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叶侦探》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茶叶侦探》读后感精选

2020-01-31 23:2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叶侦探》读后感精选

  《茶叶侦探》是一本由曾园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叶侦探》读后感(一):一本脱离了低级趣味且依然能开怀的书

  我与作者曾先生相识快六年了,于我而言,这是一本“有声读物”。

  久未读不用脑子便能识字的书,出差后能在闲暇翻看完轻松愉悦是五星评价的最重要的依据。

  看完后,想称作者为博物家,但又怕因为我早已有的敬佩而显得不够普世公允,可称曾先生是个可爱的妙人儿,一点都不夸张。

  我是在喝着白茶读完最后一章的。读完后,我还能记起并似乎听到作者曾先生在我耳旁问:“在巴黎,第一泡茶会不会被倒掉?”

  《茶叶侦探》读后感(二):让茶回归本味

  茶经过悠久历史的传承,往其本身添加了太多附加的标签。好在茶是包容的,在发展中估计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有世俗巷间的大碗高碎,也有高居庙堂的大红袍和。它自身的经历也是跌宕起伏,自陆羽专门为它著书立说后,经历过各个朝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把它捧上神坛,也有朱元璋的废茶令把它洒落民间......以致不喝茶者,总觉得这小小茶杯里水太深;而已深陷其中者,则常常四顾茫然,这本《茶叶侦探》就能带你了解茶的前世今生,在悠闲的文字中,一点点剥掉那些覆盖在茶本身之外的东西。

  其实喝茶如同吃饭一样讲究个体爱好和区域差异,但随着社会富足,为富不仁者混同一些斯文败类开始共谋扭曲原本自然的茶文化,进而谋取利益和文化地位,这种事估计每个时代都有。在如此乌烟瘴气的氛围中甚至产生了喝茶鄙视链,如果不是创造、尊崇鄙视链者们的无知妄为,那就是居心叵测了。书中一篇篇随笔小文,就像茶友聊天,讲着茶,讲着它周围的故事,通过作者自己的亲身见闻来破解社会中上对茶的一些固有的误区和做法。

  喝茶确实不是一件粗俗的事情,但是一件普通的事,否则就不会有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如今浮躁的社会加之资金的炒作,让原本贴近大众的茶,逐渐隐藏在不可描述的迷雾当中,有逐渐脱离民众的趋势,当初茶马古道的茶商绝不会想到当初给边远牧民喝的大叶粗茶,在几百年后被炒到天价。

  我很认同作者认为《红楼梦》中妙玉那做作到病态的喝茶讲究,我一度曾暗自为有这种不理解古人高雅行径的粗俗想法而自鄙自省,但凭普通人的本性来讲,应该更多更喜欢《金瓶梅》中王婆茶果点心铺里的各色茶汤和人间烟火故事。喝茶最终是为了茶,不是为了攀比,没有种类间的高下之分,更莫以此嘲笑别人,在别人面前装逼,这不但提高不了自己的品味,更有损于茶所蕴含的文化。这本《茶叶侦探》,会为读者拨开迷雾,品到茶的本味。

  ��Q��

  《茶叶侦探》读后感(三):话茶说新语,读书访茶道

  ——读《茶叶侦探》有感 中国人的茶情结是渗透在基因里的,只不过需要一个途径去点燃它。《茶叶侦探》提供了这样一种契机,让一个局外人借由某种知识,得以一窥茶行业的堂奥。 围绕茶的故事展开,一幅幅瑰丽奇特的茶文化景观一幕幕交替。吸引着像我一样没有茶叶概念的外行看热闹。可能跟小时候居住地附近有茶树园,以及本家叔叔是茶厂工作的缘故,其实我对茶叶本身并不陌生。但是多见的是银毫毛峰之类,龙井和铁观音也是知道的,只是其他种类见得少。我国有六大茶类,分别是:红茶、绿茶、青茶(又叫乌龙茶)、黄茶、黑茶和白茶。每个茶类又有些出名的茶品。比如祁红,比如碧螺春,大红袍等等。而谈到品鉴,我就更是浅尝则止了。原来,所谓好茶是指符合“香甜厚滑”四个字,这在岩茶与普洱的上品中较易寻获。 中国是全球喝茶历史最悠久、饮茶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成就了茶叶出口的巨大国际贸易市场。在乾隆皇帝眼里,中外贸易简单至极:出去的是茶,进来的是钟表。他至今保有钟表鉴定大师的名号。他最喜欢的是那种机械人偶钟。1780年英国人威廉姆森向乾隆进贡能写字的机械人偶钟,钟上人偶能手持毛笔书写八个汉字“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广州十三行行商大多为福建茶农。每年,大约有一百条各国船只冒着风险来到中国,就是为了茶。茶对英国人的吸引力要超过对原产地的中国人。茶商以次充好导致茶叶鉴定系统还是由英国人发明并完善的。 现在的年轻人喝茶,大概和讲究“和敬清寂”的茶道无关,绝大多数想的是,喝茶时谈古论今,聊出个什么想法来,把这顿茶喝赚了很开心。这也是当下中国人喝茶的真实状态。经营茶店的老板坦言,现在中国茶行业最需要做的是接地气。市场经济下,把茶文化推广至更大的地域和人群,是不能继续“清高”的茶传统的。 了解归了解,茶产业吸引的更多的是实际喝的人,真真正正地找一个契机,坐下来好好喝杯茶,也许才不辜负你我深藏在骨子里的茶情结和这一本侃茶的闲书——《茶叶侦探》。

