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女》的影评大全
《凡夫俗女》是一部由刘易斯·吉尔伯特执导,迈克尔·凯恩 / 朱丽·沃特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凡夫俗女》精选点评:
●总体来说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喜剧片,剧本挺出色也不俗套,男女主角的表演也是相当不错,就是音乐一般般了
●音乐渲染做的很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知识到底能否改变命运呢?青年的迷茫与对文艺的追求很真实。
●ʕ•̫͡•ʕ*̫͡*ʕ•͓͡•ʔ-̫͡-ʕ•̫͡•ʔ*̫͡*ʔ-̫͡-ʔ,打卡。
●理想与现实, 以及豆瓣这个分数绝对是虚高了
●蓝光修复 沉浸在文学中的剧情真美好 讨论布莱克契诃夫 读诗看剧 剖析的两段婚姻是如此真实 丽塔率性天真 她的生育与求知观现在依然先进 弗兰克有才嗜酒 对于真心爱好文学又言之有物的丽塔悉心教导 配乐从轻松俏皮转为舒缓隽永 一如这段跨越年龄差距的友谊 “学习是为了唱另一首歌” 四星半
●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影片结尾Rita淡然地离开,今后无论身在何方,相信她已经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再迷茫。。。P.S.英国口音太复杂,从Edcating Rita到Billy Elliot再到Brookyln,Julie Walters对于口音的掌握太棒了,也反映出她过硬的台词功力和表演实力。至于凯恩爷爷,还能说啥,依旧赞!
●4.5。《教育麗塔》。春風不一定能化雨,從自卑到自信還是要有自我覺醒的能力(起碼能辨何謂better song);最美好的醍醐灌頂是雙向的。(可惜配樂和服裝有80年代俗氣感。)(米高肯恩說:演員愛偷人。http://goo.gl/Gni3Zn)
●本片获第5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女主角和改编剧本提名。到底知识能否改变命运,男女主角都很迷茫。突然发现中西方的风潮还是很一致的呵,记得那个年代的中国,也是人人研究文学,各个追逐艺术。到后来这股文学热也慢慢降温。
●英国式的幽默与伤感。
●音乐好
《凡夫俗女》影评(一):a better song
在受教育的道路上,我们确实很容易迷失自己。因为眼界打开了,有可能会一下子蹿到天上,而再也回不来。那是悲哀的,像许多的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比如《立春》。
我曾经在这个问题上面计较过自己。我是学艺术的,会很容易就成为Rita 室友的那种情况。当我在阅读,在听,在看的时候,世界是美好的,飘着花朵的。可是当这一切停止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是。那种落寞,不比宿醉之后的清醒来得更加空虚。
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她很清晰滴向你传达了一个信息。那些美好事物的教育,是为了让你更加丰满自己,而不是就此否定了过去的自己,装作是另外一个人。眼界的开阔,是为了看到这世界上更多更加美好的事物,而不是为了成为装逼能手。
这是区别,教育带给一个人的区别。
《凡夫俗女》影评(二):去唱一首better song ,一首属于自己的better song
早就听闻《教育丽塔》这部电影,只是一直苦于没有中文字幕,电影放在电脑里一直没有看过,最近无意中得到了内嵌中字版的资源,才把这部电影给补上。看过电影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是那句better song 和now I have more chances。对于丽塔而言之前是一位整天被家人催促着要生一个孩子的普通家庭主妇,现在通过导师的引导和帮助成功的通过了考试,并迈向人生的新起点,她或许会上大学,继续深造。只是此时的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是为自己而去生活。丽塔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一位好导师,是他一点一滴激发了丽塔对于诗歌的喜爱。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丽塔渴望读更多的书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有多少学问,能够获得多高的学历而是去做自己更加喜爱做的事,并愿意为此而奋斗,去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去唱一首属于自己的better song。很是佩服当时的英国人能够拍摄出这部寓意深刻的电影,这不仅仅是针对于女性独立思想的崛起更是对于任何一个心中拥有梦想,渴望充实自己改变自己的人。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唱出比现在所生活的更好的一首歌。希望每一个人能够有比现在更多的选择机会。
《凡夫俗女》影评(三):Better song or different song?
