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摘抄

2020-02-23 23: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摘抄

  《透过地理历史》是一本由李不著作出版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透过地理看历史》精选点评

  ●终于有这类书了。平时看历史,特别是以前看三国演义时候,最困扰问题就是地点和我记忆中的地图对不上,其他那些历史书的地图,仿佛都是画给专业人士看的,我不具备这样的形意识形态,还是这种书,更适合普罗大众,给作者点赞!这本书太逗了,半夜不禁笑出了声。。

  ●从微博上看到的推荐完整看了一遍,觉得曾经学过的那些片段都通过地理串联了起来,很喜欢这本书要是能早点读到就好啦!

  ●特别好的一本书。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在播客上听完的,把各地理单元的历史线性地串了一遍。

  ●太棒了,超多超多彩图。早就希望有这样的一本历史书。

  ●内容点儿零散散的感觉,作者对地理的解读不是特别深入,只是浅谈,对于历史的分析有一定的亮点,只是按照地理方位来写的,对于地理历史吃不透的人有点看不懂。 最出彩的部分就是彩色地形图,非常完美,有些地方标注偏差,不过在2019年底能够出版这本书已经很不容易了,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失了青藏高原地形图,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多出几本!!!

  ●历史变幻,地形未变,井字分布:河套、山西、河北;关中、中原、山东;巴蜀、荆州、江南

  ●基本把现在的中国怎么来的讲了一遍,很有收货,确定是到处是局部图,如果多一点整体的图就好了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一):中华九州坐井中

  自己兴趣题材看起来就是快,容易理解脑袋迅速的想知道作者李不白想要表达东西补充了我的历史知识。总感觉在读春秋国史,围绕中原绕了祖国一大圈,也跟祖国边疆大地纳入中华文明体系稍晚有关核心思想:一个“井字”;核理念,将中华地理分为若干板块,或者大的单元,最后看联系着实历史进程。 基本盘就是这样,按今统筹,华夏文明起源中原、关中、山西这三个地方。随着后期农耕拓宽,逐步华北、荆州、山东、巴蜀、江南、河套等,最后汉朝西域、元朝西藏、清朝台湾等等,终现如今版图,唯有外蒙独立是中国地缘政治的软背,然北京首都建立,确实应该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二):小有问题,但是大有乐趣

  终于有这类书了。平时看历史,特别是以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地点和我记忆中的地图对不上,其他那些历史书的地图,仿佛都是画给专业人士看的,我不具备这样的意识形态,还是这种书,更适合普罗大众,给作者点赞!这本书太逗了,半夜不禁笑出了声。。

  书中的一些疑惑:

  1,“可怜无定河边骨”,书中写成了“可怜无定河边谷”,另外,这里的无定河应该是陕西的无定河吧,并不是山西的桑干河,因为这首诗叫《陇西行》。

  2,todo,我还没看完。

  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书,所以,读者请先明确定位,再来阅读。另外,我一直认为:历史一旦形成,就只剩下线索,不存在真相。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三):武关道

  错将拉里何发的一组俯瞰照片当成表里山河,恰好翻到两张图印证了老兄所言不差,其乃为武关道去往关中一脉。

  现代建设的清晰路网没有掩盖“一山未尽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的艰险难行。六百里商山路在晚唐之后经过大修增加了多条碥道,但是其主道西北到东南的走向自商末周初未曾变化。照片中光线来源可知时间,远处平原可知南阳盆地位置,结合主路走向,与武关道特征十分契合。

  穿越秦岭的道路一图最早见到是在马亲王多年前纽约的那次三国地理演讲。他把中原大地划成个棋盘格用来直观讲解诸葛亮六出祁山路线。这招后来他在晓松节目上重施,后一次是讲长安十二时辰故事里的长安地形。说到六出祁山为何没有采用魏延主意杀出距离最短的子午道,马亲王对比了个中利害直言太过激进。中央台最新纪录片《楚汉》分析暗渡陈仓战略部署时佐证了这一观点。诸葛亮二出走陈仓都没打得过魏军更别说冲重兵把守的子午道。要知道替项羽把守关中的是秦国三降将,霸王攻齐无法抽身,而曹魏放那的尽是举国精英。

