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经典影评1000字
《葬礼》是一部由伊丹十三执导,山崎努 / 宫本信子 / 菅井琴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葬礼》精选点评:
●他说,如果还活着,我想我们可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人死之后,生前种种可厌之处就在眼泪中一并抹去,活着的夫妻恩爱地挽着手,全不管婚姻中的阴暗角落。
●喜丧!忽然想起《失乐园》,丧事期间的性爱是否格外诱惑?副导演有黑泽清和平山秀幸
●厚积薄发. 戳中我,就算是笑,也是强颜欢笑.
●镜中镜,悲中喜,克制的荒诞,而且还是处女作,厉害。
●大器晚成导演伊丹十三51岁时的处女作,客观冷嘲中不乏细腻温情。
●仪式感下的诙谐戏剧,伊丹十三的幽默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不做作地出人意料,影片中多次出现死者的主观视角,犹如超脱世外的眼睛注视着尘世间的纷纷攘攘,大雨、大风、绿树犹如死者世间最后的逗留,女儿面临和母亲同样的婚姻困境,唯有豁达才能重新再来,日本式的生死观在精巧细节中被展现。
●电影的一开始主角的岳父意外地死于心脏病,余下的影片以小品式展开,守灵的三天发生了一桩又一桩的不同以往,新奇有趣的事,老的少的在一起使原本传统的仪式变得滑稽起来,时而真情流露让人辛酸!(同另一部,守灵夜!)
●其实非常喜欢这种略带冷幽默的调子的电影,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可惜我进入剧情太慢。想来开头尤其好。
●艺术与市场的整合,融贯东西的生活化轻喜剧,反思意识,无强烈戏剧冲突重在展示过程与细节,录像资料,戏中戏,空间设置舞台化,对生命坚韧无言的固守。看过中美英等国的葬礼喜剧,唯独这部既有恬淡平和的大和民风,又有微妙苦涩的民族思考。大器晚成的伊丹十三导演处女作
●伊丹十三死后的日本電影,只剩下或癲狂或淺薄或無稽的格調,唉
《葬礼》影评(一):死亡是一种仪式
伊丹十三的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获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同样是死亡送葬的主题,日本人都完成的很好,朴素、平实,没有给人造作之感。
看这种片子,只有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时,才会体会到导演的用意和影片的内涵,如果说《葬礼》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日本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冲突的话,那么反观我们自身,恐怕会让大多数中国人羞愧万分。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日本人的古代文明是从中国学去的,二者的伦理礼节大有相似之处,但如今中国人对待死亡和葬礼又是怎样的无知和轻率呢?
我也曾凝视过火葬场上空的白烟,那曾是我的亲人离去,变为另一种形态在自然中延续族群的血液。此刻,唯有沉默,才能嗅到生命的清芬。
《葬礼》影评(二):伊丹十三的乐观处女作
在看过成瀬巳喜男《浮云》后,感到成瀬老人有种极度孤独的宿命论情怀,越看越深入,越看越痛心,自己深爱的男人不在身边,女人孤独的死去。而到了伊丹十三这部处女作《葬礼》,这种悲剧情怀微微有了生气,我喜欢日本这时期出现的导演,他们多讨论生死厚重的主题,尤为爱慕的是伊丹十三的调调,他脱去了沉重的外衣,使生活充满兴趣。
《葬礼》中,父亲的死一幕,就极为有趣,那在盘子里看似挣扎的肉,对混的酒,抽搐癫狂嚼食的嘴,日落的余光,组接的蒙太奇段落隐喻着带有死亡危险性的情景。它出现在影片的伊始,而这是部讲述生命的故事,把死亡放在前头,让人深思死亡的偶然性,生命无时无刻都面临着危险,那么一开始,父亲就死去了。
