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裂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裂读后感1000字

2020-01-20 23: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裂读后感1000字

  《裂》是一本由孙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裂》读后感(一):裂

  花了两个半天看完了这本书,该书和我之前看的《疼》是一个系列全书由几个独立现实故事组成文字风格依旧很大胆露骨揭示的依旧是生活残酷人性丑恶敏感的那一面,每看完一个故事会觉得一股悲凉之感涌上心头,同时又觉得有些道理豁然开朗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快乐悲伤组成,似乎烦恼磨难占了大多数,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万物皆有裂痕,因为那是光得以进来的地方”;书中这几个故事大多是悲剧们都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反映了人性中最典型又最容易我们忽视弱点,一旦变得控制任其疯长,最后只会毁了我们。

  生活过成啥样全看我们自己苦难不堪时刻折磨着我们,或许我们每天都在靠一种信念支撑自己,或许就是这一丝念在替我们与这些恶魔作斗争,赢了我们就是生活的胜者,输了我们就默默消失。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是极其透彻的,她深深懂得如何去抓住生活中的典型去叙述剖析人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去让读者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裸露与直抒胸臆是她的代名词,看了她的书,会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摘录书中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与你们分享:“如果你真的在着什么人,在空虚中伸出双手一直去拥抱他,那他就永远不会离开你。真正的思念就是这样,在假想中去拥抱,它就有了生命。你以后无论想谁的时候,就这样,伸出双手在假想中去拥抱,他就有了生命。那就不论生死,他一直在你身边。”

  《裂》读后感(二):在灰暗的日子里,迎来明媚的光

  我是在寒假期间读完这本书的。

  每一个小故事基调实在是不能和欢天喜地大年喜悦氛围放在一起。所以我没有按照我一贯的读书方法一次性读完,而是隔几天拿出来看一看这种(是不是这样还不如一次读完,毕竟长痛不如短痛hhh)里面的每一个故事,给我最直观感受就是压抑,那种困顿无力感,湮没在众人之间悄无声息的离开也不会被人注意失落感

  我不知道这种风格叫做什么,青春纪实文学疼痛文学?这种生猛地将个体的疼鲜血淋漓展现出来,让人唏嘘不已。

  第一篇“自由故”的首页写了这样一段话:

  她多么想离这个世界近点再近点,可是,她的天空孤独的,草地是孤独的,玫瑰是孤独的,乳房是孤独的,桌子是孤独的,晚餐是孤独的,自由是孤独的。她的眼泪流下来了。眼泪也是孤独的。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感官失误,我好像没有找到这个故事里的积极向上的那一面,更多的就是像这样,逼你直面淋漓鲜血。几个不同类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疼。

  与“自由故”不同的,是“异香”。我本以为这个故事也不会有什么转折,自动将它作人性丑恶困顿的展示品,结局,出乎我的意料了。这一缕异香,承载的是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但同时,又有一种病态在里面。不知道该褒还是该贬了。

  从前面到后面,故事的结局是在变化的,主人公性格也各不相同,但说实话,我没有读出来很特别的点能让我有感触。如果说这是在一本杂志上的一篇稿子,也就是看一看就过去的样子了。没有批评作者的意思,以我这种不专业水平也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做出一些评价,只能说说自己的感受。

  书的扉页上写:

  当我们在暗夜中艰难前行

  当我们面对种种关系破碎

  当我们在生活的琐碎与磨难中千疮百孔

  我们应该想到的是

  那些裂痕

  将是光进来的地方

  我想这也是书名《裂》的由来。它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这一个道理。信念应该有,现实又是另一回事

  我其实是一个挺喜欢短篇的人,但我喜欢的风格更加偏向积极明媚的大片阳光的,而不是这里的黑暗之中照进一缕光的样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拒撕。

