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62》经典影评有感
《辛弃疾1162》是一部由张哲ZZ / 张明国执导,谢苗 / 南笙 / 郑文森主演的一部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辛弃疾1162》影评(一):算是良心网剧
作为网剧,这个制作水平无疑是算比较可以的。人物上,除了“榔头”、“霜花”、“完颜拔速”是虚构的,其他像耿京、贾瑞、义端、张安国也都是历史真实人物。武器衣甲算是比较考究,比如榔头,剧里确实大部分时候都在用钝器。某些角度,被霜花惊艳到了。
不过,剧里还是有不少瑕疵的地方,比如开头老者的旁白不够“老”,听着感觉太“年轻”;又比如,1162年的辛弃疾差不多是二十一二岁,但是让36岁的谢苗来演感觉有些老成,不过谢苗功夫了得;再比如,500人抢军粮的时候,那个火球稍稍有一点五毛特效;还有就是末尾辛弃疾入金营生擒张安国,史料上50对5万应该是“夜袭”吧?!大白天的50个人还就金营集合的时候来杀进去,这不完全送人头吗?鄙人感觉如果能来个夜入敌营智擒叛徒,会看着更舒服一些。
不过,作为一部网剧,上边的这些瑕疵也算是可以理解。
辛弃疾是个被很多人忽视了的全能型人物,年纪轻轻就让金人闻风丧胆,确是不朽传奇。希望他的题材可以吸引其他影视剧公司多拍拍。给辛大爷点个赞。
《辛弃疾1162》影评(二):就不应该让谢苗来演
旁白叙事又来了。真是无可救药了国产片对旁白的滥用。而且这老年旁白一出,很容易就让人想到了《三国志之见龙卸甲》。
辛弃疾、陆游、文天祥这些文人一心北伐(抗金)收复中原,奈何因为朝廷偏安,又重文轻武,最终都是郁郁不得志,有的更是出师未捷而被俘殉国。好久以前,我在一篇武侠小说里还写过一下辛弃疾,哈哈,内容都忘了。梁羽生在《挑灯看剑录》写过耿京,辛弃疾年轻时就参加过耿京的起义。
说回电影,这个辛弃疾真是和历史上的辛弃疾相差太远,辛弃疾参加耿京起义时才20出头,然后这谢苗怎么看怎么像个中年,中年就中年吧,你能不能来点文人风骨?谢苗这个造型扮相,完全没有一点文人味道,如何体现“苏辛”?而且居然居然连一句辛弃疾早年的诗词都没有念过(舞剑时念的《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醉酒》,是辛弃疾在淳熙十三年即公元1186年之后所写!后面醉酒的时候念了李白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现在这人物形象跟《大汉十三将》的耿恭没什么两样。
义端和尚这个算是尊重史实。
宋皇跟辛弃疾说话的口气像个一心收复河山的有志皇帝,这不符合南宋君主一向偏安临安乐不思蜀的历史。
电影关于辛弃疾去捉张安国的描写,太过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了,史实辛弃疾带了五十多人前往,可没说只他一人回来。还有关于金主死于内讧。
当谢苗说霜花嫁给我,我就知道悲剧了。没办法,这女主就是虚构的人物,不可能让他们的爱情有善终。
这个片子里最突兀的是女主和辛弃疾的感情,完全没有铺垫,连英雄救美都算不上。
女主的复仇也太早了,不符合电影的叙事模式。
最后,南笙虽然还是没什么演技可言,但样子似乎比以前顺眼了那么一点点。
对了,片名真不要加上“1162”,模糊时间还好编一点。
我记得90年代还是2000年初有过一部国产片《辛弃疾铁血传奇》,讲的就是青年辛弃疾的,也是改编过度,歪曲了一些史实,尤其关于党怀英的。
《辛弃疾1162》影评(三):醉梦沙场,稼轩揾泪!
