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圣女的毒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摘抄

2020-01-24 23: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摘抄

  《圣女的毒杯》是一本由[日] 井上真伪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一):啊,啊,有毒...

  

某某某排名第一名,不过这种评价看看就好,不必真。个人为此书在惊愕度上是胜于前作的,不过推理吗?步的那个梗也实在太……这本书的世界观进一步崩坏了,魑魅魍魉陆续登场,作者还很好心的为读者们普及了一下“人彘”,真是位好人啊。

故事从姚扶琳视角展开处置了盗用公款手下的姚扶琳因公来到了某乡村因缘巧合之下参加了村中某大户婚礼,本应是喜事的婚礼之上,新郎、新郎父亲新娘亲和一条狗全部中毒身亡,上笠的弟子八星联对其进行了推理……随后,为了给自己复仇,姚扶琳过去的老大沈老大从中国杀来,在公海的游轮上一场腥风血雨即将拉开序幕……

模式和前作相似,仍然是提出论点然后又不停推翻的那种。第一部结尾处某人的内自白令人吃了一惊,但是后来又反转了(我为什么又要说又呢?)小说结尾侦探不出所料失败了,但是真凶动机虽好理解,但行凶的手段在下就完全不能认同。在不泄底的情况下,在下也只能说这么多啦。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二):吐槽一下美中不足逻辑流续作(有谜面,不泄底)

  谜面:扶琳去参加一场盛大的婚礼,地点在圣女传说知名景点附近,然后正在的发生婚礼,突然发生毒杀事件,场上有三人和一条狗遭到毒杀。令人费解的是,参加婚礼仪式过程被害者幸存者都在喝同一容器中的同一款酒。谜面是凶手是谁,通过什么诡计毒杀三人和狗?

  多重解答+可能毒杀,刚刚看完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的我,又马不停蹄地开啃第二部圣女的毒杯,作为井上真伪粉丝的我还是感到非常欣慰的,可惜第二部未能达到我的预期也许剧情丰富了,人物塑造也好了,逻辑也仍然维持了上部的水准,而设定和解答我都不喜欢,一来毒杀作为谜面本来就不如不可能犯罪吸引,二来对于核心诡计的推理,意义并不大,明明警察介入调查就能查出真相对比起第一部当事人回忆神秘凶案,玩侦探游戏必要性太低,三来伪解答也相当敷衍屋顶投毒的样子像蔡徐坤,这个解答我还以为我在看麻神的书,天雷滚滚的感觉。幸好的还是井上真伪强大的逻辑流,挽救了本书的槽点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三):【鞋底档案004】圣女的毒杯里究竟是什么毒

  仅仅是做浓缩剧情的介绍,包括谜团,真相,作者运用的诡计等,严重泄底

  圣女的毒杯讲的是什么故事?一个“飞石杀人”的毒杀故事

  结婚仪式上,新人双方围坐一起,同一个酒杯传递喝酒,之后其中三人砒霜中毒死亡,同时还有同样在中途舔了酒的小狗死亡。

  从谜面上看,表面差别杀人,因为大处于同一环境下,但实际使用了诡计进行了指向性杀人。

  而小说故事本身,则穷尽“飞石杀人”所拥有的各种可能性,给出了复数的多重解答。并在通过逻辑链上的漏洞,一一驳回,彻彻底底的逻辑流推理。

  究竟有多少种方法能够实行故事中的飞石杀人。而这些方法究竟是什么,以及逻辑链上又有哪些矛盾导致成为伪解答,而真解答又是如何?这就是《圣女的毒杯》主要讲的故事。而作者还很贴心的在故事中给出了很多表格和解答汇总,也就不需要月饼菌在一一重复了,翻一翻书就知道了。大多数是非无聊的解答,而破解解答的逻辑也完全没有无懈可击,反正就是随随便便一个解答,随随便便指出一个逻辑漏洞,争辩也不存在,也完全不坚持,就败下阵来

  故事中出现的所有人物都参与了这场推理竞赛

  一开始是在新郎的家人,各个指出各种杀人方法。之后是奇怪黑暗世界人的生命对决。一直到我们的蓝发侦探出现。

  要说最后的解答,确实比前面的伪解答要高明一点,一直作为逻辑武器的小狗死亡事件,竟然是独立的投毒事件,而侦探心心念是奇迹的飞石杀人,最后还是旁人道出了真相。凶手的真身就在死者之中,这种可能性完全没有看到被了及啊。