  《裂》读后感(三):人世间总有些不完美

  人世间总有些不完美 读《裂》 —听7801 这是作家孙频的小说系列《疼》《盐》《裂》中的一部,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在读中国人民大学创作写作专业,现为江苏作协专业作。已经发表作品两百多万字,这次让你在在常规的世界,可以读到一本个别的书,是真人人生写照,没有过多的宣泄,描摹渲染,虽然有点不能接受,但那就真实的世界,我们所处的世界,你又对它了解多少?要不我们跟作者一起来看看,她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故事一,是一位貌不惊人,但是很有才华女子,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在读。也许这就是个有潜规则的世界我不懂,也许就是一个有权有势人的世界,也许就是一个有钱人的世界我不懂。写了多篇论文,四处投稿,没有一个报刊网站出版社愿意采用,心是拔凉拔凉的,怎么办?有人说某某人坐在了导师的腿上,没几天她的博士后论文通过了,有人说某人花了几万块钱,某出版社没几天就给出版了。就是不信邪,没用不信邪,邪就是在那里。 于是肄业去了一个天高气爽的地方,算是散心,逃避,人欲静,而心不止。照片里的世界,很纯净,那帮女博士,发来了赞美之词,不过也是寥寥数语而已,之后再无贺词。于是身心俱疲,找到一个地方,找到一个合租的广告,于是就合租了。一男一女共处一室,难免发生日久生情之事,东北人,干苦力的,没有女朋友,整天神经兮兮,高声唱着老歌,想鬼哭狼嚎一样。这就是人间的生活,难道连我这女博士都没有什么想法?还是太那什么了。终于有一天,他请了她喝酒,越喝越多,越聊越话不投机半句多,但是还是聊了下去,喝着喝晕了,喝多了,顺其自然的,俩人在一起了,这是她需要的吗?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女人。不知道是不是爱情,她经历过被甩,知道不会轻易爱人,但是还是要爱情来了的感觉突然他的老板发现了自己,想要自己去他的公司上班,用了同样的方法,想喝酒,然后就那个,套路太熟了,于是把所有的礼物一股脑的还了回去,就在要离开的时候,他来了,说老板强奸了我,要十万块钱私了,于是老板报警了,没有承认强奸,说是自愿的,我只有一个人出来,老板酒驾拘留,他是杀人犯出乎意料世间万物就是这样,但美好来时,老天突然又跟你开了一个大大玩笑,看你能不能承受的了!

  《裂》读后感(四):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都是锋利

  《裂》这本书的作者孙频是个80后女作家,她的写作获得韩少功阎连科苏童当代文学名家好评。《裂》是我接触这个作家的第一部作品,这是系列书,此前还出版了《疼》和《盐》两部系列作品。看到这个系列的书名,相信大部分作者最直观的的感受就是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因为这些书名给了我们一种痛感,不光时书名,内容也是脱胎于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和磨难,直逼我们最敏感的痛点逼迫我们直面问题反思生活,塑造自我。

  《裂》是一部作品集收集了六个故事,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着复杂心理活动,他们当中有人受了沉重精神打击、有人满怀忏悔之心,有人最终为了自己的执着丢掉了性命,不论哪个故事,都能激起我们心底强烈共鸣

  以《杀生三种》这个故事为例,主人公是一个叫伍娟的女生,她曾经收养过一只受伤的流浪狗,但最终被邻居毒死。之后,伍娟愈发爱惜动物,连蚂蚁都不会踩。伍娟的哥哥伍强是个败家子,就像一只可怕寄生虫,在一步一步地摧毁着这个家庭。为了拯救这个家庭,伍娟将目光投向了父亲之前逮到的的一条毒蛇,父亲打算本来要拿毒蛇去泡酒的,结果她设法弄毒蛇把哥哥咬了。并且在毒蛇被卡住,邻居们准备杀死它的时候,她出于爱惜动物的本能把毒蛇救了出来,却被毒蛇反咬一口,由于唯一一辆车已经送了哥哥去医院,她最终因为送医不及时而毒发身亡。就这么看,故事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们在读的时候却有很多的点能刺激我们的心灵,比如爱护动物的读者能找到共鸣点,比如对纨绔子弟深恶痛绝的人能找到共鸣点,比如那些认为“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人能找到共鸣点,这一切,都说明了整个故事非常接地气,虽说是一个有些荒诞的故事,但把我们生活中的关注点融入到了里面。

