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和食读后感摘抄
《基本和食》是一本由[日] 橘香 / ORANGE PAGE著作,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1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本和食》读后感(一):日式简餐的奥秘
这是一本适合手残党入门的日式料理食谱,作为新手入门的食谱,既有从最简单的水煮蛋荷包蛋,也有到餐桌上家常四季的菜式,最人性化的地方在于本书对一些料理的过程解释了原理,页下角的注脚拓宽一个新手的基本厨艺的常识,以及对厨房用具,调味品的小科普。 这本食谱里的菜式很合我的胃口,菜单也有条不紊的分门别类的列举菜式,主菜是下饭开荤的家常菜,再到以蔬菜为主的配菜,搭配一个味增汤。最后一部分是饭团和面,整本食谱非常的偏向日常餐桌上的菜式,食材也都是路边菜市场就能买到的,做起来就简单上手。
记得上次点外卖有家日式料理店开张,点的是什么饭我不记得了。但是卖家送了一份味增汤,汤的味道尤其浓郁。味增汤——在日本动漫中或者影视剧中的餐桌上是日式料理的必备,和味增也是被奉为日式料理的灵魂,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料理也都用到了味增这一条料,包括各种味增汤的做法,那么日本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味增呢? 在日本,味增是最受欢迎的调料,关于味增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是由唐朝的玄奘和尚传到日本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在日本,味噌的种类繁多,简单地说,味噌是以黄豆为主原料,再加上盐以及不同的种曲发酵而成,但各个地方制作味增的习惯不同,各种味增又有各自的特色。 在日式日常料理中,和中餐有很多重叠的影子,日式料理其实也受到过中华料理的影响,逐渐发展成自成一派的美食。对新手而言,最主要的是了解烹饪的原理,继而享受烹饪的乐趣。
《基本和食》读后感(二):主妇们如何制作清淡的饮食料理
主妇们应对家人各种饮食需求的自信,往往来自于经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里没有存上几本菜谱,怎么能在家人需要的时候摆出拿手好菜呢。和过去相比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对于习惯重口味的湖南人,偶尔为家人带来一顿清淡的日式料理,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
基本和食就是这样的料理,你想知道它到底清淡到什么程度吗?就是你能想到的那个极限程度。《基本和食》里面的日式家常菜,以炖菜为主菜,辅以配菜,还有主食融合成了非常简单的基本料理。这些料理食材常见,烹饪简单,容易上手而且美味可口。
大多数料理书华而不实,可操作性不强,《基本和食》可以说是清流之作。不仅是食材常见而且配料也不会是耸人听闻的闻所未闻之物。关于每样食材的处理都有详细介绍,比如魔芋用勺子分成方便一口食用的大小,用盐搓揉后清洗,开中火慢煮,沸后转小火煮5分钟。还比如牛蒡去皮,切薄片,在水中滴醋浸泡10分钟。稍有厨房经验的人就会觉得食材被处理得很干净而且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它的原味。
较之难得的是对于每一道菜,不仅记录该道菜会用到的特殊烹饪工具的制作,而且会将它的益处阐明,甚至不厌其烦地总结出一道菜的步骤和诀窍。每一步骤都有配图配文字解说,清晰易懂,没有丝毫含糊其辞。诀窍是掌控一道菜使其成为美味的关键,譬如筑前煮这道料理,编者橘香写道,除荷兰豆以外的食材都要下锅快炒,加入出汁和调味料一起炖煮。酱油要分两次加入,这样就可以制造出有层次的香气。
配菜包括各种凉拌菜、味噌汤、蔬菜。主食当然是饭团、乌冬面等。有意思的是里头还有各种盖浇饭,牛肉盖浇饭、炸猪排盖浇饭、照烧鸡肉盖浇饭、菌菇盖浇饭……想起我们城市里小饭店里到处可见的各色快炒盖浇饭,档次立见高下。
作为偏好清淡的食客,无法不对基本和食发生浓厚兴趣,有机会当然是要亲自动手一试的,谁让那些清爽的菜品对他们产生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呢?不过话说回来,任何食材如果不那么讲究,其实本来就是很清淡的,只不过我们理所当然的加入太多配料而已。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时间和精力都宽裕的条件下,谁又不想吃得讲究呢?
