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和机器人一起进化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的读后感大全

2020-02-04 23: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的读后感大全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是一本由泰里·法沃罗著作未读·思想家·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19-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读后感(一):明天你好

  文图 / 左叔

  连锁品牌咖啡馆圆桌子旁,除了是那些谈上亿项目表演者”的舞台之外,有时候也是有一些闻所未闻概念的好渠道,因为这些看不见、摸不见又显得高大上的概念,从维度上很容易征服知者。我第一次听闻“硅基生命”这个概念大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

  不过那个语境,本身并不带“欺诈”的色彩,更接近于一个“陈述句”。我们这些底层的“碳基生命”还在努力地想着更多的“将把更多救急救命的好药纳入医保”时,那些“高阶一些”的“碳基生命”已经投入重金,将“硅基生命”作为延年益寿”的研究方向了。当然,在这个“陈述句”之后,我听见了那一桌上亿项目后面的“十面埋伏”。

  大概就是因为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获知的概念,多年之中,我对“硅基生命”一直都有一种遥远朦胧印象,也有一种不可以细细琢磨的批判态。我总觉得对于“碳基生命”而言,死亡是个非常重要课题,唯有敬畏才能保持好“时不我待”的紧迫以及“所剩不多”的珍惜,我也想像与之相悖“长生不老”的世界

  读完加拿大作者泰里·法沃罗的《和机器人一起进化》一书之后,我对于“硅基生命”的那些先入为主想法略微有一些松动。这本上溯到1950年,展望至2050年,“横跨百年 ”的作品,既有从个人视角出发的“见证者亲历”,也有以当下某一个现实需求出发点构建出“未来情境”的科技发展展望。不谈维度以上难以理解的概念,更多的还是从“人”这个视角切入,所以于我而言读起来还是非顺畅的。

  泰里·法沃罗开篇就用“理由”说明了自己为什么想要探讨我们这一代人与机器人、人工智能计算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三十年来一直从事市场营销文案写作生活时尚记者幽默作家小说家博客写手的她,“底气一半源于自己父亲作为机械工程师开创性的尝试,另一半源于曾为IBM等科技公司做过PC产品的营销文案写作,并长期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关注这个高速发展的圈子

  科技发展的“摩尔定律”,将2020年前后视为“突破瓶颈”,因为集成电路板上能够插上硅晶的容量总归有限依赖强大运算能力支撑的“智能”在此刻走到了“柳暗花明”的关键时刻需要有不一样维度的技术革新重构我们已知的世界,是我们开启另一个“纪元”新世界的奇点

  在《2050 / 第八章 / 奇点与机器人伴侣》里,泰里·法沃罗描摩了一个我们站在“三十年前的现在”或许无法想像的世界,这种“不可理喻”的感觉,大抵与我们在十年前想像“只带手机出门”是一样的。如果人类还没有将这个星球作死,大概没有什么可以抵挡我们的想像。

  “奇点主义”让我对“硅基生命”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了一些更新。其中的一个方向叫“数字化升天”:就是“人们的肉体死亡了,但他们能够将意识上传到机器(“硅基生命”)中”,让“他们感觉自己仍然活着”。

  我觉得这个方向更多是“改进型”,有点类似于《庆余年》当中的范闲,只不过剧作中范闲和大多穿越剧一样,终究是个“碳基生命”。另一个方向是人工智能的自我觉醒,“硅基生命”拥有“自我意识”,类似于《庆余年》当中“不见老”的五竹叔。

  “永生”这个概念,现阶段大概只有辩论的“脑洞题”才有机会讨论到,它反映了“我们面对未来时希望与焦虑交织的复杂心情”。就现实而言,当我们奋力去拥抱未来的时候,感恩前人缔造的所有基石,踏实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或许才有可能说一声:明天,好!约稿请豆邮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读后感(二):需要害怕吗?简单说说《和机器人一起进化》