1984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演,美国金球奖最佳男女主角。改编自同名舞台剧。
很佩服这个女主演,我一直认为,好的女喜剧演员(不是靠出丑的那种)是演员中的演员,也最难得。
都说这是另类版的“窈窕淑女”,我看这部片子比“窈窕淑女”要深刻的多。虽然同样是讲教育讲麻雀变凤凰,但是这部戏显然超越了窈窕淑女的层次,开始认真探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的问题,Rita因为不甘心每个周末跟家人坐在同一间pub里齐齐的唱一只同样的歌而进入大学的夜间部学习文学,她要唱一只better song。
Rita在接受醉鬼教授的教导后,最终在保留自我保留天性的前提下提升了自己,她口音未变,性格不变,知识丰富的同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读书思考是为找到滋润灵魂的养料,构建强大丰富的自己,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吹牛炫耀,为了进入某个阶层。
Rita在读书学习的第二个年头,还在跟她的导师说:“我要变成淑女的样子,我要学会优雅的谈吐。”她的导师说:“那一钱不值,你不过会变成一只different song,而不是一只better song。”
《凡夫俗女》影评(四):看完这部电影想要说的
这部电影,我是在CHC家庭影院看到的,没看到开头,是从瑞塔跟弗兰克说让他当她的老师,后来又说自己走错路,然后弗兰克笑了的那段。看到这里,我就觉得这会是一部好电影,而且会是一部我喜欢的好电影。
而且,看到这里,我就想到豆瓣上搜搜影评,这是我的习惯。结果搜不到!没有《函授生》,我想也许是有其他的名字吧,google一下,果然发现了。我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这部电影。为什么?我想也许首先是喜剧的风格吧,我不喜欢那种苦大仇深的,或者黑暗的,比如《黑暗中的舞者》,看过的人都说好,可是我看过评价,这是一部让人很压抑的电影,我就不想看了。而看这部电影,是一种喜悦的心情。还有,边看边想偷偷笑,觉得自己偶然间得到了这样一部好电影,想马上告诉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而这种感觉很少有,一是“偶然”这种情况很少有,很少有只看到一个片段,不知道电影名字,不认识演员,什么都不知道,就是那一个片段吸引了你,然后你看下去,一直到结尾,你都很喜欢,庆幸自己得到了一部好电影。这种情况很少有,因为我觉得这种情况很少有,因为在网络发达的现在,一个人很难完全不知道的一部电影的情况下,去看一部电影,因为你有可能有朋友介绍过,或者在网上看过几篇影评,而这种情况,我觉得“偶然”只能发生在电视上正在播,你换台的时候,或者朋友正在看,你扫了一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我平常看到新电影,不是指新出来的电影,而是新知道的电影,大多是在豆瓣上看影评知道的,或者看看豆列,从中会得到好电影,但是有很多电影看了评论,就不想看了,比如上面提到《黑暗中的舞者》,或者看了好多影评后,即使是好电影,自己在看的时候,兴趣也就少了很多。我很喜欢在什么都不知道的的情况下看一部电影,而且还喜欢它,这种情况,在我的记忆中,除了这部电影,还有就是《闻香识女人》,虽然我知道很多人都看过,但是我看的时候,还是对电影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艾尔帕西诺是谁?!但是我就看下去了,喜欢上了这部电影。
好像跑题了。当我看到瑞塔吧弗兰克叫到屋外,就是要告诉他,自己看完麦克白时的激动心情时,我自己也激动了,自己就是看到这部电影,迫不及待的想找个人倾诉。
这部电影的结尾没看到,因为当时还在看另外一部电视剧。感觉每个都看点,好像看的更多……惭愧。那部电视剧是《机灵小不懂》,不要笑我,现在想一下,这两部剧集里,都有一个不太符合世俗,不按常理的“好老师”。而我就喜欢这样的老师。开始说的那个片段,我一看到弗兰克,我就感觉他是一个有魅力的男人,尤其是笑的时候。
好了,我知道这不是一篇影评,而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迫切想告诉大家的话。
《凡夫俗女》影评(五):你唱谁的歌
不知为何这个片我看完心头很压抑。开放式的结尾虽然不悲但也绝对不喜,影片中的问题到最后没有一个得到解答,我甚至不觉得这是个励志片了。据说这部电影是舞台剧改编的,我觉得英国的观众很厉害,这样慢节奏的人文主义主题,别说是舞台剧,就算是电影,在中国也肯定是没啥销路的。
影片开始看来是个典型的自我奋斗故事。历经了求知的困苦与美妙,看遍了家庭的疏远和无奈,大学教授的办公室里答过题,大学生夏令营里学过诗,酒吧中擦过桌子记过菜谱,发廊中给人理过发烫过卷,rita的人生似乎总是徘徊在“我不在这里,但我也不属于那里”的尴尬中。后来rita有了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室友,两人论诗看剧谈艺术,rita觉得这就是她要的生活。可突然一天室友在住所自杀,这个室友懂诗歌爱文学简直是活在艺术中,在rita看来她已经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她的自杀让rita不解。但室友却痛哭地告诉rita,“除了这些我什么也没有”。rita很迷茫吧,到底人需要什么而又该到哪里去呢,到底自己这般艰辛的努力是不是也会回到与室友一样的结局?本来为之奋斗的一切突然镜花水月也就罢了,大不了重新来过,但如果走到面前才发现南辕北辙又当如何自处呢?
以前的种种决绝不过是为了心中一个想要唱首“better song”的梦,当教授告诉她,如果不坚持自我,不过是唱首与你之前不同的“different song”时,怎不让人心有戚戚。教授是救人者,可救人者尚不能自救,他的痛苦就是学院教育同一化和与现实脱离问题的缩影,他自觉身陷徒有华丽辞藻但毫无实际意义的后现代的文学潮流中,却无法自拔。在强大的社会文学氛围中,他的声音微乎其微,他痛恨那些晦涩的隐喻和只追求字母游戏的空洞表达,但却要每天给学生传授这些技能,让他们逐渐懂的如何用只有所谓文化人才有的视角去理解讨论那些虚无的诗歌,让他们形成小众的似乎更加懂得艺术,却从根本上脱离了实际的群体。他左右掣肘,前后为难,他用酗酒逃避,他将自身的困惑移情到rita,教她诗歌文学,又教她保持本我,希望rita可以替自己开辟出一条新路。临近结尾处他给rita读自己的诗歌,rita看懂了那些隐喻和文字排列的玄机,对他的诗大加称赞,他却悲愤交加:rita终于还是没有变成一首“better song”。但他不知道的是,或许对于rita,能掌握这些无用的技巧已经是实现了梦想一半。她可能也有察觉,但却不为了将要到来的苦痛先皱眉头,更不会为了这个而为难自己。就像她当年能为了求学而离开家庭和原有生活一样,她身上还带着市井的执着和大无畏的勇气。
教授登机前坚持看她拆开了成绩单:她通过了。她或许会去上大学继续,或许不会。rita要走向哪里?影片没有给出答案。结尾处她离开机场,依然那么轻快而坚定的步伐,也许走到哪里都可以。毕竟人各不同,better song也必然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