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菲吉妮娅》经典观后感有感
《伊菲吉妮娅》是一部由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执导,Tatiana Papamoschou / 艾琳·帕帕斯 / Kostas Kazakos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菲吉妮娅》观后感(一):古希腊的悲剧真的是永远的经典
每一部都能让我哭得稀里哗啦。在伊菲吉妮娅走向祭坛时,风却已自己吹起,原来她的牺牲竟然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都在强调神谕,却没人真正见到神明。命运既然不是来自神,却也没有某一个体可以负责。讲述的是神话,反思的是宗教。节奏有点慢,但是选角服装布景,都特别写实,那些商业片不能比。
女主的人格太震撼了,她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如此无辜却要牺牲自己,那么柔弱却维护了尊严。原谅舍弃自己的父亲,不怨恨逼死自己的士兵,不希望有人为她流血,最后还在期望母亲能放下仇恨,弟妹能好好活着。最后看着她穿上嫁衣坦然赴死,我和她妈妈一样心都碎了。
《伊菲吉妮娅》观后感(二):一场带有血污的悲剧
找了许久资源,终于在油管看了英文字幕版的。心累_:(´□`」 ∠):_
整场悲剧的发展已经超出了阿加门侬的掌控,促成少女被献祭的因素并非只有阿加门侬的过失(他并没有完整的选择权),还有全体阿开亚人的物欲和掠夺欲;即便是极力挽救伊菲吉妮娅的阿喀琉斯恐怕也难辞其咎,垂涎金城墙的全体战士都有罪。这是一场有关于整个希腊的血祭。
电影以Clytaemnestra的满目恨意结尾,或许是以一种带有宿命感的方式,来暗示miasma在这个家族中的体现,血腥仍将持续。伊菲吉妮娅的弟弟这个角色,看似不起眼。但这个纯真的孩子未来将终结这个家族的miasma,我被诱导着联想埃斯库罗斯悲剧的情节,不可摆脱的罪孽阴影在影片主题中的地位被强调。
tw,本片的阿喀琉斯是我见过的最棒的阿喀琉斯,白衣白马完美诠释了一种精致美。Troy中布拉德·皮特的阿喀琉斯雄性激素太旺盛,称不上是“美”; Helen of Troy中的阿喀琉斯则像是一个被丑化了的战士形象。
《伊菲吉妮娅》观后感(三):将我的心,撕碎.
谁应该对Iphigenia 的死负责?,是神?是阿迦门农?是那个"野心家"奥德修斯?还是那个美艳无比的女人海伦?或者是那些梦想着得到特罗伊黄金的希腊军民们?个人觉得,导演并不想把这个责任归结于以上的任何人(群)).他将这个责任归罪于命运."命运"在这部电影中代表着那种人类对于神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影响(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甘心接受(或者说是勇敢面对)的复杂心境.
导演Michael Cacoyannis确实拍出了古希腊悲剧艺术所应该具有的那种神韵.电影一开始,我就基本肯定它的结局将是一出悲剧,但影片中那些相关人物总是一次又一次的试图改变Iphigenia几乎是注定了的悲剧结局,我的情绪也他们这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于高潮和低谷中大幅度的起起落落. 虽然我始终对Iphigenia最后的命运抱着一丝渺茫的希望,但影片终于还是在最后一次情感高潮中,达到那悲剧的顶点,(终点)
导演终于成功的将我的心,撕碎.
