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偏离》读后感100字
《记忆偏离》是一本由吴楚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偏离》读后感(一):记忆偏离读后感
看了作者的自评,我也认同这是一部至少“有趣”的科幻作品,至少它很吸引人,让我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书中作者试图探讨一个深刻的问题:记忆改写。但也涉及到一些法律或者社会伦理方面的障碍,同时改写记忆到底是在帮助一个人还是在“害”一个人:他可能“帮助”这个人免除牢狱之灾,或者舆论的侵袭,至于良心和正义似乎就没有考虑太多。作者构建的世界和观点基本可以自圆其说,但也会有一些逻辑上得瑕疵和漏洞。但这些都是细枝末节,一本书的好与坏究其根本还是他能否引发读者的思考,就这个问题来看,作者是成功的。
此外,第一次能够如此近距离的与作者面对面的交流,听取作者的创作初衷以及心路历程,感受很不一般。作者是一位低调有内涵有思想帅气的“青年”,希望今后能够读到作者更多的有深度的作品
《记忆偏离》读后感(二):记忆偏离——荒唐而不荒谬
当所有人的记忆都不再是真实的,是这个世界是真的,还是记忆中的世界是真的?我们是该选择相信记忆?还是该选择追寻未知的真实?
不得不说《记忆偏离》是我最近看过的比较好的一本小说了。作者前半截做的非常好,通过赵春梅花花等几个案例,成功地烘托出了整个故事的气氛,也让做为读者的我完全地沉入了故事当中。这本小说的好确实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悬疑点的设置、亦或者是对情节人物的设定都是极为出彩的。
作者从几个记忆偏离症状的人出发,构筑了一个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总体来说整篇读下来阅读体验很棒,是一篇悬疑色彩高于科幻色彩的故事。“盘古”和对记忆偏离的解释也十分合理,逻辑自洽。总体而言,这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具有非常好的可读性。
但另一方面,我也想说一下本文的缺点。第一点:看的出来作者确实是想引导读者去思考一些问题。可能由于我看的这方面的书比较少,我至少觉得以记忆为平行世界在整个以平行世界为题材的设定里还是蛮出彩的,至少可供挖掘的点还是很多的。但是作者在最后仅仅将整个故事落在了父亲和儿子身上,显得格局有些小,结尾给我的震撼也远远没有前面给我的感觉那么强烈。
第二点:我觉得结尾的反转不够出彩甚至拉低了我对这本小说的阅读观感。最终反转莫名感觉有些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味道,包括父亲等等参与进入的这个事件也略显僵硬,给人感觉一种略显强行的滋味,最终感觉落入了俗套。
第三点:节奏问题。前半部分其实是一个慢热型的小说,通过一环一环将读者引入了一个诡秘的氛围,他的前半部分的节奏确实是比较慢的,但是从“盘古”出现之后,整个故事的节奏就加快了,给我的感觉就是作者仿佛想要急着完结一样,节奏的转换作者做的其实并不完美,至少我在阅读的时候在这方面感觉不太爽()
吐槽过后之后来打个分吧。虽然我觉得这本书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但仍然是我喜欢的一本书。所以我给他9分。做为我在2020年看的第一本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惊喜。也希望作者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有趣的小说!