  《茶叶侦探》读后感(四):敬由心生

  都说某国是拘小礼而缺大德,从民族情感上我是相当认同这种说法,生而为人也不能脱离情感遗世独立,这势必会干扰或者左右你对事物的看法及态度。提及”茶”,渊源不用争辩。而提及“茶道”,某国的小礼则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可以认为是我对没保护好的”我国茶文化”惋惜的酸劲。

  中国茶道突出了“自恣以适己”的随性,可以说全国人民都喝茶,但茶道无章无法,完全融乎于百姓民生。钱钟书先生曾对朋友谈过他对日本茶道的看法:“东洋人弄这种虚假排场,实质是小气。譬如那个茶道,总共是一小撮茶叶沫子,弄来弄去,折腾半天,无聊至极。”钱先生的话不见得全对,但是整段看起来超脱而高明。中国人对“茶”,不注重形式,敬由心生。

  文中也提及杨绛在《我们仨》中所描述的他们一家人有常年喝奶茶的习惯,甚至钱先生学会了自己配比红茶。杨先生的那本书我读了不下三遍,温情夹杂着心痛,总能触动我的情感神经。茶,成为万千家庭的纽带,总能唤起对当年最快乐日子的记忆。中国虽无茶道,道却在人心。

  茶叶的制造历史,其实一直是一个去其苦涩的过程。茶中的苦味,中国人并不一概抹杀,但是往往要求这种苦能迅速回甘。对于不常品茶的我,一直也把握不住我爸这个老茶迷口中的”回甘”到底是个什么滋味。总归觉得,稍微触及了品茶的灵魂,和而不同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茶,有人爱其清,有人爱其浓, 有人爱龙井,有人爱普洱,好坏优劣没法立见高下,只道“适合”最惬意。

  《茶叶侦探》读后感(五):有趣的茶文化

  作为一个年轻人,基本上很少有机会接触茶道,因为这是一门需要时间的手艺,茶道不同于泡茶,泡茶谁都会,茶包一放热水一倒就完事。这跟所谓的速溶咖啡是一个道理,在外行人看来繁琐的工序之后出来的茶和咖啡,和速溶的味道差不多,其实这是针对不同人群的,以为有的人喝茶和咖啡就是需要提神醒脑,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中为自己提高效率,你说这样的人群要是再去做手工制作的茶不就适得其反了么。然而不去做也可以学习,这本书就是能够满足读者的眼瘾,作者从六个方面入手,从茶的角度来解读文化与历史,帮助我们更好的提高了综合性认知。

  可能大多数读者都会像我一样,看到《茶叶侦探》这几个字就会想到是不是一本推理小说,其实这里面有这样的因素,这也是这本书的可读性高的原因。很多关于历史名人名事的典故作者也在书中详细讲出,这种类似于八卦的历史记录趣味性十足,当然而包括很多困扰大多数人的简单问题也在书中得到了解答。这本书给我更多的收获还是在于对人性的思考,并不是作者写的高深,而是很多跟文化相关的东西都是如此。

