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宁愿住旅馆,也不想回家过年的人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294天
1
新春佳节,寒冷和距离,都无法阻挡人们回家团聚的心。
但在社交软件上,却也看到了一些,在春节不想回家的人。
@衣锦夜行的燕公子在微博上晒出了网友的提问:
这位网友向她诉说了自己的难过,自己做一些事,总是会受到父母的辱骂。
晚上骑共享单车回家,被骂太懒;
化妆、涂指甲油,被骂“跟鸡一样”;
被说整天板着脸怪不得没人喜欢,到了28就没人要了……
博主截了整整3张聊天记录,里面记载着许许多多这样类似的辱骂。
女生觉得家里的环境太让人窒息:“他们根本没有把我当成完整的人看待啊。”
博主说,临近春节,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她给的建议是,如果能够不回去,那就尽量别回去。
前阵子,男女关系里流行起了“PUA”这个词,我觉得,这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能归结到是子女的错,无一例外地数落、辱骂孩子的父母,也类似于“PUA”吧。
就像女生说的:
“他们根本没有把我当成完整的人看待啊。”
2
曾经看过一档综艺节目,《eye contact》。
顾名思义,节目的形式,就是给出一定的时间,让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不说任何话,只进行眼神交流。
节目来了各式各样关系的人们。
有因意外失去孩子的夫妻;有妈妈病逝,留下的单亲父女;有一起白手起家、共同奋斗的情侣,有生了一对双胞胎需要父母照顾的小俩口……
他们之中,不是共同拥有无法开口的伤痛,就是互相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
而节目,就是给了一次机会,让那些平时无法说出口的话,能够没有顾虑地说出来。
有一期,来了一对母子。
儿子是一位反串舞者,平时打扮出挑,个性鲜明。
他和妈妈的分歧就在于,他喜欢艳丽出挑的风格,但妈妈喜欢他能穿穿简单的运动服,能够“更像男生一点”。
比如,跟妈妈一起去美甲,妈妈希望他只涂层护甲油,但他却喜欢颜色鲜亮的。
母子一起去买衣服,他更喜欢逛女装区,这是妈妈难以接受的。
他们在节目里,面对面开始眼神交流。
就这样看着看着,妈妈就哭了。
儿子用嘴型告诉妈妈:“不要哭。”
眼神交流的五分钟结束,各自整理好心情后,他们开始了对话时间。
这是儿子第二次向妈妈表达自己这样的想法:
“妈妈,我好像找到我自己了……”
他问有些难以接受的妈妈,“你觉得我丢人吗?”
妈妈果断地说:“我不是觉得丢人,你是我儿子啊,只是会担心别人的恶评会让你受伤。”
虽然妈妈还抱着一线希望,等待儿子能回归“正常的轨道”,但是对于现在的儿子,她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接受,并且给予孩子鼓励。
就像海桑的诗《给我的孩子》里写的: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即使儿子做出了妈妈并不太希望看到的选择,但是妈妈也没有阻挡。
因为,“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人生。”
我爱你,仅此而已。
3
纪录片《纪实72小时》,在去年父亲节的时候,在武汉一家商场的一处长椅边进行了拍摄。
节目组采访一位坐在长椅上歇脚的男生,问起了他和父亲的关系。
男生说,大概就跟歌词里唱得一样吧,“也许房契(放弃),才能靠近你。”
记者不解,男生说起了他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件关于买房的事。
几年前,男生婚事将近,他和未婚妻打算把房子买在未婚妻所在的城市里,而父母则让他买在自己的家乡。
双方的意见无法调和,最终婚事告吹,为此男生与父母大吵了一架,许久未能破冰。
过了挺长一段时间,父亲亲自到他上班的城市,找他聊了一次,甚至主动说起了自己的情感故事。
男生说,“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那么老实的爸爸,也能这样有趣。”
经历了那次敞开心扉的交谈,矛盾得到缓解,父子之间也变得亲密起来。
“现在爸爸会很主动地给我打电话,瞒着妈妈”,男生笑称。
任何关系,都需要有一个人走出沟通的第一步。
父亲聊起自己的情史,拉近了父与子之间的距离,让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
有时候,关系的缓和,就只需要这样简单的一次交谈。
正如精读君的终身成长词典词条《616:自我表露》里所说: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自我表露上产生了障碍。
一方主动表露出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坦率地向对方展示,而不是掩饰,并积极去克服。
如此一来,对方体会到这方交往的真诚,以及改善的决心,也会更愿意真诚相待,从而提升双方的亲密度。
父母与孩子之间,肯定会存在大大小小的矛盾与隔阂,但是却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关键在于,能否彼此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真实且彼此尊重的交流。
4
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个模样。
知乎上“原生家庭幸福是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里,有这样的答案:
从这些回答中,我们会知道,那些不想回家过年的人们,好像也不难理解。
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拥有天伦之乐。
作为一个成年人,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时,恰恰是我们与自己和解的开始。
《纪实72小时》那期采访了一位父亲,父亲骄傲地说自己的儿子高中时他和妻子陪读了,现在他的孩子已经提前被北京大学录取,“我觉得还是有一点我的功劳吧,哈哈。”
这位父亲透露,想要多陪伴孩子,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经历过,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他能体会其中的孤独,不想重蹈覆辙。
在懂得后成长,在成长后和解,在和解中自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才能够最终拯救我们自己。
正如小说《女儿的选择》里说:
随着成长,我们注定分离,成为各自独立的人,去走自己的路。每对父母和子女,都注定如此。
↓免费试读《终身成长词典》前30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