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锦集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对我而言疯狂的夏天
不懂艺术,但是黑塞的描述的最大魔力在于让你你不自觉在心中读出声来,一幅幅的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个世界色彩斑斓,那里的人充满着热情与活力。你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机械的重复,没有热爱的事物,不再会因为一朵花,一片云,一个邂逅而感到幸福。我想要跳进他的世界跟他流浪,看他的画,看他周遭的一切,学着重新感受这个世界。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黑塞中年的最后夏天
说是小说,感觉更像是散文集,记录那年夏天的梦幻回忆。
1919年的夏天,对黑塞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夏天,他从战争回归生活,从桎梏回归自由。来到南方,经历一个充满力量与光芒、诱惑与魅力的盛夏。
他将自己化作李白,与密友路易共度的夜晚。与医生、术士、朋友一起山中游玩,梦幻遇到“山之女王”迷恋上她。
1919年夏,看见漫天星月旋转,明白“矛盾对立寂灭之处,即是涅槃”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三):《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与《兰亭序》
今读黑塞自传式小说《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大有读书圣王羲之《兰亭序》的感觉。前者是虚拟,后者是实叙;前者是“最好夏天”,后者则是“暮春初”;前者在“会稽山阴”,后者在“潘潘毕奥、卡雷诺和拉古诺”。时空不同,但情趣相似。都是“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都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都是“游自骋怀”“视听之娱”;都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不论是“悟言一室之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皆感慨“死生亦大唉”。黑塞,何人转世?寄语于《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酒神附体的黑塞
“我们的一切艺术只是补偿,只是对被浪费的生命、活力与爱欲的补偿。人们太高估感官愉悦了,将精神生活看作是对缺失的感官体验的补偿。然而,感官并不比精神更具有价值。因为一切都是合一的,一切都同样美好。只要那个核心在,即爱、热望和激情在,它们便是一体。不论你是在阿索斯山做隐修僧,还是在巴黎做花花公子。”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是黑塞的自传体小说,就说明这个中篇主人公的大多数说法都是黑塞的想法。文风恣意潇洒甚至有点散乱,话语精辟入里个个拎出来都值得琢磨。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 黑塞
说来惭愧,之前对赫尔曼黑塞了解并不多,百度了一下,才略知一二。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本书是读过的第一本他的书,能从书中感受到作者浪漫的一面,作者感触细腻,思绪又比较飘逸,故将本就较常人浪漫的诗人生活描写得更加洒脱,尤其是其中与中国诗仙李杜的连动,更让中国读者觉得亲切。另此书油画般的封面及绿色的扉页也让人心中一亮。唯觉读书时,略有滞涩,拙以为翻译可以更流畅通顺为好。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
这是一本逼格特别高的书,外封皮看着是一幅油画或者水彩画。我没有学过画画,具体是什么也不知道。作者黑塞写过《战争与和平》,原来如此出名。这是一本关于画家的书,更像是作者的自传。在我的印象里,画家和诗人一样,都是放荡不羁爱自由,文中写的也是如此,爱世界,爱自由,爱风,爱酒,爱美人。画家的眼中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多姿多彩。我以前看书都是默默的看,默默的感受,可是这本发现不行,看一会就会走神,我就大声的朗读出来,如此一来,才发现这并不是一本读不进去的"高大上"的书,我也能在每一个字中感受到人物的心情。最后总结,幸好还有朗读这种方式,才让我没有错过这么棒的一本书。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黑塞的燃燃世界
在看书之前对黑塞了解不多,看到腰封上写“同李太白、杜甫、路易、亚美尼亚占星师一道漫游”时还有些疑惑为什么会出现李白和杜甫。看了资料之后才知道原来黑塞对中国的文化了解颇深。
