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的那是电影吗?
一年中第一个重点的电影“对战场”春节档马上开启,本来有《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夺冠》《囧妈》《紧急救援》龙争虎斗,但整个市场注定因形式严峻的疫情而降温。万达、光线等影视股大跌,部分电影院退票关张,不少观众放弃了看电影这个过年的常规操作,“不给国家添乱”。
文周君也选择在家待着,为大家梳理盘点了过去一年重要的电影时刻。
2019年国内电影总票房642亿再创新高,20亿以上票房的电影就有6部,“复联4”被5部国产电影“夹击”;
放眼全球,“复联4”霸占多个国家票房榜首,但漫威粉在N刷电影的同时,还得忙着和漫威黑在“电影鄙视链”中对战;
与此同时,被影节拒之门外的Netflix扬眉吐气,拍摄和放映技术正在改变电影模样,被短视频冲击的电影市场求新求变……
所有这些讨论和争论,最终会归结到一个终极之问:电影是什么?
《复仇者联盟4》概念图
半个世纪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中对电影美学体系展开一个个设问,其高屋建瓴的学术研究看晕了一大波院校学生。
半个世纪后,有关“电影是什么”的话题不再这么高不可攀,类型电影、视频介质、拍摄技术、营销方式等等内容逐渐将电影制作大众化。
只要是为电影贡献过票房的大众,都能对这个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关于“电影是什么”的讨论,边界也正在放宽。
电影春节档即将开启,
还望大家以健康为重,
外出观影时做好防护,
愿所有人过个平安快乐年。
(-坚持刷到文末有福利-)
啥?漫威不是电影?
要说2019年话题度最高的电影热点,当属马丁·斯科塞斯在去年下半年掀起的批判漫威之声。
2019年,全球票房高达425亿美元,其中《复仇者联盟4》在全球收割28亿美元,并通过上映后仅两个月就复映的骚操作,一举超过《阿凡达》成为影史票房第一。
电影玩家感慨漫威宇宙的全球渗透,另一边老电影人也坐不住了,不断发出“什么是电影”的感慨和追问。
老马在接受采访这样说到:“漫威电影不能称为电影(cinema),更像是主题公园的产物。我曾试着去看漫威电影,但是看不下去,我觉得那不是电影。虽然漫威电影制作精良,演员很用心,但还是很像在主题公园看的影像。电影应该是演员努力去传达内心真情实感的作品。”
马丁·斯科塞斯
这番言论一时激起千层浪,还惹怒不少漫威忠粉。一众演员也开始站队,可对于早已被超级英雄席卷的好莱坞来说,站队也多有劝老马消消气的意味。
在商业和艺术早已深度交融的当下,超级英雄的火热和票房号召力让人急红了眼。
这就像两大漫改帝国——漫威和DC彼时的两条路。重商业布局轻艺术加工,爆米花式爽片成就了漫威的伟业;而垂垂老矣的DC显然在重艺术价值的选择上自乱阵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漫威甩在身后。
漫威vsDC
2019年,漫威的《复仇者联盟4》坐稳影史票房第一,DC努力磨出《小丑》拿下威尼斯金狮奖并在奥斯卡前哨战上一骑绝尘。不少DC老粉看到自己孩子突然这么争气,一时间壮大起“质疑漫威”的队伍——瞧,我们走艺术路线的就是能在“三大”扬名,你们爆米花行吗?
《小丑》剧照
细看老马对于漫威的批评,可不是夹带私货。11月5日,老马在《纽约时报》留下一篇“只是简单地写下这些话,已经令我肝肠寸断”的文章。
文章中,这位参与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人点出何为电影:
“电影是关于真相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
“它是关于人的——人的复杂性和他们的矛盾。”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
与此相对,漫威电影里“没有真相、没有悬疑、也没有真正的情感的危险,没什么是真正处于危险中的。”
他同时揭露出现代系列电影的本质——市场调查、观众测试、审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到它们可以被消费。
漫威宇宙
在老派电影人看来,当艺术的生产只是为了更好的消费,电影也就成了背离艺术的商品,自然失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
或许这场短暂的争论并不能阻碍漫威宇宙的持续壮大,而影史票房第一的位置也将时刻提醒或是拷问后来者:你到底要投身于哪种电影浪潮?
