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物外01:另一种逃离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物外01:另一种逃离读后感锦集

2020-01-23 23: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物外01:另一种逃离读后感锦集

  《物外01:另一种逃离》是一本由Another Escape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外01:另一种逃离》读后感(一):朴素至真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物外,是从它的公众号里认识的。当时就被它的创刊理念所吸引,超然物外,重新回溯我们,尤其是我们这些处于城市钢筋水泥生活下的青年人,何为生活。我们追求的精神理想国是什么? 很开心的是3月份终于买的第一版中文版。实在是久违的纸质杂志的感觉。和国内的杂志不一样,还是很意外,文章写得都很朴实,或者这就是最好书写形式,平淡无需修饰,真挚表达对生活、万物的理解,平白展示给读者。对我来说,真的刚刚好。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缺修饰,唯独缺真。thx

  《物外01:另一种逃离》读后感(二):回归自然生活,做一个更好的人,这也是物外的精神和本真

  MOOK书独有的艺术气息和《物外》独有的慰藉感,感受一下:

  # 在城市附近的林地里,他搭起帐篷或吊床,支起小锅点燃篝火,在星空下过夜。他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一旦觉得不好玩,就搬回公寓;一旦觉得太冷或太悲惨,就打包回家。可是,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很长时间过去了,他还在露营。

  你可能会问,这个人是不是留着一副大胡子,一出现就会吓着小孩?但事实不是这样。他整洁、强健,充满魅力。“很多人认为我肯定是反社会的,其实我只是过自己的生活,把它过成我想要的样子而已。到后来,我反倒更加融入社会了#

  注意到后面还写,这本书参与了“1%回馈地球”的环保活动,用的还是生态植物油墨,感觉特别有意义,阅读与生活融合得恰到好处。

  《物外01:另一种逃离》读后感(三):超级喜欢!没想到我的评论字太多了!长评再来一条~

  在侨福城芳草地中信书店的第一个照面,我就看到了这本《物外:另一种逃离》,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嗯,有颜值,有内容,带着一种英国式的克制和幽默。是我的菜~

  作为一个资深的杂志书爱好者,我会化身处女座,对内容和设计天然挑剔。不久前看一本杂志书大拿的心血之作,楞没看完,因为内容太。太。太。扎实了,几乎没有图,感觉像军用压缩饼干,阅读的鲜美度不够,还容易撑着。更多杂志书的问题是过度浮夸的皮囊,缺乏有趣的灵魂。谁都不容易,我就不举例说明了哈。

  幸好,这一本没有让我失望,内容不错,看这些充满创意的人的故事,好像可以附体他们的生活,原生态的图片和排版,跟内容很搭。来一杯咖啡或者茶,就是一段愉快的时光,还收获了好几个灵感,哈哈哈~

  吹毛求疵一下地说,虽然你们的纸张能很环保,质量也不错,但,能再轻一点点吗?那样的话体验会更好!这样做成本应该增加不少多少,再说,价格略提高一点也可以呀,这本书56,比同类普遍的70左右的定价低不少,有空间哟~

  我总觉得,这种杂志书是做给喜欢的人看的,不是必须品,是迷恋品,体验越极致越好,价格不要太敏感。嗯,说了这么多有价值的建议,希望《物外》能送我下一期哈~~~

  《物外01:另一种逃离》读后感(四):在这个剧场,我们都在上演着逃离或是寻归的戏码

  一

  看到《荒野卷》的封面,我感到一丝隐微而真实的孤独——它像极了我生活了五年的香港,一片被维多利亚港横穿而过的钢筋水泥的丛林。

  在城市里,我们是旁观的、淡漠的、微不足道的,久久地浸淫在看似静默,实则汹涌的孤独之中。这种孤独需要与他人共处时的同情共感、担忧挂念来缓和,但又常常在喧闹的人群中达到巅峰。英国作家奥利维娅·莱恩在书中写道:

  “孤独是一个拥挤的地带:它本身就是一座城市。”

  有时,我会把这孤独理解为资本主义的物化;尤其是在香港,我轻易地便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我批判消费主义,批判爱情、婚姻和生育的商业化,是激愤的左翼青年。

