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经典影评集
《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是一部由Adrian Noble执导,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蒂莫西·斯波 / 史蒂芬·洛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精选点评:
●喜欢曼城,也一直喜欢Lowry的画,前几年参观过Salford的Lowry艺术中心,感叹过母子关系,如今能看这个题材的电影很难得,Spall演了Turner又演Lowry外型变化太大,Redgrave太精彩,两人的对手戏太传神,如果有话剧就好了。
●一个垂垂老矣的老太太,在去世之前让自己的儿子一直活在自己的“阴影”下,直到她去世,自己在绘画方面有天赋的儿子才第一次正式开了画展,摆脱了大半生偷偷摸摸作画的生涯。 由于场景较为单一的缘故,舞台剧的痕迹特别明显。一位戛纳影帝加一位戛纳影后的组合,让这部电影堪称表演方面的教科书。不过剧情也略显平缓,母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是靠表演而不是靠事件冲突来体现,电影感的缺失使得本片难以跻身经典人物传记电影的行列。
●两个超级演员,一派舞台剧的范儿。
●令人窒息的母子关系被导演拍得很有诗意
●-雨还在下吗 -pitter patter(滴滴答答) -pitter patter(滴滴答答) -那是上帝的眼泪
●母子情深…………
●Mrs Lowry & Son
●关于孤独隔阂,关于困顿寡淡,关于偏执无趣,以上这些绝望的负面滋养出伟大质朴的作品。著名英国画家LS洛瑞传记片,抑郁隐忍里的爱,出品了感人高贵热情。
●2019.09.10@華山
●虽然妈宝,但也算是坚持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
《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影评(一):哈哈哈
话说于前,打两颗星并不代表这是部所谓的广义上的“烂片”,更没有诋毁与贬低的意思,只是代表我个人的观感体验。——不爱,且不会向 亲友推荐。
尽管如此,我仍要赞叹这部艺术品,不爱不代表他不值得。
事实上,你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小成本影片有多大的时代意义与艺术内涵,与其说在向画家洛瑞致敬,更不如说在借洛瑞的画讽刺着一个只给人民带来了pitter patter绵绵不休的雨的那样一个政局。当然,在此倒也不必端上政治的桌面来喋喋不休,若非要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全程的观感体验,我想大约是「不适」吧。
《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影评(二):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 Mrs Lowry & Son (2019)
除了表演一无可观,而表演水平之高足够当电影学院的教材。也许有莎士比亚的滋养,英国代有戏骨出,演母亲的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和演画家的蒂莫西·斯波算是又一座高峰。
影片其它方面乏善可陈,大概因为名人的成功过程,其实相当乏味,没啥可拍。尤其是天才,根本是上帝给人间的礼物,祂怎么给,完全不是人类那核桃大的脑子所能理解的,普普通通的原生家庭也罢、控制欲很强的母亲也罢、小公务员也罢、中产银行家也罢,都可能出天才,根本没有规律,这部片子硬要把母子关系当作理由,其实相当可笑,片名故意把母亲作为主角,戏份也给很多,想由此挖掘出洛瑞先生的成功路径,那不是白扯吗?他成名后拒绝荣誉头衔,说是“这在母亲死后毫无意义”,未必就是他们有毒的母子关系的表征,天才而生活弱智以致不结婚守着父母一辈子的多了,如果他结了婚而成功了呢?你还可以说他是恋母情结,再去追究他们夫妻关系中,搜集出有用的点点滴滴,不难形成一篇新的叙事,说穿了,真相何在呢?
《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影评(三):……
成就了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L.S. 洛瑞是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国民画家之一,独特的画风深受英国民众喜爱。但是他的画作在早期却遭艺术评论家嘲笑为出自儿童之手,因为他笔下的人物,头大大,身体细细,就像一根根的火柴棒一样,被称为“火柴男人”。虽然说洛瑞的母亲伊莉莎白女士,一生都在阻扰他的艺术事业,但是洛瑞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的画家,却不得不归功于他的母亲。在他父亲去世之后,洛瑞负责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每每等到她入睡了才在阁楼开始作画,全心全意,甘之如饴。抑鬱寡欢的伊莉莎白总是叨叨念著她对儿子的不满与失望,洛瑞却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著如何让母亲快乐,他的生活与他的画作都渴望著母亲的认同。本片由知名皇家莎士比亚剧场前任总监亚德里安.诺布尔担任导演,找来坎城影帝提摩西司伯饰演这位伟大的画家,以及坎城影后凡妮莎蕾格烈芙饰演控制狂的母亲。两人精湛的演技,演活了这对讽刺却又带幽默的母子。 「烟囱林立以及冒著黑烟的天空,火柴男子出现在一成不变的工业景观裡踽踽独行。」洛瑞的作品纪录了后工业化的英国城市景观,以及人们的疏离,直到现在,仍能引起共鸣。他在晚年被皇家艺术学会及曼彻斯特学院延揽,作品曾以370万英镑高价售出。他多次拒绝了英国首相颁发的勳章,并拒绝了勳爵的封号。
