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公主》经典影评有感
《饺子公主》是一部由安妮·弗莱彻执导,丹妮尔·麦克唐纳 / 詹妮弗·安妮斯顿 / 奥德娅·拉什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饺子公主》影评(一):你配得上一切美好
我和内心的对话: “你知道什么样的女孩子最漂亮吗?” “当你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脸上洋溢着自信,不在乎外界的眼光时。” 我不是一只乌龟,壳不能保护我,保护自己的只有我自己。我以前也以为,big girls不能拥有爱情,不能拥有漂亮衣服,不能拥有熠熠生辉的舞台。我曾走在街上想把自己缩在壳里,别人都看不见我。可来这世界走一遭,我配得上所有美好。 外在的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脸上的自信。如果你害怕什么,就去正式什么吧。只有学会面对,才会越来越自信。 电影里,多莉说『使劲去了解自己』。对啊,使劲去了解,去勇敢吧,去把壳里面的自己拉出来。 不管你是big girls 还是smal girls,都勇敢去面对生活吧,用自信的魅力征服所有。你自信的样子真的很美啊! 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事,but“Outlook good ”. 愿我们都拥有三样东西:热情,自信,努力。
《饺子公主》影评(二):一个只会在电影里存在的故事
女孩打着对抗刻版印象的幌子,兴冲冲地要在这场选美里来一场革命。
她有会为她挺身而出的至交好友,有关心教育她该如何成长的阿姨,有虽然忙碌于选美但却会亲昵地称呼她为dumpling的妈妈,还拥有一个不在意外形而喜欢着她的暧昧男友。所有的自卑与自负,都来源于她的体重。
在我眼中,哪怕是披着主角关环,女孩也是不讨喜的,因为她看不见她周身笼罩着的如此多的爱,而让体重定义了她自己。这样的她,自我,有些愤世嫉俗,无法懂得选美的价值。
编剧一路脑洞大开,设置各种艰难险阻,但也一路开挂地把女孩送进了决赛的舞台。整个故事讲下来,似乎是女孩在这段选美比赛的经历中,逐渐学会了更好地去爱自己、爱他人。
但回头想想,好像并没办法达到这样的内核,毕竟故事中给我展现出的女孩的转变,勉强算是新友经历影响与老友、母亲沟通加强后的量变。
我偏爱迪士尼式的喜剧与合家欢,为了这,我愿意忘却一些逻辑与理性。
故事选择了选美这个经典题材,用服装未过审而自动退出比赛的理由让这个故事不至于太过离谱,整体流畅性没有什么硬伤。
开心就是点开她的目的,它勉强做到了,还算合格,但不值得二刷。
《饺子公主》影评(三):《饺子公主》观后感
美国的青春片总让人感受到人文关怀。那是种对弱小,校园边缘人物的体察和洞悉。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肥胖的高中女孩,讽刺的是,她刚好有一个身材窈窕,得过选美冠军,一生投身于美丽事业的母亲。
一方面,我很欣赏她。首先,她不是狂妄暴力,心态扭曲的无良少女。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不是听不见外界的声音,而是选择回应的方式不同。我喜欢她的包容,当被母亲叫做“饺子”时,当校园角落里传来讥讽的目光时,她会愤怒,会生气,会觉得羞愧,但却没有失去理智。这是我欣赏外国小孩的地方,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比我们更早。
在上大学之前,我其貌不扬,无一特长,考试和排名是我信奉显示自己价值的唯一法宝,考得好,说明我不差,考的糟,我会骂自己是头愚蠢的猪。我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可理喻的想法?我想,是家庭教育误导了我。平日已经很难得到赞许,只有考试成绩优异时,才会得到一点可怜的认同。我想可能很多同龄人感同身受,毕竟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小地方,人们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不约而同达成共识:性格不重要,想法不重要,悲喜不重要,只有读书和成绩是王道。
那是多糟糕的一种氛围和共识,可是只有经历过,才会看得越发清晰。
我羡慕她,身边有一挺自己到底的朋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温暖,但又害怕被辜负,毕竟所有期待,不是都能得到回应。与其让自己失落,倒不如把自己打造成金刚,刀枪不入,足以对抗这个冷漠的世界。三毛说,朋友,一个正好,两个可以,三个太多。你攀上人生巅峰,鲜花簇拥时,我悄悄退却,不争不扰;你落难无助时,我挺身而出,无惧周遭,拔剑相助。可惜,小说里的这种朋友不常有。
我们都会产生对自己的困惑,要经历漫长的挣扎和探索去接纳和认同自己,这是门功课,可惜它无情的被学校和考试压榨了,导致很多人后来庸庸碌碌,找不见这混沌世界里自己的位置。有人挂科,有人补考,有人通过,有人徘徊,人生的功课不易,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饺子公主》影评(四):你配得上一切美好
