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里的房子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锦集

2020-01-20 23: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锦集

  《城里的房子》是一本由徐远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一):唱多的基本面

  最近准备考虑买房,也担心买后就下跌,毕竟房产目前是资产的大头,下跌还是挺令人心生不安的,但本书作者从各个角度,来证明房价会不停上涨,而且有几个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后续有空,也可以再读下,不过,一味唱多,没有任何看空的苗头,也挺诡异的,作为刚需自住,长期来看,就看国势,以目前中国的发展,应该会一路上涨的。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二):那些年的房子

  1、国内房价普遍上涨的原因?

  在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2、房价是否还会持续上涨?

  我国目前收入水平还在持续上升,经济增长还在储蓄,城市化在快速跟进,整个人口呈现年轻化稳步向前,房价上涨的空间很大。

  3、优先考虑的城市特征有哪些?

  ·城市规模

  ·人口流入

  ·人均收入

  ·土地供应

  ·儿童数量的增速

  ·上市公司的数量

  ·财政收入

  ·服务业占比

  4、在当下买好,还是观望好?

  遵循先上车原则。

  5、先买郊区一套房,还是市中心一张床?

  看稀缺性,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是否成熟的配套,比如医院、学院、商圈、办事机构、地铁、学位各种,有限考虑市内到郊区。

  6、实在买不起,怎么租房合适?

  遵循便利原则,租住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节省时间和精力,投资自己。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三):买房还是租房

  1. 城市居民要改善住房条件,农村居民要进城,中小城市的居民要往大城市迁移,另外还有很多人要买多套房买改善房,房价哪有不涨的道理。

  2. 先上车原则:中国经济就像快速前进的列车,一个个大中城市就像是一节节车厢买房就像是买票上车买不起豪华卧铺,不妨先买张站票,免得被列车抛下。

  3. 稀缺原则:买负载着城市稀缺资源的市中心的房子。

  4. 资产价格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反映,而这个反映的速度远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快于人们意识的调整速度。

  5. 政府调控房价,调控的是房价的过快增速,而不是房价水平,这是为了社会的繁荣稳定。

  6. 租房就得面临租金不断上涨,如果遇到恶性通胀的话,房租会表现得比通胀更加恶性,而买房就把未来很多年的租金上涨和通胀的风险都买断了。

  7. 粗略翻看,深有感悟。大城市的房价注定会高,也在一直上涨,这是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要买房,买房也没有必要一定存够所有钱才买,或者一定要一步到位买到自己想要的大房子,毕竟现实摆在那里。房子大小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房子周边的资源,是否交通发达,娱乐健身设施是否充足等。当然,如果现在还没有钱买房,那就先对自己好一点,投资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资。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四):卖房关键要素——位置

  刚读完北京大学徐远教授旳新书《城里的房子》。这是继《人地城》和《经济的律动》后又一新作。之前就很喜欢徐远教授的书,书里不仅有经济原理和知识还蕴含了他的情怀!这里让我很激动的地方!

  《城里的房子》从五个纬度来阐述中国的房市和房价。中国房价是否有泡沫?如何购房?其他发达国家的房子是否有投资价值?等等。

  我觉得最具有实操价值的是第一篇,如何配置房产。其中刚需购房和改善型购房观点独特。

  1.刚需购房。通过北京和美国纽约房价的对比,发现中国房价不存在泡沫。中国房价涨得快的根源是中国经济增长过快和城市化速度过快!卖房应遵循“先上车原则”和稀缺原则即买靠近市中心拥有稀缺资源的房子——位置非常重要。

  2.改善型购房。由于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基数这三大红利使得房价有上涨的潜力。改善型购房不仅能换大房子,改善居住条件还能改善财务状况。当然选择仍以位置为首要要素。并采取少付首付,多贷款。贷款期限尽量长,且优选公积金贷款!

