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侘寂:致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侘寂:致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2019-12-25 23: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侘寂:致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侘寂:致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是一本由[美]雷纳德·科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1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侘寂:致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读后感(一):侘寂,这个词听起来就很一头雾水—《侘寂》

  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候,我完全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感觉逼格很高,感觉很中国,但又很不中国。

  确实,它是日本禅文化的一部分,而日本的禅文化又是从中国学去继而发扬自成一体的。

  书里说它是“物之禅”。 在我理解,日本人实际上是把这种禅意具体到了实际的生活活动中(茶道,花艺……),把它形而下(具体化)了。我知道,我这句话说又有点形而上了,不过是为了应这个词的景。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禅意呢? 简洁质朴残缺美、随意……所以这本书总是给我看一些破损器物图。我没有这种禅意,我只觉得,用它喝茶大概会喝破嘴。

  侘寂这个词,一眼看去,很无厘头,你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把这2个字拼凑在一起。 实际上,侘是侘,寂是寂。 “寂”指“冷峻”、“清癯(qú)一般形容气质比较清贫知识分子)”或者“干涸”。 “侘”指离群索居,远离社会,带给人以灰心消沉、惨淡的情绪

  我挺喜欢这个“侘”的,我虽然不愿与社会脱节,但也不愿盲随大流,我能体会出,其中宣扬了一种自主性

  后来,随着时间演变,侘寂侘寂就变成了一个词,就像我们的“东西”一词。

  于是,侘寂就成了东西。

  渴海有读

  《侘寂:致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读后感(二):残缺之美

  2019#阅读记#《侘寂》 侘寂, 乃事物一种未满、无常、残缺之美, 它适度谦逊同时远离世俗。 ——《侘寂》 看完《寻访千利休》,第二天正好收到读库送来的书《侘寂》,有时不得不感慨偶然时刻必然。 侘寂是日本审美文化的终极高度,不可言说,就是它的特质,在美学领地理性永远屈尊于感性。 一直以为侘寂美学始于千利休大师,原来却也不是。 第一位被文字记载的侘寂茶人,是来自奈良的禅僧村田珠光。当时的日本茶室流行外国茶具,珠光反对这种风尚坚持使用低调、本地出产的器物,此乃侘寂美学在茶中之初始。 百年之后的千利休将粗糙、无名、本土的、日本和朝鲜的传统工艺——侘寂之物推向了美学顶峰超越光鲜完美的中国珍宝。 再过百年,由茶艺如茶道,进入“新”侘寂美学时期。重启“一期一会”之理念,但是否能有丰硕成果,还有待观察。 最能对比侘寂文化的是樱花,仅仅怒放一周的精致唯美的樱花,只需一阵微风,就会使之陨落,关于事物存在和消失的视觉隐喻,这就是侘寂深刻力量推荐喜欢日本文化的朋友阅读:⭐⭐⭐⭐ ——————摘要———— ❣️家元制: 十八世纪起,诸如茶道、插花、书法歌舞 但凡涉猎艺术的产业,都由一个个家族所把持。 每一个流派当家的,被称作家元。 主要文本手工艺品和其他需要研习的材料,常常由家元掌控。 与禅宗所坚持的一致,它们只会与被选中的人分享。 佬寂观念是家元智慧财富重中之重(尤其是在茶的天下),不可阐明,不可泄露,除非以钱或者爱交换。 它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天外来客特别适合担当市场营销诱饵混沌含义,以月色撩人,是家元制企业行之有效经营手段。 在日本,家元制产业具有雷同的金字塔结构。 家元位于顶端,每个学生向他(或她)的私人老师支付费用的一部分,层层叠加向上,这样,世袭的家元(通常是长子)就会得到他的份额。 如今,许多家元家族掌握应大财富,触角也远离文化领域。 ❣️一期一会:它意指你必须在此时此刻,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投入饱满关注:身处当下。

