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影评100字
《死亡诗社》是一部由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 / 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 伊桑·霍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诗社》精选点评: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得风中枯萎
●如果能重做一部25周年纪念版,我真希望电影最后会和《历史系男生》的结尾一样,几个已近中年的学生回到课堂说说自己最后做了什么。大概我们会看到傲骨贤妻里的律师,会看到豪斯里的医生,会看到娶了法国女人的小说家,只是这时再也听不到keating对他们的评价。Carpe Diem
●美式正能量影片的典范。同类型的影片还有那些同样风靡全球、影响无数影迷的《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之类。这类影片的共同点是,总有某些能将人“像闪电般击穿”的情节,那一刻,你仿佛“醍醐灌顶”、仿佛“升华”,但其实,你仍旧只是你自己。
●深刻并不来自死亡,而来自那对心爱姑娘眸上的深深一吻,岩洞里的昂扬青春,还有生命陨落前那最后璀璨。Carpe diem -- 换个角度,换个心态,不再一样。
●我还是相信,只要想走,即使整个世界都来阻拦,人还是可以走下去,更何况谁有那么重要会被世界阻拦。兼得是不可消解的痛苦,我一直的坚持就是最重要的东西背负在身就好,说你们为环境所迫的托辞吧,我的放弃永远都是选择而不是妥协。
●我们宁愿要一个愚笨的梦想,也不要一份现实的体制,以免当我死去,才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3.5。对传统教育做教育、激情多于思辨的电影。Neil自杀显然引出更尖锐的问题:当自由理想遭遇现实阻力的冲击,如何避免惨剧发生?这是源于电影本身极为重要且漂亮的自问,却没有自答、没有探索,甚至没有企图抛给观众。这或许仍不失为理想主义的悲歌,但同时也是电影作者“自设台阶不敢踩”的不负责。
●【B+】最后半小时,四星变五星。虽然略做作,虽然略形式主义。
●矫情,虚伪,生硬,造作。意图以反抗僵化刻板的教育体制的主题来吸引青少年观众,但每一步情节设计都透着一股子陈腐霉烂的味道。自由、反叛、追寻自我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拼贴上断章取义的"跳过现实主义"的零星诗句就是浪漫了吗?编剧写出如此苍白刻意的本子确定不是被死板体制同化了吗?(5.0/10)
●最后,他们都成为了美国中产阶层的代表。一位在芝加哥创立了Lockhart/ Gardner律师所,并与地方检察官的老婆有一段情缘;另外一位则在普林斯顿教学医院担任肿瘤医生,并成为了House医生的好基友。
《死亡诗社》影评(一):最帅的比尔死了
记得是在高一看的这部电影,看过之后,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
因为影片中最帅的比尔死了,
但更多的是我们又会遇到怎样的老师,我们会不会回首过往,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死亡诗社》影评(二):早看比晚看好
多少年前就听说了大名,期待了很久,连情节都烂熟,然后才看到.最后就发现,也许因为情节早知道的缘故,没有什么感动,而且放到现在来说,煽情未免太过.
希望太大,结果非常失望.
《死亡诗社》影评(三):小感
被这样的老师和学生感动!总有一些人会做出超出人们接受的事情,他们把条框砸碎,嘲笑世事的迂腐。或许他们疯了,或许他们追逐了真正的自由,他们才有权利诠释生命的意义。不自由,毋宁死。
《死亡诗社》影评(四):Make your life
整部电影就是在培养学生这么一个观点:
It's your life, it's your decision.
不要束缚,敢于想象,敢于挑战,这也是美国80年代的主基调
《死亡诗社》影评(五):及时行乐
船长,我的船长!当学生们站在课桌上念出这句诗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这样才叫青春,莽撞但是让人热血沸腾,不论结局怎样,他们已经找到了自己,已经学会了捍卫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青春,而有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