《记忆偏离》读后感(三):【雨枫试读】科技的悲哀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旦被居心不良的人掌握,灾难的发生几乎不可避免。吴楚所著的《记忆偏离》,让我们看到高科技医学技术被滥用的危害,数万人遭遇的记忆被改写,一座城市被改变了记忆成为实验对象的悲惨遭遇。 《记忆偏离》讲述了2025年,故事的第一主角,青山精神病院的医生秦文机缘巧合下,他接诊了名叫赵春梅第一个“记忆综合症”(又叫记忆偏离症)患者,随后包括自己的弟弟秦武等更多患者被发现,直至该病在Y市爆发。所谓“记忆偏离”,即患者记忆中,近年所经历、见闻的全部事件,都与“客观真实”存在极大偏差,并且,这些并非真实的短期记忆又能与此前的真实记忆无缝对接。在读者紧张的阅读和猜测中,随着秦文细致调查发现所有患上“记忆综合症”的患者,大脑中的记忆世界是互通的。例如,所有的患者都“记得”,A省去年曾发生了7.3级地震(现实并未发生),副市长徐天被双规,又如,所有关心时政的患者都记得,去年的美国总统被弹劾(现实并未发生)。这些事实让不少知情人士猜测:“患者的记忆来自某个平行世界”。通过调查,秦文把该病同Y市市郊的某高能物理研究所,进行了一次前无古人的探索性粒子对撞实验相联系。然而,在一次次真相调查中,结果令人瞠目结舌,原来这一切都是人为阴谋,包括自己的各种遭遇,都是被设计好的。多年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秦山也是其中参与者,到此,读者本以为找到真凶和原因故事到此结束,结尾处Y市“记忆综合症”大爆发,成为一个改变记忆的城市,变为秦山实验的“小白鼠”。 本书的作者吴楚,江苏扬州人,电视制片人。主要作品有《未来之罪》、《无光之地》。 本书故事情节曲折,可谓是一波三折,让读者自以为看到真相的时候,峰回路转,本故事预留诸多伏笔,诸如改写人类记忆的神秘组织,自动被改变记忆的参与者周诚、林泉,Y市的结局,秦山最后实验结果和本人的结局等等,为后续发展埋下的伏笔,静等后续故事的出版。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不错的科幻故事,架构在不远的未来,在流畅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中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当下,先进科技层出不穷,如何利用科技更好的造福人类,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记忆偏离》读后感(四):【雨枫试读】什么是真实
我们眼中的真实是自己看到世界,而我们记忆中的世界真的就是真实吗?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场景似曾相识,好像曾经存在于记忆中或者梦境中,这种感觉很奇怪,但并不排斥。可是当记忆中的世界与现实情况出现偏差,会是怎样一种体验,很难想象。吴楚的《记忆偏离》,给出了我们一种答案,似真似梦,很新奇,也很恐慌。
作者吴楚,电视制片人,2016年开始科幻文学创作,新锐科幻作家已完成长篇科幻小说六部。其中、作品《未来之罪》获得2017年科幻光年奖最佳长篇奖,作品《无光之地》获2018年燧石文学奖最佳幻想小说奖。此次的《记忆偏离》作者自评8分,瑕疵不论,至少是一部有趣的小说,这点我十分赞成,也许有些地方不尽完美,但确实有趣。
故事从一个精神病医院开始,某天一个女人近三年的记忆突然出现了问题,记忆里她有了一段完成不同的经历,当医生秦文接诊后,马上意识到这是种突然出现、不曾有过的病例,随后他的弟弟秦武也患上了这种病,其他很多人也慢慢被传染,更神奇的是所有病人记忆中的世界都是相同的,似乎他们记忆中的世界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随后秦文开始了自己的调查,发现了曾经进行的一次前无古人的探索性粒子对撞实验后,人们的记忆才开始出现问题,如同一条河流的两条岔道,之后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渐行渐远。他开始怀疑一切都源于这场实验,但当他想把这些公布的时候,却阻碍重重。最终在秦文的努力下,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被找到并关闭,Y市不再有新的“记忆综合症”患者出现,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并非一切的尾声,而是一个惊天阴谋的开始……