  不得不夸的是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真实、矛盾、触及心灵深处。比如在第一个故事《自由故》里面,就刻画了一个心理极度矛盾的大龄女博士吕明月,她为了追求自由,肄业到了大西北,并和男租客王发财发展出一段畸形的爱情。吕明月没有经过什么爱情洗礼,对爱情极度憧憬渴望,但是高学历丑陋长相决定了她不可能受到异性青睐,除了和她一样长相丑陋的男租客王发财,但是她始终放不下女博士的架子,认为初中学历的王发财配不上她。这种矛盾的心理也映射出当下一些男女的爱情观和婚恋观,真真切切。

  最后补充一句,有工作和生活压力的读者看这本书真的会有一种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感觉。

  《裂》读后感(五):疼让人清醒,裂却让人长大

  孙频向来不惮于书写那些生命中的疼痛,也因此她的小说读来总带着些狠厉与冷峻,就像是暗夜里刺出的利刃,翻绞起模糊血肉,却又让人无法恣意的痛喊起来。这种书写在孙频的小说集《疼》与《盐》中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到了新书《裂》,孙频却不知怎的收敛了起来,笔墨之间少了几分肆无忌惮,故事中的人物也因此少了几分破碎。但小说却并未因此减损了精神,反倒在这些不够极致、不够冷酷的故事中,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卑微与生命的暗淡。就像孙频后记题目,“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得以进来的地方”,但也正是光,终于照出了暗。

  在小说《自由故》中,这暗潜藏在吕明月的心底。作为一名其貌不扬的女博士生,吕明月有着隐秘的被爱的执念妄想。但细究起来,被爱绝非妄念,被爱是正常人拥有正常需求,绝非不可言说的耻辱秘密。但在吕明月的身上,因相貌平凡,或者更直白的讲是相貌丑陋,被爱却变得遥不可及,再加之学历所携带的不甘于自视,于是乎简单的被爱就成了扭曲人心的妄想与执念。

  吕明月退学,奔赴她向往圣地期望过上一种自由的生活。但这种自由生活依然带有隐秘的小心思,她希望自己的圣地能够让她被别人羡慕,她希望她的自由生活能够对比出那些停留在她原本位置的人的无能无趣与无望。

  这些心思算不得恶,但却让人对吕明月喜欢不起来,连带着对她的悲惨境遇都少了几分的同情怜悯,但这种书写却恰恰彰显了所谓的暗。暗不是全然的黑,只是不够明亮、不够光彩。但世上哪里来的那许多的光彩与明亮,与大多数人,都是混沌的暗淡。人们向来擅于自欺,更加不会去自己打量观想自己心中身上的这些不光彩,也正是因此,当小说将吕明月的隐秘心思展现的如此明白直接,那份夹杂着厌恶的同情也就必须有所消减。

  吕明月在小说中作为一个化身,在孙频的笔下洋葱一样被层层剖解,她对爱的向往,对被爱的满足,对爱她的人的不屑……这种种心理描写让吕明月立体,也让吕明月可悲可怜

  可悲可怜的故事孙频写过许多,但与以往的故事相比,《自由故》中的人物的悲剧更多的来自于个人而非社会,而且这悲剧还携带些许的不堪。与以往的鲜血淋漓相比,这更像是一泡带着腥臭的脓液,但更加可悲的是,在真实的世界里,鲜血少而脓液多,我们只是视而不见

  小说集《裂》中的其他几个故事如《不速之客》《掮客》《九渡》虽所写人物不同,但究其内里,它们和《自由故》一样,所关注的都是生命中卑微与暗淡。隐秘而又不堪的小心思,难以理解却又无法抗拒着魔行为,孙频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点点滴滴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生命艰难,而这些艰辛与艰难也在昭示着生活并非只有阳光,进而成为宽容与正视自我的一种真实书写。

  “万物皆有裂痕”,承认生命中的不完美或许是自我和解与自我成长开始。“那是光得以进来的地方”,光与影相伴相生,和光同尘也许并非不够坚守正道,而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疼让人清醒,裂却让人长大