  茶道的工序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想看,因为随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了,所以作者也并没有在书中过多浪费笔墨,而是直接讲文化。这也就需要坐着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再通过正确的时间线来叙事,所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十分高的。我觉得编辑推荐语“不喝茶也可以看的‘茶书’”是十分确切的,也正是这点吸引了忙碌的上班族与学生党,本书的独特性使得我们找不到第二本能够讲的如此详细的茶文化书。

  当看完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之前看的历史都太片面了,仅仅是一个茶文化就带出了如此之多的名人历史,这还没算那些名气一般的。包括钱钟书和朱元璋与茶的渊源一定很少有人知道,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品牌无印良品,作者果然就是那个侦探,把这些细节全部总结到一起,最终找到了很多真相。相信看完本书的读者会对茶有着新的认知,从此之后再喝茶也会想到这本书中所讲,这就是一种惬意吧。

  《茶叶侦探》读后感(六):煮一杯清茶,侦探出真实人生

  这是一本看似拉杂的闲书,却道尽了茶叶的沧桑巨变,在世事无常中,通过描述了茶道、茶人、茶趣、茶探、茶探、茶贸,我想取名叫《侦探》,作者曾园先生并不是想真的去探究某段公案,而是想还原茶对于人的真正意义吧。

  这本书有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第一点,要想做茶叶侦探,需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都了然于心,才能对于这一厚重的题目有所启发、有所收获,而曾园先生饱读诗书,对于钱钟书、蒋安国等名人典故信手拈来,将这些人与茶的故事说给读者,让读者在“猎奇”中获得恍然大悟的快感。比如在聊到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在留学艰辛的生活里学会搭配茶叶,从而达到调剂生活、愉悦身心的目的,读到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有趣,茶叶在两位先生的岁月里,必然有着特殊的地位。

  第二点,作者具有深厚的写作素养,尤其擅于运用讽刺性的手法,这一种春秋笔法实非高手所不能写之,比如在写道余秋雨以普洱茶研究者自得和赞颂沈培平于茶道的造诣,后面再说沈因贪而入狱,虽然作者没有做太多评论,读到这里,辛辣的笔锋迎面扑来,什么是真正的爱茶之人呢?是真的能买得起天价茶叶的人么?恐怕未必。

  第三点,真正的“茶道”其实就是“人道”。贯穿整本书的整个思想,作者都在表达一个重要的思想:真正的茶道就是人自己的道。拥有奢侈天价的茶不代表拥有品茶的真谛;所谓的“茶道”其实并不存在,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商业巨子,只要能品尝到自己喜欢的一壶好茶就让茶有了最大的意义。我尤其注意到有一段讲韩瑞玲的商业茶室“撒拉亭”,这种不提倡喝茶形式化,而提倡自由化的茶室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古老的茶叶,如何传承和如何创新,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话题。

  作者对于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这本书里将所有的经验倾囊相授,人生如茶,有有苦有甜,所谓茶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对茶叶的一切观感,都是人意识观念的反映,真正幸福的人必然推崇简单和真实,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茶的内涵,这是读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迪。

  《茶叶侦探》读后感(七):大家都是吃货,别搞得这么严肃

  印象中,奶茶店刚刚兴起的时候,并没有“抹茶”这种说法。

  尽管父母与老师们三令五申,珍珠奶茶里没有奶,也没有茶,全是靠糖精、奶精、香精、茶精等各种精勾兑而成,一颗颗珍珠更是用“塑料”做的,但架不住小孩子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糖分的热爱,因此只要不是太难喝,几乎每家奶茶店的生意都能做得如火如荼。

  当时可供选择的奶茶口味尚还很少,只有原味、草莓以及香芋,三种口味的珍珠奶茶,可以将珍珠换成西米或是椰果,除此之外,便是烧仙草和各种水果榨汁饮料。

  2008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名为《天天向上》的综艺脱口秀节目,如奶茶店横扫街头巷尾一般,迅速占领了观众们的电视荧幕。其中有一期说到,“抹茶”本源自泱泱华夏,但如今在国内却已近乎失传,只有日本的一位大师依然掌握着这门失落的技艺……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这期节目播出之后,仿佛一夜之间,奶茶店都变得不一样了起来——

  “原味珍珠奶茶”新瓶装旧酒,变成了“招牌珍珠奶茶”;透白的西米不再单独待在加料区,而是与黑色的珍珠组合出道,名为“熊猫奶茶”;椰果、烧仙草之流人气不再,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布丁、芋圆、红豆、紫薯等跨界混搭;而要说最大的改变,便是菜单里多了一个“抹茶”区,什么抹茶奶盖、抹茶牛乳、抹茶拿铁……似乎没有几样抹茶口味的饮品,都不好意思自称为一家奶茶店。