爱奇艺看完《辛弃疾1162》,评价满分。影片根据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公元1162年前后北上伐金的历史背景,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恢复中原、九州一统的豪情壮志通过加入义军,夺取泰安、兖州等四城,百万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英雄事迹表现出来,于千古词阙中走到爱国阵营面前,让我们真切感受南宋苟安江南时,中原故土烽烟弥漫、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如累卵之势,同时,也缔造了南宋文人幼安、放翁类的铮铮铁骨,与山河共冷暖的爱国情怀。影片武打戏特别出彩,真实激烈,让人热血沸腾,没有多余胡乱的安排,一切如稼轩词般轰轰烈烈,收放自如,除此之外,家国情通过简单的人物对话、痛苦纠结后的英勇杀敌表现,从寻常百姓愿景切入,最后归于一统,以小见大,以个人事迹表现国家命运,又通过个人让我们看到南宋与金的前路漫漫,如此调动历史画面,感知光阴荏苒间的峥嵘岁月。影片主演谢苗演技卓越,个人气质与辛弃疾的英雄形象相得益彰,演员自身对辛弃疾的诠释多从行动出发,不加修饰,平铺直叙进行表演,对恢复中原之决心的表现尤为突出,诸如眼神的坚定、行动的干净利落、话语的直击人心。本想精彩纷呈,应该完结,不料最后出来词人脑海中的霜花,那是关于他的爱情,亦是家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出现这一词句,词人垂老的脸上露出和颜悦色。“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不管琵琶怨,岁月催人老!生逢乱世,何以为家?本该封狼居胥,可怜垂老还家!影片中出现放翁,让我动容不已,原来他们垂垂老矣、不得圆梦的现实就是南宋的命运安排。纵观中国古代文坛,文武韬略兼善者,寥寥无几,除魏晋南朝的陈庆之(此人文笔出身,后被逼转战千里,正史皆有概述),南宋文坛同时涌现岳飞、稼轩等一批文武全才,而稼轩文学成就非常之高,其余恐怕难望其项背。稼轩之“英雄词”,古今一人而已。欲抒己情,难!难!难!惟有诵读其壮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影片最大亮点,将此词画面与英雄事迹完美融合,书生并非百无一用,而是意气风发、傲骨凌霜。诉之笔端,慷慨激昂;上马迎敌,金刚怒目。九州归一,山河一统,至今仍是中华民族最深刻的集体记忆,也会随着历史的长河延续后世。
《辛弃疾1162》影评(四):且以为祭,后人略瞻先生之英豪柔情尔
今日刚刚看过,仅从个人角度评价一二。
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如果从电影艺术角度评价,目测分数不会超过4分(10分制),但对于喜欢那段历史、喜欢那些诗词的个人来说,绝对值到8分左右。
2017年,有幸拜谒济南大明湖稼轩祠,游人聊聊,几可罗雀。不禁慨叹,世人但知大明湖,不晓稼轩祠;但知夏雨荷,不明铁公堂。是想如今影视如此发达,稼轩先生如此传奇的前半生,竟然鲜有影视问津。想来未必是影人不削,多半为政治正确尔。未曾想,2020年初,得此新片,聊以自慰,权祭先生之灵,再塑国人风骨。
对于电影不想多说,基本上描述了稼轩先生青年时期的一段“传奇”故事。基本尊重了史实,在某些地方增加了部分虚构人物,但不损害整体结构。其中,耿京、义端、贾瑞、张安国等人都是比较尊重历史描述的。此外,电影对服饰道具方面也是花了一些心思,虽然算不上“考据派”,也看得出颇有心思。
比方说,电影中虚构的人物“榔头”,多数时候使用锤、斧一类的钝器兵刃。这一点除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以外,也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色。自五代十国以来,重甲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金军精锐“铁浮屠”就是其中极致化的代表。重甲对于刀剑等刃器有着很好的防御作用,但对于钝器的防御就较差了。钝器在这段时间比例大增,只不过钝器对使用者不是很友好,要求使用者在力量和技巧方面有较高的修为。
再比方说,最后一段俘获张安国桥段,张安国一直手持金军授予的印绶。在打斗中,印绶跌落,展现出较为完整的印绶、印匣制式。恰恰是金元时期的典型印绶样式。这一时期的印绶较汉唐时期更大,较明清时期略小。中低级印绶多以铜铸,部分配以印匣。此类印绶多有出土文物可以参考,也可见剧组是花了心思的。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居中虚构人物完颜速拔,身边时常有一只“海东青”陪伴。这一点是对女真人贵族性格比较符合史实的一种个性化塑造方式,只不过大众未必买账而已。再次感谢导演没有用根据视觉冲击力的金雕代替海东青。理论上来说,海东青多数为动物分类学上参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阿穆尔隼,电影中的“海东青”更像是参与我国西北地区的阿尔泰隼,不过这种小细节,也不必苛求了。真让导演搞一只阿穆尔隼也是强人所难。
