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锁记》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金锁记》观后感100字

2022-03-27 03:01: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锁记》观后感100字

  《金锁记》是一部由穆德远执导,奚美娟 / 刘欣 / 邵峰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锁记》观后感(一):改得太狗血了!

  完全背离了张爱玲的意愿,张爱玲笔下,里面的人都没有什么真心的,都是浑浑噩噩的……改编成海誓山盟生死恋情了,很假。把曹七巧拔得很高。季泽是个浪荡子,他对曹七巧也没有什么真心实意,只不过寻开心而已,冷峻深刻的张爱玲小说被改编成煽情肤浅的爱情片了。另一部《倾城之恋》也是这个套路,实在对国内创作的汗颜。

  《金锁记》观后感(二):金子下的牺牲品呢

  可怜的可悲的可憎的可恨的七巧 小的时候看过一点点的金锁记 当时只记得七巧和季泽那虐心的爱恋 记得回来七巧的癫狂 重读小说 对七巧是同情的心疼的,命运让她得不到想要的情爱 金钱给她带来满足感 却更加疯狂 她是受虐者又是施暴者,她将自己的痛苦强加到一双儿女身上 可怜的长安 明明触手可及的幸福 却被七巧毁掉。张爱玲笔下的女主人公多数都是不幸的 我觉得是与她们的不独立有关 依靠男人而生 没有能力去把握自己的生活 追寻自己的幸福 这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金锁记》观后感(三):可悲可叹的七巧

  小时候在外公家看记忆犹新的一幕就是聪明的七巧第一次见季泽想给他做鞋子,用毛笔画鞋印然后大清早早早地等在小树林里送鞋子的场景,将那种少女思春的怦然心动刻画的淋漓尽致。 虽然这一见倾心,却也葬送了一生的幸福,为了见他嫁给他哥,将自己推向火海,被单纯的季泽害得倾家荡产以至于变得尖酸刻薄,逼死自己的儿媳,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上演了上学还给她裹脚,每周检查行李箱,到学校去骂校长的一幕幕闹剧。

  七巧爱季泽爱了一辈子,也恨了他一辈子,说是恨,倒不如说是误会。纨绔子弟不懂得世间艰险,单纯只会被人算计,整日浑浑噩噩,虚度光阴,让人唏嘘,这样一个无能的男人是配不上能干的七巧的。

  为爱痴狂丧失心智其实是不成熟的。可悲七巧有一个贪财的哥哥,爱上了一个无能力的人,身为女人在民国时期除了依附于家族别无他法。若在当代一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女人。她手攥着金钱,独自一人养大了两个孩子,十分不容易,所以性格才会变成这样。

  记着七巧母亲临终前的话:女人这一辈子,一定要牢牢抓住两样东西,一个是喜欢的人,一个是过日子的钱。

  《金锁记》观后感(四):一见季泽误终身

  看剧途中和之后,把张爱玲的《金锁记》原文找出来看了两遍,感觉编剧导演的“二次创作”还是比较成功的。底子,人物,故事,架构都是张爱玲式的,但基调变了,内核上有尊重原著的成分,经过一番艺术“动刀”“裁度”“雕琢”,可以看出编剧扩充(丰满)人物形象,试图将情节编织得更加圆融完整,以达到对主题温情化,弥补那一个“美丽苍凉的手势”,冲淡张爱玲式的阴暗,悲虐,沉堕和绝望气息的努力。 尽管如此,张爱玲笔下那个狠辣疯狂的七巧,那个“水汪汪的黑眼睛里永远透着三分不耐烦”的风流少爷季泽,依然在这部剧中光彩夺目。一见季泽误终身,姜家三少爷送的那个银制兔儿爷就成了七巧的一生所拜,一生信仰,一生心结。 “三少爷,七巧就在这等你。” “我一准来。” 刘欣不愧是影后,将七巧从少女到怨妇的一生演绎得大气动人。最喜欢的是她演的少妇七巧,风韵满身,哀怨无限。

