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负人间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1000字

2020-02-21 23: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1000字

  《不负人间好》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2018-10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负人间好》精选点评

  ●不管境遇如何,宠辱不惊安然生活日子总会向前走,岁月需要我们回头!

  ●于红尘烟火中,感受生活的美,雍容恬静淡然潇洒处之,这大约才是佛系的生活

  ●丰子恺先生文字,让人相见恨晚。因为读过才懂得只属于丰老的与众不同我喜欢这样细腻的文字,我期待自己能够全部记住,为啥我没有过目不忘本领呢。哎。

  ●家常散记家居生活画记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炎炎夏日浮躁人生灌溉心田

  ●人间烟火气给人希望。汪曾祺,却真真喜欢丰子恺先生的文章形容寄宿生活完全说到心坎里了:只有在年假和暑假的二三个月内得在做人,其余大部分日月是做猴子时间了!

  ●1/2019.1.5-1.8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篇散文集真是富有生活情趣,文字读起来就喜人内容也是极其接地气。讲宿舍生活、学生考试青年人想法,都入木三分,十分有共鸣。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丰老先生对生活的喜爱,以及一颗赤子之心

  ●如果每幅画配上简体中文标题就好了。

  ●看似随意的文字 其中却蕴含着许多道理 比如及时行乐 比如今日事今日毕 有时候我们制订了计划 却不知总是会有事情计划 不如 拿那制定计划的时间去做些事 以后回顾时 好似得了一笔意外的收获不快活 ...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一):岁月无需回头

  如果说《一辈子率真》讲的是丰子恺先生的童真童趣,那么本书《不负人间好》便是丰子恺先生冷眼社会。本书收录的其31篇经典散文大都写在战前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让丰子恺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挣扎,但开门关门这个过程中,他的文字固然多了些伤怀,却也更显隽永疏狂。在家国情怀之下嬉戏人间,在生活细微之恋红尘。

  本书里的篇章,丰子恺先生开始打开门去看人间,看悲喜,观起落。而纷乱俗世并没有让先生的文字走向哀伤,反而是在那快乐悲伤之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谛,知晓了活着意义,看透了这红尘迷雾

  《实行的悲哀》一篇中丰子恺发现人的幸福很多时候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即应该快乐的时候并不快乐,诸如学生周六要比周日快乐;毕业之乐不在毕业之时;婚后反而可能恋爱坟墓富贵亦如此,欲富欲贵而努力钻营的时候恰恰是其兴味最浓之时,既富贵之后,反而会懊丧,觉不如贫贱快乐,世间的苦根本便在于此,故其感叹

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

  《生机》一篇是从水仙花的三次灾难,旱灾、水灾、冻灾引到了人间事,世事无常,起起落落再也正常不过,最难得便是不管境遇如何,宠辱不惊安然生活,日子总会向前走,岁月不需要我们回头: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事如此,家庭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缘》一篇讲述弘一法师云游中途来丰子恺家中小住并与之畅谈的生活,感叹缘之一字的微妙;《春》一篇说文学上的春让人迷醉,充满铿锵与可爱,仿佛有无限活力,但笔锋一转却谈起春在生活里并不好过,万物的两面性展露无遗;《秋》一篇中丰子恺先生感受接近死亡的体验,三十年倏忽而过后,开始知晓生的甘苦悲欢,但末尾乌云之下依旧有闪电开天!

  《不负人间好》收录的文章都这样接地气,丰子恺先生仿佛一下子长大,从童趣质朴到了浮华社会,开始回忆当年的人和事,开始感怀事物,但先生总是在最后于哀伤之中找到坚持的意义,在俗事缠身之后抬起头写出生活的哲理。把沉重的生活淡然开来,看呐,这人间依旧大美,开门大笑去,莫辜负了这大好人间!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二):预想往往比实行快乐

  丰了恺先生认为别的事可以有专家,而诗不能有专家。丰先生的文风正如其论专家中所道:,他不爱用古典,不踏袭传统,不咬文嚼字,不卖弄玄虚;不扭扭捏捏,不装腔做势,更不 出神见鬼。读先生的文字,直感觉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可爱之余,回味悠长,生活中平常二、三事,道出了智慧与深意。

  丰先生在《实行的悲哀》中道出了真谛:预想往往比实行快乐!学生、职场人士未放假时的企盼、策划、放松的快乐优于放假的快乐,而快开学、上班时的焦虑直接摧毁了假期的尾声,大有”乐尽哀来“之势。

  毕业的快乐常在未毕业之时,升职的快乐亦在谋断进步之时,行实干之际。未时,你是高级的学生、同业中的佼佼者,在先生面前你已出山,在领导面前你是骨干,是他识人之高见的化身,也许是那个曾经的”他自己“。在学生中你是长,在同事中你被羡慕、妒嫉、逢迎的对象,而一旦毕业、他爱看,有的升学未遂、就职无着。有的面对新环境、新角度你无所适从,曾经睿智的你,发现自己的眼光忽而变得狭隘,全局的站位、布局受到制约,滋生出了种种困难和苦痛。领导会举着放大镜考察你,判断自己的眼光;下属会制度你,认为你一旦升职,不再是那个实干家、乐天派,那个睡在上铺的兄弟。你会白肚皮,会和领导一起算计、收拾他们,你是”叛徒“。

  所以预想往往比实行更快乐!

