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另一天》的影评大全
《人生的另一天》是一部由劳尔·德·拉·富恩特 / 达米安·纽诺执导,小田部阿基 / Wilson Benedito / Ryszard Kapuscinski主演的一部传记 / 动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另一天》精选点评:
●#2019SIFF第十三部 真人和动画结合的形式好评 Look at me before you turn to something else.
●Angola
●动画表现绝佳
●波兰出品的动画作品一贯不错
●挺好看的
●曾經天真的電影世界,因為二戰帶入黑暗深淵之中,那二戰之後又有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改變電影人,或者敘事方式,例如越戰發生下的美國電影,或者為爭取獨立,舉起反殖旗幟的第三世界。我們又如何去描述這些世界?是不是只有一種講述方式?是不是只有娛樂化,奇觀化的視聽形式,才可以將戰爭最殘忍一面刺激觀眾?看得我異常不安的,就算電影穿插了真實人物的紀錄訪問,又借助動畫重現也好,也隱藏不了背後那一套美國電影的敘事模式,最戲劇性的情節帶出關鍵時刻的重要,極煽情地對年輕生命離開的無奈,還有最後一定要借助充滿正能量的文字來交代主角往後人生,形式與故事的政治性背道而馳,一位一生反美,努力將第三世界的聲音帶到西方的記者,竟然是以美國電影中的大英雄視覺來講述,這不是一種諷刺和不尊重?還是你想記者從棺材彈出來找你這班創作者算帳?
●只想说非常非常的好
●动画+原型叙事,很特别的传记组成,同时很大原因是因为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就连记录的照片和影像也极少。 “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保存一些东西。因为人可能某一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完全不留痕迹,先从这个世界消失,再从我们记忆里消失。” 从坟墓里带出来的故事,战地记者真的是让人很尊敬的职业。
●应该是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了
●在生和死面前什么都不重要
《人生的另一天》影评(一):影评
根据波兰记者、作家卡普钦斯基的作品改编的《人生中的另一天》,有点意思,主题涉及了冷战背景、亚非拉独立运动和战地记者的自我追索,国内视频网站上似乎有单片可购买,错过电影节也可以看一下,就提一嘴。
《人生的另一天》影评(二):与剧情无关的一些感想
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忘记自己的理想的?
我是一个喜欢幻想未来的人。多数幻想都仅限于幻想,只有一个,被我很认真的研究过、计划过、渴望实现过。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把它忘了。忘了这个曾经的理想,选择了完全无关的专业,完全无关的道路。4年前一个阴差阳错的机缘,我进入到了这个曾经只在我幻想中存在的行业。人生仿佛被按下了开关,一直以来的所有冲动、渴望与激情都找到了安放与释放的出口。某个疲惫归家的深夜里,看着街边熟悉的建筑与景象,我忽然想起:啊,我好像曾经幻想过这样的生活呢。
然而半年前,我选择了离开自己的理想。这个选择跟当时的东家有关,与环境有关,也与生活有关。我的理想无法养活我。人在无法维持生活的情况下没有资格谈理想,想要生活得更好的我,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是多年的理想以及近四年的从业经验,早已将许多东西刻入骨血,即使肉体离开,心与灵魂也始终都在。即使每天忙到没有时间吃饭,也要留出几分钟上网看看今天发生了些什么。看到每一条新闻,都忍不住思考这背后隐藏着的真相或是意图究竟是什么。或义愤填膺,或热血翻涌,很多时候,我渴望冲到第一线,去了解真相,去讲述事实。我了解并且理解同行的无奈,但我仍旧无法舍弃想要揭露真相,想要改变世界的这份心。更多的时候,我无奈摇头,呵,哪里是什么无冕之王,有的只是满腔的不甘与无奈罢了。
我几乎看遍了所有有关记者、有关新闻行业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在捏造的,美化过的世界里,做着自己无法实现的梦。
电影的最后,旁边的姑娘睡着了,而我,啜泣不止。真的好羡慕主人公啊!他做着自己认定了的事,并且真实的改变了世界,改变了历史。除了感动,更多的是羡慕。那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啊!多想再有机会骄傲的说一句:我是一名记者。
《人生的另一天》影评(三):一点随想
短评写不下,就占用影评留一点记录(被豆瓣审 核了几个小时终于放出来了,嘿嘿)
根据波兰记者、作家卡普钦斯基的作品改编的《人生中的另一天》,有点意思,主题涉及了冷战背景、亚非拉独立运动和战地记者的自我追索,国内视频网站上似乎有单片可购买,错过电影节也可以看一下,就提一嘴。
主题还是很棒的,世界需要这样的电影,世界也需要记录者(也许,某些国家不需要,于是我们更要努力记录)。如果没有图像和文字保留,这样残酷的代理人战争也就会经历两次消失,从岁月和人们的记忆中。片尾很精致,“电影的片尾是它的一部分”,直到亮灯之前没有人离开影院。“美国,你觉得世界是你的吗?苏联,你觉得世界是你的吗?”还有一些有意思的背景知识(比如某个国家也参与了支持代理人的多方对峙),以及后续的波云诡谲,细细咀嚼在当下环境里别有一番感受。
电影节期间和朋友之间有这种对话。“你忙到没有空骂那啥了,他们真的应该学聪明点,稍微放开管|制,多放电影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但是电影看得越多,越不能忍受失去自由。从长远来看,不管|制你们,怎么行呢?”
