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女孩》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黑女孩》是一部由乌斯曼·塞姆班执导,Mbissine Thérèse Diop / Anne-Marie Jelinek / Rob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女孩》影评(一):黑女孩是非洲电影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台阶
看了大家的评论感觉都没有找到重点,
黑女孩的电影技巧即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也不值一提,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
这是第一部由欧洲公民通过非洲视角讲诉非洲黑人在宗主国生活的电影(导演塞姆班是塞内加尔裔法国籍),
影片中对白人的极度丑化对应法国早期拍摄殖民电影里对黑人的丑化
黑女孩抛出的问题并不全是黑奴
更多的是在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
被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主仆关系越来越弱 导致被殖民地居民对宗主国的向往 大量非洲人不惜代价前往欧洲 却又因无法受到平等对待大失所望的现象
黑女孩的出现 使得’逃离非洲’成为当时非洲电影的热门话题 非洲电影也开始受到欧洲影人的大量关注
《黑女孩》影评(二):黑女孩
算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非洲长篇电影吧。最开始女孩充满了希望的来到了巴黎,她以为能过上自己梦想中的生活,结果却只在屋子里为白人夫妇洗碗打扫卫生。影片中最让人惊讶的是黑人女孩拒绝了白人夫妇。ousamne 说过 ‘when a human being refuses, he or she takes charges of himself/herself.' 女孩通过早上睡懒觉,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去做饭,甚至拒绝白人给她的钱以及最后选择了自杀来拒绝为白人服务和拒绝做一个奴隶。她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告诉别人,她也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对于黑人来说,他们需要勇气去拒绝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另外一部ousamane 的电影 mandabi也同样讲了这个道理。喜欢整部戏女孩都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没有跟任何人交流。喜欢女孩在脱下高跟鞋那时候的霸气,哈哈~还有很好奇女孩妈妈给她写的那封信的内容,真的像那对白人夫妇说的那样吗?
哎大城市的生活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可是还是有很多黑人向往巴黎的生活,也许是因为那里机会比较多吧。
《黑女孩》影评(三):对Diouana与女主人的关系不和的一些不解
女主作为保姆每天穿着高跟鞋和party裙,不满女主人的态度后罢工。如果是在中国保姆这样做都会被辞退的。。。虽然老板仍给她工钱和食宿但是她还是因为觉得自己被困在房间里不认识法国的人过着奴隶的生活而自杀了。。。遗传妈妈过于自闭,不愿交流、不听劝告,但自己不愿承受后果。前后行为矛盾。所以作为观众我并不能relate到她的看法。看电影的时候有点生气。
整部影片对话不多,大部分都是Diouana的monologue(脑海里对自己说的话)。其实女主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态度恶劣,女主把她对婚姻的不满也project到Diouana上了 ,如果她们能更好的交流说不定就能避免悲剧了。
看完电影也不知道Diouana的法语能力如何。难道是因为她不会法语才不想交流?中间她妈妈写信让她讲讲最近的情况和工钱花在哪里了,Diouana想“that's not from my mom"并拒绝回信把信撕掉了。我也不知道那个信是不是她妈妈想写的内容。因为Diouana cannot write,她妈妈也大概率不会写字,这封信应该是在村里的邮局口述托人用法语写的。因为法国colonization of language,Diouana又不识字,是男主人把这封信用法语念出来。信中内容是不是母亲的原意也不得而知了。
开头从在欢快的音乐中Diouana期待法国生活,到一个月后在悲伤音乐中她感到失望是一个abrupt transition,变化的很快,导演在5分钟之内就讲好了setting,很厉害。
《黑女孩》影评(四):非佣的故事
故事情节不断地在迪奥瓦纳现在法国的生活和她以前在塞内加尔的生活之间来回变换。
在回顾迪奥瓦纳在塞内加尔的生活时,人们发现她来自达喀尔郊外一个非常贫穷的村庄。村里的大多数人不会读也不会写,每天迪奥瓦纳都会在城里游荡,希望找到一份工作。
有一天,“夫人”来到广场找一个仆人,她从失业妇女的人群中选择了迪奥瓦纳,因为她很顺从,也不急于找工作。她最初雇用迪奥瓦纳来照顾她在达喀尔的三个孩子。
作为礼物,迪奥瓦纳给了她的新雇主一个传统的面具,这是她从一个小男孩那里以50几内亚的价格买来的,她的新雇主把它放在家里展示。
当迪奥瓦纳不为先生和夫人工作时,她会和男朋友一起出去散步。不久,先生和夫人就给迪奥瓦纳提供了一份在法国的工作。迪奥瓦纳很兴奋,立刻开始梦想她在法国的新生活。
但一旦她到了,迪奥瓦纳就工作过度,为这对富有的法国夫妇和他们的朋友做饭和打扫卫生。这对夫妇待她很严厉,不让她休息,而迪奥瓦纳对她在家庭中的角色感到困惑。她认为她会像在塞内加尔那样照顾孩子,而且她可以到外面去看看法国。
但她总是在里面做饭和打扫房子。她工作时穿了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和高跟鞋。家里的女主人叫她把这些搬走,告诉她“别忘了你是个女仆。”
一天晚上,在宴会上,一位夫人和先生的朋友未经她同意就亲吻了迪奥瓦纳,解释说“我以前从未吻过一个黑人女孩!”
