感受这种话语背后慈悲动机,也会受到鼓舞。但更多时候,这陈腐说辞不经意地使悲伤者感觉更加孤单,并且感觉没人真正了解他们那种再真实不过的失落感受,那种深沉伤痛

  在终极真实的层面,死亡并不只是结束。但是我们不应该用这样的洞察来加强我们对于死亡的否认,或是扭曲死亡的现实。当有人去世时,死亡是真实发生了。亡者是真的消逝了。

  然而,同时,死亡并不是像我们一般所想象的那么陌生。死亡经常出现深度心里治疗过程之中。保罗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本文源自:《佛陀幸福课》

  本书已经更新完毕,可识别购读?

  延伸

  灵魂占星个案咨询 | 从星盘看你今生的成长功课

  在这个平安夜出生的人,人生的进化方向是什么?

  心灵自由2020年线下读书会·北京站第1期,书友招募ing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