  以上两部分是我觉得最具实操价值的,书中其他部分的逻辑推演也非常棒,可以根据徐远教授的逻辑方式和经济学知识来解决以后遇到的经济问题。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要答案更加重要。

  以上是我初读本书的感受,希望在以后得到更多收获!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五):未来房价还会继续上涨

  认识作者是源于得到订阅了他夫人唐涯的《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中间他夫人休产假,他来给我们讲过几课关于房地产专题的课程。

  本书有28章,前8章论述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即:房价上涨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中国的房价高度理性,谈不上泡沫。作者用了简单的回归分析,被解释变量是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解释变量包含城市规模、职工平均工资、服务业占比、流动人口占比、人均住宅销售面积以及人均住宅供地面积等,最终发现这些简单的经济变量,就可以解释75%关于房价差异的原因。蛮想按照作者的方法给每个城市打分,评估下哪座城市有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所以关于房价是否上涨,作者得出了最重要的观点是要看这8个要素:1.城市规模(用GDP或人口总量衡量);2.人口流入;3.人均收入;4.土地供应;5.儿童数量的增速;6.上市公司的数量;7.财政收入;8.服务业占比。作者提到深圳的房价涨的很快,有个重要的原因是深圳的儿童数量增长是最快的,是排名第二厦门的2倍,排名第三北京的3倍。

  关于热门话题,房产税,作者表达了2个观点,一是房产税的征收成本太高,房产税的出台一定会渐进、稳步、短期内不会出台房产税,作者预测至少在2021年前不会收取;二是房产税对房价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很大,作者举例上海、重庆以及韩国的案例来补充说明。作者一直强调,房价由供求关系决定,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城市的房价依然会上涨。

  由于在杭州定居,比较关注杭州的房价趋势,作者在谈首尔房地产的时候,谈到,韩国的人口和面积和浙江省差不多,考虑浙江作为发达省份的人口吸附能力,未来浙江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总量最终会超过首尔,倘若把杭州和首尔相比,杭州的房价还有很大的上行空间。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六):月是城里圆

  本书主要是对房市几个常见的大问题的回答,诸如房价会不会跌、有没有泡沫、刚需或改善要怎么买等。貌似是课程内容和文章集结成书的,内容及其内在关联并不是特别成熟和深入,适合小白当科普来读。

  总的观点是中国现在的房价还远没有达到一骑绝尘的顶峰,以当前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相比国际发达国家来说,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巨大。甚至在中国这特有的巨量人口和体制之下,是否会存在这样所谓真正意义的涨跌转折点,还是一个未知数。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房产依旧是安全保值的投资方式。

  作者比较重要的分析手段是参照国际的房产经验,拿相同发展时期的房价及相关经济数据来做比较,尽可能客观地来看待当前中国房价的水平。这样上至少能得出的结论是中国98年以来的房价增长是快,是惊人,但不能称之为夸张,而是以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为依托的,符合全球一般规律。同时。对比看到的发展差距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速、人口基数,可以预见的是尚未充分释放的发展潜力还很大。房产就是国家和城市的股票,如果看多前景,就放心持有。

  在分析的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比较经典的经济原理,比如供需关系等,从比较宏观的方面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也许并不能毫无疏漏地把每一个点及其相互关系都能分析和解释透了,但至少能得到一些常识性的结论,只要逻辑坚硬,就不至于出现特别大的差池,不至于迷失于各种声浪中。这里的一点启示是,有时候我们总喜欢把一些事情复杂化,试图追求足够细的粒度去证明一些我们早已持有的观念,而一头扎进去之后发现每件事都是盘根错节,要找到能兼顾每个点的逻辑链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然而如果先抛开各种信息地雷,先抓住一根准绳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再沿着它去面对可能与之冲突的声音,很多东西就会迎刃而解。

  另外,书名中的“城里”是个很主要的定语,既限定了讨论的范围,又是对“位置,位置,位置”铁律的强调。月是城里圆,桥洞无人权。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七):“现在就是最低价” 房产中介的这句话真的对吗?