  可笑的是,我只顾批评着生活在城市却宛如置身荒野,当我看见了真正的荒野,想到的依然是城市,似乎已经忘记了自然的模样: 所有的物化都是遗忘。

  逃离很简单。

  我没有工作,不用计较老板的脸色和捉襟见肘的年假;同时,我有一个包容的胃,和一颗因为年轻而无所忌惮的心,不担心水土不服,不害怕走失迷路。一张机票,就可以完成逃离的仪式。

  我惧怕的是,个体的孤独无处可逃。

  没有必要将逃离浪漫化, 隐居瓦尔登湖的梭罗就警示过:“你从失望的城市走向没有希望的乡村,像水貂和麝香鼠那样安慰自己。在人类的休憩和消遣之下,实际上隐藏着传统的恶习,无意识的绝望。”

  更多的时候,我们像《荒野卷》中在森林木屋和城市公寓之间穿梭的雅各布那样,无论选择何处,都要面对相应的生趣和挣扎。

  二

  大水可以冲走一切。茅屋、丛林、溺水的人。岩石、教堂、殖民的城市。

  ——这是杜拉斯的湄公河。

  湄公河的潮水裹挟着写作、时间、自我、欲望和死亡;在这里,阶级和种族的边界是流动的,道德和历史的痕迹是模糊的,一切都会被冲向太平洋。

  然而离开湄公河,杜拉斯必然要承受割裂的身份认同所带来的痛苦。她是生在殖民地的贫穷白人,她的情人来自中国而不是印度支那——他们本身就是被大叙事遗忘的群体。当潮水远去,她的孤独浮现了出来:

  她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故乡是什么?西蒙娜·韦伊说,“故乡并不存在。”安琪莉卡·巴默说,“故乡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混合物,一个仿制品,一场表演……我们在其中同时扮演着归属和陌生。”

  在这个剧场,我们都在上演着逃离或是寻归的戏码。

  三

  一位来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摄影师,他身形高大,硕大的背包装着他的摄影器材。相比之下,他的摩托车就像是玩具车。他的英语和越南话说得很好听,却没有人和他说俄语。他来越南已经七年了。

  四点,他在旅店门口等我,去拍早晨的集市。

  “在昏暗的灯光下,摊贩安详地低着头清算账目,这多像一副传福音的宗教画——‘数钱的圣母’!”他说,“还有,漂亮的女孩一边冲你微笑,一边用菜刀砍断鸡的脖子……这些都是完美的摄影素材。”

  “这是她们的生计。”我无奈道。

  “我知道。”他变得严肃。

  他是一个摄影师,在越南教英语赚钱。有一个法国摄影师Réhahn,一次在偶然的乡村采风让他决定拍摄越南的少数民族,五年时间里他的人像摄影享誉越南;然而,这样的运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我们在路边的早餐店坐下,我交给他检查我的“作业”。他点了一根烟说,不急。

  二十岁时,他对刚遇见一周的女孩说:“我要去越南,你要不要跟我一起走?”然后他们就在越南结婚、定居,直到离婚。一年前,他决定去纽约,又去到莫斯科,可大城市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运气。

  “我重新回到了越南,就像我重新开始抽烟了……这些,我戒不掉。”他颇为感慨。

  “不是因为越南的烟便宜吗?”

  这显然不是他期待的回应,他收起了手机,不再为我展示前妻的照片。

  四

  壁虎爬上我的桌子,我想起陈英雄的电影。

  陈英雄把越南搬到法国,一景一物都是自己布置,拍了《青木瓜之味》,想要留下故乡所有的美好。当他真的回到越南拍摄《三轮车夫》时,展现的是黑帮、高利贷和皮条客的城市。车夫面无表情地掰断壁虎的尾巴,含进嘴里。那一刻我想,陈英雄不会再回来了,他要逃到自己所装扮的故乡里。