  《裂》读后感(六):我们都深受束缚,但却又向往自由。

  最近在读了一本书《裂》,这是一个80后女生写的。我本来以为一个女生写的应该是花好月圆,人间静好的故事。可是这本的开篇短文就让我深深的震撼到了。 这本第一篇叫做自由故。主角是一个即将博士毕业的女生吕明月。她在年复一年重复的生活中想要解脱出来,对自己现阶段的生活和现状极其的不满,毅然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奔向她想中的诗与远方,一个叫德令哈的地方,想要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但是,梦想和现实是天差地别的,在那个美若仙境的地方,她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生活的地狱。 吕明月先是遇到了一个爱她,崇拜她的男人。但是她却又不甘心于平凡的生活,认为他配不上她,和她的老板产生暧昧关系。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那个平凡的男人居然是一个在逃的杀人犯,但他是真的爱她,他把对吕明月的爱当成救赎。这个人说:“我把爱当成了信仰,一直拼命去爱这人世间的一切。因为我幻想着哪天我把罪孽赎清了,我就真正自由了。我就没有罪过了。”但是,犯过的错总要付出代价他最终还是被判处死刑。 经过了这次的打击,吕明月走上了当初她离开校园时完全想不到的道路。她时而去贵州支教,时而去最贫苦的孤儿院,时而又去寻找那些朝拜旅途中的苦行僧。一直居无定所,也没有结婚,她应该也是在赎罪,赎她自己的罪。到最后的最后,她居然会爱上一个邪教组织的头目,并且为了他而不惜自焚。 这篇故事让我泪流满面。一个原本应该前途无量的准女博士,为了她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抛弃学业,这别人也无可指责。但是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最终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这幅样子,这就让人想不通。她的野心和她的能力不成正比。在她没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这篇文章也让我警醒。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抱怨现实生活无比的平凡,无比的郁闷,总想跳脱出这一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生活方式,你会觉得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是无比的幸福的一件事。为了过上这种向往的生活,我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达到目标。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谋定而后动,一时冲动而做出的决定往往会让人后悔莫及。 这本书的另外五个故事也各有各的精彩,我就不一一叙述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大家都可以来看看。

  《裂》读后感(七):那种储存了微光的生命,在破碎中展示倔强

  自从熊浩老师上了奇葩说说了那一则开场秀之后,我就对“微光”一词有了近乎于偏执的喜爱,就像渺小而孤独的地球飘荡于无尽星空之上去寻找下一个无法预料的家园,就像卑微独行的少年人被孤寂的城市所吞噬又忙碌工作以期待着明天的阳光。

  在之前看孙频的《盐》时,我曾写这就是大多人的生活吧,苟延残喘,又夹缝求生。这也是她心中微光的由来,执着地写着普通人的交集,这是对于许多中生代作者们来说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当然这也是保证好作品底限的最好表现形式。当初一本中篇小说集《疼》卖出了15万册,纯文学卖成了畅销书,这是庸常生活向着繁华都市的挑衅,也是对底层人民真实故事的最大还原。

  《裂》里一共存有六个短篇,风格继承了《疼》和《盐》上有关于小人物的艰辛与不易,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她笔下的女性角色依旧出挑,悲剧与喜剧共存,井然有序地表现着“活着与爱”的主题,开篇《自由故》里就记述了女博士吕月明,在渴求知识的尽头处开始寻找爱情的真谛,她所谓的自由是一种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幻想,但无论是土大款,上司还是诈骗组织头目,都与她所求的真实境界格格不入。

  作为两性关系中的天然弱者,孙频始终在讨论着苦命女人的圆满之道,故事里的她们付出着更大的舍弃和辛苦来维护一套看起来众生平等的“乌托邦”家园。女博士吕月明如此,《不速之客》里的纪米萍更是。

  相比来说,《不速之客》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它足够赤裸和直接,妓女与打手,类似于朝圣般的做爱,他们眼中表达喜欢的方式就是肉体的结合,这与初看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里的性欲象征有着等同的感官刺激:

  纪米萍只陪酒不卖身,在她看来自己和男人不收钱是表现魅力以及区别于妓女的方式,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她说接吻才代表爱,做爱不是。直而单纯的神经质女人总会让人感到局促和恐慌,在男人看来,纪米萍的每次不告而来就像是在对着教父祷告,她把肉体和灵魂分离得太干净了,以至于给人纯粹中有种沙土扑面而来的疼痛感。

  这是最低声下气的一次表演,孙频将末等人身上难得的梦想给碾碎殆尽,又赐予了纪米萍另一处倔强,读来辛辣却不油腻,让人发汗。

  出生于山西,发迹于南京,这由北至南的迁移,带给孙频的创作力量是朴实浑厚向内敛深沉的完善,如果说郭敬明等人的作品是给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展示浮夸而懒散的纸醉金迷,那么孙频所保留的,就是让繁华坠地,给予不曾关注过“下等人”生活的更多群体最真实的刺痛感。