  本书作者搞出一个简洁版核心区域关系井字格,好记到不行。

  河套 山西 河北

  关中 中原 山东

  巴蜀 荆州 江南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四):地缘到底还是人的博弈

  兔速刷完。史观支离。同《神州》评价,中国历史地理不等于各个地缘板块数量上相加,比本板块属性更重要的,是各板块的互动,更更重要的,是共同体的生命体基于地缘展开。

  四千年前的中原是文明的低地,创新中心在中原以北的石峁和以南的良渚,石峁有后,良渚卒。如果这一竞争的结果反转,还是同一个地理,但整个历史地理将面目全非,不会有长安洛阳,不会有淮河的南北分界线,也不会有所谓北方统一南方的规律。所以反对当下对良渚的政治运作,搞历史虚无主义。

  其次,对历史资料占有不足,源流变化不清。太多似是而非的点。不知刘裕北伐灭南燕后秦,是说不过去的。而朱八八的班底是淮兵,历来归为北人,严格说不算南征北。

  史料不足,所以接受成见太多,部分是前十七年史学的成见,部分河熵史学,部分键盘史学的大杂烩。最后居然扯蝈府英明神武鸟生鱼汤,变日寇入侵路线由北而南为由东而西。

  常公是心学信徒,“你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翻译一下,便是屎堵到屁眼,才想起找茅房。疲于应付眼前,毫无战略意识。

  淞沪战役是常公一向的鸡贼,企图以优势兵力吃下日驻魔都四千陆战队,然后坐观华北军阀和日军相争,不料打成兵所忌的添油,最后输光了裤头。粉饰这一惨败,事后编出大棋论。

  日军战术精湛,然而战略和组织悖乱,也得心学神韵,七七事变只是想吃下华北,并无长远打算,石原同学还曾至前线阻止,被学弟一句话噎死。经过蝈府这么一编,俩臭棋篓子居然成了战略大师的对话……此论在互联网上经蝈粉再提,早被军宅历史宅喷成翔,本书作者居然还当蹦豆嚼、也是辛追,不,避,肚子里的公知…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五):以实入虚看历史

  喜欢历史的大有人在,但吸引人的往往是历史故事,还有那些英雄人物。曾经有人说过,看历史,真正看进去的方法,是把你自己代入到历史人物所在的时空中,想想,如果是你,在那个时刻,那个地点,你会怎么做,你的选择会是什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人物,理解历史本身。

  中国讲历史的书,从来喜欢把重点放在人物和事情的经过,却很少描述更详实的背景,比如当时的各种现实条件,经济情况,地理环境等等。大约主要原因是中国著书立说的多是文科生,本身对此也不甚了了之故,所有中国的兵书那么多,真正流传下来的还是千年之前的《孙子兵法》。我们的读书人重道不重术,由来已久。

  本书从地理的角度来讲述中国的历史,这个角度非常新颖独特,我们终于可以重新以实入虚去重新看待吾国吾民。将中国重新分解成几个大的地理单元:荆州(荆樊)、关中、江南(江东)、山西、河北、中原、山东、两淮、巴蜀、百越、云贵、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再基于这些地理单元,一一道来其历史形成,以及这块地理单元发生过重大事件。

  总算有一本书可以基于地理来聊中国历史了,尤其书中配有大量的彩图,让人可以更直接地理解过去某个时段那块土地上具体情形,也可以更好地帮你去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历史人物为什么会有那样的选择。

  在小时候,我更喜欢听故事,更容易为英雄人物而感动,随着年岁增大,渐渐越来越希望了解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以及是什么条件决定了事情的发生。所以渐渐喜欢看地图,研究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之间究竟是怎样的联系,也驾车去过祖国的很多山河故里,在这个时间遇上这个书,实在是一种幸运。

  基于地理看历史,你会发现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比如人类总是伴水而居,所以,所有的人聚居的据点都会在有水的地方,然后这些地方慢慢会形成城市。比如打仗,很多时候决定因素是粮草,所以如何运粮如何保护粮草其实是古代战争的关键,所以行军路线也多是沿着大江大河而动,因为方便运粮取粮。再比如我们实际上的据点是被山和河隔开的星星点点的布局,这些星星点点之间靠着道路来链接,而路窄之处即为关卡。

  作者立意点很好,可惜内容还是有些单薄,如能有更详实的内容,部分推断更准确一些,会更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