  一晃眼已经是参加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了,从曾经纠结于玩dota,还是玩LOL,到现在只要聊天最终都会聊到房价。只要聊到房价就会在一片唏嘘中介绍话题。我知道生活这只巨兽终于要对我伸出魔抓了。

  去年底陪着同事也成了看房小分队的一员,中介也认识了不少,而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能入手现在就入手,现在就是最低价,往后还有大的涨幅。带着“别人我不告诉他”的神秘语气。我一边点头一边质疑:这房价真的会一直涨吗?

  最近我在《城里的房子》里面找到一个答案,支撑房价稳步增长的至少有八个点不得不考虑。而我觉得最主要是要看上市公司的数量,在这个硬核指标的推动下,将带来城市健康发展动力,同时也激活剩余的7点,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和人口流入,一旦有了人口这个生力军,必将带来房价上涨,但是作为刚需,儿童数量的增速或与房价增速有一个相关性。这个相关关系特别值得思考,商品房价格与生育率呈负相关,因为购房消耗了人们的财富,能够用来生育小孩的资源相对就少了,边际效应上生育意愿也就下降了,这个负相关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47,是相当高的关联性了。那由这个结论就可以倒推为什么三四线城市生育率高,而一线城市生育率就很低。这也得到一个结论:国内核心一线城市的房价依然走高;

  其实以上提到的八点因素是相对宏观的思考,只是针对与国内的哪个城市进行判断。如果具体到某个城市的哪个区,哪个楼盘时我们可能至少要思考到交通、学区、附近的行政单位医疗等单位、未来发展布局等;显然《城市里的房子》这本书宏观上以世界几个代表性的城市举例,以及分析国内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据来表达对国内房价的看好。但在我读来微观上的见解还是比较欠缺的。

  最后我觉得特别有分享价值的观点是,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可以遵循便利原则,把房子租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或者尽可能离公司近的地方,节省精力、投资自己,因为长远来看,投资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资。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八):内容概要

  

城里的房子-徐远

#学习/读书笔记

作者

  著有《人·地·城》《深圳新土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与结构问题研究》《经济的律动》,在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e、《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在FT中文网、澎湃新闻、财经等财经类媒体发表经济评论 100多篇。

自序

  城里的房子,和月光一样珍贵。

  房子的价值就是城市的价值。

  从横向来看,中国的房价和国际同类城市的房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谈不上泡沫。资产价格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反映,而这个反映的速度远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快于人们意识的调整速度。

  倘若你对中国的前景乐观,就该买;反之,就不该买。房子的事情,就这么简单。

房产配置

  房价是否过高,泡沫问题。

  政府调控的是过快的增速。

  房产,股票,债券,现金

  房子的优势是可以加杠杆,贷款利率低。

  第一,要尽量少付首付,多用贷款。

  租房还是买房

  房屋快速上涨,现在的房价是对未来房租上涨的反应。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很多国家的货币的面值都特别大,如日元、韩元等。日元和韩元的面值,计数单位都是“十万”“百万”。其实这是被通胀闹的——连续几十年的高通胀率,如果再不新币换旧币,纸币的面值就会特别大。

多维勾勒房市

  大约在2025年,我国会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2030年,我国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我国城市房价的上涨,主要是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导致的,而未来的房价变化,也还是要看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目前,我国的人均收入还只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平均超过80%,而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约为57%,也还有很大的空间

  因为未来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房——只有中高收入阶层才买得起房,其余人需要租房住。例如,美国纽约、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和韩国首尔的租房率分别为68%、54%、55%和60%,即超过一半的人租房住。所以,房价收入比中的收入,应该是中高收入阶层的平均收入,而不是所有人的平均收入。

对标国际发达城市

  国外的情况:内容比较多,第一次没有仔细看。感觉这个要仔细研读下,应该还是有不少收获。

  德国30年只上涨了50%,完全没有金融属性。

  日本房价泡沫后有20-30年的复苏时间。

房价经济学

  科斯定理这个没有看得太懂,好像是说北京有极其丰富的政治资源,所以北京的前途是非常大的?

