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爱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2020-01-22 23:4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爱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艾里希·弗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艺术》读后感(一):现在遇到这本书,刚刚好

  

“关心、责任感、尊重、了解”

四个要素,解释太清楚了,很受益。而且这个阶段看这本书,刚刚好。如果10年前给我这本书,必定看不懂。

  他对这四个词,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标准,跟一般意义上我们用这个词的时候的内涵又不同,可贵的是他说的很明白,让我能比较清楚的看出自己的差距。

  在四要素里面,关心和责任感,终究是是有一些的,要说算合格估计也可以。尊重和了解,就差太多了,可能这两项是我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谈到尊重的时候,作者说,自己独立,是尊重对方的前提条件。如果自己不能独立,就谈不上尊重别人。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

  《爱的艺术》读后感(二):爱,是一个很难学会的艺术

  对于爱的定义还是比较清晰的,曾经一度以为的爱有所怀疑,看了作者的分析后,有些清晰了。特别是在中国当代家庭,有很多的我们“享受”着父母给予的“无私”的爱。这样的爱有时候会让我们有很重的负担,无法让我们完全脱离,很多的是在父母给予的爱的同时在回报爱的过程中倍受煎熬。我们这一代有些人已经为人父母了,还有很多人也将成为父母。希望更多的人,读读此书,了解一下应该怎样来爱自己的孩子。而夫妻之间的爱,也是很重要的,要学会爱自己,更好的爱自己的爱人,以及爱周围的所有人。一个人能做到真正的爱,真的太难了,作者在最后也感到有些悲哀,也许是这个病态的社会不允许吧。书中提到的自信的培养,还是有些持怀疑态度的,相信自己,固然是很好的。也同时想到,我们所想的和大家想的不同做的不同时,就会被认为是“神经病”,到底是谁病了,谁也说不清。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怀疑自己所怀疑的,尽量过自己决定舒适的人生就好,别太较真……

  《爱的艺术》读后感(三):The art of loving

  The art of loving, 一本短而精的书,看完内心欢喜,解答了自己很多疑问。当然,如果是对理性剖析和哲学社科研究理论不感兴趣的朋友,可能不会喜欢这本书。

  从理论上,弗洛姆围绕着“关怀,责任,尊重与了解的爱”为主线,探讨不同层面不同关系的爱,在这些占本书大量章节的内容中,让人理解“自爱”的重要性。还有:追本溯源到自爱理论的梅斯特艾克哈特,思考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和与之对立矛盾逻辑的差异(自己更偏好这种,符合东方哲学思想),当然也少不了针对弗洛伊德性与爱情的讨论……

  接下来,弗洛姆客观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爱与其瓦解以及爱的实践……以“规范,专心,耐心,予以最大关注”为实践条件进行展开……的确,在实践层面,哲学家能够提供参考的帮助不多,唯有自己去体会……

  闭目反复推敲其中的理论,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从理性旁观的角度深度剖析爱的艺术,已经入手其他译本……

  《爱的艺术》读后感(四):爱的艺术(简记)

  虽然有些部分看不太懂,最后爱的实践部分我特别有印象。之后可以考虑拜读其他更好的译本或者原著。翻译略显晦涩,但瑕不掩瑜。作者很多思路都很好,很多问题也能让读者有代入感去思考,有不少启发性,是读完会觉得满足的书。

  爱是艺术,需要知识和努力;也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爱更需要实践行动。爱不是索取,而是给予,给予中感受快乐。爱人先爱己。

  佛洛姆也让我第一次对信仰信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人需要信仰,社会与国家也需要信仰。

  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了解。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的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爱是努力发展健全人格,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即在于生命力的增强,人格的独立,人的自由。