  丰先生在《送考》一文中,以旁观、智者的眼光看多少小儿女为考试、前程忽略了途经的风景,考不取怅然若失;考取了,仿佛后望无穷,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

  只有走过考试路,步入社会中,才知其专注仅是沧海一粟,需要历练的还有许多许多……

  而子恺先生在《比较》中再次品味人生,以不负人间好的态,让我们快乐地、充盈当下的生活下去!

  丰子恺先生由隔绝生活的山间搬至小镇、较大城市、上海、日本东京,每每初到时满足,但不久后必感到其他的不满,因为科学的企图,艺术的理想,文明的要求,人生的欲望在世间绝没有完全实现的地方。“谁谓茶苦”在“比较”之下“其甘如荠”。反过来说,“谁谓荠甘?”在比较之下“其苦如茶”。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正如李笠翁先生所说,想至退步,乐境自生。在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三):所有得到与得不到

  说实话,我之前没怎么看过丰子恺的文字。更不知道他写了这么多文字。

  手头几本合集,抽出来一读,大吃一惊,写得这么好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文字背后的是思想也是这么的有趣特别。不单是我这么想,发在读书群里,有陌生人来问我,到底是谁的书,写的这么棒?

  这是一个今年诞辰120周年的大家。一直以来,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因为他的画特别有名,总是见诸于媒体之上,而画得又是别具一格——既有水墨画的风韵,也有漫画的童趣,寥寥几笔,勾勒出生动的画面。所以总以为他是漫画家。后来发现,原来他不仅是漫画家,还是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和翻译家(此处应有扶额表情)。

  说起来,他描写的没有绮丽波澜的大事,都是平常小事,但是角度不同,兼文笔有意思,读起来往往有独特的感触。

  说起上学,总归是周六最开心,周日已经不开心了。上学的时候最开心,毕业了就烦恼多多。因为都是没得到、没发生的最愉快,所有得到的、要面对的,都是复杂困扰。

进一步看,爱的欢乐也是如此。男子欲娶未娶,女子欲嫁未嫁的时候,其所感受的欢喜最为纯粹而十全。到了实行娶嫁之后,前此之乐往往消减,有时反而来了不幸。西人言结婚是恋爱的坟墓,恐怕这就是实行的悲哀所使然吧?富贵之乐也是如此。欲富而刻苦积金,欲贵而努力钻营的时候,是其人生活兴味最浓的时期。到了既富既贵之后,若其人的人性未曾完全丧失,有时会感懊丧,觉得富贵不如贫贱乐了

  未曾嫁娶的我,未曾富贵的我,看到这番话真是心有戚戚焉。已婚的生活当真如此幸福感大减?而有钱人真的觉得没那么快乐么?我不信,我不信~

  即便如此,关于所有得到与得不到的感触,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吧。欲望像是跷跷板,从一头到另一头,很难平衡。

  在另一篇里,他提到欲望的另一种形式。在农村生活,他总觉得各种不方便,村里想要什么都没有,于是想必,到镇上生活很不同。到了镇上,的确之前想要的都有了,但是又发觉生活有诸多不便,很多东西,只有“大城市”才有,于是他想到,要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应该就没什么烦恼了吧。后来他果真去了上海,物质精神生活极大扩展,但是想买一些西洋产品,店员又总说没有,让他苦恼。去了国外,想必不一样?(和我们很多人想的差不多)后来他去了日本,的确又多了一些选择,但是西洋的东西,日本也总归还是缺乏(在那个年代)。

  换句话说,就算是已经大城市了,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了,一个地方也总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可能。这恰恰印证我这几年出国留学再去异地工作的感受——没有一个地方是完美的地方,或者满足所有需求——不同人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且无止境。无论是东京还是上海,纽约还是伦敦,总有吸引你的地方,或者让人讨厌的地方。而人不断升级的欲望,可以说是促进奋斗的动力,也可以说是阻碍幸福感提升的拦路石。在高级餐厅吃着100多块的下午茶,一定比青春期和小伙伴们一起喝奶茶聊天更幸福么?很难说。