不在院线首映的电影,不能算电影?
老马与漫威叫板还有一个大背景——老马带着新鲜出炉的黑帮片《爱尔兰人》回来了。与以往制作模式不同的是,这是由Netflix出资拍摄的。
老马并不是不接受商业潮流,在大厂不愿意制作“赔钱片”的时候,那个被艺术主流拒之门外的流媒体Netflix,成了老马最为感激之人。
《爱尔兰人》剧照
其实,Netflix和院线之间的战争已经热热闹闹打了多年,进入2010世代的最后一年,战火倒有些疲软。
2017年,Netflix两部电影进入戛纳,却无视法国院线放映和网络上线的36个月时间差的规定,引起法国院线众怒,也惹怒了戛纳主席福茂。福茂禁止了Netflix电影入围戛纳主竞赛,Netflix在嘘声中被踢出了戛纳。
Netflix也不甘示弱,决定以后不再参加戛纳。
流媒体vs院线
僵持到2019年,戛纳依然坚持电影的中心是影院,却也放出风声愿意进行对谈。戛纳的骨气终究是被Netflix的不甘示弱冲淡了。
这是一场流媒体与院线关于“电影是什么”的战争,亦是一场商业大战。
早在2014年,北美院线三巨头AMC、Regal和C便开始抵制Netflix,2019年初,AMC和Regal将Netflix出品的《罗马》排除在“奥斯卡电影马拉松”放映中。
不过,本就生存艰难的艺术院线无力抵制Netflix。2019年9月,纽约一家艺术影片宣布关门,因为租约到期,影院已无力支付过于高昂的租金。就在大家还在叹息这场房地产对艺术的“谋杀”时,Netflix则买下了这家影院。于是,再次走进这家影院的人们,看到的是Netflix今年的冲奥大热门《婚姻故事》。
这其中的讽刺令人心酸,因为网络首播而去影院化的Netflix成了艺术影院最后的救助者。
也不难看出,虽然Netflix还属于电影市场里的“非主流”,但它对各大奖项的渴求仍然促使它大力投资深耕内容。
Netflix的野心一目了然,倒不是要以一己之力用视频网站抢走影院生意,Netflix出品有着照顾自家生意的考虑,美剧模式、互动电影开发打响Netflix旗帜后,院线电影的布局自然要经过前期实验。
戛纳将Netflix电影拒之门外有着对电影在院线首映的原则要求,可Netflix影院的布局就是它下的第二步棋。今年,Netflix就带着《爱尔兰人》《婚姻故事》《教宗的承继》三部影片在颁奖季一路驰骋,奥斯卡最佳影片就提名了两部,Netflix出品,势不可挡。
《婚姻故事》预告海报
马丁·斯科塞斯表示,Netflix现象的出现也是不得已的选择,走传统上映之路也得不到优秀票房成绩的电影其实并非传统电影公司的宠儿。长久来看,传统电影公司的制片考量是否也在伤害“电影”?该问题也随着这场战争浮出水面。
流媒体VS传统院线这场僵持不下的战役会走向何处,也许要在新的世代我们才会看到答案。
技术之争:电影需要120帧吗?
2019年,孤独者李安又带着他的4K/3D/120帧影片来了,不同的是,比起三年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此时的北美院线已经没有一家影院愿意放映高帧原版的《双子杀手》。
李安问,“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拍,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曾经,李安用技术想要把观众拉回影院,那时全球只有六家影院支持4K/3D/120帧放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不少影迷打着飞的前去一睹真容。
高帧,到底能为电影带来什么?
运动镜头清晰可见,更亮、更清的镜头让观众一时间无法适应。高帧打破了传统电影美学的审美体验,这就像是在看一部纪实电视录像,技术之外,人们更想看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再带来一部惊艳中西的大作,而不是与美学背离的技术品。
24帧画面
120帧画面
果然,《双子杀手》的评分比前作更低了,虽有中国市场的大力支持,比如华夏电影投资研发的CINITY放映系统在全国铺开以支持高帧放映,可这也挽回不了电影亏损7500万美元的局面。
而仍坚持高帧制作的《马尼拉之战》能否与观众见面,120帧的拳击比赛会不会再遇滑铁卢?李安的坚持,很需要勇气。
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为何要如此坚持推进高帧拍摄?