  爱是一种只能通过自身并为自身获得的个人体验,通过规范化、专心、耐心、最大关注、间接的方式去实践爱的艺术。要客观、理智、谦恭,坚定理性的信仰。

  《爱的艺术》读后感(五):一点看法

  弗洛姆的这本书的内容体量比想象中要大不少。涉猎了很多领域,要一遍吃透挺难的。

  其中有一个观点非常认同,即爱的基础是发展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格。爱的本质并非是向对方汲取自己人格中所缺失的东西以填补自己灵魂中的空白,而是去创造。

  如果把一个人的灵魂比作一颗星球,那么爱就是去创造一颗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另一座行星。恋爱就是与另一个个体一起探索这个由爱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在这个行星里,一切都是神秘未知的,所有的那些美好的事物都是自己之前无法预料到的,从而能持续不断地营造惊喜,给自己的生命带来更多的色彩,而很少会产生“为什么不是我想要的”失落感。毕竟来到这颗行星的目的,是拓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与价值,而非去找寻本应该靠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格与精神方面的东西。

  如果找寻到了这颗行星,即使当前还尚未能登陆,或即使登陆了也由于通讯设备故障、气候突变等原因未能成功与对方携手开展探索。那就回归自己的母星吧,可能在归乡的旅程中会感到失望难过,但一旦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切都会被治愈,毕竟那颗行星就在那里呀,只要复盘反省自己之前旅途中所犯下的错误、思考有哪些不足需要修正,还可以继续尝试,在不断的提升改进过程中,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只增不减,人格也会随之进一步完善。

  即使最后的最后都未有结果,也没什么,毕竟爱是一种信仰,是一种需要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我们已经收获很多了。

  《爱的艺术》读后感(六):爱是一种能力

  这本书的确写的浅显易懂。

  弗洛姆以自爱、朋友的爱、父母的爱、神明的爱四个内容来分析爱的不同定义与区分。

  我印象中最为深刻是里面描述的一种被母爱的过度保护者的类型,他对爱的标准极高,万事万物都有他自己的评判体系,与其相处的时候,只要有一丝的谬误,他就会歇斯底里起来,大声斥责你的失误。他们想要的是无条件、宽容的母爱般的爱情,他们的目的不是去爱人,而是让人爱自己,他可能的确会因此而变得优秀,仿佛是孔雀园里唯一一只开屏的公孔雀,但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我的虚荣心,他需要对方与他势均力敌(亦或是比他胜出太多),他只是想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拥有一个光鲜亮丽的情人。因此,他们会对爱人充满了期待与希冀,一旦对方不能满足自己,他就要立马抛弃对方。

  他以为自己在用生命来爱,但其实只是陷入了虚伪的爱之中。

  喜欢虚伪之爱的人常常会为爱幻想一个设定与场景,他们尚未进入真正的爱情,光是对爱的臆想,对爱人的虚假幻想,就让他们感动不已,正如现在常常在讲的一句话“像极了爱情”,但那并不是爱情。他们时常陷入童年至常年后的碎片回忆里,他们拿着一点一片的小碎片放入嘴里,细细品尝,毫不在乎舌头被割裂血流不止,还会高兴地告诉别人,那是他最好的经历。

  至此,我希望自己能够如弗洛姆所言一般,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直至我死亡,学会爱一个人的能力,从此走向爱情的康庄大道。当然,如若真的没有这般运气,自爱地一路走下去,也何尝不可?

  “No matter what happens, life still goes on. And so does love. ”

  《爱的艺术》读后感(七):坚定爱之信仰

  一、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分离即人与人的不可跨越。个体的人对生命有先赋的认识,孤独与绝望是其普遍的生存状态,亦即个体的有限性。为了克服这有限性,个体的人要融入人的类当中,在些过程中也得以从孤独和隔离的状态中解放。而爱,正是克服分离的强大力量。 作为此力量,不是所有人都掌握的,不成熟的爱表现为共生性结合。有受虐与施虐两种形式,在其截然相反的表面背后,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则是一致的,通过对另一个体的依附而克服孤独。 这与当代被篡改后的平等有某种共性,平等并非雷同,而首先是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立完整人格。假的平等也借助于当代程序化工作和公式化娱乐,使每个个体成为工具。 真正的、成熟的爱则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爱是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主动的爱永远有十足的创造性,在给予对方的同时接受其回馈,通过这一行为而体会到生命的强大,通过观照对方而得以认识自己,是实现自由的途径之一种。

