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哈姆雷特》是一部由佛朗哥·泽菲雷里执导,梅尔·吉布森 / 格伦·克洛斯 / 阿兰·贝茨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姆雷特》精选点评:
●我觉得我给学生选这部选错了e_e总感觉欠缺了人物表现方面的复杂度与深刻度。不过经典压缩成这么短的电影,缺乏这些也正常。
●形式上十分接近原著和舞台表演的一版,一种“就应该是这样”的感觉。但在剧情的处理上比较粗糙。哈姆雷特没有英雄化,海伦娜好嫩,表现不错。
●Mel Gibson演技没的说,但是气质不对。
●不知道是不是我下载的版本字幕不好,对白做作而晦涩。整部片子交代的有点散乱,很多地方描绘的又很简陋,皇后亦正亦邪的,有时候人物之间还有点诙谐感,一点也不像根据一部严肃而深刻的名著改变而成的电影。而且,饰演奥菲利亚的演员真的很丑....
●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演王子,印象很深~
●可看性比较差,拍得很像舞台剧。本来想下载别的年份的版本的,却下载成了这个版本的,真无语。卡特姨当时还很水嫩啊。但是男主演的扮相和我想象中的哈姆雷特完全格格不入,拍得又太不像电影所以真的看不下去。
●话剧一般的电影
●死完了。
●shabby version
●这版本的恋母情节让我要吐了啊= =几年前看就受不鸟,现在再看一次毛都起来了
《哈姆雷特》影评(一):爱恨情仇就是我们的生命
《哈姆雷特》用悲剧讲述人生与哲理,讲述人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1.复杂爱恨情仇集中于一个人,当思想被仇恨迷住时,最终会把我们所真爱的东西带像死亡和灰烬,让生命真正的消散。
2.一部立体的生命哲学艺术作品,才理解为什么莎士比亚的作品能跨越国界,那是充满能量的思想与哲学。
~~~第一次写观影感(铂西)
《哈姆雷特》影评(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说我眼中的
又名王子复仇记,老实说,长篇经典名著真不合适拍电影,几乎都成了流水账了。
一开始就是老国王的葬礼,国外的弟弟登基。真奇怪,难道不应该是长子继位的吗?长子就是hamlet,就简称H好了。弟弟不但登基,还集成了国外的妻子。这点真的是更想不通。H还陷入在自己的痛苦中。几个小伙伴说自己看到了老国王的灵魂,H本来也不相信,不过还是跟着大家在晚上来到了制定的地点。老国王的灵魂也准时出现了。虽然H有点吓到,毕竟是亲爹也就没怎么害怕,他就和老国王做了交谈。老国王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谋害的,是将毒药灌进自己的耳朵里杀害了自己。H就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他先是开始装疯,避免了被现国外杀害的命运。在一次表演会上,他策划了一部剧情,就是将国王害死老国王的一幕做成了戏剧表演了出来,结果是大家都震惊了。国外把H流放英格兰,本来在迷信中还指示到了之后杀掉的,在中途H换掉了国王的密信,结果是两个信使被杀掉了。经过了二十年,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王国。应邀和一位大臣之子比武,结果本来国王想用毒酒毒死他结果王后喝了。大家都明白了之后,H也顺利的杀掉了国王。却因为自己被有毒的剑划到也去世。
故事太长的真的不合适拍电影,个人认为只要最后决斗的那场拿出来做一部电影就够了。
《哈姆雷特》影评(三):哈姆雷特 影评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主要讲述的是一段:王子为了帮死去的父亲报仇,与叔叔作斗争的故事。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的终极价值就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包括光明与黑暗,善良与残忍,纯真与淫邪,果断与犹豫等这种人类的极端品性,同时哈姆雷特又像一个踩钢丝者,经常在两种极端价值之间谨小慎微的徘徊不定。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句脍炙人口的话语,有无数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应该畏于地狱未知的痛苦而苟且偷生,还是应该勇敢地挣脱命运的枷锁,即使结果可能万劫不复? 佛系恒久忍耐究竟是大度还是懦弱? 悲剧式英雄反抗究竟是勇敢还是不够通达?它们到底哪一个更高贵?这是一个谜?就这个戏剧的主线来看,哈姆雷特杀死他的叔叔,从理性的方面来看(仅代表我的理解),这好像并不能改变他的父亲死去的事实,只是报仇了血恨,没有改变任何事情。随着事情的发展,哈姆雷特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他误杀了雷欧提斯,他该怎样面对他心爱的人——奥菲利亚?之后,他怎样面对他的母亲?
这部戏剧反应这着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反应着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影评(四):哈姆雷特--報仇還是原諒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生存還是毁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题;
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
通過鬥争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贵?