  然而,“抹茶”在中国文献里其实写作“末茶”,“抹茶”是日本人的写法。《蔡澜谈吃》中有一篇《茶道》,说“日本用刷子一样的东西把茶打起了泡沫”;钱钟书先生谈及对日本茶道的看法则是:“东洋人弄这种虚假排场,实质是小气。譬如那个茶道,总共是一小撮茶叶末子,弄来弄去,折腾半天,无聊之极。”曾园在《茶叶侦探》里总结,茶道之争无非类似于有人战战兢兢提到的‘文化侵略’,优胜劣汰罢了,并没有什么好怕的,毕竟若是没有狼,羊群早就退化了。

  到了今天,茶人对于第一泡茶到底能不能喝、追求“芽如雀舌谷粒者”还是“草木大而味大”、中日茶道孰优孰劣等问题依旧争论不休,或许这种争论本身,也是茶趣之一吧。

  《茶叶侦探》读后感(八):对茶的记忆

  我家平时是不喝茶的,我的家乡没有喝茶的传统。拿出藏好的茶叶,要么是因为客人来了,泡茶是必备的礼仪;要么是春节,亲戚登门拜访,照例要为每个人泡杯茶。

  茶叶没有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成了礼仪的征象。一杯茶意味着主人对客人的重视,主人将平时不舍得用的茶叶拿出来款待。这在现在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在很久之前却是真切的。

  茶叶是必需品,也是奢侈品。普通人家买不起大量的茶叶,只能买很少一些常备在家,客人来了可以使用。自己是不喝的,因为喝不起,也喝不习惯。如是之故,喝茶没能成为传统。

  因为茶叶仅仅是礼仪的象征,茶叶的质量是不太讲究的。我记得,人们很少去商场买精品的茶叶,多是自己从山林里采摘的野生茶,在灶头烘焙而成。或者向邻人借一些,只要客人来了有茶叶就成。

  因此大家喝的并不是茶,而是一种仪式。毕竟比起白开水来说,茶更加正式,也更能表达主人的情意。亲人们拿起茶来也只是“喝”而已,没有安心品茶一说。这种阳春白雪式的品鉴活动是没有的。

  我想起小时候自己喝茶,是要加些白糖的。我并不喜欢喝茶,因为茶有股涩味,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虽然长大后养成喝茶习惯,才知道茶的味道从来都不能算“苦”,至少是无法和咖啡相比的。

  小时候自然是不懂的,喜欢吃甜的东西,有一点涩味都觉得难喝。茶里加些白糖正好可以调和茶的涩味,如此才能喝下去。无意中,我似乎亵渎了茶:茶中加糖对爱茶者无异于是对茶的侮辱。

  很可能因为小时候犯过过如此罪孽深重的事情,茶的世界一直与我无缘。既“品”不了茶,只能早上起来来几杯“牛饮”,权当作提神剂;也进入不了“茶学”博大精深的世界:如同宇宙般“浩瀚”。

  曾园的《茶叶侦探》无疑向我打开了一个口子,让我窥见茶叶这个陌异世界。茶的历史、茶的文化、茶的传播……书中涉及了一切有关茶的知识。茶,俨然已经成为一项民族学研究科目。

  我能否成为爱茶者呢,或者说在喝茶上,像爱茶者那样有所品鉴?不求成为专业人士,但至少能对得起自己作为汉人的身份,便已足够。但当下,我仍然无法通过味觉进入茶的世界。

  《茶叶侦探》读后感(九):打开茶之门,揭开茶文化另一面的神秘面纱

  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应该算是中国的第一本有关茶的著作了,该书涉及茶叶的栽种、制作、茶具、品饮等技艺。这些技艺不断的被爱茶、事茶之人研究探索,而茶文化茶精神也不断的被丰富。但是有关茶叶的文化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有幸读到了作家曾园的《茶叶侦探》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有关茶叶的鲜为人知的茶历史、茶故事、与茶有关的名人等。