  所以讲,很多很朴实的道理,并不是我们今天才懂,先人早就悟出来,写在文字里,画在画里。在那简单的线条里,和朴素的文字里,引发我很多思考。与君共勉。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四):人间烟火中,寻超脱世外之美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开始羡慕民国的文人,我想大多数时候,我们羡慕的是他们的风采:身处乱世,家国飘零,生活不定,但依然能够潇洒的活出自我。不论是横眉冷对的鲁迅,痴情多才的徐志摩还是狂放真性情的钱钟书,他们活出了当下文人所没有的那种姿态,那种“真我、自我”的独特风度才是令人艳羡的。

  在众多的大师里丰子恺先生无疑是独特的。他师从弘一法师,满身佛性,却又在红尘生活;他悲悯善感,却不失旷达潇洒。

  很早之前,我对于丰子恺的印象一直是“儿童漫画家”以及“佛缘”。这种流于表面的印象在这套为了先生120年诞辰而发售的系列丛书中转变了。

  这本《不负人间好》里,收录了丰子恺的31篇经典散文,包括《生机》、《无常之恸》,《实行的悲哀》等等,同时还辅以先生的众多漫画作品。让我们于文字间体味先生的过往,于漫画中感悟情怀

  人生有起有落,最难得的是,不管境遇如何,无宠不惊过生活。丰子恺的一生正是这种写照。不论是童年时父母兄长姐妹俱在的快乐生活,还是日寇侵华中的逃难漂泊,亦或是养育儿女的家庭琐事中,先生总能从容以待,既认真享受安宁与快乐,也能从苦难中寻找生活的美好。

  丰子恺的“童趣”是他面对孩童时的真,也是他能体会孩童时候的乐。他回忆的净是童年的乐,是邻家小哥哥带自己钓鱼的快乐,是五哥哥多姿多彩富有趣味的玩意和游戏。而当他成为父亲时,却也一样忧愁子女的学业,想着“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叫他们吃这种脾气,真是残酷。” 而难得的先生的随性佛缘。他在《佛无灵》一篇文里说到:

真是信佛,应该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一……爱物并非爱惜物的本身,乃是爱人的一种基本练习。不然,就是“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齐宣王。上述这些人,对物则憧憧爱惜,对人间痛痒无关,已经是循流源,以小失大,本末颠倒的了。再加之于自己唯利是图,这真是世间一等愚痴的人,人不应该成为佛徒,应该称之为“反佛徒”。

  而我们多少人所追求的佛系不过是自我逃避,亦或者是宽以律己而严以待人。如同前几天的热闹新闻那个不栓狗绳反而暴打一位妈妈的男子,他倒是爱物了,反而把人的性命给忘记了,这是不是先生说的“本末颠倒”了呢?

  除了童趣与佛缘,读先生的散文更是感觉心静与淡然,与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雍容恬静。红尘再热闹,也有心静孤寂的时候。生活再苦恼,也有祥和平乐的地方。经过的事再多,遇到的人再多,总有一些温暖难以忘记,是逃避日寇时候的一饭之恩,也是老友灵前热诚地拜伏祈愿。

  于我自己而言,很久未曾认真的阅读一本散文了。日常手机刷的是各种短平快的文章一时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了解更多的资讯,好像少看几分钟的新闻就与这个世界脱轨了;倘若时间充足一点,那可能拿起一本工具书,类似于《学会这三个技巧,让你下班后月入过万》的书籍。

  我们的身体走得太急、太快,似乎忘了时时审视内心的想法了。似乎生活太累了,世俗太俗了,而理想纯真要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里寻找,而我们把梦想寄托在了世外桃源里。但现实是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红尘中生活,那何不在琐碎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在苦恼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感悟幸福呢。

  真正的超脱,不是抛弃想现实的生活追寻世外,而是在红尘的烟火中,感悟生活的美。

  那些美可能不在深山彩云之上,而在早晨热腾腾的包子里,在陌生路人的笑脸上,在与家人的每一餐每一饭里,在与朋友的每一次开怀大笑里,在烟火生活中的每一个单调而重复的日子里。

