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我同行》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与我同行》影评精选

2020-02-18 22:3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我同行》影评精选

  《与我同行》是一部由莱奥·麦卡雷执导,平·克劳斯贝 / 巴里·菲茨杰拉德 / 弗兰克·麦休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音乐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我同行》精选点评:

  ●很有趣的电影,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可以制造冲突,一切都很平实但不沉闷,细节处理非常有趣,也颇能打动人。轰动一时的《修女也疯狂》就是根据本片拍摄而成的。

  ●很连贯流畅的讲述了整个故事,中间也穿插了很多故事,老神父的可爱和年轻神父的突破常规和善良都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精彩。1945年推出续集《圣玛莉钟声》。1992年,好莱坞以本片为蓝本重拍成《修女也疯狂》。凸显了其在影史的地位

  ●Going.My.Way.1944.DVDRip.XViD

  ●忧虑除非是浪漫的,否则是没有用的,不如做些别的事情。奥斯卡的老片,和歌舞结合的都比较紧密。世界日新月异,能够积累点自己不变的信念,也算是有福气。

  ●多好的主旋律!設定那麼迂腐,但細節取捨的思考不落俗套,很多小驚喜,老神父好可愛。

  ●卡洛真是个尤物

  ●早期奥斯卡中很难得敢于把视角投放到宗教上,其实还是借着宗教的外壳来讲了一个温暖的故事,老神父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那个老神父太可爱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Going my way, 与其翻译成“与我同行”,还是更喜欢“走自己的路”,后者也更呼应着全片的主题:长江后浪推前浪。当僵化古板的体制教条遇上创新活力的新事物,当保守派遇上改革派,本片给出了理想化的蓝图与答案,即使是看似最一成不变的宗教信仰,其实是顺时代顺社会体制而改变的最明显的例证,因为宗教的本质还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就有宗教,而教会是聚集人的场所,只有顺应时代,顺应人心,才能拥有虔诚的信徒,既然本质不变,既然初心不改,那么方法的不同则无伤大雅,自然会殊途同归。离家闯荡不事家务的少女,抛弃子承父业热血从军的青年,用歌声感化布道爱打高尔夫球的牧师,时代变了,人们的服装样式变了,可是人性并没有变,追求真善美,对爱情亲情友情的希冀渴望,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这才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

  ●意外的好看哎,除了突然着大火这个设置(《放牛班的春天》一定有借鉴本片吧)

  《与我同行》影评(一):温和的人类

  男主角是一个神父,一个温和的人类,人的生活中会发生坏的事情,无可奈何的事情,然而,他不忧愁,也不烦恼,他努力地做事,得闲就给自己找找乐子,唱唱歌、打打高尔夫。他活得很人类,没有激烈的情绪充满他的胸膛,没有布道者激进的表情和手势让人想要退避三舍。他的脸,很温暖,他的表情,很愉悦,他的心地,很善良。他整个人,让人觉得舒服,想要靠近。这样的人,我愿意听听他的信仰。

  《与我同行》影评(二):不配拿奖

  故事也太普通了,如果这样的剧情也能拿奥斯卡奖,我的个人经历小金人根本随便拿拿的。电影没什么高潮,教育意义不够深刻,爱情也不够轰轰烈烈,感情戏不够发人深省,歌唱戏较多,估计拿奖就是冲这些歌去的,难道上世纪奥斯卡的品味等同于现在的印度片?最可笑的是18岁的女孩离家出走竟到处有人帮忙,感情在这美国片里比天朝新闻联播还幸福啊,还是因为女孩两腿之间让这些男人都忘乎所以呢!

  《与我同行》影评(三):思想的碰撞

  与我同行 Going My Way (1944)—第1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故事类似《放牛班的春天》,也有人说是《修女也疯狂》的前身,不过还没有看过这部。影片以真善美为主旋律,成功表达教会创新的主题。三个神父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产生了很多的喜剧趣味。很温馨的治愈系片子,但确实有些平淡。

  《与我同行》影评(四):与我同行

  轰动一时的《修女也疯狂》就是根据本片拍摄而成的。其实本片当年亦大受欢迎,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项金像奖。歌影双栖巨星宾.克罗斯拜扮演年轻的神父,奉命去接管一个经济状况不佳的教区。他利用自己的作曲才华,又以随和的作风训练街头的孩子成为唱诗班,巡回表演筹款,终于解决了教堂重建的基金问题。导演利奥.麦凯里首先利用老神父和年轻神父的性格对比来制造喜剧趣味,接着把圣诗用流行曲方式演唱,打破宗教电影的严肃面貌,也成功地表达了“教会创新"的主题。

  《与我同行》影评(五):适时的氛围

  青年神父很迷人,老神父很可爱……但我想谈的不是这些,而是电影的氛围。

  柔和,幽默,内敛,这就是影片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全片的节奏张弛有度,没有跳切,正反打亦同于叠化一般,更多运用了open up/close out 或者draw,连Dolly也很慢。联系到内中剧情,宣慰劝服皆融于侃侃而谈和弹琴歌唱之中。就是说一切矛盾都被软化、消化了。

  应该说,这样一种氛围的营造使得影片更加契合时代(1944年),同时亦不枯燥,虽说离引人入胜还差些,但不会让人瞌睡连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