迪奥瓦纳收到她母亲寄来的一封信,先生读给她听。在信中,迪奥瓦纳的母亲问她为什么没有收到女儿的来信,并请求一些钱。迪奥瓦纳撕开了信。夫人拒绝让迪欧安娜睡觉,并大声叫她去上班。
迪奥瓦纳试图拿回她给夫人的面具,接着发生了一场斗争。夫人告诉迪奥瓦纳,如果她不工作,她就不能吃饭。迪奥瓦纳拒绝工作。
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情节转折中,这是电影的高潮,迪奥瓦纳自杀,在浴缸中割腕。
影片结束时,先生前往塞内加尔,把迪奥瓦纳的手提箱和面具还给她的家人。他给了迪奥瓦纳的母亲钱,但她觉得被侮辱了,拒绝接受。
当先生离开村庄时,戴着面具的小男孩在他身后跑来跑去,象征着先生是如何被自己的记忆所困扰的。
这部电影讲述了非洲和欧洲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后殖民身份的影响。
这些主题是通过反复出现的非洲面具实现的。
在1997年出版的《政治的电影》一书中,乔纳森·罗森鲍姆(Jonathan Rosenbaum)将黑人女孩视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电影制作的起源。
《黑女孩》影评(五):只有偏见与恨永存
女主人的力量来自愤怒。她不工作,作为家庭主妇也不做家务不带孩子,只有整天向老公孩子女仆吼叫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男主人的力量来自钱。Diouana崩溃的时候,他以为她是要钱,可她不接受,他没有其他办法。D死后,他去D家里想用钱偿命,他们不接受,他害怕了。
Diouana的力量来自拒绝。她被奴役,被歧视,不能出门看梦想中的法国,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至少她可以拒绝工作,拒绝过法国人逼她过的生活。唯一能掌握的就是自己的生死。
这三种都是消极的、无奈的,并不是真的力量。
殖民在让欧洲一时富了,但是对殖民者和殖民地都有持久的伤害,双方至今仍在无力地弥补。
------------------------------------------------------------------
很多看电影的人觉得Diouana何必自杀,明明可以回非洲,明明可以怎么怎么样。1. 旁观者清,当局者明。而且从小说中可以看出,D到法国后得了抑郁症。2. 盖茨比中的名言:“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一堆法国人吃饭,白人老头说“我从来没亲过黑妞”,然后强行亲D。其实这种事我在美国经历得太多了,一直有傻逼用pick-up line like "ooooh i've never had an Asian girl"。可是我有自信说他们是傻逼,是因为我健康地长大、学习,了解殖民和种族歧视的历史,然后作为一个成年人,自愿来到美国。这点歧视对我来说只是笑料,不会损害我的自尊,更不能在实际层面影响我的生活。
Diouana作为仆人被骗到她心心念念的法国,这个只在梦中存在的地方。她对欧洲、对白人并不了解,幻象着能融入;她不识字,说法语有口音被嘲笑;主人克扣工资她就没有钱,主人惩罚她不给她饭吃,她就得挨饿;她从家乡来到异乡,突然变成了唯一的黑人,陌生人都不叫她名字而叫她“黑人”。对于一个之前生活很简单的人,这些是天大的变化,难以理解也难以应对。
“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衣食无忧的哲学家们辩论这些问题,是精神追求,是享受。可一个生活没有保障的人,被迫思考这些痛苦的问题,是折磨。
--------------------------------------------------------------------
这部非洲电影把法国女主人拍得非常浅薄、令人讨厌。整天莫名其妙生气,大吼大叫,还会嘟嘴,嘟嘴这点我真是无力吐槽,这不是偶像剧里的小姑娘才有的表情吗。
这个荒唐的人物,就像国产抗日神剧里的日本鬼子。二战过去这么多年,中国人还是恨日本人,还是在电视里丑化他们。
殖民和黑奴的时代也很遥远了,可黑人还是恨白人,丑化白人,还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甚至觉得自己的问题应该由白人来解决。觉得自己处于任何不满意的境地都是因为肤色,而不去考虑是不是因为穷/蠢/懒/暴力/整天抱怨。我不喜欢stereotype,但是当一群人自己表现得跟负面stereotype一模一样,谁也救不了他们。扯远了,扯到美国现在的种族问题。
这部电影水平并不高:不提落后的技术,只说不清晰的时间线和奇怪的表演。但却被誉为经典,只因为是第一部非洲长篇电影。对非洲电影标准这么低,难道不是另一种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