  故事性那是缺乏可怕,用一句我之前看到别人在其他书里的书评,那就是新本格痴人。简直再贴切不过了。要比拼谁的多重解答多?脑洞大?《推理竞技场》比之技高一筹。同样没有什么故事,嘴炮的话《啤酒之家的冒险》不知道有趣多少。哪怕是指出逻辑链漏洞的方法,《虚构推理》的“未被质疑的部分生成新的事实,也更加令人耳目一新

  说是逻辑流,根基非常脆弱不堪构建在这样基础上的圣女的杯子中,即使有什么毒酒,恐怕也一碰就倒,实在毒杀不了什么人吧。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四):那种毒杀的可能性你预料到了吗

  继《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后,续作《圣女的毒杯》的简体版也一起问世了。本作在日本曾获得本格推理大赏第一名,并在多个榜单上都榜上有名。接连看了这系列两部作品都是佳作,好久都没这么爽了。井上真伪是近年来的新锐人气作家,梅菲斯特奖出道(这是我最喜欢的奖了,里面获奖的作家我几乎都喜欢,不许吐槽我哦)。希望千本文库继续引进他的作品,还有其他更多梅奖作者的作品。

  故事开始讲了美女姚扶琳去参加一场盛大的婚礼,本该幸福浪漫的婚礼现场确发生不可能的毒杀事件。新郎、新郎父亲和新娘父亲三人却在喝过喜酒后同时毒发身亡,可和他们喝同一杯酒的女士们却都没事。凶手究竟是谁呢?又是以怎样的手法下毒的呢?本书采用多重解答的方法,对毒杀事件反反复复的推理,再否定,再推理,再否定,令读者看上去非常过瘾。虽然有些推理我认为有点幼稚,但也确实是一种可能性。最后的推理揭晓时,带给我的震惊不是那么强烈,这也算是个小缺点吧。看过的很多多重解答的作品,最后的解答都是很令我震惊的,哪怕是之前的伪解答再不靠谱。但这本书有些伪解答和真正的解答差距不大,没有太震撼我。

  井上真伪这个作者非常神秘,对于他的信息几乎不了解。但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出他是个非常有才华认真的作者。书里面包括有大量的知识像米特拉达梯六世与圣马可大教堂黄金屏风德等等,都可以证明他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虽然有的地方有炫技之嫌,但脑子里有东西才能炫出来啊,脑袋空想炫也出不来不是。能在出道这么短的时间来获得如此多的推理奖项,也是大家对他才华的最大认可。文中的出现了很多中国人和中国典故,也许井上真伪和中国还有点关系啥的。但他是不是对中国女人有什么误解,里面的女人都是高冷美女,就不能写点想我这样温柔可爱善良的女人吗。(大胆推测一下也许他的前女友是中国人,是以他前女友为原型写的)不知为何看的时候老是想起犀川和萌绘这对CP,其实也不像。文中还有几处能让我笑的小幽默也是亮点,我算是个读书不怎么情绪的人,东川号称幽默作家看他书的时候我也几乎没笑过,也不明他到底是哪幽默了,可能是翻译原因吧,也可能是我就GET不到东川的点。

  总体来说我认为《圣女的毒杯》不及系列首作《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精彩,但也是个很不错的作品了。依旧延续了上一部的逻辑能力,但在人物描写情节刻画上比上一部有进步了。三本下来我已越来越喜欢这个作家了,希望尽快看到他的其他作品。最后感谢下千本樱文库,会一直支持下去的。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五):诚意十足的多重解答,本格良心作品(不泄底)

  柯南式的人设结构➕金田一少年的逻辑推理演绎,所以,本人在阅读本作时画面感十足,八星在我脑海浮现的是柯南,篮衣侦探是工藤新一女主印象相对比较模糊大概是个大眼美女,身着飘逸白衣的样子,不稳定,有时候是刘亦菲小龙女),有时候是毛利兰。