书归正传。
历史在很多时候总是比影视更加传奇,稼轩先生的青年时期就是这样的。导演很讨巧地选择了这一段故事来讲述故事,可以说是颇费心思了。不太了解历史的人,觉得先生一介书生,武功了得,不太靠谱。不过历史上的稼轩先生却恰恰如此,20出头兴起义军,单骑追杀义端、万军之中生擒张安国,转载千里归宋庭,都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至于先生晚年的寂寥,影片头尾也略有交代,大抵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
在故事层面,导演只要做到综述史实,也就足够精彩了。略加入一些虚构的人物和事件,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故事性,倒也无可厚非。其中需要说明的其中的女性人物霜花的塑造,可为褒贬不一。这个事情,个人从两个角度来看:
其一,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这就是一部“男人戏”。女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登场频率素来与男性是不成正比的,以至于寥寥几位历史女强人,屡屡被翻着花样搬上银幕。全部都是男性角色,对导演、对制片方、对投资方,甚至对观众都是一种挑战。故事片毕竟不是纪录片,还是需要考虑一点市场和大众口味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加入一个女性人物也可以理解;
其二,霜花虽然为虚构人物,但这个女性角色的加入并未对稼轩先生的人物塑造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大家对稼轩先生的诗词直观感觉更多是金戈铁马,万里豪情的,殊不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老先生的佳作呀。不知道这一句的,请自行百度,并向稼轩先生认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稼轩先生的诗词,跨越千年,直接与中国互联网时代挂上了钩。
历史上对稼轩先生的情感生活记载不多,没有陆放翁那样的“错错莫莫”。不过依据先生的诗词来看,也是一个情感细腻,铁血柔情的人物,否则哪里来的千百度?好在导演也没有忘记这一点,在影片最后,让两世恋人隔空相望,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诉尽半世哀思,一句“蓦然回首”道了一生寥落,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圆了阴阳情缘。半是电影化的点题,半是诗歌化的浪漫;半是青春的回忆,半是老年的寂寞;半是酣畅淋漓的金戈,半是浅吟低唱的诗书;半是青史留名的笔墨,半是虚幻缥缈的光影……也算是对稼轩先生一生的概论了吧。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算不上佳作,但也是吃透了稼轩先生的风骨。且以为祭,后人略瞻先生之英豪柔情尔。
《辛弃疾1162》影评(五):不吹不黑的评论一下这部电影(有剧透,慎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是很喜欢宋朝的,并且有很多喜欢的人物,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看到这部电影之后就一直关注着,播出后就抽时间看了。不吹不黑的来说一下我最直观的感受。
主演谢苗
这部电影主演谢苗,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他,因为最近很少在有在电视剧和电影中出现。但其实他是个童星,很早就出道了,如果喜欢香港电影或者喜欢李连杰的人,肯定知道他,因为他9岁的时候就被王晶导演选中与李连杰、邱淑贞共同主演了电影《新少林五祖》,他在里边饰演洪熙官的儿子——坚韧不拔,果敢懂事的洪文定。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对这个角色的印象应该会很深刻。这部电影
谢苗饰演的洪文定这部电影里边李连杰的扮相也很帅气,一种流落江湖,落拓大侠的感觉,放张剧照感受一下。每次看到他这个扮相我就能想起杜牧的那句“落拓江湖载酒行”
洪熙官和洪文定扯远了啊,言归正传!