  在放映会上,我认识了一位来越南十七年的英国人,这是她第三次看这部电影。

  “做一个旅行者好过做一个流散者,”她说。她指的是陈英雄还是她自己?我不知道。

  我不认识任何流散者,无法想象他们的境况。在西贡,我看到一家用香港元素装饰的酒吧,蒸笼里加热着虾饺和叉烧包,我很欣喜;可是当我尝试用粤语发音点叉烧,服务员纠正我这是chart silk时,我又开始沮丧。

  我也不曾有过家山北望泪沾襟的体会。在越南这片历史被咀嚼和反刍的土地,有人失忆了,这是他们的选择;有人记得,这也是他们的选择。认同迷了路,身份搬了家,这些都是我不知道的事情。

  在冯旋安的小说《天檐》里,北越的流亡者心照不宣地只谈未来,不聊过去,因为过去让人沮丧。我该和她聊过去还是将来呢,或者现在?

  我选择了最愚蠢的问题:“你打算回去吗?”

  “回去?”她笑了起来,“你什么时候回去?”

  “三月七号,我只待十天。”

  “很好,当你回去时,这就很好。”

  《物外01:另一种逃离》读后感(五):译者后记

  2018年秋天,在印度北部,我跟着一群人,停在山脊上眺望远方。这儿海拔2000米,是喜马拉雅的最南端,山一层层向远处铺开,在天的尽头,一排耀眼的雪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人群骚动,发出此起彼伏的惊叹声,然后是集体的静默,在大自然巨大的画卷面前失去了语言。

  “这里就像是我的家乡”,站在我身后的赫利娅低声说,她是法国阿尔卑斯夏木尼山区的徒步向导,歌剧演唱爱好者和高级瑜伽老师。这一队人是我瑜伽课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都是多年的瑜伽习练者和老师。我这个半瓶子醋的瑜伽爱好者,误打误撞进了这个集体。用我局外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人多少都有些与众不同,轻松做各种高难度的体式自不必说,有一半的人是运动康复专家,说的出每一条肌肉的走向,随时提供理疗建议。而这些在他们看来,那些跟老师的水平比,根本就是小菜一碟。老师在课上从来不讲如何做瑜伽体式,而是是呼吸,冥想和哲学。我对大部分人在真实生活中的角色一无所知,唯一能想到描述他们的词语是:一群世外高人。

  这几年,这样的“世外高人”我遇到不少。欧美社会中,在自己的职业之外投身于爱好和创新生活的人很多,算是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方式。正如我最近在翻译的杂志《物外》,英文名叫做“Another Escape”,另一种逃离,很准确地描述了他们的状态。平静富足的物质生活并不能满足人所有的精神需求,这已经一再地被人们所认识。人需要和自己的内在,和环境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于是在英国的布里斯托,有人创刊了这本关于“逃离”的杂志,在各个方向上寻找创新和改进我们生活方式的可能。我接手翻译的这一期杂志,主题叫做”wildness“,在中文里面没有直接的翻译,只好勉强把它翻译成“荒野”。而“荒野”在英文中,包含了大自然,人类未曾涉足的地区,和野性等多重含义。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户外运动”杂志,它讲故事,讲人与荒野,人与自己的的内心的关系,杂志的立意和定位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物外》杂志是我翻译的第二本生活方式类型的杂志了,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做另一本杂志,《谷物》的翻译。《谷物》也是一本美好的杂志,设计印刷非常美,极简风格,大量留白,旅行为主线,贯穿艺术,设计,建筑,文化,和人的故事,翻译起来不轻松,却很享受,像是和作者进行一场场的精神对话。巧的是,这两本杂志都来自英国的布里斯托,而且都在做创新生活方式的探索。即使做纸媒的翻译工作没多少收入,它养活不了我,但是这过程中的享受抵消了其他的一切问题。