  题外话,柯南我已经看不进去了,金田一还陆续有追,原因推理迷大概都懂,不多作解释

  本书主打多重逆转。

  话说这种类型的推理小说并不鲜见,口碑好的名作也多数具备此元素,至于水平高低评判标准,要看作者的布置伏笔和故事情融合是否巧妙。还有不可以刻意隐藏线索,如果没有公平的把线索交给读者,即使后续的逆转解答很精彩,也不免有突兀感,导致前呼后应的体验打折扣,这一点,本书大体做的非常细腻,只有后面的一个伪解答, 稍稍有点犯规。

  小说由一起引发三人身亡的毒杀案展开,案件发生后很快展开了对于凶手是谁的推理论证,然后被否定,论证,再否定,牵涉其中的人物轮番当侦探,眼花缭乱伪解答一个接着一个,看的很过瘾,(虽然进度条告诉我这不是真的)。

  本书多重解答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排除性推理,做个不恰当比喻,某人身体不舒服,到医院看病,医生想要准确辩证,需要借助现代科学仪器一样样的检视各器官,排除继而缩小范围。第二部分是确诊,某人被确认内分泌失调,什么原因引起的?几个医生轮翻做出结论诊断

  第一部分是前戏,第二部分才是高潮

  接下来说一说我喜欢这本小说的原因和特别之处。

  第一,作为本格作品,本书的诚意十足,从头逆转到尾,节奏简洁明快可读性娱乐性都不错,并不是那种需要忍受冗长拖沓的剧情,等待最后石破惊天的逆转。而是从案发开始,伪解答轮番上阵,嫌疑人变来变去,一路读下来,让你保持期待,充满趣味性

  第二,对一个事件进行反复推理论证,否定,再推理,再否定。看上去并不是很惊艳的结构,多重逆转系的推理作品似乎都有这特点,不过个人认为,对比以往逆转系的作品,如无头作祟之物,第重解答等更强调的是:真相只有一个➕n个伪解答,即解答就是真相

  这本书的主题是排出掉一切可能性,剩下的就是奇迹(真相)

  虽然看上去本书更具排他性,更强调唯一性,但事实上,由于几个解答的可行性都不错我感觉真相只是解答之一,完全可以选择把其他解答当作真相,也可以自己想一个解答,也就是说,本书的开放性广阔

  至于封面争议,我觉得就那么回事吧,确实有点花里胡哨,不过,本书主角人设就很低龄化,也算可以接受了。

  井上的起点很高,另一本那种可能早己料及也令人期待,明日去啃另一本。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六):那种可能性就不告诉你

  封面图案先赞一个,就是看到封面的设计才选的这一本。拿到书以后才知道这是系列的第二本,上苙丞的推理事件簿II,看来还要再买第一本。我总是把一系列的书倒着读。虽然影响不大,但是总是有些遗憾

  开篇不久就是文中经常反复提及的绝世美女——姚扶琳,正在指导一个男人如何死得自然一点。果然够冷血,我喜欢。看似与主线联系不大,但是看推理小说就是这样,小小的细节到后面也会有大用处。不多说了,总之要仔细看。

  案件是婚礼中的毒杀,死了三个男性,可是同喝一杯酒的还有5个女性没事。井上真伪很喜欢这样很多人混在一起的案件,可能性有很多种,互相交错,线索交织在一起,按下葫芦浮起瓢。这里一开始小八星的分析只是情节的铺开,断掉了所有可能性以后留下一个开放想象空间,到书的中间部分给你一个大意外后整个展开到此为止

  当我以为会按部就班的让上苙丞上场指出错误,分析真凶时候,没想到后半部分的展开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画面一转,扶琳的前老板部下悉数登场,而且各个是中国的冷艳绝色美女,一个比一个心狠手辣,看来井上真伪是对我国有些什么误解,不过就这样误解下去吧!切入点也很谜,一只小京巴狗引发的血案后半段的推理分析氛围风云突变,因为每次列举的可能性都会直接导致有一个或几个人死亡,这个公海巨轮中的设置真的很出彩。多重解答,又多次否定,就像扶琳书中透露的感觉,“都是些什么空谈,先是互吹,然后吹得大了,再用棍棒互相殴打的感觉”。我也在这段分析中逐渐放弃了自己前半段对八星各种可能性分析中的一个漏洞的怀疑投入到这段精彩的对决中去了。对决正好也是发生在舞台上,很有戏剧冲突感。过程不说了,最后的对决结果当然是配角要输掉的,但是一环扣一环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或者不是凶手本意吧。