  实际利率降低,房价上涨。所以房价上涨的本质来源是通货膨胀。所以房子两个属性,实业的居住需求和保值的需求。作为投资品。

问答

  从长远来看,房地产的看多派。只要2025年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2030年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房价就会是上升的。

读后感

  中国和韩国最像,从农业到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和房价都快速上升,但是欧洲的房价可能10年都没有啥变化。他们的城市化率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很高了。

  可见的未来。5-10年,中国还是会经历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从60到70%的过程。可能10年后,如果经济发展缓慢也会进入房价增长缓慢的阶段。

  本书的主旨就是从宏观来看,中国的房子是很好的资产,至少还有10年的时光。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九):深入思考房价背后的逻辑

  一本书,刷新了我的认知,对高房价及背后的逻辑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分四个部分来阐述下书中观点:

  一、房价的基本逻辑

  gt;> 决定房价的不是土地,而是位置。土地可以加大供应,但是位置是固定的,没法“加大供应”

  gt;> 政府调控房价,调控的是房价的过快增速,而不是房价水平。

  gt;> 论及房价是否理性时,两个指标很重要,一是租售比,二是房价收入比。

  gt;> 房子的价值,无非就是城市的价值。

  二、为什么房价会这么高

  gt;> 是不是政府推高了地价,造成房价高涨?我们没看到政府强迫别人买地,看到的只是开发商使劲地出价买地,那么是不是开发商推高了地价?他们是卖房子的,地价是房子成本的主要部分,难道成本不是越低越好吗?

  gt;> 在逻辑上,不是地价推高了房价,而是需求,包括居住和投资的需求,拉高了房价,而房价又拉高了地价。所以要调控房价,就要调控需求。居住需求天经地义,看来只有调控“投资需求”,而投资需求又取决于实际利率,所以要调控房价,就要涉及货币政策,其他的办法可能无法触及根本。

  gt;> 从2003年到2017年这14年时间里,房子涨了近10倍,一线城市的房价从每平方米5 000元左右涨到50 000元左右,二线城市的房价从每平方米两三千元涨到两三万元。如果考虑按揭,过去购房的首付平均为全款的30%,也就是加了3倍多的杠杆——这样计算下来就是30多倍的收益率。

  gt;> 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基数这“三大红利”,共同构成了房价上涨潜力的基本面。

  三、未来的房价会怎么走

  gt;> 韩国在2005年加重了房产税,但是之后的房价依然是上涨的。房产税固然可以增加房产的持有成本,抑制房价,但经济增长和人口聚集还会带来房价上涨的压力。因此,并不是房产税一出,房价就会崩盘。

  gt;> 全球范围内的“资产荒”。“二战”以来,全球经历了长期的繁荣与稳定,在战后这70多年的时间里,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都需要寻找投资渠道。然而,可投的项目就那么多,可买的资产越来越少,于是,作为安全资产的房子自然受到追逐

  gt;> 多人都知道2007年的美国房地产泡沫,但是很少人知道现在的美国房价已经超过了2007年房价的最高点。

  gt;> 中国房价的快速上涨,根源在于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符合世界范围内房价上涨的一般规律,并不是特例。中国的房价虽然贵,但是和日本1990年的房价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远远没有达到泡沫的程度。

  gt;> 未来出台的房产税的力度,预计和上海、重庆的力度差不多,大致就是人均减免线在40到60平方米,税率在0.5%左右。这样一来,城镇居民的首套房是不用纳税的,刚需首套房的购买也几乎不受影响。

  四、买房时需要考虑的点

  gt;> 买房的时候,要遵守两大原则:一是“先上车原则”,就是要先买票上车,买不起豪华卧铺票就先买站票,以免被列车抛下。中国的经济就像一列奔驰前进的列车,大中城市就像是一节节的车厢,买房就像是买票上车。二是“稀缺原则”,因为房子的价值,在于附近的稀缺资源,如学校、医院、商圈、办事机构等。这些资源,可以带来各种便利,因此房子才值钱。

  gt;> 决定城市房价的八大要素:常见的4要素: 城市规模(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流入、人均收入、土地供应情况。不常见的4要素:儿童数量增速、上市公司数量、财政收入、服务业占比。

  gt;> 服务业主导的城市,发展潜力大,即使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也表现比较好,比工业主导的城市好。

  gt;> 未来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房——只有中高收入阶层才买得起房,其余人需要租房住。例如,美国纽约、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和韩国首尔的租房率分别为68%、54%、55%和60%,即超过一半的人租房住。

  gt;> 胡焕庸分割线,东南侧的土地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6%,居住着占全国人口96%的人口;西北侧的土地面积占64%,居住着4%的人口。东南侧的人口密度,是西北侧的42倍。

