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庆余年》3:梅执礼到底错在哪?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庆余年》3:梅执礼到底错在哪?

2020-02-04 17:00:30 作者:玲珑品评 来源:玲珑品评 阅读:载入中…

《庆余年》3:梅执礼到底错在哪?

  如果你喜欢玲珑的文章,请设“置顶”或“星标”哦~

  点击上方“玲珑品评”→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或“置顶公众号”

  梅执礼的头上只有一片云,那就是庆帝。

  范闲为了帮滕梓荆问出他妻小的下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街痛殴郭宝坤,而郭宝坤是礼部尚书郭攸之的宝贝儿子,郭攸之一气之下,将范闲告上了京都府衙门,说他半夜行凶伤人。

  而郭攸之正是太子门下,不过这件事,本来太子不想管,因为他觉得京都府尹梅执礼会秉公办理,他去与不去都是一样。

  但是这回,长公主李云睿不答应了。

  虽然至今为止,我还不确定长公主李云睿到底帮的太子还是二皇子,但我觉得这个野心欲望极强的女人,就像《权力的游戏》中的小指头一般,信奉着混乱是阶梯的法则,一门心思就是想把水搞浑,想挑起太子对范闲的仇视,也想范闲和太子针锋相对,她好渔翁得利。所以这里,她以内库财权为要挟,暗示她不想把婉儿嫁给范闲,如今范闲犯错,正好抓住把柄,如果太子推诿搪塞,就会寒了麾下(她)的心,逼着太子非要去趟这趟浑水。

  谁知京都府尹梅执礼却是一个不粘锅,看谁权势大就要帮谁,根本不想自己承担起判案的职责。

  一开始,他看见是礼部侍郎的公子亲自递的状子,就直接对范闲说:你可知罪?

  谁知范闲也不是等闲的人物,他不仅是司南伯范建的私生子,这件事还扯上靖王世子李弘成做人证,梅执礼一见范闲也不是好欺负的,就想胡乱结了此案。

  没想到风波再起,太子殿下突然驾到(其实是被长公主逼来的),而郭攸之正是太子的门客,梅执礼顿时又转换了嘴脸,对着案子中最弱小最无人脉的司理理下手,要对她用重刑,想要屈打成招。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二皇子出现了。

  我再次看《庆余年》的时候,才明白二皇子他娘书柜妃……咳咳……是淑贵妃第一次见到范闲说的话:你大约是被他骗了,他心思深,从不与人一见如故。

  要不怎么说“知儿莫若娘”呢,二皇子从一开始出现就对范闲表现出的欣赏、拉拢、帮衬其实都是假的,他与长公主“合谋”,一个威逼,一个搅局,就是要挑拨太子和范闲的关系,让他们势同水火,二皇子好渔翁得利。

  所以,这里梅执礼本来要对司理理用重刑,因为二皇子的出现,所以没能屈打成招。

  逼的太子用了后手,他找人绑上已经被范闲“打死”的滕梓荆,状告范闲隐瞒消息,欺君罔上。

  好好一个京都府尹,变成了太子和二皇子斗法的法场。

  而梅执礼却好似提线木偶一般,左右掣肘,毫无作为。

  但是事情发展到这步田地,庆帝首先看不下去了。

  特地选滕梓荆去刺杀范闲,是庆帝故意安排的。

  就是看中滕梓荆的热血心肠,觉得他大概率会与范闲气味相投,成为好朋友。

  而滕梓荆的死,也是庆帝一早就“预定”下的,他是促使范闲心甘情愿投入这场棋局的催化剂,在他发挥最大效用之前,庆帝绝不允许滕梓荆以其他名义死在别人的手上。

  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庆帝出手,义正辞严的呵退了自己两个儿子,放了滕梓荆一马。

  而范闲,也因为太子竟然抓住滕梓荆,就怀疑太子才是澹州刺杀的幕后操纵者。

  不管怎么说,二皇子的目的是达到了。

  太子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范闲的头号敌人。

  然后京都府尹梅执礼就被庆帝身边的侯公公叫进宫里去训话了。

  可以说,短短一集之内,梅执礼已经把为人臣子能犯的错误全犯了一遍,最后他死在庆帝手里,可以说是并不冤枉。

  第一:身为京都府尹,审案不看案件本身,就光想着这个案子牵涉到哪些重要的人物,谁是能得罪的,谁是不能得罪的,已经完全无法正常顺利的审案。

  第二:当太子和二皇子上堂的时候,梅执礼形同傀儡,毫无主张,太子说要审,他就用刑,二皇子说要屈打成招,他就住手,丝毫没有章法,京都府尹的威仪何在?

  第三,也是最致命和庆帝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他看似首鼠两端,昏庸无能,但是背地却早就暗暗投靠太子,利用自己的力量协助抓住滕梓荆,表面上看谁也不得罪,私底下却是他协同太子,阻碍了庆帝重要的计划,逼的庆帝不得不出手。

  如果只是昏庸无能,庆帝说不定还能容忍,如果是表面假装昏庸无能,背地里却包藏野心,庆帝不会姑息。

  从庆帝和梅执礼交谈的话语中可以得知,他们既是君臣,也是故交。

  庆帝在当皇子(潜龙)的时候就认识梅执礼,后来庆帝当了皇帝之后,信任重用梅执礼,力排众议,将历来只有皇室子弟可以担任的京都府尹交给他,为的就是这么重要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心腹的手中。

  但是这次梅执礼的表现,让庆帝非常失望。

  让梅执礼担任京都府尹的原因,也恰恰就是梅执礼的死因。

  庆帝并不信任皇室子弟,他就是干掉自己的亲兄弟上位的,所以他抬举梅执礼,是希望梅执礼永远都忠于自己。

  结情义于微时,受重用于破格提拔,梅执礼理所应当感恩戴德。

  但是没想到人心善变,本该是自己心腹的梅执礼,不知什么时候和太子勾搭到一起。

  表面上昏聩无能,背地里却暗度陈仓,帮助太子抓住滕梓荆,打乱了庆帝的计划。

  其实梅执礼并没有那么大胆子想要背叛庆帝,他只是觉得太子是储君,是下一任天子,自己早点铺路,等庆帝百年之后,他可以继续他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但是这种“侥幸”的心态,却恰恰是庆帝最不能容忍的。

  就像《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去巴结八爷,被四爷知道之后,立刻就去吏部撤了他陕甘总督的任命文书。

  年羹尧知道后觉得大事不好,到四爷府请罪。

  四爷就说:不要天天想着这片云,那片云,你的头顶上至始至终就只有一片云,那就是我!

  庆帝也是这个意思。

  不要天天想着去巴结这个(太子),又怕得罪那个(二皇子),老子还没死呢,你就想着后路?

  不跟在老子的身边,你就没有路可以走。

  如果是《雍正王朝》中的康熙碰到这种事,我觉得他会罢免梅执礼的官职,但还是会饶他一命。

  康熙讲究“忠恕”之道,特别爱面子,梅执礼的确有错,但他是两朝老臣,又是自己的故交,如果因为因为一些“小错”就杀了,康熙觉得面子上下不来。

  但是《庆余年》中的庆帝,他比康熙更为狠辣,也比康熙更为虚伪。

  他终其一生,就是要把所有的权力都握在自己的手里,他看其他人,不是敌人,就是棋子,包括自己的儿子和故旧,所有他不会放过已经有“异心”的梅执礼的。

  暴君杀人,圣君诛心,庆帝是既要杀人,也要诛心。

  喜欢此文

  请点一个“在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