《人生的另一天》影评(四):同样是普通的一天,这边阳光灿烂,那边炮火连天
战争是什么?是两个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是民族解放,人民反抗?是为了和平还是解决纷争?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战争往往意味着屠戮和死亡,往往意味着数百万人的流离失所,一个国家的动荡。以及几代人藏在心里抹不去的痛楚。
当我们失去儿童,当我们的家园被战火燎原。当我们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死去自己却束手无策,当我们面对着黑洞洞的枪口却不知所措。有人愿意想一想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吗?没有,即使是我们面对死亡,我们依旧是不会明白之前那些行为的丧心病狂。
儿童是美好的,那是一种如同动画片所展现的一样的美好。当我们看动画片的时候,那种美好油然而生。儿童的世界里是五彩缤纷的,是充满着欢笑的。即使是最坏的坏人,也不至于将眼前的数以万计的生命残忍的剥夺。因此,动画片给予大家的直接观感是非常美好的。这也是诸多动画片的面向观众基本上是儿童的事实。我们不能拒绝这样的美好的大环境,就如同我们不能拒绝孩子们的笑容。
但是这样美好的大环境,马上就要被打破了。属于儿童的东西渐渐的被蒙上了阴影。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动画片就是很好的证明。《人生的另一天》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是一部动画片,但是受众却不是孩子们。因为描写的是安哥拉独立战争,因此,即使是以动画片的形式为我们展现出来,大家看到的依旧是暴力以及血腥。
《人生的另一天》讲述的是一个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非洲的安哥拉经过的漫长的独立战争。在这无休止的屠戮中,记者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看到了太多的为了和平而付出生命的人。在这场长达几十年的动乱当中,离开了许许多多的无辜的人,最终他们为姗姗来迟的和平贡献了自己可能不被后人记住的鲜血和生命。
但是这一切,这样的本该被忘记的一干二净的一切,却被一个远道而来的记者记录了下来。流离失所的难民,整个陷入到萧条的本该喧闹的都市。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这场战争折磨的失了魂。记者本该身处安逸的环境中潇洒的度过每一天。但是鬼使神差的他却踏上了去南方的旅程,于是,一场见证人类屠戮的故事开始了。
我们对于和平有多么渴望,那么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就有多么的血腥。很多人记住了一句话,因为和平,所以战争。这句话虽然没有什么毛病。但是这架人类相互残杀的机器一旦启动,那么卷进去的就不仅仅是在役的军人了。很多无辜的平民流离失所,太多本该繁华的城市最终变成了一座座死城。
人流鼎沸被一颗颗子弹呼啸而过的声音所掩替。而那些本该欢笑的面孔也被恐惧夺走了灵魂。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当然,我们现代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战争对于我们来说太过于遥远,可能最多的对于战争的印象,在我们看来就是那些冰冷的数字,数字是没有灵魂的。就如同我们看到的别的什么数字一样。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战争中应该会犯下的罪行。
数字是没有温度的,尤其是那些没有经历过的数字,他们对于普通人而言并不比别的日常所接触到的数字,诸如金钱,诸如钟表上的时间等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距离那些血腥和屠杀太遥远了。因此,就如同片中所表达的一样,有些事情注定是要被忘记的。
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注定是会被大家忘记,所以我们才要有所记录,我们需要片中的记者,我们需要太多对于这些发生在这个蓝星上的屠戮有所觉醒的人们,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这个世界的痛楚才不会轻易被遗忘。也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一定不会在意和平带给大家的美好生活的。我们总是处于一种高处去看待那些低洼的部分,且粗浅的认为那些部分并不能带给我们觉醒。殊不知,真正经历那些部分的人们,他们对于和平的渴望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得深。经历了太多的痛楚,自然对于眼前的拥有加倍珍惜。而那些肆意挥霍美好生活的人们是不能理解原在非洲的安哥拉道路旁死尸倒地的那些人群的。
在地球的一端,我们肆意地享受着天伦之乐。另一端,却无处不遭受着战火的拷问。同样的生命中的一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
《人生的另一天》影评(五):动画纪录片又出新作,这次是战地记者的故事!
你是否还将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单纯地理解为必须得由实拍影像构成?