可能会有人会觉得谢苗不适合扮演辛弃疾
豆瓣短评我想这位网友要么是不怎么看书还喜欢胡说八道,要么就是对手公司派来黑这部电影的。首先,辛弃疾本就是武人,1162年,他才22岁,本就打算征战沙场马革裹尸的,只是后来无用武之地才转而重文。可能是因为他填的词确实好,又确实很多,所以才让人觉得他是文人,其实他是文武全才。说他是武人里面最有文化的、文人里面最能打的,一点都不为过。
剧照其次,他说把辛弃疾换成霍去病换成成龙也能成立,这句话我真是不屑于反驳。但凡对霍去病对辛弃疾有点了解的并且看过电影的,就说不出这种话。
总而言之,谢苗还是比较符合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设定,至少不会让人出戏。
再补充一句,看有武术功底的人拍打戏,是真过瘾。
电影截图主要角色
大概盘点一下这部电影里的几个主要角色。
义军:辛弃疾、耿京、贾瑞(不是红楼梦里的)、张安国、李霜花、榔头
金军:完颜速拔(这啥名字)、完颜成袂(这名字也够随意的)、忽尔巴
还有隐藏的金军义端和尚。
据我的了解,除了辛弃疾、耿京、贾瑞、张安国、义端和尚这5个人物之外,其他的全是虚构的。
为了增强戏剧性和可看性,编剧强行加了女主。
《辛弃疾1162》影评(六):好吧,让你英雄六分钟
首先,这不是绿牌电影,不在院线排挡。 至于红旗下的它为何没过审,抑或干脆没送审,一个外行不甚了了,就不多说了。 昨天它在爱奇艺平台首映,非vip,只能看六分钟。观影前的好一阵子,拥趸们就热情洋溢地警告,看这片能矫正你的三观,尤其是那种邪恶的鞑虏观。
颤抖吧少年。 哈哈,好正。 于是,洗手刷牙正襟危坐,来接受这片子的正能量感化。 于是,扫码付款续时。手机放那自行充值,先从电脑大屏上的这六分钟开始吧。
我的天。 开场震撼,片名《辛弃疾1162》的金字招牌,从泛着金光的云彩中扑面而来。哇,这要是做成3DiMAX的,得多震撼。不过,那也+10分。虽说最后定格拉近略显粗糙,但这第一个画面语言,质感十足,足以夺走眼球。+10,没毛病。
此序幕,给大家约定的场景是泰山的云海哦。 加冕在漫天的金光中,泰山山顶的老头,渐渐清晰了。皱纹清晰得也很沧桑,足足有八十岁了。这老头是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放翁吧?这是。 这话没错,是放翁说的,但不是在这个山顶上说的。放翁一辈子也没来过泰山。 这个场景里的老头是辛弃疾。 正常逻辑。 尽管辛弃疾殁志以薨才刚过六十,尽管南渡之后再未回到泰山。 但他,还是有机会可以梦回泰山的。人生如梦,+1。
可台词,却一直没想通:祖父当年赠剑,名曰光复,希望统一后用它来祭拜。 呵呵,光复,不会是大辽吧? 当初孙大炮登高一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震荡百年,如今这地界,讲光复只有皇汉配作正统。辛赞嘴里若有,必被翻译成大宋的。尽管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辛家历百年来都是辽国的臣工,甚至还是辽的北面官。 呵呵,老辛是个花姑娘,怎么打扮都好看,是吧?