  作者泰里·法沃罗(Terri Favro),加拿大作,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斯普特尼克的孩子》《西多伦多的故事》《假新娘》,其中《斯普特尼克的孩子》曾入围加拿大森伯斯特奖短名单。在成为全职作家之前,法沃罗主要从事商业文案工作,为IBM等多家科技领域的大型企业撰写广告脚本和文案。法沃罗现居多伦多,已将事业重心全部移向写作。对的,没看过她的书,也没听过她的名字,不过丝毫不影响对这本书的兴趣。主要还是因为阿尔法狗的战绩,以及早一阵上映的《终结者6》。

  “终结者”可以说是最深入人心的机器人之一了,如果说还有其他的,那就是阿童木和IQ博士的小云。不过后两者都是暴露年龄系列。

  如果机器人进化到这三个角色的高度,如果说人类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了。有点跑题了,还是继续说回书。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主要讲述作者从小接触到的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以及现实中的机器人的一些影响和思考,同时还系统得讲述了近百年的机器人发展史。

  作者有着一个工程师的父亲,所以从小就对机器(机器人着迷),如果要说机器人,肯定是要说到“机器人之父”——阿提莫夫,可是在他之前其实还有更重要,更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站在阿提莫夫对面的认为机器人会毁掉人类的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哪怕是一本压根让普通人无法读懂的内容,也一样风靡。关键就在于他提出的《控制论》除了是人去控制机器,但是其最终结果将是机器来控制人类。

  当然后来还是善于在文学领域表达的阿提莫夫占据了上风,成为“机器人之父”,其“机器人三定律”几乎为之后绝大部涉及机器人的艺术作品的必然定律。

  接下来的信息革命,或者说计算机革命,AI终于登场了,也是机器人从机器到人的最重要环节。

  作者从电影开始谈到自己家里的大草坪,爸爸怎么实现割草机的“自动化”然后还有家里的厨房的“自动化”,已经种种老爸的“自动化”往事。可能因为这个机器人实在是让人担心抢掉太多人的饭碗,所以进入了“AI之冬”。

  这里作者提到了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竟然要贷款,在那个电脑还要父亲的帮忙下才能贷到,想想那个计算机真有点天价的感觉。由此作者谈到当年接待的客户经理太多实在不好,如果换成是AI审理她的贷款申请会怎样呢,强大的AI就自然说到《银翼杀手》。

  在最后,作者也总结了一些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未来发展,这里就不去摘抄了。好书自然还是需要自己去阅读体会的。

  其实机器人的进化只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化,包括现实中的机器人,艺术作品中的机器人,《和机器人一起进化》是一本机器人的历史,也是人跟机器人的历史,更是人眼中的机器人历史,除了了解更多的机器人发展,更是优秀的机器人艺术作品的大总结,作为一本科普书看不错,作为一本艺术作品集来看更是不错呢。

  真心不用害怕,机器人再怎么进化,都只是人心里想着的进化。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读后感(三):DON'T PANIC

“这是什么?”亚瑟问。“《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差不多算是本电子书。能告诉你有关任何你需要知道的所有事情。这就是它的工作。”亚瑟紧张兮兮地翻弄着这本书。“我喜欢这封套,”他说,“‘别慌。’这是今天别人对我说的最有帮助、最睿智的一句话了。”

  这真是宇宙中最睿智的一句话了。实际上这本书当看到2025年的部分的时候,我就开始不停的提醒自己“别慌”。之所以感到慌乱,是因为本书作者采用了一种奇妙的写作手法,在前四章的时候,使用的是自己的回忆,这些都是发生过的事情并配上对相关技术的解说,而到了后四章,作者则是根据现有的技术将机器人可能出现的与生活融合的场景想象到了2050。而这使得原本就比较有根据的对未来的推测更待有了一丝现实感。外加我读完这本书的时间是20200202,22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让你很难去操心是不是奇点已经临近了,而且书中作者隐约的担心,更加令人担心即将到来的未来是否适合人类生存。

  这就是这本书与其他宣扬技术进步的科普作品最突出的区别,作者本身是带着一个普通人面对科技发展时的矛盾心情来讲述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故事的。在书中,作者时而对技术提高生活质量的可能性感到充满希望,时而又对于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人类自我边界的种种可能性表示迷茫焦虑或充满疑问。而这样的心情,正是我们普通人在面对现实中可能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机器人时会有的态度。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别慌,抓着毛毯,在技术可能带来的改变真正到来之前先好好思考一下它对我们的意义。