故事充满了悬疑、推理和硬核的科幻内容,尤其是性粒子对撞这一部分,给记忆的改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但故事的结尾又是一个反转,这个反转不突兀,但交代的还不够充分,显得有些草率和不足,作为一个科幻小说,这一点我觉得不够严谨。但从故事的可读性上来说,这样的反转也是一种出乎意料的结局,尤其是最后秦武的选择,会留个读者无限的猜测。
故事里当全城人的记忆都被改动,就如同所有人都生活同一个梦里,唯一清醒的人就变成了另类,那么真实到底是什么,少数人的真实已经无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记忆的改变终将变成现实变迁。庄周梦蝶的故事,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而当人们的记忆改变的时候,什么是真实更需要重新被定义,故事完结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新的思考,实在有趣。
《记忆偏离》读后感(五):没错,这就是我要的那种科幻小说。
【记忆偏离】吴楚 1.开头啊不够激烈,秦文被人肉的理由太牵强。而同事们的反应太过了。 2.赵春梅病例的描述很真实。语言流畅,代入感强。 3.第二个病例,十四个病例。开始渲染气氛了。 4.如果不是明确知道不是我写的,我一定认为这是我写的。哈哈 5.记忆世界,现实世界,哈哈哈。握手。 6.一口气看到秦武天人交战这里,真是精彩啊。今晚看完?(00:24) 7.陶然亭出来后的白静到底有没有改变记忆?为啥没有交代? 8.两条中华,两瓶梦之蓝哈哈,牛逼。和国产凌凌漆的逃生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9.秦武对于思思和白静有点左右摇摆啊 10.卧槽,秦武和思思发病时间这个问题,作者不提,为啥我就想不起来? 11.“不对,还是不对!”——真精彩呀! 12.“修改人——周诚。”悬念停不下来,喜欢! 13.只有当人数足够时,记忆世界才会反作用于现实世界。 14.“不对……不对!”——哈哈哈,没完没了了,但是想到了,毕竟之前那个阴谋的说法不够过瘾。 15.当记忆偏离者从少数派变为多数派之后,那么,记忆世界,将会反作用于现实世界。——真是精彩! 16.难道XX才是最大boss?哈哈哈 17.卧槽我想到了——大规模转移到记忆世界!牛逼牛逼牛逼! 18.扳道器——赞!XX果然大boss哈哈 ———————————— 太太太太太牛逼了! 不过白静从陶然亭出来到底怎么样了? 好吧,用了三个“真是精彩”,看来我要多读书了。
《记忆偏离》读后感(六):不明病例、封锁消息、医生被迫害,没错这当然都只是小说剧情
拿到书开始读的时候正值新型肺炎爆发时期,而书中的主角恰好又是面临一种前所未见的奇怪疾病,这种巧合仿佛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现实和书中的世界相互交织,感觉非常魔幻。整本小说的行文非常流畅,科幻设定部分也比较扎实,但整本小说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推理类的。小说的剧情也有很大的反转,但关于最后结局的部分显然交代得不够,整个“组织”的计划,内部构成,基地等设定都非常潦草。
故事的科幻核心在于,如果大脑中多了一段未发生过的记忆,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随之引出的是另一个问题:我们的生活是由以往的记忆所决定的吗?过去的日子是否如同幽灵一般伴随着我们,并且暗中影响着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小朋友似乎更容易放弃过去,不纠缠在过去的回忆;而情侣和夫妻间的回忆丢失的后果显然要更严重一些。这些反应都很合理且可信,尤其是利用记忆编辑使自己脱罪的行为,不论在剧情上还是合理性上都很精彩。对于记忆所代表的是一段回忆还是包含了我们已习得的经验这个问题,作者似乎也通过这个情节做出了回答:在经过记忆编辑之后,真正参与到实验中的人都丧失了他们所掌握记忆编辑的技术。这是否说明,记忆编辑者只要消除相应的学习记忆,就能让被编辑者丧失已经学习的能力;如果再进一步,编辑者通过修改相应的记忆,被编辑者就可以掌握自己从未学习过的能力。这样想来,甚至可以极大缩短培养专业人才所需的时间,同一批孩子共同使用全国统一教育专属记忆,想想还挺可怕的。