  许多年前第一次看《金锁记》,印象最深的就是季泽走后,七巧跌跌撞撞上楼,揭开带小绒球的窗帘目送季泽背影的一段。 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编剧是仁慈的,不惜用伯泽和陆荐云这两个“坏人”形象给季泽当挡箭牌,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与七巧错失姻缘的季泽,是未丧失做人底线的文艺青(中老)年季泽,是懦弱被骗无力谋生的风流才子,是为亡妻守约,改过自新,抚养独女,爱护长白长安的季泽。最重要的是,他成了与七巧有着更深的羁绊和宿缘的,长白的亲生父亲姜季泽。 可,就为这样一个季泽,七巧值得吗,这辈子。 在七巧去世之前,长馨和长白都在不断地问他们共同的父亲,他和七巧以前的事,是不是真的。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邵峰是一个好演员,当扮上老年妆的他说出此话,眼睛里依旧是“潇洒的不耐烦”,他答应着七巧“我一准来”,但七巧仍孤独地在夕照中离世解脱,留下的季泽,一具落魄的肉身,坐在一群被编剧赋予“新生”的晚辈们中间,举手拭泪。 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出自《金锁记》) 更精彩的剧情还在剧外,七巧的扮演者刘欣和季泽的扮演者邵峰,因戏生情,经历女方家的反对,成就美满姻缘并育有一女。看了一些对俩人的访谈节目,刘欣说,如果这辈子不能和邵峰在一起,邵峰会是她一生的心结。 这算不算是戏里戏外的互文? 电视剧里的许多演员的演技都可圈可点,程前的大少爷,王劲松的二少爷,奚美娟的姜老太太,长白长安长馨几个小辈们,还有龙福银莲娟儿这些角色,王千源那个时候还叫王锦鹏,是把陆渣男给演活了。熙春院的徐妈妈,九妹,七巧的哥嫂,还有露个脸的卢老师童先生…… 比较喜欢原著里长安和童世舫的一段恋情,“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言语终究没有用。久久的握着手,就是较妥帖的安慰,因为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 抽鸦片的长安走回了没有光的所在,世舫“双手托着头,感到了难堪的落寞”。 在原著中,这是段“将来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电视剧里,长安鼓起勇气给世舫打了决定她命运的那个电话。编剧将未来的幸福给了他们,这也是太温情的,却到底给人以慰藉。 再说说长馨和兰仙,导演选了相貌酷似的两个女演员演这对母女(七巧母女,季泽父子也是如此),相信也是有用意。兰仙完全脱离了原著,成为这部剧里最善良,最大度,最无私的人物之一(另一个是七巧的丈夫,二少爷仲泽,用生命袒护了七巧母子的尊严)。就像是上天派来拯救季泽的天使一般,她打了一个最令人痛心的酱油。长馨就像她的替身,陪伴老去的季泽,在胡琴和唱戏声中,捱过这漫长的日子。向长安伸出援助之手的,也是长馨,美丽,善良,勇于追求幸福的长馨。 《金锁记》读着令人绝望,但张爱玲似乎又留了个仍存着一星光亮的结局,三十年前的故事完不了,三十年后的故事,也一样。 一见季泽误终身,这不是张爱玲的《金锁记》,可也是张爱玲的《金锁记》。

  《金锁记》观后感(五):真正的悲剧,源自受害者变为施暴者——评《金锁记》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的子女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每当看到《金锁记》中的七巧,便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指环王》中那个因至尊魔戒而被扭曲了人性变成怪物的格鲁姆,七巧也是这样,所有的人都“恨毒了她”,因为她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魔鬼,她的一生是不幸的,悲惨的婚姻和无所依靠的恐惧使她像抓救命稻草一般拼命攫住黄金,这种变态的人性、扭曲的性格使她把自己的不幸化做恶毒,报复似的转嫁到儿女和其他人身上,她一生的不幸竟然要有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债,这种人性的扭曲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中国的文化与传统是具有传承性的,精华如此、糟粕亦如此、感人的如此、害人的更是如此。在这些害人的悲剧当中,女性受害尤深尤甚,她们中的许多人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也有很多艰难的存活了下来,但当这些存活下来的受害者继承了害人的传统,自觉不自觉的充当起害人者,变本加厉的继续残害以后的人,这就构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种劣根性,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悲哀。“多年媳妇熬成婆”这句话中包含了多少怨恨、痛苦以及报复、恶毒,没有人说的清。

  个体的悲惨故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当这种悲惨一代代传承时,才是悲剧的开始。小说中的人如此,我们未尝不是如此,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代代学子重复着单一的成材模式,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制度的意义,但多年形式的不变与制度下潜规则的泛滥,使“学以至用”成为空谈,失去了意义。考试不再是“学什么、考什么”,而成了“考什么、学什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个性是被忽视的、教育的目的是功利的、成材的模式是单一的。当那些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甚至反抗过的学生们逐渐长大,有了孩子或成了教育工作者,然而他们却无奈的发现自己不得不成了继续考试体制的继承者,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让孩子们继续继续这种痛苦,承担残酷。唯一不同的是如今的就业形势更严峻,学出来也未必有工作,但又有什么办法?!竞争的激烈、就业的困难,使教育只能以更加残酷的形式落在学生身上。“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初中的、初中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这种教育提前预支的代价是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也就有了“大学学幼儿园的”这种倒置现象,而这种现状的执行者们大多也是一代代经历过考试折磨、试图改变的人们。同样,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知识方面不能说不丰富,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心理素质和思考问题的深度都或多或少的有欠缺,他们又会是这种教育制度的传承者。

  不夜影城的博客:http://baibo.blog.sohu.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