  生活的真也好,趣也罢,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心里。苦难和美好,快乐和悲伤,庸俗与高尚,都是活着的常态,努力对自己、对爱人好一些,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 人生说长不短,红尘间走一遭不容易,何不让自己更快乐一点? 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人间毕竟还是挺值得认真一点的。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五):片片落英,含蓄人间情味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丰子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有很多优秀而传奇的艺术家。他们在写作,绘画、书法、教育、翻译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在这些艺术家当中最出名的有老舍、朱自清、朱光潜、弘一法师等人,但这之中最具传奇的当属丰子恺。 丰子恺与其他艺术家不同在于他在绘画上的造诣高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的子恺漫画自传扬开来至今依旧被人们热爱。 丰子恺一生热爱绘画,其绘画尤以漫画为主,他的漫画风格自成一体,兼具西方画法与东方神韵,一枝素笔绘苍生,童心童趣还本真。 丰子恺的绘画不同于国内外很多名家的画法,他的画简单而富有韵味。他的绘画与书法作品与那些假、大、空的相比,他更注重的是小巧精秀,在创作中抒写真情、真趣。 正是这些对童趣和本真的追求与热爱,让丰子恺的漫画与散文等作品始终保持初心,及至老年依然不变。 丰子恺的艺术生涯是在童真与佛心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一生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始终受艺术的本真思想与佛教的护生观念而影响,这一点在他的散文中尤为明显。 在丰子恺漫画的影响下,他的散文似乎被人们忽视,然而真正能看懂他散文的人定会发现她在散文上的成就与造诣是超过他的漫画的。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绘画固然可以体现,但受界限,因此文字是抒发感情,表达情感的最佳工具。 从小丰子恺的文学功底很好,他的国学功底深厚,但他成年后对绘画的热爱超过文字,因此丰子恺的散文并未被人们推崇。后世当人们重新去翻看他的散文时才发现,他的散文集甚至在艺术思想的表达上超过绘画。 丰子恺擅长散文,卓有成就。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他写下了大量的随笔,出版过《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缘缘堂再笔》等多本散文集,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格。 丰子恺的的散文集大多都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日常接触的人事。在写作风格上他的行笔朴素自然,朴实无华,语言平淡但蕴含哲理,文中大多都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

  在丰子恺诞辰120周年之时,他的散文再度被出版社重印,即使他已经逝去,即使他所所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相距较远,但艺术的生命却越发鲜活。这本新出版的《不负人间好》的散文集,带给了我们最初的感动,让我们重温丰子恺的生平趣事,在他的作品中找寻生命的本真,回归初心,找寻那丢失已久的童心。 他的散文在当时那个年代不被追捧,但在现代社会这种天然而又童真的文章,却以一种特有的情调打动了无数读者,正如郁达夫所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 这本全新出版的《不负人间好》,收集了丰子恺散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散文,其中特别收录有《生机》《实行的悲哀》等优秀散文,回忆往事生平,形色各人,感怀细微事物,洞察人事。 丰子恺一生主张“艺术的人生化,生活的艺术化。”因此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确一生都在践行这一主张,他喜欢在生活中找寻艺术的美感,把这种独特的美感在用艺术表达出来。 在这本书的《生机》一文中,丰子恺用质朴的语言,将花朵的绽放,生存的信念,用艺术的手法以小见大的展示出来。他传达给人们,只要信念不倒,风雨再大,又有何妨。他坚信总有一天花朵能够绽放芬芳,总有一种信念将会永存。随后,他笔锋一转,尤花朵上升到民族与国家,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高度的文学内涵。 丰子恺是热爱祖国的,他的一生用他的画和文字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革命的支持。他希望世界和平,人间有爱。在护生的世界里,他一直坚持,且在文革那么艰难的岁月里,用尽后半生创作了《护生画集》。这种对艺术和生命的热爱与保护就如他曾在文中写的:“原来一切众生,本身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

  他这种大慈大悲对宇宙众生,万千生灵不分种族的关爱是对生命的一种尊敬,对生灵的热爱和一种高度的博爱情怀。也正是他这种心态和对生命的热爱,对人世间美好的追求,才能让他的文字熠熠生辉,如珍珠般越发透亮。 他的散文的真正的价值是在平凡中感知细微的情感,在佛心中埋下护生与爱的种子,他的一生用艺术创造生机,用佛心滋养灵魂。他的散文与绘画是在“宗教”与“艺术”的圆融之中不断的糅合直至完美结合。在思想境界的高度中,他在出世与入世,无常与有常中不断的痛苦寻求初心。 都说入世容易出世难,无常时有,有常难寻,但恰恰是常见的反而最难表达,不常有的反而难寻。真正的作家有很多,能把人生写透的不在少数,然而真的能以小见大,从小我升华到大我,博爱众生的唯有丰子恺。 昔年之后,当我们重新去翻阅丰子恺的文章与艺术作品时不难发现,丰子恺的真正魅力不在于他的画多么有意境,他的散文多么的有深度和内涵,他的人是多么有才华,他真正用他的艺术生涯勾勒与抒写出的是他的精神,一种博爱的,童真的,经久不衰的精神。 这是一种超前的,永不褪色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他的作品焕发无限生机,可以经历时间的打磨而不褪色,经历岁月的洗礼而不过时,这是一种爱心,一颗萌芽的种子,种下的是众生的希望,就如他写的“每一朵花都有它绽放的瞬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