书中提到的另一个问题也非常有代表性,就是舆论的力量。故事一开始就是主角因为一个误会,陷入了舆论攻击的漩涡中。但随着被修改记忆的人越来越多,主角逐渐从被攻击者,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真实世界中从未被查出贪腐行为的副市长因为舆论的作用最终被调查。虽然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是有的,但结合本书的结局,表面上在反思舆论力量的危害,其实仍然是在操纵舆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论是通过直播揭露事情的真相,还是记忆编辑最终的布局,都是在利用社会的舆论。如果非要说带有一定的自反性,那就是主角作为一个舆论的受害者形象出现,自诩要挖出事情的真相,最后发现自己变成了舆论导向的受益者,甚至在找到真相之后选择了隐瞒,非常具有讽刺性。
最后,还想补充一点情节上的想法,可以看出作者在大部分情节上的描写都很真实;但对于各别场景,比如医院废弃的大楼,冲击市政府被警察拦住等这些情节,剧情是满足了,也非常有画面感,都可以想象出影视化之后的样子,但问题是不合理,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情节就是为推动剧情产生的。作者可以通过细致的描写让人想象出这个情节,但是没法说服读者这个情节是在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我觉得科幻小说不意味着可以在情节合理性上放松要求,反而这种不合理的情节在其他类型的小说中也经常出现。希望作者未来的创作中更多考虑人物动机和合理性,让剧情的推动更加自然。
《记忆偏离》读后感(七):【雨枫试读】真假颠倒时何去何从
刚收到快递时,一下子就兴奋了。盒子不大,但是沉甸甸。里边有什么呢?一本漂亮的书,一册精美的小册子,一张签名名片,一封温暖的信,还有个神马都没有的红包。啊不对,等等,红包里有块甜甜的巧克力。这意思是,让我把巧克力吃了长点肉,再用那个红包装压岁钱出点血。 《记忆偏离》这本书,打的是科幻的旗号,走的是烧脑的路线。顾名思义,这是个以记忆为主题的故事,情节必定以人们记忆发生的误差为基础展开。 当翻来这本书前,我猜这是个巧妙利用人们的记忆偏差,引发一系列冲突,从而将真相颠三倒四的烧脑文。毕竟,记忆发生偏差实在太正常了,上一秒别人说了句话,可能下一秒我们就复述不出来了。如果有书友也这么想,那么,你和我一样天真到死肥宅。 故事发生在某精神病院,咳咳,这个场景实在是太应景了。故事中的第一例病人一觉醒来记忆突变,抛开里边眼花缭乱的心理学名词,诡异之处在于,这个病人不但不神经,反而很清醒。经过调查,此人只是某一时间段内记忆发生偏离,如同被一段新记忆替换,但这段记忆除了与事实不符,又十分自洽,逻辑严丝合缝,这么一段记忆真的是吊诡。 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下一步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会有人患此病。果不其然,患者接二连三出现,此病被命名为“记忆偏离症”,病患当然是被河蟹(隔离)喽,毕竟,精神病人太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啦。 像这种事情吧,棺材板是压不住的,社会上当然流言四起。我们的猪脚——德艺双馨的秦文医生也凭借一颗真心顶风作浪开始了调查。经过一番调查,更奇葩的事发生了,这群深井冰都患上这种新病还则罢了,但是(敲黑板),这群人被替换的那段记忆一模一样。在现实中,秦大仙可是被媒体抹黑得不能再黑的老污龟,但是在所有患者的虚假记忆中,大仙都是已经飞升了,以万人敬仰的姿态。最最蛋疼的,莫过于大仙没有失散多年的亲弟弟也中枪了,接到他电话以后激动得流下了懵逼的眼泪。 元芳,你怎么看?狄大人,这里边必然有鬼。好吧,读到这里,我承认,我以为这是在模仿《催眠大师》,一群人忽悠一个人来拯救他。很显然,我又天真了,这到底是本少年脑回路清奇,还是这本书清奇呢? 在一番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神操作后,猪脚终于发现,这段虚假记忆,都集中在某个时间段,仿佛所有患者记忆被统一替换掉,而且,患者人数持续增加中(废话)。纳尼?这里边,到底是天大的阴谋,还是外星人降临? 恰在此时(作者说啥就是啥喽),秦大仙看见了关于强子对撞机的报导,于是乎,答案似乎呼之欲出,这玩意闯祸了。