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钟表店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期,三转一响是家境殷实的象征。
三转一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与收音机。
年轻人结婚,置办了三转一响,也就意味着这婚礼是体面的,姑娘们是愿意嫁的,嫁得也有面子。
那个年代的三转一响,一如当下的新三大件,房子,车子,票子。看来,任何年代,嫁妆的水准似乎就代表着时下的流行。
对于年轻人来说,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腕上戴着手表,在人群里,时不时地扬起手腕,看看时间,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
父亲辞了工之后,终日无所事事,爷爷看着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就托媒人张罗着父亲的婚事。
在爷爷的认知里,或许,讨了老婆之后,才会踏踏实实地干一份工作。
媒人是我们本家的一位长者,把邻村的一位姑娘介绍给了父亲,两人近乎一见钟情,事儿就定了下来。
那位邻村的姑娘,便是我的母亲。
婚后,父亲带上母亲又回到了矿上。当然,不是在矿上上班,不是给井下的工人们送饭菜。
父亲在矿上租赁了一间门面,开了家钟表店。父亲和母亲住在离矿上不远的一个村子的出租房里。
在那个年代,在一个小地方,没有高人指点,没有其它的门路,一个不想上班的人,除了做点小生意,也无其它事情可做。
好在钟表店的生意还不错,是可以养家糊口的。
父亲是个技术宅,他喜欢钻研机械,技术过硬,做事仔细,人又实在,生意自然是不错的。
据说,那时节,上海牌手表很是流行,进价15块钱,能卖到25块甚至30多元,利润半对半。(数字,是我凭记忆所写,可能不是特别准确。具体的成本与利润,还需进一步考证,抽空我再问问父亲。)
在那个工资水平低下的年代,卖一块手表,就可以赚到普通工人小半个月的工资,父亲对钟表店的未来是充满期待的。
从低级别批发商那里拿货,利润总归要少很多。父亲琢磨着,得从大点的批发商手里拿货,才能保证利润。
压货是要压一些的,但是作为畅销品,手表也不愁卖。
按理说,最优的做法是,直接与厂家联系,拿到省代或者市级代理,自上而下,开拓市场。
可能,一个年代的人有着一个年代的思维局限性,也可能是手里没钱,没有资本拿到代理资质,也就只好在小范围内小打小敲,这也是当下的最优解。
拿定主意之后,父亲便到处打听货源。听人说,广州那边有专门做手表批发的。父亲便萌生了去广州进货的想法。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父亲才有了两下广州的经历,也引发了一场让人很是憋屈的官司。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