  虽然解答已经超过七重了,但是我知道最后的解答不是那么简单的。可是真正结局时候还是回到了我当初猜测的那个样子。这一点有点扣分,因为作者完全可以在一开始把这种可能性提出来,再找些借口把这个可能性否定掉啊,这样作品就更加完美了。但是瑕不掩瑜,就凭中后段这些犬牙交错的分析对决,我已经觉得井上真伪是个天才了。这次没有小老姨烧脑逻辑学解答,分析的也都很透彻简明,在不像其他侦探那样四处奔走调查线索的情况下,完全凭借现有的不太充足证据就分析出N多可能并逐一分析,这次烧脑的是作者,省心的读者了。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盛名,口碑很好,确实也是一流作品,值得购买收藏。当然我也是封面党。唯一大点的瑕疵也是作者有些刻意回避了那种可能性,导致会被阅读量大的读者(哈哈我厚着脸皮也算阅读量大的啦)猜出套路,但是确实是一本很轻松的读物,穿插其间的一些小梗,还有中国古诗和典故,阅读中能让人会心一笑,这本也是我读的最快的推理小说了,不知不觉间两天读完,这也能够说明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作品了。下次会把上苙丞的上一本补上,不留遗憾。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七):毒杀的多重解答绕晕N多读者

  这部《圣女的毒杯》是奇迹侦探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笔者以为会以奇迹侦探为事件主人公,进行“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的”反证。可是,这次的事件恰恰不是这样展开,偏偏是以另一种形式展开。原本想象中的奇迹侦探+老佛爷探案模式并未在此作品进行,而是以八星联+老佛爷模式进行。

  八星联在上部作品——《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中还是跟奇迹侦探出过难题的人物,虽然他是奇迹侦探的前徒弟,这次却变成了这部作品的重要参与人之一了。

  话说这次的事件发生得相当突然,八星联和姚扶琳去参加某人的婚礼,结果在婚礼进行中发生了毒杀事件,在场的所有人都有嫌疑。八星联便在现场进行了多达五种伪解答,结果应该是都被否定。笔者当时的想法是,井上老师,已经有五种解答了,请尽快公布真相吧,我已经有点受不了了。可是,小说的内容才进行到一半,不可能现在就揭开真相,不过井上老师竟然在此处让“凶手”自白了,井上老师,您是疯了吗?我已经大惊失色!

  不过从后续的内容看来,井上老师真的是相当有魄力,被他算计了。

  接下去,姚扶琳受邀请,来到了一艘大船上,重要人物登场,她便是以前姚扶琳待过的组织,这组织的头目——人称沈老大的沈雯娟,为了查清在婚礼上,那只小狗是被谁毒杀的。她动用组织,绑架了婚礼上嫌疑最重的七人,而姚扶琳的受邀正是如此。

  接下去的反证是如此惊心动魄,正当笔者以为五重解答已是本作的最高数值时,随着奇迹侦探——上苙丞的登场,他把五重解答数值又向上推了很多,加上之前八星联的假设,共有十重解答,光是看这十重解答涉及的人物,已经把笔者给绕晕了。当然,真正的凶手还是隐藏在了最后,聪明的你有推理出来吗?反正笔者没有推理出来,惭愧呀!

  笔者发现井上真伪老师真的很喜欢中国的诗词,中国的历史。此次的作品中,他向读者介绍了元稹的古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正是由这古诗引出了中国古代三大恶女的最后一个恶女,“吕后”——沈雯娟,“人彘“便是吕后的杰作。这样就凑齐了中国古代三大恶女,“老佛爷”——姚扶林,“西王母”——宋俪西,“吕后”——沈雯娟,这里的人物是一个比一个手段残忍,一个比一个凶狠,看得人心惊胆战。并向大家科普了“人彘”这一人间酷刑。

  本作中,多次描写了姚扶琳的心理活动,活灵活现了当时姚扶琳的内心想法,也通过她的内心想法被误导了好多次,这真是最佳误导人选。话说,当姚扶琳和宋俪西互通暗语的手法居然是用汉语拼音时,我对井上老师的好感再次油然而生。井上老师,您对中国是真爱啊,连汉语拼音都知道怎么拼写,您太了不起了。