我和内心的对话: “你知道什么样的女孩子最漂亮吗?” “当你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脸上洋溢着自信,不在乎外界的眼光时。” 我不是一只乌龟,壳不能保护我,保护自己的只有我自己。我以前也以为,big girls不能拥有爱情,不能拥有漂亮衣服,不能拥有熠熠生辉的舞台。我曾走在街上想把自己缩在壳里,别人都看不见我。可来这世界走一遭,我配得上所有美好。 外在的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脸上的自信。如果你害怕什么,就去正式什么吧。只有学会面对,才会越来越自信。 电影里,多莉说『使劲去了解自己』。对啊,使劲去了解,去勇敢吧,去把壳里面的自己拉出来。 不管你是big girls 还是smal girls,都勇敢去面对生活吧,用自信的魅力征服所有。你自信的样子真的很美啊! 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事,but“Outlook good ”. 愿我们都拥有三样东西:热情,自信,努力。
《饺子公主》影评(五):可惜
选美好像是个很「进口」的概念,虽然贵州这么多千年历史后宫选妃也肯定少不了这一套。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审美评断一直是东亚文化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看日本那么多偶像、韩国的模具脸整容和贵州修图软件的风靡吧。
我对选美(不分性别)还是抱有敬畏的,任何东西经过多年的演化肯定有其专业性在里面。这是影片错过的第一个主题:母女关系。想象一下这个剧情:年老色衰、唯一成就是91年选美夺冠的选美小姐,一直和自己的超重妹妹/女儿很疏离,她认为自己在她们眼中虚荣又肤浅。而在照顾女儿的妹妹去世后,母女关系激化对立,女儿为了完成小姨遗愿参加选美。而在训练过程中,女儿逐渐发现选美有其内在逻辑和完整机制,远不是外表那么光鲜轻松;而母亲也终于明白美的标准是多元的、自洽的,女儿通过经历母亲的经历而理解了母亲,母亲则通过女儿实现了个人成长,两者最终和解。
选美的基础是「评审」,因此body shaming不仅仅是这种活动的副产物,更是它的根基和动力源。pose也是一种「评审」,为什么它成了黑人的文化表达,而选美却沦为性剥削和男性凝视?这是影片躲过的第二个主题:对选美乃至审美标准的反思。想象这样的剧情:胖女孩和男孩相互喜欢,却因为自卑而拒绝。她阴差阳错参加选美,在过程中见证她所羡慕的骨干女孩为了瘦和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反省到一元化的大众审美取向以及以此来评判自己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最终接受了她自己的样貌、选择了自我和解,和男孩约会去了。
最后胖女孩夺冠虽然是影片为了圆满结局强行获胜,但其实也没那么意外:那胖姑娘忠诚的信教、天真烂漫乐观善良,加上泳装和才艺表演的装扮很符合有种19世纪50s社会对传统女性的期待,连那个丰盈本身都是多产的象征。这是影片避开的第三个主题:女性主义与对男权社会的反思。想象这个剧情:胖女孩为了给被欺负的胖同学出头愤然报名选美,了解了选美的内部运作机制,看到了赞助商的黑幕操作和评审隐蔽的性别歧视言行,惊觉选美这项活动本身就是男权压迫的象征,参选的女性被物化、在男性凝视下失去自我。胖女孩最终弃权,连带所有女生都觉醒而弃权,当届选美落空,而女主开始学习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来控制体重在健康范围内。
之前在微博上零星看到什么世界小姐之类的选美新闻,很多男性ID在评论中大肆评头品足,都是美人说没劲,多样化又说pc害得全是歪瓜裂枣。想说就凭贵州男性的普遍水平,您李白配钥匙啊。
网飞买的剧质量很多拔尖的,但是一到电影全线扑街,也是奇了怪了。以前那种小制作上不了院线只能靠卖碟坑消费者的蓝盘在遇上亟待扩充影库的流播服务真是狼狈为奸了。
然后…从《爱过的男孩教我的事》开始,我隐约感觉,网飞这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么,影片故事全都选什么四五线小镇而且还带各种刻板印象,指望靠地域主义各个击破么……说到本片所设定的德州,女主的暗恋对象是个非常美味的德州男孩,可惜戏份很少,全片作用相当于手机挂件。
很可惜的是,本片从很多地方来看其实是有野心的,无论是选角(女主妈和那个铂金发小姑娘都来头不小)还是各种文化嵌入(甚至有通过drug关联到pose的意思)都看得出动脑子了,以上三个主题几乎就是在嘴边又完美dodge a bullet的。真心希望片厂能go big or go home好好深挖一下主题,不要再弄这种看了让人觉得可惜的东西了。
《饺子公主》影评(六):HEY HEY HO HO PATRIARCHY HAS GOT TO GO!