《伊菲吉妮娅》观后感(四):我不是英雄
“伊菲吉妮娅的献祭”可以称得上是特洛伊战争中具有非凡悲剧色彩的故事,1977年希腊导演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将这个故事作为其“希腊三部曲”中的最终章搬上了银幕。该片以其对人物内心矛盾的细微刻画与宏大如旷野舞台剧般的场面调度受到当年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遗憾的是,它以一票之差输给了布努埃尔的[朦胧的欲望]。
故事开始于一场焦灼的等待,浩浩荡荡的希腊联合远征军被迫停留在出发港奥利斯。原来,这一切都源于联军统帅阿伽门侬在一次狩猎中将一只神鹿杀死,它的主人是当地蛮荒民族信奉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女神被惹怒了,在海面上刮起阵阵逆风,使得船队无法前行。一出场便是炎炎烈日下被放置在一边的盔甲与盾牌以及数以万计被搁浅的船只,在海滩上无所事事的士兵们眼里冒着怒火直视着前方。
被士兵们捧上统帅宝座的阿伽门侬此时正是束手无措,而军队的另一名大将奥德修斯的威望正节节上升。快速解决问题才是最要紧的,在吵嚷的人群中,有一个声音。那是预言家卡尔卡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在这里没有马上进行镜头的切换,而是揣测着观众和在场所有人的心理在人群中来了个180°的转弯,最后锁定在卡尔卡斯身上,他说:“要向神献祭!”阿伽门侬包括在场的所有人都以为这场献祭不过是杀几头牛再平常不过的行为,但远不是如此。待人群散去,卡尔卡斯叫住了阿伽门侬、他的弟弟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和奥德修斯告诉他们只有将阿伽门侬的长女伊菲吉妮娅拿去献祭才能平息女神的愤怒。到这里为止,戏剧的张力被彻底地拉了开来。
消息在军队里迅速地蔓延了开来,大家情绪异常激动纷纷唱起了战歌。这一次,烈日更加灼人,鼓声闷在漫长的等待中使得这一切都显得如此的严峻。经过了数日的心理斗争阿伽门农的脸在熊熊烈焰的背后显得意味深长,作为军队的领导者,作为丈夫,作为父亲这三重身份使他陷入了良心与道德的困境,到底该作何取舍才能突围?他没有需要为之战斗的家园大义,他也许想不明白仅仅是为弟弟复仇的火焰有一天会烧到自己家人的头上。士兵个体的身份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一旦被惹怒,甚至不需要煽动也足够毁灭一切。这时,他们的领导者站在十字路口,虚荣和所谓的责任暂时占了上风,他派出使者前往迈锡尼,谎称要将女儿嫁给年轻的英雄阿基里斯以便将妻女骗至军营。然而,刚刚派出使者,他便懊悔不已,忙又派出第二个使者阻拦妻女来时的车队。殊不知命运的天平早已倾斜,第二个使者的背影在前景中刚刚出画,背景中的车队已缓缓前进在旷野中,公主的牺牲已迫在眉睫。
她的牺牲是各种利益的合力所推动,士兵们迫切想要得到战争胜利后奖赏的黄金,墨涅拉奥斯想要进军特洛伊把自己的妻子海伦要回来,而大将奥德修斯则正好想要借此机会向阿伽门农报仇(阿伽门农曾经识破他不愿参军的诡计)。这一切都和伊菲吉妮娅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一起,然而她却丝毫不需要为他们利益的丧失承担任何的责任。一场复仇之战将伊菲吉妮娅推至此境遇绝不稀奇,这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因其没有战斗力的特征而显得无比卑微,她们不得不向强权屈从。即使是身居贵族,还是无法逃脱任人摆布的命运。面对这样的安排,伊菲吉妮娅显然没有办法反抗,叙述的重点放在了伊菲吉妮娅如何面对绝望的人生与更加绝望的死亡。