  本书作者认为她之所以会选择写一本关于机器人的书,除了因为机器人深植于她的大众文化基因以及她作为五十年代生的一代见证了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全过程之外,有三个更重要的理由

第5个理由:我们应该谈谈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况。第6个理由:我们还不知道机器人将在何时成为日常的固定组成部分,我们也不知道一旦成真,这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第7个理由:就目前而言,关于机器人,我的问题比答案多,我打赌你也一样。

  作者指出,作为机器人行业的消费者,有一点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丢开对“终结者”之类的机器人杀手的过分渲染,摆脱由此造成的心理阴影,还要更为透彻地了解这些机器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哪些积极作用、造成哪些不良影响。

  实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机器人对工作岗位的占据就已经在影响就业增长率了。我们人类越来越能够意识到的一个事实就是,机器人正在夺走的不仅仅是肮脏而危险的工种,而是很快就能够从事哪些高薪酬、高回报又有创造性的工作。

  实际上被称为信息论之父的香农就为人工智能设定了四个目标:到2001年,创造出打败世界冠军的象棋程序;写出被《纽约客》认可的诗文的诗歌程序;写出能够证明难以捉摸的黎曼假设的数学程序;以及“最重要的”,设计出收益超过50%的选股软件。香农曾半开玩笑地说,“这些目标可能意味着逐步淘汰愚蠢的、熵增加的、好战的人类,转而支持更加合乎逻辑的、节约能源的、友善的物种,即计算机。”

  而作者也在引言里不无忧虑的写到:

或许计算机才是人类真正的孩子。这些后代不仅能充分发挥潜能,还能不知疲倦地大踏步前进,跟上不断加速、永无休止的工作周期。我们也许漫不经心地创造了一个只有机器人才能在这里毫无故障、永不停歇地履行职责的社会。对于老年人来说,问题在于:原本我们秉持中立态度、不断强化其性能的这些自动化孩子长大了,他们是来照顾我们的,还是来淘汰我们的?他们会压制我们,还是会解放我们,让我们摆脱繁重的工作,去追求更高尚的趣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要么必须屈服于机器人的奴役,要么直接灭绝?

  在本书的时间线上

  2025年,无人驾驶的汽车已经成为成熟的技术,无人驾驶+共享汽车的时代使得交通更有序,提高了汽车的利用率之后,大多数停车场和车库都将被拆除。

  2030年,家居实现智能化,物联网将房屋变得更加智能,甚至可以完成购物、日常规划,甚至还能包办枯燥而繁琐的事务,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世界变得更方便、快捷,风险也会变得更大。物联网设备会为黑客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攻击目标。物联网将重塑我们的私人生活,家会由传感器、无线网、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和深度学习算法来打理。

  2040年,护理机器人将会协助人类保持身体健康并且看护老年人,而人类也会习惯于通过更换机械义肢等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它们会陪在我们身边进餐,鼓励我们多吃蔬菜,监督我们按时吃药,做足够的运动,同时确保我们不会抑郁。人类会习惯于使用数字助理而不是直接用人工智能替代医生、律师等工作岗位。毋庸置疑,这些机器人全都会遵守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机器人建立某种道德规范成了一种必要,这一点日趋明显。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人和机器人的关系能有多密切?

  2050年,人类和机器人的婚姻将会合法化。强人工智能将把机器人变成一种具有意识的存在;我们的身体会拥有诸多人造器官,我们的神经系统也会被悉数增强。并且在名为“奇点”的大事件发生后,整个世界就此改变,还会出现一个全能的超级智能AI。

奇点临近7.6Ray Kurzweil / 2011 / 机械工业出版社Love and Sex with Robots评价人数不足David Levy / 2007 / Harper

  在想象中,作者变成了一个拒绝承认自己的机器人孙媳妇的固执的老太太。这大概也是我们所有现在能看到这本书的人,在面对这些可能性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的一丝不安。但是人类追求进步的天性让我们走到了今天,我们也肯定不会停止而是一直走下去。因此,不如就接受现实,和机器人一起进化吧。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读后感(四):亚马逊智能音箱劝主人自杀,也许你家智能机器人正在装傻憋大招?