  青年作者项静在点评孙频的作品时写道:

孙频的优点无须赘言,她对人心人性的体察入微,出入其中讲述故事的能力,舒展自如的叙事语调,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最重要的是她诚实地触碰到了一些大时代的秘密信息:祛魅的时代、城乡结合部的生活、地域化的山西世界、故乡。

  《自由故》里的吕月明、《杀生三种》里的伍娟、还有《九渡》里的王泽强,各自代表了一部分农村步入城市舞台中的众生相,表面上最有看破红尘表象的“白毛”王泽强,也何尝不是在前八次监狱生涯的进进出出里一次次体会过希望与失望,将微光渐渐散尽,才变得“活死人”般的超脱。

  孙频故事里那些储存了很久的爱与悲切,都会你打开书页的一瞬间倾倒而出。我知道每个人都活得匆忙,也知道每个普通的生命都有可能变成苍茫荒凉,这是概率学统计里很难敲定的东西,谁会发光,又有谁会暗淡呢?大概只有你关注他的时候,才会有答案吧。

  《裂》读后感(八):千篇一律的幸福,各种各样的不幸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些话语鼓励了多少在尘世忙忙碌碌的人,逃离现实的生活,去追寻诗意肆意的生活。可看了《裂》里面的《自由故》之后,突然觉得那样的远方并没有那么令人心动了,那样不被拘束的生活,也不那么憧憬了。突然懂得,一个人的心态有多么重要。如果你觉得你在地狱里面,那么无处不是地狱。相反,如果你认为你在天堂,那么你就身在天堂。能够束缚住你的,从来不是方寸之间的土地,不是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没看这篇文章之前,说句实在话,我一直羡慕那些能够去到远方的人,能够见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情。每一天都过得新鲜而刺激,那样充满生机的人生才是每个人的期许。而不是现在这样,几点一线,千篇一律。

  诗和远方,自由自在的生活,想想都觉得美好。但是,不是任何一个人都适合这样的远方。而这样的远方,也不一定会给每个人带来希望和生机。这样的远方仿佛成了一件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的东西,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样东西适不适合自己。故事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内心冲突非常严重的人,我们对于这样的人通常都会觉得她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真真也叫书读多了,人却傻了。虽然书籍就此躺枪了,但是没办法,谁叫她是个肄业的女博士呢?她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了,可能也和她的人际交往有关系,如果她的朋友能够更多点,如果当时人们能够更善意一点,那么,她或许就不会在一条死胡同里面越陷越深。

  记得,读书的时候,我能感觉到长的漂亮的女孩子是有很多男孩子追,是会有更多的机会。但是,她们也会有她们的烦恼啊!或许,她们只希望能获取自己喜欢的人喜欢就好了啊!你也可以坏坏的想:“长的安全,至少外出不会很有危险”。我总觉得很多时候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优秀,你就会变成一道光,和一个人的相貌没有任何关系。想起看的一个电影《美女税》,一开始美貌给予了她很多的便利,但后来越来越重的美女税让她只想变得平凡。虽然只是个电影,但人生也是这样无奇不有的啊!说到底还是生活经历太少,看的太少,想得太少。

  即使女主角已经来到的远方,但她的心还是活在世俗里。她已经无法再相信人了,就算遇到了那个把每天都当作末日来虔诚度过的人,也救赎不了她了。故事的最后,成为了别人的故事。心态很重要。偶尔看看外面可以,你一定要懂得你自己真正想要的。偶尔散散心,是为了理清自己,也是为了认清自己。但是,一定不要沉浸在自怨自艾的情绪了,见不到光,你的生命里面总会遇见光的。就像故事中的他,明知道结果,可为了给你留下美好的生活,仍旧愿意飞蛾扑火。而所谓的自由,从来都是自己对自己的成全。你的心自由了,在哪里你都是自由的。

