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警察,形容词》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警察,形容词》经典影评有感

2022-04-10 03:0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警察,形容词》经典影评有感

  《警察,形容词》是一部由柯内流·波蓝波宇执导,德拉戈什·布库尔 / 弗拉德·伊凡诺夫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警察,形容词》影评(一):惊悚

  看完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觉得自己和其他人都应该思考思考,我们正处在什么社会环境下,应该怎么做,警察的做法引人深思,这是一部很有意义深度的电影,我觉得我们应该谨慎思考,其次这部电影的演员们也非常不错,演技到位,不尴尬,尤其是警察,演得非常像,非常看好这些演员们。希望出更多的电影。期待

  《警察,形容词》影评(二):《警察,形容词》

  “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又一部被影奖记载之作。作为东欧剧变后的诸多国家,罗马尼亚电影确实代表了形态转变期国家民族不可调和的诸多主题,以及混沌游离人民内心状态。

  还是纪实、长镜头加冷讽刺,但这部影片已经开始有种丰富的视觉感,固定镜头的构图也显出不少质感,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带来更加开阔的视野。

  《警察,形容词》影评(三):他试着拿“良心”对抗“体制”

  “那个孩子就为抽根大麻要做七年牢?”

  “我们就这样白白毁了他的生活?”

  “我认为这样做不对。”

  “长官,他们只是一群疯狂的孩子。”

  “我不想昧着良心去抓那个孩子。”

  在罗马尼亚,一个秘密警察不想昧着良心去抓一个学生,这个学生触犯了在他看来即将要被废除的法律,他试着拿“良心”对抗“体制”。在影片后半部分,他与他上级领导对话的段落堪称经典,在他们谈话中间,一盘光鲜夺目的水果放在那里,让人垂涎欲滴,只是,它是塑料的。

  《警察,形容词》影评(四):警察不需要良心

  天去巴黎的reflet补了戛纳一种关注的获奖片《警察,形容词》,感觉非常好。罗马尼亚的年轻电影人整体水平很高,比如这次蒙鸠五人组拍得短片集《黄金年代》,绝对是同年龄段欧洲电影人的翘楚。 波兰博宇的这片子也拍得很妙,上次他用《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来调侃革命,这次用小民警的困惑来质疑整个国家机器,绷得很紧,用查字典的方法来揭示主题,有点黑色幽默。

  在警察头脑里,是不允许conscience这个词存在的,你的社会属性与个人道德属性是互斥的。 剧照这一幕,其实是小两口在谈论这个问题,形容词呢,那是诗歌,音乐,艺术里才有的,警察不懂,也不需要去联想。

  一个“埋伏”的工作琐事,被罗马尼亚人拍成这样,也算是体制内的黑色幽默了。

  Luc,2009年儿童节于巴黎

  《警察,形容词》影评(五):被替代的良心

  诚然,良心是一种极难捉摸的个人善良。他的含义,犹如公义的真面目那样,隐晦得无从表达。于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发明了无数规章和算法,尽量将人的感性不确定,量化为可判别的标准和目的。其中数字,法律,图表,辩证法,便是这一切量化过程的浓缩典型。它们负责将一系列理性关系呈现在人们面前,然后通过纯理论的技巧,将本应存在善恶的事物替代为仅存在目的的事件质点。于是,在这种纯唯物的思维下,我们的良心便在不知不觉中被完全替代。于是,生意人开始认为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精益求精效率算法;法律专家开始认为法规理论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正义;统计学家开始认为数据图表才是社会问题的关键之处;人民群众开始认为唯有物质填充才能满足空虚内心的茫然。最后,我们都在单一的疯狂前成了道貌岸然的理论者,社会机械的传动者。我们已经不再是人,而沦为一个转动的零件,一种被利用的工具。而在电影中的“上头”看来,警察就恰恰是这样的工具。

  所以在片中,上头说:“法律是无情的。”这正正告诉我们所有量化的标准,都只会判别是与不是,而不会判别善与不善;所有取消良心的理论,都只会判别行与不行,而不会判别有益和无益。电影用一种反讽的方法呈现出人们对量化制度的依赖和盲目。或许也是在提醒那些将良心遗忘人,让其重新想起善恶的本质。尽管这种本质总是充满难以划清的暧昧表达。但我始终认为,倘若制度,标准都不再表达良心,那我们的世界,就永远是一个被替代掉良心的世界;那我们的正义,就永远是一个没有含义的空洞形容词。

  就像politist这个形容词那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