《基本和食》读后感(三):从基础开始,好好吃饭真的不难
文/舒念
漂泊在外的人最爱看家庭剧,不会做饭的人也最爱看料理书,道理大抵相似,能够借他人之手完成自己的生活理想,不仅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且好像一切也不是很遥远。《基本和食》就是这样一本通过文字改变你对生活认识的书。
在外出生活成为常态的时代,最早的人们努力攒钱,以期有天衣锦还乡;而如今他乡亦是故乡,于是人们开始真的重新开始的生活,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更多人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对生活的重建,重新学习生活的基础——如何收纳、如何烹调、如何插花饮茶……那些原本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都化作一门艺术的学科,成为不能敷衍的重要的事。
打开《基本和食》,就看到这样的话:“这个、那个,都想尝试,还有好多想学会的料理。但是,说到今晚的晚安要做什么,嗯——怎么办呢?当你遇到这种状况,就请打开这本书,做几道菜吧。”比起复杂的或是罕见的料理方法,料理重新回归生活,比起难得一遇的年节大餐,更关注365日的一餐一饭,家常菜、小配菜甚至米饭和面食,都手把手教你完成,虽然并非是日本人,很多口味不尽相似,但这样的料理的态度,却像是家里的妈妈,每一餐都细数这些小小的细节,每一餐都在有限中变化出无限的生活滋味。
大庭英子是根植于生活的理疗家,比起珍贵的食材,她的料理多是生活中易得的食材与调味,一枚鸡蛋,一点猪肉,加入大葱生姜,再配点洋葱、鸭儿芹或是荷兰豆,作料只要有味噌、出汁、酱油等即可完成一道料理,如果觉得单调,再烫上一把小松菜(小油菜)拌上小鱼干,撒上芝麻碎,又是一道清口的小菜,最后端上一碗刚刚蒸好的米饭,荤素搭配,饭香蒸腾,足以慰藉一颗偶感孤独的心。
《基本和食》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对细节的关注,也许这不适合一个专业厨师去阅读,但如果你不知道每天应该吃什么,就一定要看看这本书。我们没有时间去学习专业的烹饪知识,爸爸妈妈的饭菜是积累了足够长的经验,而我们想要复制出同样的味道,却觉得连米饭的滋味都不尽相同。而大庭英子的这本基础料理书将那些默认的常识也一一道来,怎样切不同的菜,怎样掌握火候,那些常见的调味料都是什么味道,适合用在什么时候,连如何蒸出好吃的米饭都事无巨细地讲述,如果有什么是能让一个料理小白决心下厨,那就是这本书吧。
当然,料理永远都需要实践的精神,它也需要时间的打磨,也许还是没办法做出自己曾经吃到过的味道,但在关注自己的生活,为自己认真做上一餐好饭的同时,我们也获得了自己独特的的生活滋味。
《基本和食》读后感(四):这味道不大对啊
“这味道不大对啊。”我每次自己在家试着复刻在日本吃到的基本和食,基本都是这个结果。
要是没有木鱼花,味增汤就只有咸、没有鲜。要是没有味啉,沾面汁就总缺点爽口的感觉。要是没有柚子醋,煎饺就总是一股中华料理的味道。
土豆炖肉也是,脑子里想着做日式口味的,手一抖就成了红烧肉炖土豆。水焯个生菜,一个顺手就得到了麻酱沾生菜。
味觉的文化可能真的是很根深蒂固的东西,就好像上次我去听本地老年大学的汇报演出,愣是从第一小提琴里听出了二胡味儿。整个前半场我都觉得是我耳朵坏了,直到下半场第一小提琴同学抄起了一把二胡来了首二泉映月——敢情这才是童子功。
所以说想来点洋味儿——不管是东洋还是西洋,还是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看着菜谱来。这是我从在家做基本和食的失败尝试里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教训。
《基本和食》告诉了我一些我可能一辈子也没法儿瞎琢磨出来的事情:
比如做筑前煮的时候,得用锅盖……是的,你没看错,作者不强调锅子、不强调素材的产地。你做不出人家那味道,是因为你缺一个木头锅盖。
“日式炖菜的必需品之一就是锅盖。将锅盖直接放置在食材上熬煮,使锅盖下的汤汁对流,即使只使用少量的汤汁也可使食材充分人味。为了木质锅盖不沾染异味,需过水后使用。用完之后洗净晾干。”
读完这段我简直惊呆了。我看着我的平底锅陷入了沉思。我厨房里唯一还有木头的家伙事儿就是一根擀面杖了,我上哪儿找一木头锅盖?我就算能找着木头锅盖,也没有单卖锅盖不卖锅的吧?