  20多岁开始,我做了十来年的旅行出版。看见了中国迅速崛起的旅游行业,中国人有了看世界的机会,然而“旅行”这个词所代表的含义越拉越不能满足我对世界的探究欲望。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它也成了可供消费的一种商品。37岁那年,我彻底的变成了自由职业,或者说是无业游民。先是搬到加州,体验了几年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然后彻底变卖了一切,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旅行。这种人人羡慕的“潇洒”生活方式是新鲜的,以局外人的身份停留各种异域风情的国度,所有的感官都重新变得敏锐。交到新朋友,听到各种精彩的人生故事,这些都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收获。然而,3年以后,连这样的游荡也变得一成不变起来。无外乎是在网上寻找一个又一个的Airbnb,然后搬进去过一样的日子。因为停留的时间不长,还有语言文化等原因,对一个地方文化和社会的了解也只限于有限的层面。去的地方越多,一个事实就越明显,不管来自那个角落,属于哪个种族文化,我们的生活都被裹挟进这个消费主义的全球体系中,越来越趋同。大家都越来越忙,忙于生活责任,物质生活的改善,没有太多的闲暇。

  在为生计奔波的时候,也许没有时间面对这个问题,而一旦衣食无忧,坐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全世界人的心灵困境都是一样的。

  在这种情形下读到《物外》杂志荒野卷,跟心境颇为吻合。这一期的杂志审视人类对大自然的矛盾心情。现代社会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彻底地把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欧美社会比我们更早开始与自然链接的丧失,但是信息化已经让中国人迅速的赶上了他们,我们都在一条船上。住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这一代的孩子很多都没有玩泥巴的乐趣,而是转而玩起了手机游戏。我们改造自然,把它变成舒适的家园,然后又想念它,一次次的试图回到它的怀抱。我们不是在逃离它的路上,就是在回归的路上。

  “赫利娅,你知道欧洲最大最原始的森林在罗马尼亚的喀尔巴阡山区吗?”,我转过头,把从杂志里刚学到的知识现学现卖给我的同伴。

  “是的,那里可没有什么徒步路线,你进去就是密密的原始森林,走好几天都出不来。” 波兰姑娘欣吉思接过我的话。一头金发的欣吉思年纪不大,见识却不少,她已经连续来印度5年了,还去非洲做了好几次志愿者。我一边跟她们介绍我在杂志里看到的内容,欧洲野牛在喀尔巴阡山重新出现,荷兰境内重建了200万年史前时期的大自然和野生动物,动物保护爱好者还为了这个打官司,古生态学家发现地球上可能根本没有人类未曾涉足的处女地,南美洲的火地岛上都曾经生活着繁荣昌盛的部落。在这些欧洲人里,我第一次成了提供谈资的人,而不是一个倾听者。而这样的闲聊也很快让我们互相了解,杂志里的人物就生活在我身边,环境保护爱好者,地质专家,环球旅行者.....,这是一群生活哲学的实践者。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人和生活方式是一个窗口,打开多样化人生的可能性,

  喜马拉雅山区的徒步,我赶上了秋天的脚步。这一整年我旅行的地方都在过夏天,如今这个全球化的世界让时空交叠季节错乱,如果这也是“另一种逃离”的话,我该回归了。

  《物外01:另一种逃离》读后感(六):“我想要远走:逃离我所知,逃离我所有”

  Y 七堇年

Another Escape

  AFlowerIsNotAFlower坂本龍一-THREE

  世界上一般分成两种人——

  第一种人,是不管大敌当前,还是险境与高山峡谷,勇气总是大过天,似乎不用什么自我鼓励也能行动:上

  第二种人,是天生有一套自成一体的逻辑,明白自己的二流就丝毫不动一流的野心,我根本不是你的对手所以比赛我都不参加:逃

  我有时候是第一种人,有时候是第二种人,天平的绝对公平体现在对事对人分门别类地多标,冲锋陷阵是第一人,逃跑也绝对不会犹豫半分,这不矛盾。

  而现代人的困境并不是选择成为哪种人,而是想上山时够不够勇气,想逃跑时有没有出口

  对,出口是最难找的。

  去年秋天一个傍晚,我和朋友为了打发酒前时间,悠悠闲闲的逛着小店,店是一方藏地那种精致,也透着都市的昂贵,我一向是逛商店当逛展览馆,看过即忘,早早地出去等着。倒是朋友出来递过来一只纸袋,里面是一般杂志:Another Escape,标题旁附赠她手写的一张便签“So,Find it!”