事实上,自电影史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诞生之后,纪录片的定义与内涵就在不断地向外延展,而在过去近一百年里,纪录片也早已发展出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念。
《北方的纳努克》海报今天,DOCO君要向大家推荐的这部作品就从形式上彻底颠覆了纪实影像的传统概念,因为它不仅是改编自真人真事的非虚构题材,而且还采用了80%的动画+20%的实拍回访,是以一种嫁接的方式完成了对客观真实的演绎和记录。
《人生的另一天》,一部改编自波兰战地记者雷沙德•卡普钦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 1932年至2007年)同名报告文学的动画电影,同时也是一部讲述西非国家安哥拉摆脱殖民地身份、走向内战的历史题材电影,此片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首映后曾摘得多项大奖,近期也已在国内视频网站上线,中国观众终于能一窥其庐山真面目。
《人生的另一天》官方海报影片的主人公即卡普钦斯基本人,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战地记者之一,从1958年起,他开始在波兰通讯社工作并负责远东新闻,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多次报道非洲、中东和世界各地的战争、政变和革命事件,并根据这些经历写下多部报告文学作品。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1975年,怀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卡普钦斯基说服上级将自己派往西非国家安哥拉,因为在此之前,安哥拉已被葡萄牙殖民侵占三百多年,但到了6、70年代,该国开始出现民族独立的征兆,国内也相应地酝酿出了好几拨游击武装力量。
然而,70年代正是美苏冷战的白热化阶段,安哥拉内部不仅出现了由苏联、古巴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MPLA,简称安人运)和由美国、南非支持的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UNITA,简称安盟)两股势力,而且这两股势力更在后来安哥拉独立后爆发长期性内战。
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 党旗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 党旗肩负着战地记者的责任,卡普钦斯基试图前往这场战争的最前线进行采访报道,并以此让全世界看到安哥拉最真实的样子,事实上,当1975年安哥拉爆发内战时,他是唯一在当地的外国记者,而《人生的另一天》所记录的正是卡普钦斯基的这次特殊旅行。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在非洲在本片中,编导主要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讲述故事,但在近60分钟的动画内容之余,影片又夹杂了近20分钟有关此次事件的人物采访和档案资料,曾经帮助过卡普钦斯基的朋友、女战士、司机乃至接受其采访的安人运将军法鲁斯科均有出镜画面。
《人生的另一天》剧照影片的最高潮是卡普钦斯基在获得关键采访信息后所面对的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冲突,因为当时的安哥拉正值冷战最前线,很少有人知道那里正在发生什么,但卡普钦斯基的独家新闻却已经具备高级情报的价值,他只要发出报道就可能被美国中情局截获并影响到安哥拉整个国家的命运,最终,卡普钦斯基在再三斟酌后决定隐瞒自己的发现。
《人生的另一天》剧照本片主要部分虽为动画,但它却弥补了历史题材中影像材料不足的缺点,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纯纪实和口述历史的窠臼,让人们看到了纪录片与动画发展的新尝试。
例如在刻画卡普钦斯基与另一位记者目睹一场可怕的公路大屠杀时,影片既以丰富的视听语言还原了卡普钦斯基在书中的记录,而且又避免了让观众直接看到战争与流血画面,确实有一种扬长避短的效果。
《人生的另一天》剧照又如在刻画卡普钦斯基于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之间艰难抉择,即犹豫要不要发出独家新闻之时,影片还穿插了部分超现实主义和不同时空的想象性画面,也算从另一种角度补充了卡普钦斯基对战争的混乱状况的描述。
《人生的另一天》剧照《人生的另一天》剧照《人生的另一天》剧照或许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动画一直都是一门高假定性的艺术形式,它所呈现出内容也多是虚构的创作,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动画同样具有纪实性,有重现真实的功能。
尤其是在历史和科学探索类等还原与想象成分比重较大的纪录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动画的影子。
早在1918年,动画尚处于一种视觉奇观与娱乐的时代,美国导演温莎·麦凯就制作了一部名为《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The Sinking of the Lusitania)的动画短片,这部短片以严肃而阴郁的风格叙述了1915年英国跨大西洋客船被德国U型潜艇击沉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真实历史事件。
《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海报在照片和录像资料缺乏的情况下,温莎·麦凯用他的动画技巧对灾难事故进行了一次戏剧化呈现,同时又有力地号召美国人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
该片以动画形式再现了整个悲剧的发生过程,影片内出现的情节与人物,透视与比例,节奏等等都完全写实,这种完全写实的风格更贯穿整部影片。
这一表现方式既获得了观众心理上的认同感,也让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了事件的真实性,因而它也被学界定义为第一部“动画纪录片”。
在此之后,“动画纪录片”的概念又被一系列作品所深化,《空中致胜》(1943)、《星星和人》(1964)、《雷恩》(2005)等案例都使得“动画纪录片”的形态和类型不断丰富并扩展。
《空中致胜》海报《雷恩》剧照到了2008年,由以色列导演阿里·福尔曼制作的《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一片更将“动画纪录片”的概念推向最高潮。
该片不仅完全使用动画手段还原了1982 年贝鲁特大屠杀事件,而且影片作者还以半自传体的方式对历史事实进行重演,技法极其高明,从而达到了以小博大的效果。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剧照现如今,《人生的另一天》可谓又一次继承了《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的先锋理念,并且还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融媒体的形式,将动画与实拍画面杂糅在一起,使得观众更加接近于作者所表达的真实世界。
《人生的另一天》动画创作过程伴随着动画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大量使用,“动画纪录片”的概念早已从学术界进入创作维度。同时,动画对纪录片的挑战也使我们看到了动画服务于影像纪实功能的独特价值。
在未来,纪实类动画又将出现什么新的表现形式,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