卡科伊亚尼斯没有被古典希腊神话给的故事框架限制住,伊菲吉妮娅没有表现出神话中超乎寻常的英雄主义,她只是一个纯真的少女,她如常人般害怕死亡。于是,卡科伊亚尼斯费了不少功夫表现她逃跑时在丛林里狂乱穿梭的无助感,她绝望地向父亲跪下哭诉自己命运的不公——“我宁愿做一个懦夫也不要英勇地死去。”这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大实话,在这样一个以非英雄不赞颂的年代里显得如此的悲凉。最后她终于看清自己死亡命运的不可逆转,为避免阿里克斯为自己做无谓的战斗而选择了自我献祭。她身袭洁白的长裙,头戴公主的王冠,带着一副视死如归的表情缓缓地朝祭坛走去,随后消失在浓浓的雾中。
这里卡科伊亚尼斯对结局再次进行了改编。原本是当伊菲吉妮娅走到祭坛前,就在刀触及少女之颈部时,天上出现奇迹,刀所触及的只是一只赤牝鹿。原来阿尔忒弥斯出于慈悲把伊菲吉妮娅摄走带到陶里斯的欧克辛斯蓬托斯的海岸边的女神庙作祭召,海上已刮起顺风,全体士兵整装待发。然而,卡科伊亚尼斯将原著中神化的结尾省去,伊菲吉妮娅没有得救,女神的存在仅仅是事件起因导火索的施动者而丝毫不具有奇幻的成分。于是,卡科伊亚尼斯便可以着力刻画片中每个角色作为人所具有的心理挣扎,成功地将一个原本遍布神话的英雄传奇瓦解。
最后,伊菲吉妮娅的母亲,这个同样处在强权下的女性充满仇恨地望着海上扬起的风帆,任凭这股由女儿的牺牲换来的顺风撩起她的头发遮住她的双眼。这个遥远的神话故事远没有说完,多年后她与情人合力将丈夫谋害致死,冤冤相报便没有了尽头。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伊菲吉妮娅》观后感(五):无脑反战私货毁了一部好电影
卡科伊亚尼斯的改编电影与原著向来不是仅仅依靠一句单薄的“based on xxx”连接,与业界随心所欲魔改的潮流相悖的是他力图再现原作剧本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台词到布景。如果说欧里庇得斯在将一些小道具引入悲剧的同时降低了悲剧的神圣性,那么将悲剧这个“完整的、严肃的情节模仿”曝光于摄像机之下的卡科伊亚尼斯则进一步将悲剧世俗化了。从这种角度来讲,两人倒是极具相性。
但以还原原著作为执导理念之一同时伴随着风险,导演的前作《厄勒克特拉》神圣庄严甚至保留了歌队及合唱歌,然而整部作品却愈发走形,越发接近黑白版画而非电影,还附有刺耳的音乐。或许是察觉到了这一点,在本作中,导演力图对《伊菲革涅娅在奥利斯》这部剧本进行更“世俗”的整合。摄影技术的进步首先拉近了观众与电影的距离,配乐也终于能做到张弛有度——前作的音乐从始至终都是压抑而高亢的,不但让人感到过强的威压还容易使人疲惫。台词更加通俗,删减力度更大,尤其是涉及神祇的部分——这其实无伤大雅,你不能指望一个个世俗人物用正体抑扬格嬉笑怒骂,而不同于依靠修辞的埃斯库罗斯或依靠谋篇的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剧本就算再怎么通俗依旧意蕴无穷。与此同时,还原方面依旧是一丝不苟,不仅骑兵没有马镫的设定被继承了下来,选角也比较符合史诗的设定(除了身高大致和史诗描写一致外,阿喀琉斯终于长得像个印欧人而非日耳曼人了,尽管墨涅拉奥斯和伊菲革涅娅的发色没有还原,以及阿伽门农看起来比《厄勒克特拉》里面的他还老了五岁左右,那相当于比正常年龄老了15岁啊喂!)。由此看来,这部《伊菲革涅娅》应该是找到了复古与创新平衡点的绝佳作品。