  《爱的艺术》读后感(八):《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今年常听到艾里希·弗洛姆的名字,以为是个当代学者,却没想到已经作古多年,不过这本1956年出版的作品,现在读来仍然没有丝毫陈旧感。 弗洛姆无意于熬一锅浮泛寡淡的鸡汤,本书所讲的爱的理论是根植于哲学和心理学的,包括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督教思想等,深刻但不晦涩,他试图挖掘我们需要爱的深层原因,界定成熟的爱的基本要素和表征,揭露现代社会的种种病态之爱。这些病态之爱,有从原始社会流传至今的,通过制造迷狂来暂时摆脱孤独;有心理层面的,比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而从荧屏爱情故事满足感的伤感之爱;也有资本主义鼓吹的,主张消除个性差别的平等观念,鼓励用群居的方式克服孤独感,甚而滋生出“协作”式的婚姻观。 弗洛姆阐述的“爱”的理论,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这种爱包括但不限于男女之爱;爱不是支配、占有,不是屈从、忍让,不是协作、崇拜,爱是主动的,是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爱需要规范、专心和耐心,爱要克服自恋,要有坚定的信念。我们自爱,便可以爱人、爱所有人、爱世界——这并非孔子“推己及人”的爱,这些爱没有时间的先后,它们是同生同死的。 ——读完《爱的艺术》,突然想做个“艺术家”了。 可是艺术是“阳春白雪”,它从来踪迹难寻,往往我们追求很多年还是一无所获,最终只好服软,转头去向“下里巴人”示好。 但是我想,即便追求不到,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也还有别的意义吧。譬如说,可以作为标准拿来审视省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通过自省我发现,作者批驳的错误观念,其中有些也是我曾经坚持过的,现在想起来真令人羞愧。 还有一点,弗洛姆驳斥了弗洛伊德“爱源自性冲动”的理论,认为是性是爱的产物。不管孰对孰错,选择相信弗洛姆总会让人好受些,毕竟弗洛伊德的观点太容易让人悲观了。 内容概括: 孤独,分离意识。需要克服分离意识摆脱孤独。 →1.迷狂状态(性酒精药物),暂时摆脱分离感(倏忽即逝的协调)。2.群居,融于群体,消除差别、保持一致,不足以弥补分离之忧(虚假的协调)。3.创造性活动,生产性工作可以实现人与世界的结合,然而当代工作看不见自己工作的结果。 →爱。1.共生性的爱(屈从和支配)2.主动的爱,其基本要素包括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病态的爱。1.性的满足的爱。2.“协作”的爱。3.依附于母亲的人的爱。4.依附于父亲的人的爱。5.偶像崇拜的爱。6.伤感的爱(对爱、结合和亲近未能实现的期望,在荧幕爱情故事中获得满足)。7.为了逃避自身的问题,而利用投射机制关心“被爱”的一方的缺点和不足。 实践。 →要求:1.规范(规律的生活)2.专心(学习独处,冥想以集中注意力,专心此时此刻、专心每一件事,对自身要敏感)3.耐心。4.最大关注。 →品质:1.克服自恋,保持谦恭、客观和理智。2.信仰(信心和信念)

  《爱的艺术》读后感(九):爱与所谓爱

  爱的问题是爱的能力的问题。这意味着,当某人声称他爱另一个人时,他在声明他具备爱的能力,而这种爱的能力适用的对象是具备一般性。也就是,鉴别声明者的声明是否可靠,在于观察他是否有向人类中的任意个体表达爱的能力。