  真是老友,心照了。

  杂志是很美的。

  虽然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听闻“纸媒将死”的呼声此起彼伏,不否认时代、科技的浪潮终究会筑起一栋又一栋新的堡垒,但从“纸媒将死”到“纸媒已死”或许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又或者,这是一个以写作营生的人,脑内幻想的稻草。

  总之,这本Another Escape,不过是再一次由内致外的佐证。它让我想起去年这时大热的那部日剧《逃避可耻却有用》,一个是日式丧燃,一个是英式幽默,虽然有着类似的内核,但天然的语言壁垒又隔绝出一缕微妙的区别,后者的两个词一拍即合,描摹出一种人类对自我孤独与专制的挑战。

  这本杂志的创作也相当英式小品。

  两个年轻创始人,一男一女(划重点:不是情侣),在2013年才出了第一刊。Rachel Maria Taylor和Jody Daunton,一个是专栏作家兼插画师,一个是自由摄影师,在杂志里同时兼顾撰稿人、摄影师和创意总监等等……更妙的是,据说他们在英国Bristol 一所推开窗户便能看到葱郁绿植的小房子内完成大部分工作。

  Totally Dream Job啊!!!

  最开始Another Escape只是作为两人的兴趣和业余讨论,那些逃离城市、逃离工作、逃离人际关系,步入林深处、游荡于山间或冰原上,结果不小心找到了率真坚韧的人,与之为伍,追随神秘莫测自然脚印,计划外地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逃逸出口。

  后来两人相继辞掉自己的全职工作完全投入到杂志的创作中来,从2013年至今,一共11卷,Another Escape保持一年两刊的出版速度,只在夏季和冬季发行。

  在这个每天恨不得爆出十万八千个热点的时代,朕着实羡慕。

  简介中有句话特别喜欢:"Inspired by nature to be creative and lead a considered way of life."

  受大自然的启发从而创造,引领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

  由于不怎么好购买,我也是在官网(anotherescape.com)上读完了全册的简介,图片。有些卷册只需要看看选题,就知道他们在创办时的执念与坚持,设计非常精良,明显是用心思考过阅读体验的制作者。

  我选出了我最喜欢的四册,以四季为线索,分享给你,如果说一年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Another Escape,我想没有比现在更适合的了。

  “不如我们由头来过?”

  希望在“应该不会更好,但至少可以尝试拒绝更坏”的新一年里,你也能找到一个逃逸的出口。

  成功自救。

  ring

  春

  Everything that you put into

  them you actually see

  over a period of time

  即便最爱得季节不是春天,也难逃万物复苏“咒语”,好像一种心理暗示,总觉得再坏的一切都会随着春天到来,而恢复生气。

  四月虽然最残酷,但春天总不是坏事。

  在Another Escape Vol. Four THE NIGHT VOLUME刊中,那篇浪漫之极的The Night Garden符合这样的心情。

  Jody Daunton拿着相机与Rachel Maria Taylor一起“潜入”布里斯托大学的植物园,这座建于1882年的植物园有着与它年纪相称的博大。我看这篇的时候偏题似地Google了很多关于这个植物园的消息,得出的理论是——

  “非常想搬到隔壁

  在这一册里,他们与植物园管理员Penny Harms一起了解温带、热带、寒带植物的习性,看那种叫作Victoria Amazonica 和 Victoria Cruziana只在夜间开放的花朵,从白色渐渐变为粉色……

  都是细碎的描写,没有观点,也没有时间概念,是非常值得放在客厅玄关,且不会过时的读物。

  enny说:" Everything that you put into them you actually see over a period of time."