伴随着日本传统式丧礼的繁文缛节,给予死者最不纯粹的完美仪式。连安放棺木都踌躇是否正确,现世的条条框框在死后依然。镜头不时以死去父亲的主观镜头注视生者,这带有极大的讽刺性。为期三日的丧礼仪式,由风趣,到严肃,再到释怀。似乎像经历了人一生的状态。其中一段纪实黑白录像展现一家子对葬礼的学习,环绕着G弦上的咏叹,让我想起《愤怒的公牛》斯科塞斯处理德尼罗美丽而迅速的经历一段。他们都是残破怀旧影像的记录,对往事的纪念的表达。那么足以说明这一家子有多久没有这样在一起的时光了。而再一次讽刺了社会的进程压力,对于一个家庭深重的影响。怪诞装扮的孩子拿着每一幕的解说词,嘲笑这个华而不实没有温情的家庭(社会)。
当父亲的尸体进入焚尸炉,全家的暮光投向天空,烟筒口冒起白烟,人化为一缕白烟,灵魂化为白烟,生命旅程的终点仅是空中的一缕白烟。当我认为电影会在这里结束,以悲剧收场,之后母亲的感言道出了伊丹十三对生命的看法,母亲希望和父亲一起走过人生,孤独是死亡的悲剧,两个人相依为伴,一个离去,一个留下,彼此孤独。生命的孤独比死更可怕,最后妻子握住丈夫的手臂,欣然的遥望远处,投向丈夫出轨的一幕,交叉剪辑妻子踏在木秋千上晃动。木棍像丈夫的根部,妻子在上面树立着道德的镣锁,他们彼此忽视爱,拉远距离。而经历父亲与母亲生与死的惜别,重新建立了爱。这或许是伊丹十三的乐观,他不愿致人于死地,他相信爱,相信情感的纽带建立生命的价值吧。
《葬礼》影评(三):伊丹十三的【葬礼】
至今都很不理解涉世颇深且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的伊丹十三究竟为什么自杀,再熬过几年,就是平成电影的巅峰啊。
电影没什么情节,几乎就是葬礼的流程,但处处有桥段、时时有细节,不似【入殓师】那般刻意煽情。伊丹十三总是爱带入自己的现实,所以故事以死者女婿佗助的 画外音开始。开场的两个镜头很有深意,牛皮沙发的肌理到织着毛活儿睡着的外婆的特写长镜头,切林中小屋老妇的大全,故事徐徐展开。
一直抠门的外公冥冥中似有预知,这天特意买了鳗鱼和牛油果,大快朵颐后却突然心脏病发,爬下廊子,说着海和林子会让我好受一些···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男主女主正在拍一条有点搞笑的广告(大妻子和小丈夫);雨中,他们几乎是高高兴兴在大雨中奔向医院,路上还开着车隔窗给经纪人递三明治···对死者的离去,家人似乎并没有任何悲伤,闲谈中带出人物前史和人物关系,那不是好老公,也算不上好父亲,战后靠经营妓院维持生计,还总要试货·······想起老夫妻最后一次对话,老头子对未来的不靠谱描述,老太太的“随便吧”。
沟通棺木的价格、预测医院的费用、选择佛珠、推测和尚的出场费······各种看似琐碎的细节,充满了人情味儿,和尚做完祝祷,居然聊起瓷砖做的桌子,佗助要给和尚很多同款的法国瓷砖,和尚高兴地说“今天真是幸运啊”······而祝祷时,大家分明腿跪麻了······
忙忙叨叨的第二天,佗助夫妇看着录像带学习礼仪,二人的姿态不似家属倒更像无关痛痒的客人,可又那么认认真真地跟读;佗助的情妇还追到了小屋,一段林中云雨,对比剪辑,小屋外,妻子在自制秋千上缓慢摇摆,眼睛望着远方,破有深意。
小林薰蜜汁客串,饰演第三天的烧尸工,他还真擅长“烧”,非常职业地说着“小孩子用低温烧,温和一些······”
【葬礼】已见平成初期电影的雏形,年轻人都去城里了(四个外孙跟外公似乎都没什么感情,已经从传统日本家族变成小家庭),传统的礼仪与礼节都越来越陌生,一如小津安二郎在讲家庭,但情节感更淡,有点闲话日常之感;还有对死亡的态度·······
《葬礼》影评(四):导演说
本片导演伊丹十三是已故著名导演伊丹万作之子。伊丹十三自1960年加入大映公司以来,在多部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曾获得《电影旬报》最佳男配角奖。在当演员时他就酷爱写作,《丧礼》就是他自己编剧并担任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伊丹十三曾立志要拍一部“像电影”的电影,这便是不受任何约束的、没有理论化的、通俗的电影,可以说,《丧礼》是实现了他的诺言的一部具有伊丹十三独特风格的实验电影。