  1.爱需求的来源

  人类对爱的需求来源于,分离意识。与自然与社会的分离感,作为独立实体存在的孤独感,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填补空洞。克服分离,寻求一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酒精、药物、性等迷狂结合是一种形式,强烈却短暂,事后的空虚使迷狂者再度寻求迷狂。雷同一致结合又是另一种形式,在合群中似乎孤独感消失,个体与集体融为一体,但这种虚假的一致不能满足填补空洞。

  最后一种方法是交际中的协调。又分出共生性结合与创造性结合两支。在共生性结合中双方相互依赖;有一方为支配方,另一侧为屈服方,两者必有一方以牺牲尊严为代价。创造性结合是共生性的反面,在这种交际中,双方保持独立与尊严,并在关系中彼此成长。创造性结合中有主动的给予。给予不是为寻求等价交换,不是痛苦的牺牲。给予是给予者能提供某种支持的自信,是彼此共享的快乐。创造性结合要求双方是独立而主动的个体。

  2.爱的基本要素

  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关心:成长的关注

  -责任:需求的回应

  -尊重:本相的接纳

  -了解:本相的发掘

  3.爱的几种类型

  1)父母的爱

  幼儿时期的成长造就性格,父母爱的方式将融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父爱与母爱是存在差异的,一般情况下:

  母爱是无条件的,是被爱的练习,是被动的,是感性的;父爱是有条件的,是爱的练习,是主动的,是理性的。

  成长中,中心扶养者由母亲转移到父亲。从家庭爱的课程毕业出来的孩子将从母亲处习得的被爱的经验与从父亲处习得的爱的经验融合,这个孩子也走向成熟。

  母爱是提供孩子成长的需要,真正伟大处在成长中逐渐放手使他独立,并将热爱生活的那桶金子为他预备。

  2)兄弟之爱(博爱)

  兄弟之爱,平等,不独占,不以交换为目的。是一种普世的爱,对全体人类的爱。

  4)伴侣之爱

  排他性;兄弟之爱的延续;情感与意志的结合。

  5)自爱

  自身也是人类的一部分,爱人类,也当爱自己。

  6)上帝之爱

  作者认为,上帝之爱是对人类爱的一种投射。经历母系神的慈爱,父系神的严厉,最终达成统一。

  4.当代社会的若干中病态之爱

图01

  5.爱的艺术的实践

  1)一般艺术的实践要求

  规范、专心、耐心

  2)爱的艺术的实践要求

  -脱离自恋

  不以主观感受为依据,尊重客观实际,接纳本相(尊重、了解)。

  -理性信仰

  坚信由观察、思考得到判断的正确性。自爱的信心、爱他的信心、爱可靠性的信心、他人成长潜能的信心。

  -主动性

  积极专注地观察和思考。

  《爱的艺术》读后感(十):《爱的艺术》读后杂感

  深入浅出的好书。

  作者学贯中西,读起来跟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类似的感觉。“夹缝中读书”,接连读完《金瓶梅》、《发条橙》后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爱的艺术》,逐渐理解和感悟另一朋友说的那个观点:阅读是跨越时空的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对话。

  在所谓“课外书似的”、“随缘”的阅读中有意无意地感受到了不同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家的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有强有弱的联系(有些可能是我的臆想),因此即孤独又不孤独,因为人既是作为个体的个体也是作为无差别的抽象的人这一集体中的个体。

  孩子出生后,我一直在跟老婆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达(f)成(l)共(a)识(g):1.我们要不断反思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结合新的时代,扬长避短;2.尽量克服从众心理,把“鸡娃”重点放在“成人”而非“成材”上;3.反思一下我们现在如何对待父母的方方面面、孩子将来如何对我们、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不能比我们对父母做的更多;4.让孩子体会到爱,学会爱。

  读完此书,我发现可能要调整下,得再加个前提:彻彻底底地再认识自己,时刻保持客观清醒的头脑,自我教育,完善我们自己创设出来的“父”与“母”,以及在学会爱之前,认识爱,我认为不止是弗洛姆书中写的那个年代的西方社会,当今我们的社会,真正认识、理解爱的可能不多,更不用说把爱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了。