秦大仙通过他老子,联系上了研究所里的叫兽老林,中国就是这个方便呀,但凡有点毛关系,都能得到八竿子打不到的人的帮助。说了一番悄悄话,老秦兄弟和林叫兽一起,大概弄明白了怎么回事:对撞试验让我们的世界与平行世界交互了。 于是乎,一波三折的捣鼓,真相大白天下,强子对撞机闯了祸停了下来,中间自是有小人作祟,但邪不压正呀,真相总会有的。 读这部分的时候,我还是激动了一下,里边强子对撞机撞出来的那个肥皂泡般的黑洞想想很漂亮,再加上平常隐形,能被激发的特性,和电工刘的《球状闪电》何其相似。如果再来一朵量子玫瑰,那太美了。可惜呀,读完这部分书还有几十页呢,这最后的几十页,葬送了我薅一朵量子玫瑰的梦想,Emm我要给这本书扣星星。 你以为这结束了?高潮还没怎么高潮就完了?吼吼吼,又天真了,最后那几十页,来了一波猝不及防的转折。真相大白以后,这种病竟然突然爆发,人们一个又一个染上了这种病。我们到底干了啥,平行世界要这么对我们? 在这个爆发的过程中,整个社会一片混乱,当一个人记忆发生偏离,那是这个人深井冰,但当大部分人的记忆都突变,谁才是深井冰?在这本书的真正高潮中,最终的真相也浮出水面,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这本书,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高科技犯罪调查。 这一场人祸,纯粹因为一厢情愿而引发。现实有很多不如意,但这并不是直接抹杀现实的理由。在书中,第一例患者因不知如何处理虚假记忆与真实生活之间的矛盾,最终跳楼自杀,成了这场人祸的殉葬品,之一。还有当病变大规模爆发,人们无所适从,秩序一坨凌乱,这真是想要的结果么?在故事前期,秦文也想过,如果所有人的记忆都变成这样,自己就会受到瞩目,这该多好啊。但是,最终,秦文最终一定觉得,还是原来的真实好。 故事的情节大概如此,但最终结尾似乎没交代清楚,将来大BOSS到底会不会给人们恢复记忆?这个结尾有点蛇,理应扣分,但是,这是个精彩的故事,我还是给八分好啦。 在2019年,我读了蛮多科幻,也包括科技犯罪类题材。我发现,这算得上新兴的题材,毕竟以前没这么火。而且,这是个万金油题材,可以写成科幻,也能写成刑侦,还能写成本书这种猝不及防。在希望这种题材能被充分挖掘潜力的同时,也希望作者们能够不断创新吧,免得这个题材也成了套路,让人审美疲劳。
《记忆偏离》读后感(八):作者自评:至少,是一本“有趣”的长篇小说
作者自评:
不涉及剧透。
先随便说两句:
对我这样的非知名,非畅销作者,完成一本长篇作品后,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困境是:
由于无法收集足够数量、质量的书评、评分、反馈,我很难知道,作品中的不足与亮点,分别在哪里?下一本,该如何改正提高?
没错,我有相熟的编辑、书友、亲友,但是我相信,如果直接询问他们对作品的意见,往往会得到一个并不公正,并明显高于作品真实水准的评价。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等等,我的妻妾在哪呢?
醒醒!
言归正传,为了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作品的问题,我委托了某位相熟的科幻活动家,将这部作品以匿名方式,发给了十名不同年龄层面的科幻爱好者、非科幻爱好者,希望得到他们的评点。
以下,是他们的评点,加上我个人体悟的一些总结。
其中,最令我感到欣喜的反馈是:绝大部分的读者都表示,这是一本 “有趣”的小说作品。
有趣。
我觉得这是对一本小说相当程度的肯定。
读者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故事从第二章才开始”有趣“,相比之下,第一章五千字节奏略慢,“应该删减三分之一内容。“又如,”最有个性特点,最有趣的几名配角过早从剧情主线中消失”等等。但总而言之,读者认为,这部作品的大部分故事,是“有趣”的。
这让我至少相信,这本小说没有太失败。
事实上,为了实现这样的“有趣”,我做了很多不太正常的尝试。
正如“记忆偏离”这个名字,故事的核心,是一种忽然爆发的诡异“记忆疾病”。这个灵感来源于一次酒醉之后,梳理记忆的经历。
我惊悚地发现:当我在脑海里,回放人生最刻骨铭心的几段记忆片段:如第一天走入大学校园、采访那条让我义愤填膺的社会新闻、母亲心脏手术的那个傍晚。这些“记忆影片”里,我竟然能看到“我自己”。
没错,我看到”我“瘦高的身影怯怯地跨入了大学校门,看到了我被采访对象揪住领口,因愤怒而全身发抖的模样,看到“我”缩在医院手术室墙角,瞳孔里射出的毫无焦点的目光。
难道,我的记忆,不应该是第一视角的么?