  《裂》里面的《杀生三种》。女孩是个好女孩,但是她把自己放在了上帝的角色里了。总觉得这个家缺了她就会散掉,就会走向毁灭。对动物确实也是很有爱心,有一点圣母的感觉。这样说来是有点嘲讽的,但是,真的你拯救不了所有人和动物。也不要认为失去了你,这个世界就不再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数。爱动物也是没有错的,但是不要太盲目了,有些动物天性如此,也不要祈求它能为你变得特殊。是不是变得有些冷漠了,对她同情,却也觉得她是真的经历太少,太过盲目了。

  《裂》里面的《九渡》、《不速之客》、《异香》、《掮客》每个人的悲剧都各有不同,不知道怎么样就走错了一步,就走进了万劫不复的地狱。一个人的心态真的很重要,不要把所有的寄托都寄托在别人身上,一定要每日做自我的救赎,怪不得玄奘要去往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人生是需要不断修行的,只要这样你才不会迷途。

  《裂》读后感(九):孤独是永恒的生存困境,来自于尘世的恐慌和安慰

  01.

  这是一个孤独的时代。

  你每天都要面对很多的人,说很多的话,一切都看似花团锦簇,活色生香。可是夜深人静,在一个人的房间里,你会觉得闷。好像你白天见的那些人,说的那些话,都是不得已,而你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却始终被压抑着。

  人类在这个世界生生不息,无论时光飞逝了几千年,人类正朝着哪个方向嬗变,“孤独”这一根本的生存困境终究还是顽固地盘桓在周围。这时候,你最需要的就是找到精神的救赎与出口。

  02.

  尼采说: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有此中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在孙频的小说中,常常展现出女性主人公对于苦难有种近乎偏执自虐一般的执着。

  孙频擅写女性。她笔下的女性叙事,总是能从一片凛冽而幽暗的肃杀气氛中喷薄而出,就像作家阎秋霞认为的那样,孙频最擅长“借用女性的情感痛楚来折射物欲对人精神世界的诱惑和挑战”。

  《裂》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写了6个关于女性从坚硬的现实中发现精神微光,获得精神力量的故事。

  这部作品秉承了孙频的小说一贯带有的独特而瑰丽的特征。其独特在于她对偏执者的精神世界进行不懈的开掘,从而把人性中的丑陋、下贱与卑微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这些偏执者的遭遇与生活,总是在旷世奇缘的牵扯下,彰显出瑰丽的一面,在自在的内心营造出某种高人一等的不屑、高贵与尊严的感觉。

  其中开篇的《自由故》,我认为是本书的一个代表作品,在对生活常态的叙述中,又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带有一贯的孙频式的忧伤和绝望,却也掺杂了些许温情。

  03.

  《自由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吕明月是个相貌极为普通、性格上也没有任何闪光点的女博士,在距离博士毕业还有一年的时间的某天,突然对枯燥的生活感到厌倦。她读过海子的诗,对诗中提到的德令哈心存向往。于是,她毅然终止学业,去德令哈寻找自由。在德令哈,她遇见了相貌丑陋又没有文化的王发财,并与他谈起了不情不愿、不咸不淡的恋爱。

  某天,当她与上司王进偷情的时候,被王发财抓了个现行。王发财向王进勒索巨额现金,引发了警方介入,才知道原来王发财居然是杀人逃犯。而王发财索要钱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因为居然是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想给吕明月留一点依靠。故事的结局,陷入了浪漫式的幻想之中,吕明月去孤儿院当志愿者,去支教,做了一切心灵朝圣者该做的事,最后被诱骗到一个以诈骗为生的组织,爱上了头目,并为他自焚。

  故事的焦点集中在“什么是自由”上面。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理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的价值既高于生命,也高于爱情。但在《自由故》里,表现出了一种讽刺意味——过度追求自由的结果,一定是毁灭。

  从某个方面来看,孙频将哲学问题简化为了生活问题——女人如何才能珍惜身边的人,获得幸福;同时又将生活问题升华为哲学问题——以一场轰轰烈烈具有象征意味的自焚,烧走了生活中仍将继续的千万个现实问题。生活与哲学,是不可能拒绝彼此、颠覆彼此的。

  04.