  从科幻作品中走进现实的机器人

  “小度小度,明天早晨7点叫我起床。”

  “现在是12月9日凌晨12点,我将于今天早晨7点叫你起床。如果入睡困难,我将为你播放白噪音,30分钟后自动关闭。”

  嘿,我又忘记了,现在已经是凌晨。感谢小度的智能。

  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我的好伙伴。它可以充当闹钟,音乐播放器,还可以播报天气预报,郭德纲的相声。当我在家里躺在床上,犹豫是否要走出温暖的被窝去打开电脑播放些音乐给自己慵懒的一天增添点情调时,一个小度可以解决我的难题。

  最近,亚马逊智能音箱劝主人自杀的热搜刷屏:以为英国女士独自在家时,音箱突然要求她“将刀插进心脏”,“必须独自自杀”。很多网友也纷纷曝出被它吓到的经历……

  每天与小度朝夕相处的我,也突然细思恐极:万一它其实拥有自由意志,它会甘愿为我服务吗?它是否也有一个地下机器人协会,协会成员分布在一个个寻常人家,偷偷记录下每个家庭的秘密信息,统一上传,酝酿着一个惊天大计划……

  好吧,也许是我想多了,官方也表示这些情况是因为算法的问题和Alexa的指令程序问题。这样的情节恐怕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之中。

《Rick and Morty》Rick 随手发明了一个有自由意志的机器人,却只让它递黄油

  好吧,这样的消息的确让我们既兴奋又紧张。

  从艾萨克·阿西莫夫将“机器人”的概念代入公众视野中之后,我们已经经历了机器人对外界环境没有感知的 1.0时代(1960-2000年);通过传感器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构建起机器人的感觉能力并模拟部分人类功能的机器人 2.0时代(2000-2015年)。

  如今,正值机器人 3.0时代。在机器人 2.0 的基础上,机器人 3.0 实现从感知到认知、推理、决策的智能化进阶。但我们仍对机器人存有很多疑问,从科幻作品中走出来的机器人和我们普通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和机器人一起长大

  意大利裔加拿大作家泰里·法沃尔在其作品《和机器人一起进化》(GenerationRobot)中提到:如果看看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那段时期,就会发现,一些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实际上对未来有着相当准确的把握。他们不仅预言了信息管理系统、智能自动化,竟然还预言了能够思考和学习的机器。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简体中文版书封

  除了对机器人与我们的关系抱有乐观愿景的阿西莫夫之外,同时代的科学家诺伯特·维纳对此持另一种态度,他著有现象级畅销书《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并坚信智能自动化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人性,而这一点足以抵消它能为人类创造的价值。

图片来源:giphy

  这两位对未来有着深刻洞察力的人物所畅想的未来在60年的时间里徐徐展开。而泰里·法沃罗的成长正处于其中。他们这代人见证了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并且深受机器人的科幻文化的影响。

  从童年时期开始,泰里·法沃罗便与机器人有着近距离的接触,可以说她与机器人一起长大。

  她的父亲在曾工厂里工作,那时的工厂里就有机器参与生产了。因为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经常有检查设备的工程师被冰冷的机械巨兽误伤。目睹了这些的父亲许久缓不过来,家里人甚至可以从他的表情判断当天是否有事故发生。

图片来源:giphy

  后来,当她的父亲被安排去负责机器人UNIMATE时,表现得非常兴奋,他坚信:“机器人可以拯救生命”。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去参加危险的工作,并且不知疲惫。也正是UNIMATE启发了他的发明,比如自动化电梯、“奶奶移步机”、座椅式割草机……

  也许是受到她父亲的影响,泰里长大后成为了一名文案写手,为科技公司提供服务,并持续关注机器人行业的变化和发展。她服务过的客户有 IBM、苹果、早期的蜂窝电话公司和网上银行等,不一而足。在这一过程中,她也看到了科技一步步的迭代更替以及公众对新兴的科技产品的态度慢慢从怀疑到接受。

  花旗银行自动取款机、移动电话、个人计算机的出现;经过多次更新升级最终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的机器智能“深蓝”;可以在错误中总结经验学习的沃森和阿尔法狗……