好在作者非常贴心地给出了替代方案:
“制作简易锅盖取出与锅盖大小差不多的烤箱油纸,两次对折后沿着边缘剪成扇形。在扇形的两边和尖端部分剪出小孔,如图所示,便完成了简易的带孔锅盖。”
我简直想为作者鼓掌。
另一个让我想为作者鼓掌的地方是做日式煮食的时候,加入调味料的顺序。日式调味基本都会出现以下几种调味料:糖,酱油,味啉,清酒,盐,味增。这几样东西基本以不完全排列组合的形式出现在大部分日式调味过程之中。在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思考过,这些东西加入食物的顺序问题。做红烧肉的时候我知道得注意加酱油的时间,因为肉是肉的,酱油是冷的,这么一浇上去,很可能肉就再也炖不烂了。可在基本和食里,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想过。
作者是这么说的:
“在制作煮食的时候,调味料按照“sa、shi、su、se、so的步骤来放。sa是指砂糖(さとう,sat6)。首先要让食材有甜味,让味道变得柔和才好吸收其他调味料的味道。shi是盐(しお,shio),su是醋(す,su),se是酱油(せうゆ, seiyu),so是味噌(みそ,miso)。”
我要再次给作者鼓掌。
第三个特别想给作者鼓掌的地方是,她给的搭配非常实用。
在家里做饭是不可能像日料店那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一顿饭的主菜里总会剩下点下脚料,丢了心疼,做点别的也不太够。而且咱们吃饭也不能像很多日本家庭一样,端出一盆子沙拉来当配菜。咱们还是喜欢吃口热乎的,做起来顺手不麻烦的。作者在配菜这一章里提供了不少这样的选择。比如凉拌菠菜,虽然是凉拌,但其实焯过水的菠菜加上沾酱,完全可以是一道热菜。味增炒茄子看着也很健康适口。
有一些基本和食是需要特殊道具的,比如玉子烧就需要专门的小锅,烤鱼也需要专门的小烤网。中式的大鱼大肉吃多了,总是很担心吃出脂肪肝,而且我不爱吃中式烧法的鱼,嫌腥气,但日式的烤鱼,我却很爱吃。我其实一直都想买一个日式烤网,闲来烤烤年糕也挺好的,但很担心清洗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作者可能确实考虑到了中国不常使用日式烤网,职业女性们也未必有时间慢慢刷干净烤网上沾的鱼皮和烤焦的蛋白质,因此她给的做鱼的方子基本都可以在煎锅里完成。因此不想专门添置日式特殊道具的读者,可以不用特别担心。
《基本和食》读后感(五):当生活只剩下烟火 如何让下厨变得有趣
1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单身独处青年,基本上都是顿顿外卖,对下厨这件事向来三心二意。
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来是不具备下厨的条件,往往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时间也没兴趣,更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二来也不具备下厨的实力。
想想看,当你满头大汗、手忙脚乱的端出一盘菜,却遭遇差评和冷遇,任谁都不想再去尝试了。
最近看到了很多新闻报道都是关于外卖惹得祸,浙江一家三口吃外卖,被可怕病菌放倒;吃了十年外卖,男子的血液竟然变成了乳白色等。
外卖脏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随着外卖产业的兴起,这些外卖达人的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为了身体的健康考量,学会做简单美味的食物也是当代青年人必备的能力之一了。
可能日子宽裕了,外卖点多了,味蕾也麻木了,我们开始追求繁复,追求重口味,却忘记最基本的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靠谱的存在。
基本象征着简单但不可缺少,《基本和食》里的内容和这本书的名字一样,简约但不简单。
如果说食物是有灵魂的,那么这些基础的日料里,一定有你喜欢的。这本书会带给你学习经典和食的制作方法,掌握基础料理的步骤和诀窍。
2