《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影评(四):当帆船触礁
话说于前,打两颗星并不代表这是部所谓的广义上的“烂片”,更没有诋毁与贬低的意思,只是代表我个人的观感体验。——不爱,且不会向 亲友推荐。
尽管如此,我仍要赞叹这部艺术品,不爱不代表他不值得。
事实上,你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小成本影片有多大的时代意义与艺术内涵,与其说在向画家洛瑞致敬,更不如说在借洛瑞的画讽刺着一个只给人民带来了pitter patter绵绵不休的雨的那样一个政局。当然,在此倒也不必端上政治的桌面来喋喋不休,若非要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全程的观感体验,我想大约是「不适」吧。
从视觉上,镜头大多处于逼仄屋隅之内,色调乌锈的杂乱厨房,踩下去会有陈朽吱呀响的楼梯间,要么是暖黄到不真实、要么是腐白若福尔马林泡过的压抑卧室,连邻居摔门而入夺门而出的嗔怒回忆也要用几近垂直的俯拍,压抑得可怕。要说最讨我欢喜的镜头段落,竟然是洛瑞走在街上,陪无所事事的孩子们玩那样调皮把戏的时刻。背着极强控制欲的所谓母爱的沉重桎梏,我想洛瑞也算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弥补着心中在幼年没得到童角晏晏的伤痛吧。毕竟在影片中,幼年的洛瑞竟然从未笑过。
再议回影片人物本身,我能苟同那些“主要人物三者,洛瑞,母亲,和女邻居。”的观点,毕竟女邻居在其中实属扮演着把剧情推向转角的作用,哪怕她没有任何一个与洛瑞母女直接交谈的镜头(开头电话亭除外)。但往深处想想,我们很容易想象到这样一位女邻居只是洛瑞太太年轻时的样貌罢了,简直一模一样不是吗?或者,我们再想深刻一些,洛瑞与其母亲是毋庸置疑的患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碍的“病人”,那样一位女邻居真的存在吗?整日沉浸于「来自旧时光的礼物」的回忆中的高龄母亲,是不是就这样平白无故地将女邻居幻想了出来,随后视母如命的洛瑞便也顺从着她的幻想,直到工厂画作被人收购,母亲的梦也就碎了,也就再也没有来自女士的电话了。所以女邻居,真的存在吗?
毕竟“想象”在这部看似极度写实的人性剧情片中并非是不存在的,连洛瑞本人都奉「Imagination」为自己的缪斯。在影片后期,即上图处,洛瑞从街角一路去到了高山。他像是一幅画中走来,随后走向一幅画走去。画将一些都俘获其中,包括他一生追求的nothing less, and nothing more.
再说回我个人感受,我不爱这部电影的很直接原因,除了心理不适外,也是实属不喜欢长到没有必要的独白,有时候一段沉默胜过千言万语,时间久了即使是影帝,也让我厌倦着那样含糊不清的低吟。以及松散叙事确实深深折磨着我,影片的最高潮毋庸置疑肯定是砸画的片段,在那以后的情节安排都略显有些泄了气,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的一下就垮掉了。
最后,这篇影评确实是没打草稿直接输入了,欢迎大家同我探讨,但并非电影专业学生所以还请海涵。
在此借用洛瑞本人的话,无论你看一幅画有什么样的感受,亦或是想批评什么,这副画它就那样静默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部电影是这样,这篇影评也是。
《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影评(五):《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爱你的妈妈,也许是毁你不倦的妈妈
"没有人是自由的,我们都被捕捉在一张画中”。
讲一位英国知名画家的故事,他叫L.S.洛瑞,出生于1887年11月。
洛瑞的父母算是中产阶级,父亲在房地产经纪人办公室工作,母亲的梦想是成为钢琴家。在他18岁时,就开始了学画,老师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阿道夫·瓦莱特。20岁,洛瑞做了一名保险理赔员;后来,公司裁员,失业的洛瑞在一家物业公司当收租员。
洛瑞,一生未婚。在他的生命里,他的母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或者说,洛瑞的绘画与他母亲有着相当大的联系。
不是启蒙,而是否定。(以下是电影内容,并非传记)
(一)
洛瑞太太是如何贬低儿子的,洛瑞又是如何想要取悦母亲,在电影《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里,都有很好的讲述。
看完电影,发现洛瑞太太简直可以出一本“妈妈PUA术”(情感操控)小手册了。这位老太太对儿子的控制手段,太高了。但是,有意思的是,洛瑞最好的作品却恰恰来自父亲死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
根据电影,我把洛瑞太太对儿子的控制术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日常生活的管理。