  所谓优秀的小说,在于能够直戳人心,无论是《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纵情地一跳,还是《浮士德》中那个飞奔向悬崖的孩子,他们为信仰所付出的代价,都让人唏嘘。

  在《裂》这本书中的6个中篇里,《自由故》中的吕明月为找到爱情和自由所付出的代价,让我们对自由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而其余的五篇《杀生三种》《九渡》《不速之客》《异香》《掮客》里,每个人物都在挣扎,这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恨纠葛,而是掺杂着绝望与希望、荒诞与真实、妥协与坚持的阵痛。这些作品中人物的隐秘冲动,在走向毁灭时的放肆挣扎和自我救赎,无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佐证。

  其实现实中的每个人,都跟作品中的人物一样,都曾处在危险的边缘上,只不过,有人悬崖勒马了,就回到了正常人的轨道中,但有时常以回望的姿态审视那段令人后怕的生活,当时若是稍有闪失,可能孙频写的就是自己了。

  05.

  孙频的小说不是主流文学的一脉相承,她有着独特的文字魅力。她曾说过:“我是那种内心深处带着绝望色彩的人,底色是苍冷的,很早就了悟了人生中种种琐碎的齿啮与痛苦,所以我写东西的时候,也是一直在关注人性中那些最冷最暗的地方。张爱玲小说的底色与我这种心理无疑是契合的,那是一条通道。”因此,在阅读孙频的小说时,会感觉是脱胎于张爱玲式的言说与技巧。

  都市、女性、爱、伤害、毁灭与死亡是孙频小说里常见的元素。她笔下的人物是躲在暗处但又向往光明的心灵破碎者。这些人物心灵里隐藏着种种内伤,带着企望向外部的世界深处触角,寻找和期待,但又总是落空和失望。

  那种大时代下个人的无力感,是对于信仰、情怀、浪漫等精神需求在物欲冲击下终将逝去的无奈缅怀。配合这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失落感,孙频小说在格调上是灰暗阴冷的,带有某种神秘感。

  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才会有贪恋和爱欲,所以会在苦海挣扎、漂泊。说白了,人生就是一个在苦海中寻爱的过程。而《裂》这部作品,只不过写出了孤独人生中幽暗深处的苍白真相。

  《裂》读后感(十):疼就对了,人生本来就是痛出来的

  生而为人,我们总会经受一些疼痛方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而这种疼痛也会慢慢演变成一种更具有创造性的东西。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孙频利用她特有的创造性,将疼痛文学以小说的形式鲜明的带到了读者们的面前。

  1、

  出生于八十年代的孙频,从小生长在山西中部的小县城上,离开小县城一直是孙频从小的梦想,但也是小时候在小县城的经历才得以让她有了那么多不可割舍的记忆和遗憾,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疼》《盐》《裂》。而这三部作品就像孙频自己说的,《疼》代表了人世间的万千苦难与疼痛,代表人心百转千回的磨难与救赎;而《盐》代表的是我们每一个卑微渺小的个体,我们虽然像盐一样渺小,但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如果没有了盐,整个世间就失去了味道;而《裂》就代表了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得以进来的地方;人都会有疼痛的时候,它们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备品,只有疼痛过,我们才算是得以真正的成长。

  《裂》是一本由6个中篇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分别是《自由故》《九渡》《异香》《杀生三种》《不速之客》《掮客》;它虽然承袭了作者之前《疼》、《盐》两部作品的风格,但《裂》里面收录的6个中篇却是写在《疼》与《盐》之前的作品,是作者相对早期的作品。同时《裂》也是孙频“疼痛”文学三部曲的终结篇,从《疼》到《盐》再到现在的《裂》,这是作者通过十年的写作成果,也可以说是它们见证和陪伴了作者的成长。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能让众多的读者去阅读并认识作者,其原因是作者将她毕生的经历与历程都表现在她的作品上了,而孙频就是这样一位作家。

  都说孙频的文笔像极了张爱玲,但我个人觉得孙频与张爱玲之间的相似之处,只在于她们在创作时的视角都多以女性的视角来直面凛冽的人生,但她们的文字却是差距极大的两种风格。可以说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雅俗共赏的,而孙频笔下的人物却过于“丑”俗。这里的“丑”并不是指人物相貌的丑陋,而是性格上的“丑”,也就是说孙频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大多都是卑微、自卑、脆弱与敏感的。《自由故》中女博士吕明月的自卑导致她居然愿意和一个长相丑陋、学历不高的男子同居;《异香》中卫瑜选择卑微的对待张楚河,但她依旧无法得到她想要的情感;《掮客》中饱受职场骚扰的于小敏,敏感又脆弱,面临公司裁员的那天,居然会做出跟踪4个男同事去嫖娼的荒唐行径来;《不速之客》中卑微的纪米萍一直在乞求着苏小军对她爱的回应,但最终换来的却是苏小军的推却。