在李安看来,这是数码时代应有的影像,电影诞生已经100多年了,动态模糊的低帧影像已经不能满足一帧镜头应有的信息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虽然技术的每次革新都伴随质疑,但高帧的技术革命显然支持者更少。
毕竟,高帧挑战的是人类的生理反应,当肉眼的观影需求无法适应大银幕高亮、高帧的画面时,120帧,也就成了非必要的技术产物。
去年,陈可辛宣布新片《李娜》的镜头将部分采用120帧进行拍摄,或许对于特殊场景的拍摄来说,120帧的出现有其必要性,但高成本、高规格的制作却并不适用于整个行业。
有人指责李安不专心搞艺术,可他真的是拍不出诸如《卧虎藏龙》《断背山》之作吗?显然不是。陷入技术漩涡的李安,有他更想要坚持的东西。
高晓松在微博写道:“在好莱坞都开始讨论要不要竖屏拍摄以适应手机的年代,李安导演捍卫了电影的技术尊严。”高帧虽不必要,但对于电影的视觉革命来说,李安想要颠覆影像世界的这股劲,就足见一位电影人对影像的爱。而这份抛舍名利的魄力,也不是谁都能担得起的。
女性题材:表达真我,还是另一种物化?
说完电影争议的大方向,我们再来聊聊细节。
2019年的电影市场有个有趣的现象,题材扎堆,全年爆发。
全球出现的女性主义创作浪潮,就是个典型。
2018年的#Metoo 之风让女性力量越来越强大。女性在为自己发声,但也有题材跟风但内容跑偏的,比如2019版的《霹雳娇娃》。
相比2000年初版《霹雳娇娃》的物化女性,同样抓住“女权”关键词的2019年版《霹雳娇娃》也并没有在内容上有实质的进步。
电影所展示的女性主义噱头是女性比男性更能打,这也将影片设定为女性一定能打败男性的粗暴情节,但真正的女性力量并不需要以男性为参照物来展现,这也难怪影片被网友称为“碰瓷女权”。
而什么是真正的女性力量?2019年的剧集与电影均有优秀的答案。
剧集方面,出演2000年版《霹雳娇娃》的刘玉玲,在2019年参与制作并主演的美剧《致命女人》里,女主们尝试打破两性关系中不平等的情感地位,并给出血的教训让男人后背发凉;
英剧《伦敦生活2》里,女主对自己不完美的生活发出挑战,关于丧与爱的表达既精彩又精准,让观众高呼“这才是我们的生活”;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3》中,60年代的女性脱口秀演员用一路蜕变,在成为“我”的道路上越走越嗨。
看看今年的金球奖剧集类获奖名单,《伦敦生活2》不仅拿下最佳喜剧/音乐剧集,集制片、编剧、主演于一身的菲比还凭借此剧获得音乐喜剧类剧集最佳女主角。戏里戏外,女性的魅力都在散发光芒。
电影方面,国产影片《春潮》以女性视角对准原生家庭;《送我上青云》又对女性情欲大胆探索并直白表达。
韩国电影更是出现了引起东亚地区集体热议的《82年生的金智英》。不过,在女性齐声共鸣的同时,这部聚焦产后抑郁的电影在韩国一上映就遭到男性观众的公开抵制,他们认为电影实则贬低了男性,并过度夸大了女性在社会上所遭遇的“不公”。
不仅仅是主演电影的演员受到诋毁,甚至连推荐这部电影或者小说原著的艺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谩骂。
无独有偶,2019上半年,同样讲述产后抑郁话题的日剧《坡道上的家》,也将两性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对于同一话题,日韩“丧”得惊人一致。
就像韩国总统文在寅说的——“希望1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不再让1992年生的金智英陷入绝望”。
为女性发声,“金智英”们还需要打破不少偏见。也希望这些聚焦女性的作品,可以少谈点主义,多来点实在的内容,“碰瓷”,就不必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50.01亿票房,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
《流浪地球》,46.79亿票房,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亚军。
这两部影片,不仅刷新了内地影史票房的排名,还给出了2019年中国电影两个类型关键词:国漫、科幻。
先看打头阵的科幻元年。
去年此时,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片《流浪地球》正在热火朝天的路演之中,早在上映前一个月,口碑爆了的声音早已流传开来,业内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出品方北京文化的身上。绝了,押宝科幻片,北京文化竟然又中了。
优质的特效制作,不唬人的剧情桥段,加之乡土家园情怀的浓烈渲染,其工业水准质的提升,让《流浪地球》凭借高口碑在贺岁档异军突起。