如果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大错特错了。随着剧情的进展,导演在不断暗示观众:以为是在还原剧本?残念!你看的是我的反战再编版哒!所谓的女神的愤怒不过是卡尔卡斯和奥德修斯趁副热带高气压带停留在奥利斯上空为夺权或别的什么而假传的神谕,最终如意算盘落空的奥德修斯只得无奈出征,留下气急败坏的卡尔卡斯趁乱杀了伊菲革涅娅以收拾残局防止阴谋败露。为了配合这一点,原著明确提出的“风的方向与适宜出航的方向相反”(1322-1323)的设定被改成了无风,电影前半个小时则为奥德修斯这个在原著中活在旁白里的蹩脚阴谋家加戏以至于阿伽门农与仆人的对话中很多内容与前面的情节无法衔接(这种不平衡还导致后电影的四分之三奥德修斯消失得极其违和),众人愿意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远征特洛亚的原因又双叒叕变成了以抢回海伦为借口实则进行侵略扩张而非原著的“那些错想了的求婚人一心想要成婚,对廷达瑞奥斯立了那誓,但那却是‘希望’,我推想她是一位神明,她领导做成了这事”。合唱歌也几乎消失了,硕果仅存的歌词被并不是卡尔喀斯妇女的人们唱出,一咏三叹地强调“为一个女人而发动战争”的不义性 。
原本根据亚里士多德对完美悲剧的定义(较好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伊菲革涅娅在奥利斯》的主角可以是阿伽门农或伊菲革涅娅。阿伽门农不论在身为军队主帅和一家之主的责任间面临何等艰难的抉择(当然身为兄长对弟弟的友爱也是天平上十分重要的砝码),也不愿“于不幸之后再加上无耻”。最终他理解了“阿特柔斯生你不是为了享福的。你须得享快乐也得受忧患,因为你生而为凡人”,让他对女儿的献祭不再是一种放弃,而升华为了一种承担。孰料仆人提醒阿伽门农位高而权重的这段话直接蒸发,而阿伽门农也不再符合“较好的人”的定义——他并非如俄狄浦斯般由于自己的疏忽陷入厄运,而完全是一个被陷害的“完美的人”。如果说他有什么错的话,那大概并非亵渎圣地——毕竟根本没有什么神,都是祭司冒充的——而是人太蠢没有看破奥德修斯的阴谋。那么根据亚氏的评论,这种改动会出现何种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与之相对,伊菲革涅娅在原著就是一个塑造有缺陷的人物。她起初的惧怕和后来的慨然都是合乎人性的,但二者间巨大的转变则被许多批评家认为是比较生硬的桥段,或许《伊菲革涅娅在陶里克人中》她对父亲及其共谋者的怨恨是她转变不彻底的后遗症吧(笑)。不过仔细研读剧本我们可以总结出她选择赴死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首先,不这样做军队就无法出征,无法惩处违反主宾之礼的异邦人,无法挽回希腊的荣誉;其次,阿喀琉斯执意援助伊菲革涅娅,后者不死前者死于火并之中;第三,神意不可违,遵从神意即正义。有这三点作为支撑,伊菲革涅娅赴死还是比较合理的。然而由于军队在电影中扮演的是贪婪而残忍的战争狂,被阴谋家操纵的愚民,毫无原著中仗义遵守誓言却被上层拖累的正义性,伊菲革涅娅的心理转变变成了舆论和暴力压力下保护家人和友人的无奈之举,又因为神不存在第三点理由也彻底崩塌,最终这个故事依旧是个悲剧,只不过是邪恶扑灭了正义仅存的星火,紧接着还要摧毁一个无辜的城市,甚至一个完美的人死了女儿十年后还要丢失性命的那种。
欧里庇得斯的确是三大悲剧家中反战思想表露得最明显的一位没错,他的《特洛亚妇女》即为抗议雅典在墨罗斯岛进行的屠杀而作。然而《伊菲革涅娅在奥利斯》写于公元前406年至408年之间,上演时间更是在作者死后,彼时的欧里庇得斯已移居马其顿,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日益迫近,雅典在海陆战场上也早已没有什么胜仗可打。或许作者的确想反映某种社会现实,但那绝对不是对城邦征战损害个人权益的批判,与导演所想表达的更是相去甚远。如果说《伊菲革涅娅在奥利斯》是泼洒在信众脸上的纯净的圣水,那么《伊菲革涅娅》就是强灌进人喉咙的恶臭不堪的污泥。
基础2星,多出来的1星给那个又萌又软善解人意十分贤淑的墨涅拉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