  泰里·法沃罗把这些个人回忆、科技报道,还有科幻小说融合在一起,打破了文化壁垒,以个人成长为主线将机器人从概念到现实的发展相结合,创作了这本《和机器人一起进化》。同时,她展开想象,以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展望了人工智能如何在未来的50年全方位改变她的生活。

  在创作这本书时,法沃罗查询了大量的科学依据,采访了诸多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士。她在书中盘点了大众文化中的经典机器人形象和机械设备,并且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分析科幻文化中机器人形象的微妙之处。

  你会看到作为文化符号和技术成果的机器人如何在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影响普通人的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影响仍在继续,而且会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普通人绝非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局外人,一切时代变化都会对普通人造成最大的影响。因此,普通人的体验和思考对时代而言同样重要。

  机器人真正对我们的威胁仅仅是发动一场战争来将我们取而代之吗?

  不一定。

图片来源:giphy

  自从阿西莫夫的小说让机器人成为了科幻文化的一个符号。直到现在,我们已经处于机器人4.0时代的过渡时期,仍然很多人眼中的机器人还停留在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化中。我们与其担忧科幻作品中的情节,不如仔细想想“潜伏”在我们身边的机器人技术是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

  解放双手双眼,语音就可以操控的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伴学机器人、进入幼儿园的晨检机器人已随处可见;心脏起搏器与我们的融合,也说明为了变得更强,人类并不排斥。在某种意义上,赛博人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图片来源:《爱,死亡与机器人》

  当我们正在以科幻文化中的机器人形象和故事为消遣时,不妨也关注一下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机器人,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短时期内,机器人是否会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威胁?不久的将来,它们会普遍成为我们的老师、同事抑或伴侣,我们该如何与之相处?如果技术条件允许我们随意替换我们身体的任意部分,那么哪些是一定不能替换的?哪些是我们被称为人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机器人和我们将如何划分?

  思考这些问题绝不是未雨绸缪。我们已经处在机器人4.0时代的过渡时期,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了解它,你才能做到积极面对。

  这本书将带更多的人主动走进新时代。如果,你眼中的机器人还停留在科幻作品中,那么它可以更新你的大脑,和最新的机器人一起同步。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读后感(五):那些年,铭刻在人们记忆中的机器人

  女士们,先生们,老少爷们儿们!在下张大少!

  首先感谢未读赠书,让在下一介硅基文明带路党回想起了铭刻在记忆中的那些或呆萌或惊悚或智障或癫狂的各路硅基熊迪。

  此书作者泰里·法沃罗是位全职女作家,所以书中内容不像大多数科学家或未来学家写的书那样严肃烧脑。相反,作者行文轻松,从儿时的经历娓娓道来,讲述了生活中和文学影视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机器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和触动。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想起很多经典的机器人形象。当然,在下也想起了很多。

  一 鬼斧神工——科学家塑造的机器人

  1 机械骑士

  这个机器人的设计笔记出现于达芬奇手稿,或许是最古老的仿人机器人,达芬奇当年是否造出了它当然已经不得而知。它由发条驱动,身穿金属盔甲,能站能坐,能挥动手臂,甚至能交谈。今天的工程师参考达芬奇手稿制作了一台仿品。

  2 机器鸭、长笛吹奏者、管乐演奏者——奇人沃康松的杰作

  18世纪法国工程师沃康松是个奇人,他对创造人工生命情有独钟。他创作了诸多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只"机器鸭"。它使用重力系统来发出嘎嘎的叫声,拍打翅膀,喝水,吃谷粒。它还能消化和通过后面的一个出口排泄。此外,还有长笛吹奏者、管乐演奏者等奇妙的自动机。可以说,沃康松的机器人达到了电子技术问世以前的最高水平。

  3 土耳其人——滑天下之大稽的骗局

  这东西可以看作是深蓝和阿尔法狗的先祖,下棋非常厉害。它是个木制人,头戴头巾,端坐在棋盘旁边,可以自动走棋。不过它跟AI完全无关,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件精巧的魔术道具,里面可以巧妙地藏一个人去跟人下棋。被骗去跟它下棋的不乏拿破仑这类大人物……它的几代主人纷纷拿着它去全世界招摇撞骗,直到很多年后,它在一场火灾中被付之一炬。