影片以佗助夫妇为主线,对现代日本社会中家庭、人与人的关系做了一个剖析,也对当今日本社会流于形式的各种礼仪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不难看出,作者认为在严肃的“丧礼”下面存在着一定的虚伪性。影片不存在丝毫的说教,只是将丧礼的过程从头至尾展现给观众,让人们从观察到的一个侧面去探讨整个人生。
佗助和千鹤子是整日都在摄影棚里拍戏的演员,他们对办丧事一无所知,但没经历过的事接踵而来,从办理死者住院费开始直到买棺木、请主持、守灵以及如何接待来吊唁的人等等,他们只能听别人的摆布,有时搞得哭笑不得或措手不及,甚至他们需要赶看《丧葬入门》录像带,还得努力背会死者亲属对来宾的答辞。忙于应付各种客套,使他们疲惫、厌倦,甚至忘却了悼念亲人的悲哀。
但是,在日本社会中,类似丧礼这样的各种礼仪,正是日本文化特征的体现。这些仪式本身也是日本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润滑剂。正像仪式中所规定的,每个人不得过分地按主观意志行动,他们只应在规定的“角色”中,遵照规则去处理事物和人际关系。外人不能理解的一切虚伪、客套、对礼仪的重视程度,也正是维护日本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作者是用喜剧方法表现了那些个人意志“过分”的人物的。比如,死者的哥哥雨宫正吉,作为长者,又从远处赶来参加丧礼,但他很少有悲哀,只有他那琐碎的言谈举止使人感到滑稽可笑。直到后来他不厌其烦地摆弄人们拍照和那冗长的致词,简直要人捧腹大笑了。再如,佗助之子次郎,当亲人们各自在棺材钉上敲几下时,他却用力地敲了起来,打破了当时沉静的气氛。所以,伊丹十三的喜剧是别有一番含义的,说明那种过分表现出个人意志的行动,在日本社会中会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
可以说,《丧礼》是一部“死者的主观电影”。虽说“丧礼”过程中死者已经不存在了,但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两个主观镜头,一个是当死者被安放在棺材中后,亲人们围成一圈从上面向棺内俯瞰的镜头,一个是尸体被推入焚化炉时亲人们向炉内窥望的镜头。作者的意图并不在于说明亲人们与死者告别时的悲伤和留恋,这可以从青木所摄下的纪录片中进一步证实。青木的摄影机录下了丧礼的过程,也录下了除此以外的镜头——傍晚时,人们登上房顶乘凉,怀孕的绫子边吃什么边笑着指向远处,其他几个女人也都在说说笑笑……此外,作者还安排了佗助旧日情人的出现以及他们在桔林中的行为等,都说明了人的虚伪一面。而伊丹十三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使用了含蓄、流畅而自然的手法,把平时不被人们关注的虚伪,通过死者的视线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了他要拍一部“像电影”的电影的愿望。
《葬礼》影评(五):一直觉得值得学习的片子
其实具体情节仍然是不记得了,但是记得当年看后非常爱,当时是借的别人的碟看,现在也还没下到这片。
从当年的读片笔记看,这片当时是对故事情节做了拉片的。
另外从当年的读片笔记看,这片应该用了一个设置,即使用一些使观众跳出主角视点去反思人物行为的手段,这些手段在当年的笔记中被提示为如下:
1、关于第一段“父亡过程”:从画面给出的信息量而言,此段完全多余。此段的信息在后面的对话中就已经补齐了,但却要以此段开头,我想有以下原因:虽然全片是丈夫的一人称叙事,但如果片子从‘片场工作’处开始,观众以开始的心理认同(或者说心理偏向,或移情的方向)就是丈夫的(扩大而言就是这些奔丧的人们)。然而导演把“父亡过程”设置为开头,尽管旁白仍然是丈夫的一人称叙事,但影像的冲击力使得观众能在故事的真正主角们出场之前就有一个心理偏向,更容易跳出主角的视点观察整个事件。
2、情节本身。eg.学葬礼知识;eg.偷情
3、非常手段的强调:eg. 黑白默片式的家庭录影;eg. 特写和尚念经时的脚……
4、取景和调度:eg. 景深悼念的雨宫正吉,前景嬉戏的孩子
eg. 景深来帮忙的邻居,前景还在独自一人思考棺材摆位方向的雨宫正吉
eg. 全景屋内欢饮的亲友,屋外商量逐客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