  在《茶叶侦探》一书的序中有句话:别人谈茶,先动腿;曾园谈茶,先飞腿。很形象的道出了曾园为了探索到更多的茶文化的另一面,并不只是依照古书籍或者网上查资料的方法,他是实地调查。为了探索到更深层次更真实的茶文化,曾园走访了广东、福建、云南等茶叶产地,通过对当地茶叶的种植、对茶农的探访等揭示出茶文化的另一面。

  相比于其他有关茶几茶文化的书籍中的专业术语来说,这本《茶叶侦探》更具有故事性、趣味性更吸引光大的爱茶之人阅读。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茶道、茶人、茶趣、茶战、茶战、茶贸六个方面,为读者打开茶之门,探寻茶叶背后的文化秘密。喝过茶的人都知道一个有趣的铁律“第一泡茶并不能喝”,大家都只知道这个说法,在这本书中曾园利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这个小小的铁律的来源以及诸多大家有关这个铁律的解读;茶不仅有茶道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在《萨拉亭:年轻的茶》中,作者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通过对萨拉亭主人韩瑞玲的采访来揭示中国人对茶文化及茶的喜爱越来越年轻化,喝茶不仅仅是喝还要享受喝茶的氛围。

  中国人喝茶种茶要追溯到很远的古代,由最初的自己喝到后来的成为一种商品或者礼品。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与茶有关的战争,朱元璋为了禁止走私下令杀了驸马,这一举措是否规范了茶叶的正常交易?乾隆帝卖茶买钟、茶也成为官场上行贿受贿的物品。

  这本书的腰封上有一句话说,打开茶之门。茶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想要细读细品茶文化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而且很多茶书专业性强晦涩难懂,对于大众来说不太现实,也就很难普及。而曾园的《茶叶侦探》这本书,从别处着手,不讲茶叶只讲与茶有关的古今中外的各种神秘的故事,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而引起读者对茶的兴趣。

  《茶叶侦探》读后感(十):探索不为人知得茶历史文化

  侦探往往以其优于他人的洞悉能力答疑解惑诸多未解的谜题。作为一个素有深远茶历史文化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今时今日的国人到底是否知晓关于茶叶鲜为人知得历史文化呢?我想很多的人可能都和我一样并不了解。

  当看到作家曾园所著得抽茧剥丝话茶历史文化《茶叶侦探》时,我自是兴趣满满地开启了阅读模式。看有见地得曾园解说得茶历史文化,读从史料中挖掘出得茶道。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解读模式。谈论的主体紧紧地围绕着茶叶展开,但是发散为开得话题故事则涉及了茶人、茶趣、茶探、茶战、茶贸等故事。

  相较于以往就茶谈茶的读物,《茶叶侦探》无疑更增添了不少得趣味性。出挑于传统形式话茶道,我觉得本书还有着某种另辟蹊径得特色。所谓的茶和茶文化早已经紧密地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年轻一代,又或者是年长一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又怎能少得了茶这一元素的点缀呢!翻看着这本书,我们会更加地对茶文化历史大开眼界。类似于我知晓了为什么喝茶要喝第二泡得铁律。原本并不以为意的细节,其实它的背后却也有着某些有趣的渊源。虽然哪怕我现今喝茶都依然是泡上即喝的习惯早已养成,但是我还是会在泡茶时暗自腹诽下自己喝茶居然是那样地不拘小节。而书中关于撒拉亭的分享,我很是庆幸地发现这样一个纷繁忙碌的大都市还有着那么一大批和我一样志同道合的茶道友人。尽管我们素未谋面,但是他们对于喝茶和品茶的态度和思想其实又何尝不是我的某种追求呢!也许在某些人的眼中品尝好像远离世俗般,过得犹如闲云野鹤。但是生活毕竟不是那样地潇洒自然,我们很多时候哪怕喝茶与品茶也是一种自我的放松。何必拘泥于所谓的清心寡欲,品茶亦可以谈论世俗。这才是真正的茶生活。没有太多的光环,有的其实也仅仅只是真真切切的爱茶人生。于卖茶买钟的乾隆章节中,我又见证到了历史上茶叶为我国带来的经济利益。在这个片段中,它其实提及的茶文字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却能看到贵为帝王的乾隆却可以依靠卖茶的盈利从洋人手中换得钟情的钟表。可想而知茶叶贸易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着多么大的经济效益。

  侦探只是一个代名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共同步入一段段鲜为人知得过往,解读茶文化的源远流长。无疑《茶叶侦探》便是一部开启我们侦破茶文化得阅读行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