  现代社会中,我能看到很多和我一样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很懂得爱,我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爱,因此在我们被折叠的共同空间里,爱更多一些。但当我偶尔向上看或身处其中的时候,可能我“视力”不太好,看那些“更高的人们”时好似盲人摸象,总觉得能看到更多的礼貌、修养、内涵、尊重、小心翼翼,有时候不知是不是错觉,好像看到了面具,一些很好看但细思恐极的笑容,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道林格雷,却感受不到爱。

  现在,职业体育中,俱乐部、教练、球员之间的关系常常用一些男女之爱才会用的语言形式来形容,例如在一些转会新闻中的“新欢”、“委身”、“忠贞不渝”;教练与球队会被做成漫画,被比作婚姻关系;球员在攻破老东家的球门时会很自然地控制庆祝欲,名为“以示尊重”,但其中有说不清的感情成分。职场上,企业、领导、职员之间也同样适用。推而广之,任何人与人,甚至人与拟制人/法人之间的关系,都能用恋人之间的恋爱关系来解释,有人说,一切关系均为恋爱关系,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就像弗洛伊德将所有都归于“性”、“力比多”,虽然被弗洛姆在内的一众大家反复批判,但在这些神仙打架之中,我还是看到了前者不可磨灭的价值。

  如果把人与人的关系比作光,那么这道光从原有的“光密媒质”进入市场经济这一“光疏媒质”中,似乎产生了“折射”现象,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甚至拟制人/法人也参与其中,真实感十足,不远的将来可能还有AI介入。资本市场就是密度更高的媒质,所有关系在折射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混同,或者说,社会、经济、市场的“引力”太强,接近或处于其中的各种关系都会扭曲。

  如果婚姻结合不能是“合作关系”,可能因为地基不稳而坍塌,用“坟墓”固定“爱情”,如果不在墓穴上开出“合作”之花,“爱情”的尸体似乎也会分崩离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关系,本该是最纯粹的,兄弟姐妹之间所谓的手足之情,进入现代社会后,好像都容易变味,一套房子足以让一个家族各自为战反目成仇,法院的各种关于离婚、亲权、房产、土地、债权债务纠纷等案由的形形色色的判决书可以为此注脚。

  当现代人不止一次、不谋而合地像霍金说出“哲学已死”那样喊出“爱情已死”时,我不禁想问,他们都是认真的么?这句话,常常会出自一个貌似看破红尘的年轻人之口,ta为情所困,或为情人伤害,大彻大悟之后得出了“这个世界哪有什么爱情”的结论,他们的论据很充分,逻辑很严密,用无懈可击的三段论,让我一度怀疑是否真的如此,而他们接下来的那句“只有父母才值得珍惜,才是真的爱我”或诸如此类的话,倒显得有些无奈。

  首先,他们走出自恋这一过程了么?他们真的自爱么?他们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么?其次,他们理解孤独么?最后,他们到底在寻找什么?“那个ta一定会出现?”我回答不了,因为我特别愚笨,也没有任何评判他们的资格。如果事实证明是我错了,是我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那最后一个被呼啸而过的汽车震慑到的马车夫就是我,那我会马上认错离场,但在那之前,我会遵照弗洛姆说的那样,专心地,保持平静的机警,来学习、思考、实践爱的艺术。

  晚上,我在床上读《爱的艺术》,老婆刚抽出身来躺在床上刷着手机,11点,书还剩10页左右,老婆睡眼惺忪地说关灯吧,太累了想早点休息,我说想把这本书看完,她默默地盖好了被子,不一会儿我读完了,正准备关灯,听到了她已入睡的鼻息。关上灯,我把体会记在手机上,想着明天再和她分享。

  希望我是被他们骗了,他们看上去都比我成熟,也许他们心里并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内心也相信真正的爱情。他们心里都懂爱。

  2019.4.2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