  无论是《疼》《盐》还是《裂》,孙频笔下的人物都是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他们没有社会背景,他们没有优越的家庭,他们没有闪耀的人生,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所有的经历,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无论是欢乐还是伤痛,都不会是白白经历的,都会变成供养一个作家的养料。”而就是这份养料,才得以让孙频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挣扎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多种扭曲的人性。正是孙频对人性的独到侦测让她表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和逼人的才气,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上其实依旧存在着那么多关于爱恨情仇的极端人生以及那么多关于人情冷暖的肮脏与不堪。

  2、

  在孙频的作品《裂》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在世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原因:爱与生存。生存上遇到多少苦难直接决定着对爱情的渴求的欲望就有多强烈。在《自由故》中我们就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女主人公吕明月对爱的渴求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自由故》塑造了我们所不知道的女博士的学业之路,女博士虽然拥有高等学历,但她们的生活却是单一、枯燥而惆怅的,读研读博的原因只是因为找不到好的工作,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虽然跟着增长了,但情感问题又成了另一桩难以解决的问题。

  罗素曾说过: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空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吕明月,一个肄业女博士,她的人生如同她的名字一般既俗又土,长相普通身材一般的她,在近30年的生活中,从未曾被爱河沐浴过,她觉得她的博士生涯也不能给她带来内心渴求的自由与爱情,所以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退学,只身前往德令哈。但是,她的选择并没有让她寻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那种“自由”,她只是将自己从学海这座牢笼关入了情欲这座牢笼而已。

  吕明月对爱的渴求已经让她到了毫无底线毫无自尊的地步了,她可以在一个自己绝不会接受的“丑男人”王发财面前丝毫不掩饰她对被爱的渴望与需求,同时她的内心又纠结煎熬着,觉得自己为什么要屈就如此不堪的一个男人身上,她觉得王发财无论是在长相、学历、成就上都配不上自己,但她却做不到拒绝对方的示好与示爱,她吃他的、住他的、花他的,就那么“厚颜无耻”的接受着又发泄着。她就像闺蜜桑小萍说的那样

“你们知识分子就这样,得意时做做儒家和宠妇,失意时做做道家和弃妇,还要独坐幽篁里弹琴长啸。你现在就是独坐幽篁里,却又不甘心,一定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正一身风骨地坐在竹林里弹琴。你真正需要的是燃烧的城市——为你燃烧的城市,所有的男人都是你的俘虏,跪在你想象中的风华绝代的脚下苦苦哀求,而你策马扬鞭追逐你无尽的疆域。如果换个时代,你其实最愿意做的是女成吉思汗。所以,一个人对你好怎么能够用”

  王发财对待吕明月就像供祖宗一样,每天给她准备玫瑰花、炒菜做饭给她吃,养着她、顺着她,每天接她上下班,但吕明月为了不让公司同事见到王发财去接她,故意等同事都走光了,才下楼。公司的老总是一个老男人,但他比王发财有钱、有风度、有情趣,还会时不时送她一些名贵的礼物,除了老点,样样都将王发财比下去了,自然而然的吕明月内心对这位老男人产生了想法,当他俩终于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后,却被王发财抓个正着,王发财以这个为要挟敲诈老总十万块,因此闹进了派出所,而戏剧性的反转就在这里开始了。

  王发财要那个十万块,是为了给吕明月傍身用;

  王发财是隐藏了多年的通缉犯。

  吕明月顿时傻眼了。

  孙频,不同于其他“80后文学”,她在写作体裁上更偏爱于中篇小说,而在题材来源多见于女性的生存话题,就像她在《用文字与世界对话》的文中说的那样,她的写作是为了补偿自已“所有的缺失与渴望,所有不为人知的爱与悲伤,补偿生命中的种种苦难”,这在她的多部作品中,我们均能体会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裂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