各大新闻念叨着片中经典台词“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流浪地球》点燃的不仅是拯救冰冻星球的木星,还有国产硬科幻的那把创作之火。今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奖杯,也是对科幻题材挖掘的莫大鼓励。
“小破球”给科幻元年起了个好头,可也正如网友的调侃,暑期档上映的《上海堡垒》,一副要把这扇刚开启的大门给锁死的架势,其带给观众的观影落差遭到了口诛笔伐,将科幻片制作的毛病悉数暴露。
生硬的伪科幻桥段、借着科幻谈恋爱的弊病、特效和服化道的粗燥,无疑给科幻元年的“热”泼上了冷水。一时间,有人把失望归结于流量之祸,但这也正揭示了近两年潜在的行业乱象:流量不是万能药,不以好好搞创作为目的的捞钱,到头来都会遭到市场的反噬。
需要到看到的是,科幻类型在2019年出现了不同创作取材的变奏。
如果说《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属于硬科幻,那么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和董润年导演的《被光抓走的人》则在软科幻上进行尝试,“科幻+”的类型创作让电影人脑洞大开。
再来看国漫。
国漫的发展在近几年可谓声名鹊起,在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开辟动画元年后,紧接着上映的《大鱼海棠》《小门神》《大护法》《风语咒》等作品又以不同取材上拓宽国漫的市场潜力。东方传统美学、高燃励志类、成人向等内容一时间丰富起国漫的大银幕履历。
同样在2019年开年,1月上映的《白蛇:缘起》以4.54亿的票房成绩释放着国漫站稳脚跟的可喜信号。
严格意义上来说,《白蛇:缘起》是一部中美合作的电影——由国内的追光动画和美国的华纳兄弟合作打造。整部电影制作良心,画风精美。都说国漫崛起要摆脱其故事低幼的问题,显然《白蛇:缘起》在这点上做了尝试。
随后,《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暑期档一鸣惊人,来自于光线传媒的彩条屋动画厂牌有着周密的布局,定档于大年初一的《姜子牙》的彩蛋预告一早就透露着其打造国漫宇宙的野心。
黑眼圈的哪吒高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做申公豹的苦命特效师出了圈,跟动画死磕到底的动漫人出了圈,国漫热,让人跟着哪吒热泪盈眶。
不久后,9月初上映的治愈系二维动画《罗小黑战记》又让动漫迷欢欣雀跃,有冲劲儿的国漫制作,就这样为2019年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一部又一部出圈的国漫,让国风有了自己的风格,也让中国元素在动漫中活起来。虽然要说真正的“国漫崛起”,我们可能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也正是这一点点的突破拓展出的新的维度和领域,让国漫获得了更多的观众。
崛起的后劲,同样重要。
谁说青春片就是作?
一提到青春片——特别是国产青春片——观众总会联想到诸如“无疾而终的暗恋”这类固定套路…… 不过近年来,陆续有一些华语青春电影或者剧集,开始注入更多现实主义的色彩。
2019年11月上映《少年的你》不再演绎“青春都是短暂而美好”,它的聚焦点是校园暴力,直白揭露出未成年人成长的灰色地带,打破了粉色泡泡的童话——同学对校园暴力的冷漠和忽视、法律保护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
影片把血淋淋的社会现实剖析出来摆在观众眼前,这些都是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而在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新声代单元最佳影片提名另一部青春电影《过春天》,以“走水”这个敏感话题为背景,在少年犯罪类型中拍摄出了另一种青春片的质感,呈现着青春期女孩佩佩的身份认同困境。
不仅仅是青春电影开始逐渐关注现实问题,一些热播的青春电视剧也开始加入现实主义的因素。比如2019年热播的背景为高考的青春剧《小欢喜》中,因为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对女儿严苛的要求导致女儿英子得了抑郁症;而另一部青春电视剧《滑魂》也是以患有抑郁症的少年为背景。
青春电影和剧集终于不再只有纯爱,或者是堕胎和狗血。向现实主义的转向,更多的聚焦社会现实问题,打破了从前青春剧大多无脑又矫情的刻板印象,会让青春剧的市场越来越好。
当文艺片遇上花式营销,你买账吗?