  最后,这大概有十一重解答,可能让井上老师了有种自豪感,看到不,我可是能想到那么多种的毒杀手法,牛叉不!?确实牛,可是对事件的推进让人有种困惑感。十一重解答,加上七个嫌疑人,还有作案的时间、地点、手法,让我等读者都绕晕了,影响最后的解答,笔者当时的想法便是,快快揭开真相,让我可以顺利地看完。大家的耐性都在这种情况下被磨平了,终于完结了!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八):奇迹如何去证明

  《圣女的毒杯》也很快阅读完毕了,和这个系列的作品相似,同样是走逻辑流和多重解答的路线,将反转发挥到了极致。整部小说节奏感较强,除了登场的神秘中国女子群像有些迷(怎么,琵琶,女子十二乐坊吗?),其他的人物都算可圈可点。最后的解答和前作《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最后解答给人感觉相似:最后一击有些弱,真相太过平淡而前面的反转都过于华丽,这种感觉始终挥之不去。

  这部作品给我了一个较为直观的感受,或者说担忧:奇迹证明这种推理方式能不能行,虚空点说就是上笠丞的人生梦想能否实现;现实点就是这个系列该怎么进行下去。案件的破解,应该是证明还是发现?证明真相还是发现真相?一般而言,推理小说的主流路线都是发现真相,不管是使用回溯法、体验法还是单纯的思考法,总之都是去发现。但是,这个系列的路线不一样,真相是给定的——奇迹,而侦探做的是什么呢,是去证明“奇迹是真相”这个论断。是发现难还是证明难?我个人以为是后者,发现是循迹前往,而证明是自行搭建从结果走向开端的桥梁,难度自然更大。或者再直观一些,做数学题的时候,究竟是讨厌计算题还是证明题?当然,答案可能是都讨厌。

  回到正题,如果接受了这个系列是证明真相的思路,下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证明的方法是什么?是在公理、定理的基础上发现事实、构造条件去证明,还是枚举法或者是反证法?从严密程度看,后两者适用性、严密性不及前者。毕竟我们常说,穷举是无法做到的;而反证法只是在某些题目中使用。但是这个系列的两本已读作品事实上选用的是枚举加击破,或者是反证法。一句“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就道出了一切。然而细究起来,这种证明方法的弱点已经显现,就是此前论及的,最后一击不够致命。这种不够致命,一方面是由于此前太多的解答让人对真相的预设提高了(毕竟读者大概率也不会相这是奇迹);另一方面则更致命,读者隐隐觉,这一种解答也只是一种可能性,随时可能被击穿。对最终解答的接受度下降,导致最后一击不够致命。我个人属于后者,我并不需要最后一击的诡计多么华丽,但是我需要最后一击在逻辑上能够说服我。如果所有的解答都建立在大量的假设上,这个解答就难以取信于我。

  《圣女的毒杯》一书,虽然也提供了各类诡计,也致敬了一些经典的想法,谜面也足够漂亮,解答却不尽人意。一方面,解答的质量和《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相比下降,有些解答带有明显的过家家意味(宋俪西的人设到底是什么?);但是更关键的是,一旦抛去了反证法,“枚举+击破”的思路就显得寡淡了。毕竟希望侦探不用脚踏实地而要一击毙命,这种逐一攻破别人提出的解答的破案,有些令人失望。更致命的问题是:这种形式的作品怎么继续下去的问题。反证法用过了,枚举法用过了,接下来只有规规矩矩做证明题了。可是真相是奇迹这个命题怎么证明?如果没有办法以更为漂亮的形式给出证明,就很难令人相信,蓝发侦探真的早已料及那种可能性。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九):伪解答竟有如此流氓的写法?