精神类疾病很多来自于人与自己的纠缠和抗争,黑塞曾在1892年自杀未遂后被送入精神病院。《克林塞尔的最后夏天》中也能窥见一二。他很喜欢用火、燃烧、或者与这些相关的词来描写事物、形容自己的心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诗中写“哦燃燃世界啊”。这种炽热、不顾一切、璀璨而又短暂的美好,贯穿他的作品。
黑塞笔下所有的景色都很细致,又有一种黑塞语言描绘出的独特的美。
“哦燃燃世界啊,白衣女子在阳台,
谷中犬吠,远处铁路隆隆,
你们这样说谎啊,这样苦涩地骗我,
但你们永远是我最甜的幻梦与狂想。”
——《璀璨世界》节选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八):自由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有点像中国画,具有留白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解。我是从其后记中读到感觉。黑塞写道:“《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诞生于那个对我、对世界来说都是非比寻常、独一无二的夏天。”何故?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被轰成碎片 ,变了的,穷了的世界,空空地等待被释放的奴隶。人人都热切渴盼这个世界和它的自由运动,但又恐惧每种自由所意味的责任,恐惧自己心中的可能与梦想。面对既向往又恐惧的自由,黑塞选择用“心无挂碍”,去拥抱自由和远离恐惧。他化身于克林索尔,穿越时空,神游东方,请来了李太白、杜甫、亚美尼亚占星,和冷酷的路易、医生、几位美女。在瑞士和意大利的城镇、乡村漫步。他们吟诗、作画、醉酒和言欢,享受夏日的闪耀和温暖的长夜。顿悟:“默认血液中安宁的死亡,不再索求荒唐,是我如今的智慧和善良。”一百年过去了,世界虽在二战之后暂无大战,但危机和文明的冲突依然不断上演。每个人依然对自由既向往又恐惧。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在静流之舟上
在1919年的彷徨少年时,“我”与李杜和占星师对饮同游,比起中后期作品中洗练的沉静思索,《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有着更为浪漫的天真感,只属于青年少年的忧郁追问,对于友谊、爱请、欲望的自由追求和理智反思,融入在散文诗和行板一般的咏叹之中。
在旧秩序瓦解崩溃的动乱时代,真诚地谈论死亡的人,想必也是对生命和生活仍然抱有期望的,“夜已深了,月亮悬在萨鲁特山上。生命是这般笑着啊,死亡是这般笑着!”
“沉没是不存在的。上升或沉没的前提是高低之分。但高与低是根本不存在的,那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在错觉之乡。” 于是即便理性在沦为疯狂,金钱贬值为废纸,机器正在爆炸和射杀,时代之中看似奏响的清徵之调,“沉没亡音”,实质上也在孕育着崭新的开始,唯心地意识到二元的错觉,便可以“一小时扼杀、咬死忧郁”,从而重生。比起后期《悉达多》的参悟,《荒原狼》抽离的清醒,《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让我看到好多的热望。
很喜欢《红房子》最后的结尾,可以送给迷茫失落的年轻人。“我还会走许多弯路,还会为许多已实现感到失望。但一切终将实现它们的意义。那儿,矛盾对立寂灭之处,即是涅槃。挚爱的渴望之星,依然向我灼灼燃烧。”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克林索尔的妄想
得知黑塞是从村上《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和绿子腻歪够了,睡不着跑到楼下看书,看的就是黑塞的《在轮下》。也是黑塞的成名作之一。当时也是我第一本读的黑塞。当时急于去寻找渡边和在轮下的关系,书便读的很快,忘记了黑塞的语言才是他的底色。
不知道是翻译之故还是怎样,总会觉得这本书的翻译有些矫揉造作之感,优美是有的,但是还是觉得有点过了头。我想读过书后例证自是不难寻找。
直到翻到最后,看到了黑塞的生平才有些许理解书中的内容。
书写在1919年,42岁的黑塞。从外在,他因为体检原因没有通过征兵,未能参战。但是一战对于他来说想必是有影响的,而且这之前和患有精神病的夫人离了婚。
在思想和感情上,我们便不难理解黑塞为何自比于李白。还有那个苦苦追求的女人。
我想黑塞对于李白的推崇是由于李白的浪漫主义,当然他也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而无论是中篇还是诗都撒着浓浓的浪漫气息。但问题就在于当浪漫充盈我们双眼的时候,我们有点反应不过来他的美感。
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就是,真是很漂亮的语言,但是也会太李白了。不过,这不影响黑塞的地位,毕竟这只是他的一本小册子而已。不过有一说一,书的装帧实在太棒了,文本2.5星,装帧加1星,总评3.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