客观来说,很多不足。导演野心很大,想塞进去的东西很多,母女关系,自信,身材,友谊,梦想,青春,自我认知,性别刻板印象等等等等,导致除了身材方面,其他的点看起来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看到两个短评,一个说人物发展不足,一个说这类剧本在好莱坞已经是“信手拈来的流畅”,完全赞同。包括里面的人物背景,冲突的建立和解决,剧情的发展,都显得非常shallow+cliché,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情感深度和力度。
主观来说,很喜欢。
喜欢的一个微博博主曾经分享过一个小故事,说她在异国交换学习的时候,已经订婚的她因为在酒吧被陌生男性骚扰,心情低落,跑到洗手间里的椅子上哭泣。结果一整晚,来上厕所的女孩子们,纷纷来安慰她。最后她说,“我相信广义的sisterhood。”(她好像把那条删掉了所以没办法找到原话。)印象很深,因为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部分,就在于对这种广义的sisterhood的展现。
说实话,我相信只有女导演才能如此敏锐地抓住了女性和女性之间,细碎又丰富的差异,和慷慨的团结。
电影情节很简单。女主Willowdean,胖女孩,会在泳池里被人嘲笑,被叫“whale”(鲸鱼)。因为胖,她不相信自己喜欢的帅气男生会喜欢自己这样的女生,所以就算对方主动迈出第一步,她也把对方拒之门外。而自己的妈妈则是从前的选美冠军,一直负责着镇里的选美比赛。W参加选美的原因是发现自己一直崇拜的姨妈(也是胖女孩),生前其实有个选美的梦想,但是最终选择了放弃。W一方面为了完成姨妈的心愿,另一方面为了气气觉得自己貌不如人的母亲,报名参加了选美。
另一个胖女孩M,性格温和善良,被女主称为“clueless”(毫无头绪)。她似乎完全不清楚自己和别人身材上的差别。男性开车大喊着“死胖子”经过她和W的时候,W回骂“eat shit!”,而她则大喊“我们会为你们祈祷的”。她参加选美,是因为她从八岁起就有这个梦想。
中性的哥特女孩H,参加选美是为了挑战男权社会里对女性美丽的刻板印象。
而女主的美女朋友E,参加选美开始只是为了和朋友站在一起。然而因为E是传统意义上的漂亮女孩,甚至有可能获得选美冠军,尽管E内心是站在W这边,但是因为两人无法完全站在同样的角度,两人有了争吵。
这种“漂亮女孩”和“不那么漂亮女孩”友情中的进退两难也是非常微妙又现实的问题。
胖女孩有挣扎,漂亮女孩也有挣扎。比如W的妈妈,虽然是选美冠军,但也曾是胖女孩的一员。因为高中前的暑假减肥成功,成功变身为漂亮女孩。影片开始W就告诉E,她的妈妈已经因为选美开始控制饮食。影片也有几处镜头,比如妈妈在健身,冰箱里只有一小盒生菜,妈妈看到W额头上的痘痘后警觉地问她是不是吃了快餐厅油腻的东西,还有妈妈对W说的,“选美比你想象的要难得多”。
这些细节还是很让人感动的。生活中太多人只能看到女性的外貌,会忽视胖女孩的体重之外的东西,会轻视漂亮女孩所付出的努力,而导演都没有。
结局是有些烂的happily ever after。参加选美的每个女孩都各有千秋。评委们欣然接受了这几位不传统的参赛选手,胖女孩M赢得first runner up(亚军),漂亮女孩B赢得冠军,其他女孩都毫无异议为她们祝贺。朋友,母女,姐妹纷纷和解。女主W,虽然被取消了资格,但是也勇敢地接受了小哥的表白。
只能说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只能出现在电影里。
EVERYBODY IS ASWIMSUIT BODY!!影片另一个亮点是drag queen和Dolly Parton的存在。
和姨妈交好的drag queen们全程包揽了捣乱小组的妆发,服装和动作,教她们性感地抖胸和撩裙子的小动作。
以浮夸的妆发著称的gay icon Dolly Patron也是作为女主的偶像贯穿了全影片的存在。
虽然电影上看起来很包容很美好,但是背后展示的其实是,社会对这些非传统意义上漂亮的胖女孩非常苛刻。她们实现自己作为女人的自我认知,拥抱自己的sexuality,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就算W的母亲是选美冠军,作为胖女孩,她无法从她妈妈那里得到合适的美学教育。她和朋友们还是要寻找一个更加边缘化却更加包容的群体来教她如何成为一个性感的女人,因为她的母亲觉得她不够漂亮,not worth the trouble。
最后再废话说一个小事。
高中的时候考托福,上阅读课老师教了我们一些小技巧,看选项,看关键词,看句子的逻辑。而听力课的老师只教了我们一个方法,叫做听写。
听写真的是个很枯燥很累的事。我不间断地练了一个星期左右,突然觉得听到英语,脑内有了条件反射。大脑里从“听到一句话——浮现英文单词——浮现中文意思”的过程,变成了一片空白。我不再需要思考,就能吸收其中的内容了。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从模考听力平均15分,变成了模考23分的人。一个月后,我正式考试听力考了28分。
那个时候我发现,很多事情不需要技巧,只需要暴力地重复。所以这种片子,再出十部一百部,我不觉得无聊。性别平等的路还有很长,一点一滴的声音都被需要。我们需要反复被洗礼,才能抹去之前的刻板印象。希望有一天对于女性外貌的苛刻能被改变。希望有一天每一个姐妹都能在别人对你说出“你作为一个女人应该”的时候,警觉地竖起耳朵。
.S. 全篇的"胖女孩"和"漂亮女孩"只是在影片的语境里作为对立的出现,不代表我的观点。我本人就是个漂亮的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