作者大庭英子不仅是美食家,还是料理的研究家,在这本书里,作者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易得易学的食材参考。
如果你也想在家亲手制作这样简便又正宗的料理,不妨跟随书中的指导,在感受日料文化的同时,做一做地道的美味和食,感受另一种烹饪时光。
所谓和食,意思就是“大和民族”的饮食,这种叫法具有传统意味,吃过日料的人都知道,日本的饮食做法很有特点。
在这些特点中,生占据了半壁江山,生冷食物在我们看来是没有温度的,但是日本的食物中,生和鲜总是挂钩,当我们流连在各种生鲜鱼片时,这些在冰上呈现的食物总有着独特的光泽。
传统的生食和从外引来的烹调合二为一,构成了和食,生食考验的诗刀工,靠割来完成,烹调则主要是用火来蒸、炸煮等。虽然有烹的成分,但做好一桌和食,首先存在的主体就是刺身。
对于日本来讲,最好的鱼是吃生的。也正因为日本食物偏生冷,所以在下厨烹饪时,便不会像中国的厨房,油烟机嘟嘟的响,香飘四里。
日本的饮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有简约美,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具有自然的季候美,日本人强调和食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自然”。
他们认为物产取决于气候风土,菜肴取决于物产。所以在物尽其用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用鸡蛋摊成的饼可以叫做玉子烧,小松菜加上少量的木鱼花就是一道美味的配菜。
3
这本书的贴心还在于它的内容的基础性,其中有我们常见的家常菜,比如土豆炖肉、水煮蛋、炸鸡块等。
有小而美的配菜,比如凉拌菠菜、甜炒青椒等,当然也少不了主食---米饭和面,这里不仅可以学会好吃的饭团、乌冬面、还有我们常吃的盖浇饭、焖饭等。
一顿好吃的饭不仅仅是按照程序那么简单,还要融入情感和细节的考量,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我们更应该在味道上追求极致”。
焖一碗好吃的白米饭,要让水浸透至米芯,要讲究水质,蒸完饭后,要用木勺在锅中搅拌,这样可以去除蒸汽带来的湿漉感。
现在流行减肥餐,每一餐吃进胃里的食物,都应该要对健康负责,所以新鲜绿色的食物就更为可喜。
作者在炖菜一栏中提到一句话“多吃根茎类蔬菜来慰藉你的身体”,我想这句话的本意其实是关于身体的吸收和消化。
在物质颇丰的当下,我们的摄入能量往往是超支的,当身体里的上一餐还没有来得及消化,下一餐又忙不迭的赶来,本质上就造成了负担。
加上“撑”的感觉传达本来就慢半拍,等到身体发出预警信号时,其实已经等于摄入过量了。
4
在这本食谱书里,每一道食谱都有食材和调味料的介绍,然后是步骤和诀窍,对我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我反而更喜欢书的边边角角,因为在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地方,作者写了贴心小建议,比如快速泡发干蘑菇的技巧,比如把土豆切好要进浸泡在水里,可以防止慢炖后形状的破坏等。
最后顺带介绍一道超级简单,用作者的原话说,就是味道虽清爽,但却有100分的满足感,这道菜的名是“肉丸南瓜炖菜”,把南瓜起皮切好扇形,然后把葱末和鸡肉馅混合,捏成形后放进高汤煮沸,然后把南瓜放入慢炖7-8分钟即可。
5
说到这里,忘记介绍本书的另一个特色,那就是插图,鲜明简练的文字配以图片,再加上小贴士,就是能给到厨房小白的最大福利了。
这本书贴心到吧厨房中基础的基础都考虑到了,比如蔬菜的切法,从切丝到剁末、从斜切到滚刀块,比如火候和水量的控制,当然还有计量和调味料的区分。
日本和食的很多料理中都需要有高汤加持,因此学会做以出汁为主要调味的高汤是很关键的,作者在这里提到了制作“万能出汁”的步骤,有了这些出汁坐镇,就可以摇身成为和风料理专家了。
有时候,我们会惧怕于下厨,但也许缺少的只是一本贴心的下厨指南,有了新鲜感和美味感的存在,我们的下厨会变得越来越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