影片的发生背景是,1934年,此时洛瑞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留下了一笔债务。洛瑞与母亲居住在曼彻斯特和博尔顿之间的彭德尔伯里,这是一个工业村。
洛瑞太太卧床不起,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洛瑞下了班,做好晚餐,与她一起食用。虽然,她不能下地,但是对儿子洛瑞的“生活管理”却一点也不松懈。
下雨,洛瑞进门有没有擦脚、有没有抖掉伞上的雨水;喝咖啡时,洛瑞有没有放糖;甚至于,洛瑞买的香肠是不是固定的那一家的,老太太都要过问一下。
好在,洛瑞是个听话的儿子,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
第二步,对儿子的作品贬低、打压。
影片开始没多久,就有一段洛瑞太太借着评论家的嘴,告诉洛瑞——你不是这块料,你画不出什么……
这段剧情还挺委婉,我们来看看老太太是如何“施招”的。她问洛瑞有没有买当天的报纸,洛瑞回答说,忘了。于是,老太太自己从床上掏出一份报纸,为儿子朗读一份评论。
这是一个艺术评论家为洛瑞下的断语,大意是:画的乱七八糟,就像是一个孩子画的;画上的人影,只不过是些污迹。
艺术评论家不认可,也就算了,可是身为母亲,洛瑞太太直接就对儿子说,“你的画没人要,尽是些肮脏的工业场景”、“放弃吧,就算是为我着想。”
世上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来自于身边亲人的打击。
老太太的这一棒,挥得挺猛。
这一次,洛瑞并没有那么听话。他说,“画我所看到的,仅此而已”。
那么,洛瑞画了什么呢?在他笔下,人有着大大的头、细细的身子,这些人看上去就像是“火柴棍”;而环境呢?是工厂,是林立的大烟囱,是蒸汽和火焰。
母亲不认可,洛瑞就等到她入睡后,躲到阁楼里,闻着松油的气味、听着煤气燃烧的嘶嘶声画画——这里才是洛瑞的世界。
但是,洛瑞的才华还是被人看到了。
一封来自伦敦的信,让洛瑞很兴奋,在这封信里,一家画廊老板邀请洛瑞来伦敦办画展。好了,老太太的PUA术开始放大招了。
第三步,无视外界对儿子的夸奖与认可。
老太太摆出了上了年龄人的姿态,她告诉儿子,“不能相信信里的话,尤其是伦敦的信。因为,傲慢的人做出各种承诺,但不遵守”。
这是不是相当于告诉儿子,外面的世界太复杂了,你要小心;还是听妈妈的话,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吧。
这一次,洛瑞有了反应。他拿着信,转过身,对着母亲一字一句地读着画廊老板的话。可是,老太太却压根不搭理洛瑞的反应,她一句“我的脚冷”就把儿子打发了。
(二)
影片里,洛瑞几次问过母亲对画的看法。
第一次,他问母亲,“你从来不喜欢我的画,对不对?”老太太躺在床上,没有正面回答。
第二次,他问母亲,“你有没有真正喜欢过我的画呢?”老太太直视着洛瑞,“没有,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可是,讽刺的是,洛瑞画画的原因,一个是喜欢;一个是为了取悦母亲。不仅是画画这件事,老太太不同意;画的内容,老太太也很反感。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母子两人的价值观问题。洛瑞太太,年轻时曾经梦想过当一名钢琴家;她认为,自己是属于中产阶级。所以,当他们全家1909年搬到那个工业村时,洛瑞太太是非常不愿意的。
在老太太的记忆里,最美好的时光是在1898年,洛瑞10岁、11岁时,他们一家住在维多利亚公园,那是一个枝叶繁茂的私人庄园,曼彻斯特的一些富人居住在这里。
在这里,还年轻的洛瑞太太可以用精致的茶具和糕点招待富亲戚,虽然,他们一家要靠节衣缩食维持生计。
所以,当女邻居——一位打扮中产的女子来看老太太时,洛瑞太太很高兴。这位女邻居无意中看到了挂在门厅处的画——《帆船》,称赞这是一幅wonderful的画,洛瑞太太瞬间找到了知音。
她让洛瑞参加当地的展出,参展作品是《帆船》,因为这幅画让她想起了从前的美好生活,因为“属于维多利亚公园的她”所认可的画作,就应该是画着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工厂、烟囱和警笛。
洛瑞想拒绝,因为《帆船》是他为母亲画的,是“来自过去的礼物”。
为了达到目的,老太太大打“亲情牌”,她说“这会让我很开心”。瞧,是不是看到了一些类似的东西,亲密关系中,想要让对方对自己言听计从,是不是就以“让我高兴、让我开心”来做“甜蜜要挟”?
控制关系中,最致命的一招——道德绑架,老太太也不在话下。
当洛瑞的画有了买家,对方想以20英镑买下一幅“工厂”画时,老太太开始了控诉与指责“你剥夺了我的生活”、“我为你牺牲一切,你为我做了什么?”
所有的所有,就是要让儿子听命于他。
在这段剧情里,母子二人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可以说,把老太太的控制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原话如下:
洛瑞:我画画。母亲:没人要的画。洛瑞:斯坦霍普先生(男邻居)买它。母亲:他不懂艺术。瞧见了吧,好与不好,“全由我说了算”。要说,洛瑞的艺术命没有死在老太太手里,也是一个奇迹了。
(三)
1939年,洛瑞太太去世。控制枷锁,终于没有了。
当年,L.S.洛瑞在伦敦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展览,艺术上的认可姗姗来迟。
一辈子不看好儿子的洛瑞太太,不知道还有啥话可说。
洛瑞太太的“PUA术”也够讽刺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