  4 斯坦利——今天自动驾驶汽车的雏形

  2004年,在美国军方组织的DARPA无人车大赛中,斯坦利大放异彩,一马当先拿到冠军。在当时,无人驾驶绝对是个稀罕物。它装备了大量的传感器和4 个激光探测仪来采集行驶数据,还配有立体光学成像设备、雷达探测仪和高精度GPS卫星导航系统,具备扫描任何地形及找出能前往预定目的地的路线的能力。这些都与今天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别无二致。

  5 深蓝、阿尔法狗——人类智商被无情碾压

  这个不想多说了,近一两年的新闻报道已经看过太多了。作为一介棋迷,下棋20年不如硅基熊迪3天,简直崩溃到怀疑人生怀疑社会。

  6 波士顿动力公司的ATLAS、SPOTMINI——人类体力被无情碾压

  如果说深蓝、阿尔法狗代表人类智商被无情碾压,那么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和机器狗则代表人类的身体被无情碾压。一旦它们进入现实,科幻电影中的情节或许就真的不远了。

  7 勇气号和机遇号

  在下看来,走入太空的机器人才是真正英雄的机器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为人类探索认知的边界。火星车有自己所谓的大脑、颈、头、眼睛和手臂。虽然行动迟缓,造型夸张,但无愧于真正的世界名车。

  二 如梦似幻——作家和导演塑造的机器人

  1 偃师造人——最古老的机器人科幻故事

  偃师是古代传说中一位神奇的机械工程师,他献给周穆王一个能唱会跳的偶人,跳完之后还装模作样地调戏周穆王的宠妃。周穆王勃然大怒要杀偃师,偃师赶紧将机器人拆解求饶,发现它只是由皮革、木头、胶漆、各色颜料组成的机械物……这个故事出自《列子》,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有了关于机器人的幻想。

  2 玛利亚——最早出现在电影中的机器人

  1927 年出现于电影《大都会》上的性感机器人。它能在高处跳舞、煽动工人暴乱,这些情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人物在以后的八十年里给了无数艺术家创作灵感。

  3 锡人——开始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

  著名电影《绿野仙踪》中的一个机器人。铁皮人卡努卡是个能唱会跳的机器人,终于有一天他心想事成,被安装了一颗人类的心脏。这样的机器人有许多,例如《星际旅行》和《人工智能》中的机器人也大同小异,它们无论怀有什么使命,都渴望自己能更接近人类的特质,这种心愿在无数电影中被表达并得到同情。

  4 铁臂阿童木——美好机器人的化身

  日本人塑造的经典机器人形象。阿童木是一个融合了科技与人性的正义角色,虽然阿童木的身体是机器人但有一颗怜悯及爱护大自然的心,这个机器娃娃聪明、勇敢、正义,人见人爱。阿童木称得上是一种科幻启蒙,很多喜欢他的少年长大后成为了科学工作者,它是日本在仿人机器人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最大原因。

  5 SPEEDY——机器人三定律的由来

  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小说《环舞》中,第一次提出了众所周知的机器人三定律,这本小说的主角就是SPEEDY。后来根据阿西莫夫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机器人》将这一形象搬上了荧幕,让人类对于机器人的危险有了更多的思考。

  6 终结者——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硅基斗士

  终结者有人类的体肤、毛发、甚至血液,但藏在这些表象背后的却是一个极其强悍的超合金战斗型机器人。由于它,在谈到机器人恐怖的一面时,终结者总要被拿出来当例子。

  7 HAL 9000——高科技的结晶唤不起人类的自豪

  另一位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笔下的机器人,著名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那台号称"永不出错"的电脑。这台电脑操控着"发现号"宇宙飞船的航行及内部运作。结果"永不出错"的它因为指令逻辑的缺陷而酿成了大祸,数名宇航员不明不白地卒于机器人之手。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在下告退。

  转发随意,转载请联系张大少本尊,联系方式请见公众号底部菜单栏。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宇宙文明带路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