  自然比人坦诚太多。

  自然也比人可爱太多。

  ummer

  夏

  In figuring out the sequence

  that makes sense for me

  炎夏是躲在空调屋,还是全副武装之后顶着烈日去野,天平无疑偏向后者。

  Vol. Two中A Life Upward 是一篇讲述户外攀岩,看得我一刻也不想多在屋里坐以待毙,对于治疗拖延症和困乏有奇效。

  正如里面所讲,攀岩是一项“徒劳无果”是事情,当历经千辛万苦,用手脚一点点攀爬登顶后,是没有一个具体实物可以证明和炫耀的。

  这也构成了它的终极魅力。

  在攀岩的过程中,“挑战”反而是最肤浅也不值得一提的部分。

  你需要更熟悉自己,熟悉身体,熟悉风,熟悉每一块岩石和立足点,从杂乱无序中破译出平衡的序列码,而每次失败也都会留下真实的疼痛感,直到最终克服恐惧——这和写作颇为相似。

  “That's where the real joy of climbing is: in figuring out the sequence that makes sense for me;”

  “搞清楚对自己有用的序列”,这也是自救的基本素质了吧。

  除了攀岩,Vol. Nine The Wilderness Volume的热带丛林也符合心中度夏日逃亡的幻想,小木屋、篝火之外,只有无尽的绿植,灌木丛,森林长野。

  是的,没有人,哈哈。

  autumn

  秋

  holding on to anything

  too hardjust stops you

  fromliving your life fully

  若要选出符合秋天气场的一篇,那就只能是Vol. Three THE WOOD VOLUME中的Intrepid Waters(无畏的水域)不得不说,在标题这件事上,这本杂志也是每每命中红心。

  这次的主角是一位赫哲族华裔美国人 Kilii Yu,也许多元的文化也是唤醒了他身体里各种小能手,偶像,说得就是这种人。

  他是户外攀岩者、野外求生教练、古典小提琴手,还是kayaks(皮划艇)制作者……服气。

  Kayaks原是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狩猎采集文化的产物,却成为Kilii Yu的一个兴趣,并且此去深入学习成为一名专业的Kayaks制作者,他感兴趣的点在于,在自己手里看到何为木已成舟。

  整个故事有点轻快,但如果你以为整篇都是在讲述Kilii Yuhi一位多么“执着”的匠人,那就错了,如今他的爱早已飘向了户外摄影,相比起一定要死守在某个点,这样似乎更符合人心的浪荡,Intrepid Waters 若只是一叶扁舟,未免太狭隘。

  他说,“There’s just so many wonderful things to do and try in this world, and holding on to anything too hard just stops you from living your life fully.”

  还有什么比坦荡的“花心”更酷的事呢?

  winter

  冬

  e wise enough to

  understandthose things

  that don't change so much

  冬天的故事交给了一个叫JimNiehues的人。

  在Vol. Six WINTER 中说,当大地还是变成白茫茫的一片,人类也犹如所有动物一般开始进入“冬眠”模式,但是否真的沉睡过去呢,显然自然方面节奏时候更适合人类去思考和创造——作为一个近年来逐步更爱上冬天的人,我十分同意这个观点。

  JimNiehues的身份很奇妙,他是ski map artist,一位滑雪地图插画师。

  如果按照科学的解释,他是一名制作师,因为他“做”地图。

  但不同于规规矩矩的绘制一份地图,Jim将科学与美学结合(这是我最憧憬的工作模式),从深入山区了解地形,到航空勘察、拍照,再到版画绘制,他将这这份原本的枯燥变成一门艺术。

  雪道上的每一处微小变化都被他绘入画中,如果就一份地图来说可能显得有些多余,但对于看地图的人来说,却多了更多故事。

  在看不到变化的地方找到变化,也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交点。

  在寒冬里遇到了同类,去改变生活中可以改变的,再理解不能改变的部分,是冬天存在的意义吧。

  we can be flexible enough to recognize change, and be wise enough to understand those things that don't change so much, which is the need to have human beings to communicate

  最新一刊,是以Frozen为题,在极寒的环境下找到人与自然的共处模式,每一项都让人蠢蠢欲动。

  你以为生活在北极的人更孤独吗?

  也许祂比你更温暖。

  说到底,人最值得迷恋的还是作为“人”本身的那部分,充满创造力,自省却有热望,自由浪漫又特立独行,一颗心略大于整个宇宙。无论好人还是混蛋,顺境亦或逆境,都能说一句:

  “生而为人,我不抱歉”。

  ——这或许是我想要的下一个出口。

  ——BY 七堇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