2018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地球最后的夜晚》重磅上映。
“一吻跨年”的营销噱头赚来了12月31日跨年夜的破亿票房,创造了艺术电影的奇迹。这个奇迹不出所料引来了无数骂声。
在那么重要而喜庆的跨年之夜看了一部根本搞不懂导演在讲什么的文艺片,这样的“消费欺诈”导致之后,《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增幅出现停滞,豆瓣评分低至6.8,华策影视被指控票房注水股价跌停。
这个大型翻车事件当时被诟病最多的便是“低俗营销”,自降艺术电影身价,涉及艺术电影出圈的讨论层出不穷。
一转眼到了2019年最后一个月,另一部艺术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也因营销上了热搜。
《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导演刁亦男,主演胡歌和桂纶镁走进带货能力早已超越明星的李佳琦的直播间。在李佳琦“所有女孩们”的名台词中,6秒预售出25.5万张电影票的惊人数字,桂纶镁和胡歌的表情就说明了一切。
按理说艺术电影与网红合作来营销,应该会引起争议,但这次事件收获更多的却是好评。其实也不奇怪,直播间里的李佳琦表现出对胡歌和桂纶镁的喜爱和对电影的尊重,关于电影本身的问答也算真诚。
相比《地球最后的夜晚》试图打破小众艺术圈层的的错位营销而遭口碑反噬,《南方车站的聚会》起码在宣传上实事求是,只不过将宣传方式放在了更为刺激购买欲的公共空间。
不久后,冯小刚和黄轩携《只有芸知道》进入薇娅的直播间卖票,虽也卖出15万张票,但电影最后的票房却并不理想,看着冯导坐在直播间那张严肃的脸,不禁感叹新型营销对于老电影人在线营业的“胁迫”。
虽然直播卖票并不是一部影片票房的绝对保证,但年年更新的花式营销却总能激起些水花,用心做内容带口碑不可少,与电影相配位的营销,在当下也显得尤为重要。
▼
当人们调侃着2019年双11一个小时的营业额就是全年中国电影票房的一倍时,“电影是什么”的话题倒也显得渺小起来。
老派死磕迷影精神,想要再磨几部艺术片留给这个时代,可筹钱之难也发生在老马这样的大导身上;技术派如李安,人到老年却又“不合时宜”地顽固了起来,可这样以电影为先的精神,不也让人感动。
不管是搞艺术还是搞技术,“电影是什么”的设问常问常新,对于影迷来说,再多看它个两三部好片,似乎才能不枉这么多电影人一年到头熬下来的大夜。
今年,第五届迷影精神奖公布了由众多影评人、策展人选出的2000-2019年20年20佳华语影片,杨德昌导演的《一一》当选第一。
“自从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就至少延长了三倍”,也正如这句经典台词,在电影大爆发时代,选择哪种延长生命的方式,也越发重要起来。
愿迷影的热情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高昂而诚挚。
新的一年,远离烂片,多看好片。
文丨彤童、白、嘉小邓
编辑丨方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福利时间 -
在本文下方留言分享
“ 2019你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
我们将看眼缘挑选2位读者
随机送出
文周每周末荐书互动栏目中的
精选好书1本
截止时间:1月23日 23:00
## 在参与人数较多的情况下
优先抽取转发此文到朋友圈
并截图给我们的读者 ##
- 往期推荐 -
看看你都被戏剧坑成啥样了!
乌托有个帮
续写的远方
投稿 /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