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经典影评集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是一部由Krzysztof Wierzbicki执导,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精选点评:
●我只是一个退休的导演也许会接剧本,也许会拍出来,拭目以待吧。导演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出身到对问题发表的看法,没有任何的回避,只是真诚的作答。电影不就是由导演的观点而形成的吗?我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如果有恐惧的事那便是未来,没有目标,只是平淡的生活,死亡的遗言在看到这里时候只有惋惜~
●太少,导致饥渴。
●悲观 黑暗 爱拼集 生活在政治中 想要安静 做一个孩子不做领袖 不要担当责任 和上帝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喜欢马 喜欢树 我心中的基耶
●伟大思想家不应该这样潦草的去了解。此片仅仅在开头阶段透过不同的人,微微向我们展示了一点透过不同角度看到的他个人,吊了吊观众的胃口。但后面两个最重要的事:他作为导演的工作和作品以及作为思想家的那些问题,甚至都没有稍微的展开。如果能有篇幅冗长到boring的记录,影迷或许感到更幸福。
●他不是悲观,他只是忧郁
●社会主义崇尚自由和平等,但我们一点也不自由,你不能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私下当然可以
●悲观的巨蟹
●大学课堂上放的时候睡着了
●3.13在基耶逝世21周年这一天看完他的纪录片。他的眼神总是充满了疲惫和一种不确定性。
●20年後,K氏不知道有個熱愛電影的傢伙,將他當成了電影的信仰。 欣賞他充滿理性感性知性,並不斷地透過創作來自我觀照,自我質疑。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影评(一):請問要怎麼才能看呢?
第一次看到這個奇士勞斯基如是說。很是驚喜。奇士的作品我看過:藍色、白色、紅色還有雙面薇諾妮卡。尤其喜歡伊蓮雅各主演的二部。但是法國電影的資源始終不像美國電影那麼多,一直在網路上搜尋相關影音產品。所以看到這一部…很是驚喜。但是…要怎麼看呢?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影评(二):焦虑的巨蟹座
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是在大二的传播学课上,后来我一直没弄清楚为什么会在那样的课堂上看这片子。
唯一的答案是:传播学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要表达自己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热爱。
热爱老基的人多少都会对生活感到某种程度的焦虑。或许是因为一个有点自闭的童年,或是命途多舛的青年时代。而两者兼有的老基偏偏又诞生在伤痕累累的波兰。在这个他终生怀着复杂感情的祖国,紧张与热情同样鲜明。所以他永远用I’m so so来定义自己的状态,不是乐观的美国人常说的extremely well。因为对命运永无止境的思考和高深的宗教情绪,基耶斯洛夫斯基常常表现出对现世的悲观,正如他在这部纪录片中缓缓穿过人群时画面所呈现出的一片昏暗的表情。老基说,这个世界,就是由黑和灰组成的。
老基6月27日生人,所以巨蟹座的阴郁和内敛缠绕了他一生。但我仍然对他颇有亲切感,大概是由于他的影像说出了每段人生共有的孤独底色。但奇怪的是,他所谓的悲观却常常令我更加热爱生活,尤以细枝末节为最。仿佛那些曾出现在波兰或法国天空下的倒影、落叶、水渍、光线也塑造了我所在的这个空间,还隐约带着老基的印记。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影评(三):基耶斯洛夫斯基:还行~
这部近一个小时的纪录片拍于1995年,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拍完<红>因病休养的阶段,十个月之后,死神将使他的心脏停止跳动,带他离开这个世界。
基耶不大喜欢面对采访一类的东东,更倾向于在黑暗的房间里抽烟。他能答应拍摄这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颇为难得,而导演、录音师等人皆是他之前的合作伙伴,这使得访问更容易深入。
对基耶的了解,除了他的电影电视作品之外,当属<基耶斯洛夫斯基论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书,它描绘了基耶一生的轨迹。可文字总归需要个人的想象力支持,当基耶出现在画面中,不由惊叹,好有精神和气质的帅老头!
基耶说话很符合他的电影给人的印象,在这里他也说了好些他的电影作品,机遇之歌、十诫、红……这很像他的电影作品<影迷>,在最后一刻,镜头对准了自己。
标题源自基耶个人的一种态度,他认为人不能因为礼貌而慌报自己的感觉。他说,他问他的美国经理人怎么样时,对方会答道"Extremly Well",不是"Well"什么。而他呢,只会回答"I'm So-So"。这个也许同基耶早年拍记录片有关,真实至上。
这个老头离开我们的时候才54岁,在他的创作活跃期。如果他能像葡萄牙国宝级导演奥利维拉那般长寿,对于他的影迷来说,会是怎样的幸福。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影评(四):I'm So-So...
1976年基耶斯洛夫斯基把镜头对准了一家他们认为医生间洋溢着令人愉快和温馨氛围的医院:连续工作32小时的外科医生,散架的医用锤子,不工作的电器设备,棉花和羊毛的缺失。21年后,他拒绝巴黎纽约的专业心脏搭桥手术机构的邀请,单独步行到华沙医院接受手术再也没有醒来。原因是:那家医院的医生对进口器材不够熟悉。
所有的偶然加起来也不会得出一个必然的结果,我们可以改变命运,但都会受到机遇的主宰。在《I’m so-so》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坦诚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未来感到恐慌,他举例说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远好于应该所得的,自己不应该在这里。除却对波兰的独特情怀,更是这种恐慌让他在最后选择回到波兰。而正是这种浓郁的悲观与孤独的渗透,在他的影像里始终弥漫着一种灼热又荒凉的道德焦虑,不管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他都以极敏锐理性的姿态来审视,作为战后第一代影人他非常清楚的了解任何时候波兰人的所处空间、精神状况,他一直去试图描叙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共产主义下该有的样子:《洛兹镇》的残酷破烂,人们眼神中的无助与荒诞;充满滑稽的《医院》;《谈话头》里说“我很好”的醉鬼;《摄影者》辛苦追寻到最后绝望;《机遇之歌》的三次不同人生;《永无休止》中孤独无望的女人……描述的范围不大,甚至是一些微观的,一如他作品片名所暗示的:医院,学校,工厂,但如果把这些微观的影像聚集在一起,他们将会还原波兰生活。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人物共同性下折射的是一个时代普通人的心理状态,这些影像呈现的荒凉感在外在和内里都十分宏大,观众无法单纯的认为这只是影像人物一个人的问题,他不停的诘问: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如果在场的那个人是我,我会怎么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