  《侘寂:致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读后感(三):《侘寂》笔记

  为什么侘寂概念这么模糊?一是禅宗反对理性主义,崇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二是家元制,艺术产业由家族把控核心概念无法广泛传承,三是批评家也认为不可言说是侘寂的特点;从西方人角度,侘寂接近rustic;与现代主义的比较:两者都是反当时主流的,简洁的(回避与结构无关的装饰),抽象的美,但也有明显区别:现代主义天衣无缝、锃亮、光滑的,功能实用是主要价值,侘寂是质朴、残缺、光怪陆离、功能次要的。侘寂的历史僧人珠光开始反对精美的西方茶具。百年后千利休建立了茶道规范和美学:两个榻榻米大小的茶室,体现侘寂哲学的茶具。利休死后茶道在派系争夺中重新变得规范严格、华丽,茶道学校在西化浪潮中帮助保存了侘寂文化,制度化的茶道实践也有冥想练习的价值,但侘寂已经不是现代茶道的精神重点。进步分子Sabie试图重建茶道与侘寂的联系,“新”侘寂的哲学根基是利休的“一期一会”。侘寂是一个美学系统,有自我映照的世界观作者试图通过引入一个人工的智能结构,让侘寂更容易被理解。形而上学基础事务要么向虚无发展,要么从虚无演化而来。比如樱花是一个事物留下微妙证据、存在又消失的老套视觉隐喻,在看樱花时,抓住一个短暂时机,一个(非正式的)地点事件瞬间形成(TR:一期一会);精神价值:真相来自对自然的觉察;伟大存在于渺小和被忽视细节;美从丑出,侘寂之美是与自己所认为的丑相互妥协,是发生在你与事物之间的动态事件,任意时刻,只要给与恰当环境语义或者观点,美就在了,比如照片提供的框定;心境接受必然;欣赏宇宙秩序道德信条:去掉所有不必要,在物中乐趣和物外自由中搭建平衡;专注本质,忽略物质等级属性材质:自然进程的示意(诗意不规则和多变性难以大量生产)、无规则亲密(小而紧凑召唤靠近和触碰)、含蓄朴实阴郁简单(精简到本质,但不删除诗意;保持干净利落,但又神完气)。中国的审美主流由礼仪制度、等级决定,核心是“物定义人”,有大陆国家典型特征。日本从千利休时期制定出属于日本的新审美系统,把中国日常的饮茶活动注入禅宗的精神内核,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挣脱个体生命局限,核心是“人定义物”。中国的类似境界主要通过文学作品阐释,很少物化。简言之,侘寂是“物之禅”。追求完美是生命动力,但生命不可能完美,残缺是其本质。以不完美的现实追求完美的理想,在不完美的环境中更易产生冲动。以一己之力填补现实的残缺,心里的充盈感必定十分强烈冷淡并不意味缺乏切实行动,只是更多诉诸虚构想象欲望幻想方式不断接近目标,既不抵达,也不获得。知道热烈人才会对韵味有所苛求。

  《侘寂:致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读后感(四):东方美学密码 ——献给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

侘寂,乃事物一种未满、无常、残缺之美。它适度、谦逊,同时远离世俗。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打扫满是落叶庭院。他先是将落叶扫净,然后,摇晃庭中的一棵树,让些许叶子飘落。这则故事被认为是最贴近“侘寂”的体验

  问及“侘寂”,大部分日本人左顾右盼犹豫不决,还会为难以言表,再给出几分歉意。可差不多每一位都宣称他们知道其中的感觉——毕竟,它位列日本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却极少有人能够清晰表达

  本书作者第一次在《茶书》中读到侘寂。那是冈仓觉三(亦称天心)1906年出版的不朽著作。虽然触碰极多,冈仓天心却尽量避免使用“侘寂”二字。他可能觉得,在讨论美学和文化观点时,没有绝对必要,就不要使用外来语混淆视听。也恐怕这个概念颇为棘手,即便是日本知识分子,同样不能任意妄为。

  在《茶书》出版差不多百年以后,每一本书籍杂志,在讨论茶道或者日本其他奥妙之事的时候,都对此敷衍了事。在序言开端,它们总是用几乎相同的三言两语形容侘寂。另一方面,侘寂又经常被批评家使用,以贬低那些日本传统艺术的神经信徒

  本书作者收集了侘寂的各种片段——晦暗破碎者有之,年久失修者有之,尝试把它们聚拢,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系统,同时找出段落中隐藏的含义,匹配意图与现实,去抓住整体——侘寂的全部。

  译者谷泉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也是备受好评的《茶书》译者。由译者撰写的后记则被视作“侘寂批判”。于是,正文和后记,以西方和中国两个角度,相向而行,力图无限逼近这一东方美学精髓

  本书自1994年初版以来,已多次再版,被译成多国语言,为无数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提供精神指引,也成为苹果、宜家、无印良品等诸多品牌灵感密码。

  漫漫长夜,《侘寂》是一盏枯灯,清冷温暖

  《侘寂:致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读后感(五):这本书的沧桑是由你的每一次抚摸赋予的

  《侘寂》——继《吉米·科瑞根》《茶书》之后,小众社与读库联合出品的第三本书。

  《茶书》原班团队设计制作,与《茶书》的开本版式装帧、材质均不相同,但又气息相承,呈现个性节制的阅读质感

独特的四折封裸脊设计,将内页襁褓般拥裹。中性灰书口。小至标注,也是考虑的细节。全书只使用一种字体“思源宋体”,和一种纸张“唯美细致特种纸”。全书仅为黑白,但使用四色印刷工艺。无涂布纸张,以及无过油工艺,使每次阅读都会留下痕迹

  这些细微的擦痕、裂隙和皱褶,使每一本《侘寂》都独一无二,是这本书的一部分,也是侘寂的一部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