这个问题该影片也不好回避,用那个不知道哪来的完颜拔速的话说:“我与你爷爷是故交。” 这个倒是有可能,女真建国前后一直都强调与渤海汉人是一家。 但吃了百年北方皇粮的辛家,如果有家祭,家祭还非要以复国告,那,目标只会是南宋?直到辛弃疾这辈,辛家跟南宋实在没什么宗主国的关系。 后来封辛弃疾的爵位“历城开国男”,南宋其实不傻的,知道辛弃疾嘴里的“君王天下事”,是怎么来滴,知道封五品男爵,靠的什么功夫。 妻荣夫贵。 其实,这段封爵掌故,就是辛弃疾的家世密码。横亘在铅山辛氏家冢上有句谶言: “贪了崩洪,失却芙蓉,五百年后,只见芙蓉,不见崩洪。”
这个梗,不多说,话题过分沉重。牵扯过多,打击面也过大,南宋朝廷都不敢打的官司。赠个硕人,让一切尘封,让一切随风吧。这光景,其实,就是“灯火阑珊处”。 心痛那人,却无人可解,无药可医。 谁也挽不回的枯萎。
但另一个梗,就得说道一下。 序幕结束,正片第一场戏。地点:四凤闸。
我的天,泰山我就忍了。这个“四凤闸”孰不能忍。度娘都不犯的错误,小导怎犯成如此明目张胆? 四风闸,辛弃疾的出生地,山东历城四风闸。 呵呵,说来也对,出生地与起义地点可以不同。可以在四风闸出生,难道不可以在四凤闸起义?风上添一横,凤这旗,我插定了。 片子里后期的配音,全都是“凤”。如果没有字幕,会让人误以为是方言的“风”呢,呵呵。怪自己脑洞不够吧。
不是纠结一个错别字不放。而是辛弃疾起义的时间地点,非常关键,它说明立场。 历史上金主亮死于1161年。 而影片的世界观是这样:金主亮在1162年还没死,夏天没死,秋天还没死。辛弃疾就要跟他死磕到底! 不可能不故意的。这一切都有剧本。
但这个肯定不是真相。 辛弃疾怎么会起一个早已死去的金国皇帝的义? 编造真相,张冠李戴,打扮历史。 听着是不是耳熟?
那真相是什么?看官们自己百度吧。 这段挺乱,看后都会有沧海横流舍我其谁之心。 提供一条时间轴线给大家:1161年9月完颜亮南侵。一个多月后,完颜雍在东北称帝。一个月后,完颜雍南下燕京,完颜亮分兵北伐。再一个月后,完颜亮死。此时,1161年还没结束呢!再一个月后,1162年初,完颜雍废海陵为庶人,宣告在山者贼,下山赦还。然后,历史上,我们的主人公登台演出了。轰轰烈烈的契丹、奚、汉人的起义遍地开花。 完颜雍整体思路是暂时弃南宋于不顾,自北而南消灭了境内起义之后,再与南宋正式开战。1164年击败隆兴北伐,并于年底签订《隆兴和议》。
但这个梗,影片刻意淡化了。淡化到没有地点、时间、空间。这得需要技巧。 呵呵,几十年持续发展的现代影视培训,终于酿出成果。 这画面,帅帅帅。这镜头,666。后期特效的钱不白花,烟火武指场记都不白请,那一举手一投足,必是前呼后应,百端照顾。这么大团队不差这点盒饭钱。 画面调教有效果,武指与摄像很搭。镜头调度更专业:客观镜头,跟个运动镜头,再来个内反打,接住主观镜头,,,,,,这一套活,不论是固定机位,还是移动镜头,跟好莱坞比,都是一板一眼,差一秒都不行。 这些小孩儿们很用功,学到不少花活。小导演也就刚大学毕业或者读研的样子。
可惜!这作业不及格。 这六分钟,除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黑板和三个金字后,秒秒钟,都看不出与辛弃疾有什么关系。 对不起,我看了三遍。 因为手机出点小故障,一直没充上值。
呵呵,如果不加上这块黑板或者那四凤闸的字幕,我差不多能猜得到他是辛弃疾了。 可惜,看了三遍,越来越觉得他更像霍去病。
好吧,给你们六分钟,扮英雄。 哈哈,中枪?中箭?拔掉!甩掉!老子六分钟内又是条好汉。 此时,手机却恢复了,秒充值。
哈哈,快进。 文戏:烟雨迷蒙的西湖,年轻的辛弃疾作别神秘客。不用猜了,是陆游。提前三十年登场。 再快进。哦哦。 枕头戏:战场激情。那种舌尖上的热吻。 好吧,还是倒回去。。。。。。 第四遍,看那免费的六分钟吧。好在有套假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