  刚毕业时要为自己买房,到中年后要为孩子买房,房子在寻常中国人的支出账单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所以对于房价的认识、对于如何买房何时何地买,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此书对我帮助很大,多谢作者!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十):城里的房子,和月光一样珍贵

  时下,一谈到房价,普遍第一反应都是贵,不仅北京的房子贵,连我自己老家的房子也越来越贵了,稍微地段好点的,或者只要能打上 “学区房” 的标签,那房价更是蹭蹭蹭的往上飙……论及原因,也多是诸如 “房价泡沫”,“炒房”,“地价贵”…...等表象因素。

  直到最近,我看完徐远教授的这本《城里的房子》之后,虽然还是觉得房价贵,但至少是明白了这个 “贵” 背后的一些经济原理。

  本书作者徐远,是北京大学的老师,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做各种城市调研和企业研究,对于房子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无独有偶,他居然还是 “香帅无花” 唐涯的先生,也是巧了哈。

  这本书的前面八章是有关房地产的基本知识点和经济原理的剖析,以及对未来房价的预测和房产投资的看好;而中间部分则是对一些发达城市比如纽约、芝加哥、德国、东京、首尔以及香港的房价变化和发展历程的概述和对比,这部分的内容其实也很具有可读性,有助于我们更宏观的理解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房改制度下的利弊权衡。最后一章则是有关房市的一些问答,有个别业内人士提出的问题也是蛮有深度的。

  因此,就我这个经济学小白而言,阅读本书可算是对房地产行业的一次彻底扫盲,此外还意外地调动起我对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兴趣呢~

Part 1

  本书一开始,作者便先仔细分析了一些有关房价上涨的不准确归因:

  1,认为货币超发导致房价上涨 ❎

  事实上,中国的货币超发并不严重,比很多其他国家都轻。

  2,认为供地不足导致房价上涨 ❎

  事实上,有不少三四线城市的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卖了很多地 ==》土地供应是很充足的,但这些地方的房价依然在上涨。所以说,决定房价的不是土地,而是位置!土地可以加大供应,但是位置是固定的,没法 “加大供应”。所增加供应的土地,是城外的地、城乡结合部的地,不能替代城市中心的地。

  英国地产大亨哈罗德·萨缪尔爵士(Lord Harold Samuel)曾说过:Three things matter: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选房子的时候,三个要素特别重要,分别是位置,位置,还是位置。

网络图片

  甚至还有观点认为是地价高导致房价上涨,这点也是本末倒置了,从经济学的供需原理出发,恰恰是因为房价的上涨才导致了地价的上涨。

  3,认为房价是 “炒” 起来的 ❎

  不全然是。若房价是炒起来的,就会有下降的时候,比如温州和鄂尔多斯的房价,曾被炒高,而后又回调。但对于多数城市的房价,基本上还是持续上涨的,即便在政府调控下依然坚挺。

  所以,当我们不够了解现象背后的基本原理时,我们就没办法冷静且有逻辑地剖丝剥茧,自然也就很容易受惑于众说纷纭的各种看似有理的观点了。

Part 2

  而本书作者徐远,则是在宏观经济学研究层面,对上述这些归因进行了逐一辩驳后,提醒我们要回归经济学的最根本原理 — 供需关系,才能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1,中国房价的快速上涨,根源在于快速的经济增长 + 城市化。

  2,政府调控房价,调控的是房价的过快增速,而不是房价水平,这是为了社会的繁荣稳定。

3,房价的长期趋势是上涨的,这是很多国家的普遍现象;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经济增长和房价上涨还有很大的空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