这些第三人称的记忆究竟是谁的?是我的?还是某个拥有上帝视角的第三者?
我疯狂地查阅资料,科学告诉我,人类的记忆并不总是真实的,你的大脑,时常会欺骗你。
每个人的脑海里,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虚假记忆”,这些记忆鸿沟在多数情况下,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交际、交流。但是,如果某个人、或某一群人的记忆,偏离的角度、程度超过了安全范围,那么,将发生什么呢?
例如,你”记忆“中的女友,是一个”真实世界中“从未见过的陌生女子。
又如,你”记得“某位亲人明明健在,但回家后,却在桌案上看到了他的遗像??
毫无疑问,这样的“患者”一旦出现,身边人的第一反应,是将”记忆偏离者“送到“精神病院。”
《记忆偏离》的故事就从精神病院展开了,这是一个很容易“出戏”的经典场景,例如《飞跃疯人院》。为了写好这样的桥段,我去了两次精神病院(另一篇作品《无光 之地》里也出现了同样的场景}。这段经历,对我的创作是有帮助的。至少,开拓了我的思路……XX病人思路广。
以上一句是开玩笑,但是,我相信,当你准备认真去描写一个相对特别的场景、勾勒一个足够特别的人物时,亲身去走一遭,不会有坏处的。
总之,我去了,还在里面交了几个朋友。然后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
在我们眼里,他们是病人,是少数派,他们的大脑存在问题,需要被矫正。
但是,在精神病人眼里,会不会我们才是病人,是少数派,是需要被”矫正“的那类人呢?
回到作品主题。
如果少数几个人的记忆出现了问题,那多数正常人、医生、社会,自然会想尽方法”纠正“他们,治好他们。
但是如果,记忆出现偏离的是大多数人呢?如果,所有人的”错误记忆“,都互恰互通呢?
那么,谁纠正谁?
以上,是关于创作的一些构思,下面回到作品评价:
不宜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总体来说,结合编辑、读者的意见:这应是一本”不错“的作品,挺”好看“,”流畅“,至少,不会让人看了勃然大怒,或恹恹欲睡,
但也存在一些毛病。
超过一半的读者表示,全文最精彩的科幻设定、内容出现在全文三分之二处,但在书的最后的三分之一内,这套设定、体系被后面的剧情转折,彻底推翻了。
打个比方,一个人气极高、实力吊炸天的BOSS在剧情三分之二处出现,但最后却发现,他不过是个影子,一个配角,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糟老头子。
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只不过,处理的还不够完美。让读者产生了落差感。
以及,关于故事的科幻内核,背景设定、人物动机、情感纠葛,读者褒贬兼有,总体来说,七分肯定,三分批评。
这些意见,我虚心接受一部分,也强硬地否定另一部分。毕竟,最终要对作品负责的,是自己。
综上所述,结合我个人的创作感悟,我认为,这是一本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科幻长篇作品。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我的作品库中能排前三。
喜欢这类风格的朋友,阅读后会有一些惊喜,
不喜欢这类风格的朋友,大多也不至于骂娘,毕竟这本书里没有过于另类的三观,彻底崩坏的伪科学理论,如果您认真阅读,也能感到创作时的的用心态度。如果您批评,我虚心接受。
全文目前发现三四个错别字,两次将主角兄弟名字搞混,我、校对需向您致歉。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评分在7.5分左右,为了鼓励一下自己,我很羞愧地给到了8分。但愿能被您理解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