  看完这本《圣女的毒杯》之后,我已经算是在短时间内连续读了三本井上真伪的书了。不得不说作者的风格鲜明至极,宏大得令人咋舌的伪解答群和有理有据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学院派逻辑推演,让人不禁感觉井上老师是个神秘的偏执狂。

  本书挑战了不可能毒杀,婚宴上出席的人依次按顺序喝下同一杯酒,但却有三名各自处于间隔位置的相关人员被毒害,正如书中所言的“飞石杀人”。

  与前作一样,不管和案件有关或无关的人,组织的人,教会的人,各种七七八八的配角和跑龙套都会对这起不可能事件提出自己的假说。接下来就不用多解释了,看过上一本书的都知道,侦探又要出来装逼了。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一句口头禅出来把来势汹汹的解答全部反证成伪解答。这个对奇迹有着莫名执着的男人在这本书的装逼能力似乎又有了提升,真是让人好笑又好气。

  (看着自己写的书评似乎逐渐偏离主题,我接下来还是来扣一下题吧)

  有一些人觉得井上的小说伪解答质量不高,作者摆出近乎学术性的逻辑推演之后又被诟病杀鸡用牛刀,其实我觉得不然。

  在我看来,井上的伪解答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伪解答,或者说不是主流的伪解答写法。通常,比较优质的伪解答无外乎就是抓住某心理盲点切入进行推演得出来的解答,或是靠天马行空的诡计抓住读者的眼球。这样的伪解答一般都太过优秀,以致经常出现真相在伪解答面前都黯然失色的情况。真相之所以为真相,只不过是作者官配的,你有见过比小三还要骚的官配吗?

  咳咳,言归正传,井上的伪解答纸面上并不如传统的伪解答惊艳,甚至他宏大的伪解答群还有一些是靠跑龙套XJB乱说来凑数的,虽不乏一些还不错的假说,但剩下的很多都是小打小闹、极不合理、无理取闹。没错,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坑爹,遇到脾气暴躁的读者,可能会有被撕书的风险,这是要谢罪的啊。

  那么,井上到底是靠什么征服读者的呢?那就是书中多次出现的“反证”。

  反证才是作者真正的杀手锏,无论是《恋与禁忌的述语论理》里面的逻辑学小(lao)姐(a)姐(yi),还是本系列为了证明奇迹排除所有可能性的神棍侦探,都非常擅长摧毁别人的推理。

  本系列相比《恋与禁忌的述语论理》更甚,因为别人不需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伪解答自然也不需要做到有理有据,逻辑什么的完全不需要,张口就来即可。他们会说,我只是提供一个可能性,它不一定是真的,你说它坑爹也好无厘头也罢,它都是一种可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几率,它也可能发生,你不能够抹杀它的存在,除非你能证伪,求反驳。然后摆出一副趾高气昂,跩出银河系的欠打模样。

  我要是书中人物,可能早就砍死这帮仆街了。

  “你说尼玛呢,@#$%&*,这特么也能算推理?”

  然而,这个蓝发侦探总是如同救世主般出现。

  “那种可能性我早已料及。”

  然后运用逻辑推理,一波骚操作轻松击溃小流氓。卧槽,还有比这更帅的吗?

  综上所述,传统伪解答的重点就是伪解答本身,它主张的是靠逻辑正推得出“真相”,至于为什么会沦为伪解答,原因不明,具体需要看作者愿不愿意解释。

  而井上式伪解答重点并不在伪解答上,它主张的是靠逻辑反推掀翻伪解答,至于为什么会沦为伪解答,你觉得这么坑爹的假说会是真相吗?当然,要是碰巧你们读者喜欢这么扯的,那也是极好的嘛。

  一句话说明,传统伪解答——真相不如我优秀。井上式伪解答——真相和我一样辣鸡。如此看来,这就像是反向伪解答,不失为伪解答的又一种写法。

  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些人能够接受叙诡,但却无法接受反向叙诡。同理,喜欢伪解答但对反向伪解答不感冒的肯定也是存在的。所以,各花入各眼吧。

  再聊回作品本身,本书总体来说,叙事、文笔、人物塑造、节奏把控、伪解答数量与后期质量等较前作都要高出一截,是一部综合水平更高的小说,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像前作最后“否定之否定”那样的绝对爆点。