我為何突然間看哈姆雷特,其實是因為最近香港有個舞台劇叫做「哈奈馬仙」,其演變和Hamlet有一定的關係,從Hamlet這套經典作品再演變為一套後現代的作品。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這一部作品,想看的是王子復仇記究竟有怎麼魔力。故事講述哈姆雷特的父親(即丹麥國國王)被兄弟所殺,而Hamlet有天遇到父親的鬼魂知道了父親如何死,如此同時叔父迎娶自己的媽媽。可以看到的是一個家的破裂,又可以看到野心。
說哈姆雷特被報復充昏頭腦是行不通,說他精明其實又不是,其實他是我們一樣都只是一個小人物,沒有什麼大智慧,最後被人下毒躲不過,難逃一死。正如他講完上述的說話後說了人始終要死,他對他媽媽的感受是原先是媽媽是軟弱者(女人就是軟弱),到最後媽媽為了他死了。原諒了改嫁的媽媽,但原諒不了殺父的仇人。正如saw 3中我們會選擇去復仇還是會去原諒一個人,在saw系列電影中我感受得最深是這些的啟發。對人性我們如何去看復仇,討厭一個人?確實有需要這樣做?你會有你的答案,畢竟我覺得哈姆雷特做的是一件對的事,如果是我我都可能會這樣做。
第一次看莎士比亞劇本的原版電影,實說我對古代的電影沒什麼大興趣,但因為莎翁的台詞多麼的令人要感受一下原來那就是我們的人生。就正如最出名的那一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站在人生的交錯上,走的每一步都要想得清楚,到自己站到現在的位置才發現自己的幸福。
希望日後有機會看到哈姆雷特在香港的舞台上出現。雖然我英文真是一般,但真的很想看現場版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影评(五):【复仇之路,更是一次新思想的挑战】
耐得住多强劲的岁月剥蚀,抵得住多莫幻的文学变迁,就扛得起多辉煌的文化礼赞,承受得起多少世人的赞美和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巨匠莎士比亚,更是用他的戏剧向世人证明了优秀的文学作品确实如此。
《哈姆雷特》作为莎翁笔下优秀的“四大悲剧”之一,凭借其传达的人文主义思想、精湛的独白、极具艺术性的情节构造以及戏剧中出彩的人物塑造,深入人心,为后世文坛增光添彩,为世人带来了一次文学的盛典,正如是一次文学恩泽。
同为受到《哈姆雷特》恩泽的读者,我想我也有必要谈一些什么。
《哈姆雷特》是莎翁中期的一部创作,如何看待他中期的悲剧创作?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他中期创作时的心理背景——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实现,因此,中期的创作都是在莎翁沉郁之情下诞生的。人文主义新思想,在神权之上封建宗法统治下的欧洲是难以生存的,即便新思想的锋芒耀眼,在社会现实下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莎翁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但仍旧不得不在旧思想、旧制度下低头,黑暗残酷的社会现状不能给人文主义一点生存的空间,理想的不到实现,沉郁之情也就笼罩在中期的创作中。
写于如此心理背景下的中期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显然是与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精神氛围相关,而那氛围,是不可重复的。受人文主义思潮侵染,《哈姆雷特》成功的秘诀之一也就在与“关注人性”,人性是全世界共同的主题,无论放在哪个国家,读者都能看得懂,不会产生文化或政治隔阂。从这一点上来说,《哈姆雷特》的受众面不受国界、宗教、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极为广泛的阅读群体,是不足以质疑的。
《哈姆雷特》中涉及到亲情、友情、爱情,“三情”的涉及,无疑是想反映“人情人性”。雷特与父亲的父子情深,使得他在得知父亲被叔叔克劳荻斯残害的真相之后,曾一度时间陷入沉痛。对于父亲的死亡,倘若他不去追问,不去持有怀疑态度,安于接受“死亡”,顺应这一“天命”,安安静静地继续做他的王子,便不会再有接下去的内心纠葛和困惑,以及最后如此不留余地的悲惨结局。但与此同时,王子的性格并不容许他顺应这一“天命”,并不容许他接受自己碌碌无为一辈子。因此,除了悲伤之情,王子性格上的刚烈、正直、正义、悲悯也存在他的体内,于是便有了一段内心戏极其丰富的复仇之路。《哈姆雷特》也称为《王子复仇记》。在对待“是否去怀疑,是否去追求真相”这一问题上,哈姆雷特选择了去怀疑,去追求,这也就体现出了人文主义思想当中,对理性和真理的追求。由此,我认为这一条“不归”的复仇路,恰恰是因为王子身上潜在的人文主义思想而开始的,可认为是一次王子追求真理正义的探求之路。
复仇之路并不简单,不单单是因为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内心纠葛,奸臣阻挠,还因为这一路哈姆雷特对于诚挚的友谊开始持有了怀疑态度。曾经最好的朋友,曾鼓励过王子去寻求真相,可是最后却被奸皇克劳荻斯所利用,背叛友谊,向皇权低头。贪婪、自负、傲慢这些“人”的本性,在他们的友谊上面,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人非圣贤,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作为“人文主义”的关键词,自然在戏剧中多次体现。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又回到了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情”之上,剧中所有的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在这“三情”之下展开活动的,甚至有些人物,不单单只发生一种关系,例如:奥菲莉亚与哈姆雷特具有“爱情”的关系,与她的哥哥雷欧提斯、父亲波洛涅斯具有“亲情”关系。
人,无不是活在“三情”之中,而“三情”又是存在于现世生活当中,体现现世生活,追求现世生活,这在当时强调“来世说”神权至上的欧洲社会,无疑是一次对当时社会的新挑战。
可以说,一路复仇中所牵扯的种种,也是一次追寻新思想,企图用人文主义思想来向社会宣战的战役。
戏剧的最后一幕,是以一种极端的、超乎偶然的一种结局来收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都走向死亡。这一结局,是不是暗中预示着文艺复兴时期夹缝中生存的人文主义也在面临重重困境?随着读者悲痛的心情,我们也能体会到莎翁的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的忧郁。莎翁用哈姆雷特临死对好友霍旭的遗嘱作为整部戏剧最后的声音,其实这也是一次对人性的呐喊和呼唤——起来吧,人民,用正义打败罪恶!起来吧,人民,用理性追求真理!起来吧,人民,死亡并不恐怖,恐怖的是我们在现世生活中向神权低头,向命运妥协!
用剧中一句台词来作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