  以上见解纯属个人看法。

  《圣女的毒杯》读后感(十):我要用凡人的眼睛见证神的奇迹

  夜神不可能总是伴随着我们,但我们能伪造黑夜。 ——《莫格街凶杀案》 踩着红色的夹竹桃花瓣,跟随着加寿美神的预言,进入了古老的传说。有红色夹竹桃花瓣落下的地方,就有亡灵在那里跳舞。旧的推论被新的逻辑所湮灭,死亡像美酒一样弥漫而去。 “茶会上女孩儿把煮熟后的夹竹桃的汁液放入茶中,将参加茶会的所有男人尽数毒杀,从此以后城主与双亲两家血脉断绝,独剩城中摇曳的美丽茂盛的夹竹桃。” 简单的文字后面透露着冷血无情的肃杀之气。因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促成了婚姻,名叫加寿美的女孩儿投毒杀死了夫家的所有男人,使其血脉断绝。这个古老的民俗传说充满了诅咒的意味,只要父母不是强迫女儿出嫁,就不会受到“加寿美神"诅咒。这是一桩由“加寿美神”的传说而延伸出去的毒杀案,系以传说作为掩盖而愈发显得神秘而奇特。这回死去的也均是男性,竟与传说惊人的一致。这是历史的重演,是“加寿美神”的诅咒,还是另有隐情? 婚礼上,八个人进行传酒仪式,共用一个酒杯,喝的也是同一壶酒。但是中毒死的只有其中三个,还有一只小狗。侦探此时登场了,所有人都提出自己的假设与推理,然后由侦探一个一个的进行反证,无数次的推翻了自己及所有人的假设与可能性。也由此牵引出了俵屋家族不为人知的内部丑闻,以及新娘濑那内心深处真正的痛苦与无奈的根源。 纵观古今推理作品,下毒在推理小说中是很常见的一个设定。一般都是: 毒下在哪儿?什么时候下的毒?是谁下的毒?然而本书却另辟蹊径,给出了别样的解答。因为排除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就只有奇迹。随着侦探八星联的师傅登场,剩下的一切就是要证明"不可能的奇迹"。 本书以轻小说的风格,轻松而明快的叙述了整个沉重的案件。仿佛给一场凶杀案配了一支轻松明快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然而里面的逻辑学并不那么让人轻松愉快,反而是反转再反转。当我们无数次的认定此人是凶手时,谁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疯狂的演绎逻辑流的炫技,将多种解答交织在一起,把情节也同时推向了高潮。书中贯穿全文的各种伏笔让人应接不暇,并且在最后作者不慌不忙的一一解答,给读者形成一种很强烈的逻辑流头脑风暴。一种久违的思维炸裂感。以及最后出现的逻辑讲义,更是完美的将此篇精彩的作品收了尾。 井上真伪在作品中一定程度上致敬了英国作家安东尼 伯克莱的代表作《毒巧克力命案》。安东尼 伯克莱的作品《维奇福德毒杀案》,《真相之上》,都与下毒密不可分。尤其是后者,被希区柯克改编成著名的电影《深闺疑云》。看过的人都很难忘记加里 格兰特为琼 芳登所斟的那杯牛奶,杯底那渗人的冷白色光芒,至今回想起仍不寒而栗。尤其是他最著名的《毒巧克力命案》,在这部作品中,他一口气请出侦探俱乐部的六位成员,每人给案子下一个结论。连环套一般的颠覆又颠覆,反转又反转。直叫人眼花缭乱。 作者井上是个善用逻辑流的奇才,他孵化了一种特有的新形势的逻辑流小说。简练的文笔给人以很强的代入感。他对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刻画,以及对女性的描写,均有一种强烈并且奇特的歌特美感。在阴郁浪漫的谜团之上,作者更是强调了逻辑流本身的乐趣,并且用文字向读者摆出了前所未有的宏大智力游戏。其诡秘的谜团氛围如同那些经典的电影,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读者的心一一无论是为一个又一个的谜团,还是为书中风韵动人的美女们。还是故事的最后经历了大起大落,并且扭转乾坤,使得一切拨云见日的酸楚与怜悯的濑那。故事中所有的一切均散发着一种迷人并且玄妙的诗意,宛若夹竹桃的清香般让人沉醉其中。在这个无限证明奇迹的虚构世界中,我们早已酣然大醉。 “夹竹桃确有杀人之毒。但是,那是防身之毒。夹竹桃为了打赢生存之战,拼命的给其"身躯"传递恐怖的毒素,为了那重要的枝叶不被贪欲的动物们吃到荒废,为了那重要躯干和根部被不会客气的虫儿们啃到残化腐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