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幕后纪实》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罗马:幕后纪实》是一部由Andres Clariond / Gabriel Nuncio执导,阿方索·卡隆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幕后纪实》影评(一):!!……
电影和幕后纪实的关系,就像学生时代习题集和答案集的关系,让我们更加清楚出题者背后的实际目的和终极答案。 观看电影时,被强大的情绪力量与细腻的故事内容,所深深打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透过幕后纪实,我看到了导演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凭借着儿时的记忆,一段段模糊的记忆,以及神秘莫测的感觉,拼凑出如此细致又动人的电影。 为了还原那份记忆,为了让模糊的记忆愈发清晰,设计感在电影中显得非常罕见,更多的是导演用真实的体验、非职业演员,和他一同去创作,让身边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演员的创作,为这部电影赋能。
《罗马:幕后纪实》影评(二):距离感 客观 从电影的叙事性表达到触发对设计的思考
《ROME:幕后纪事》
最近对电影的一些拍摄手法和创作历程很感兴趣:这部幕后纪录片讲述了导演阿方索卡隆在拍摄之初时是没有剧本的,是关于他童年的回忆,回忆的点滴都一一记录在他的小本子上.所以这次的创作也和以往不同,决定先捕捉那些瞬间,然后再围绕这些时刻展开故事,这很唯美,故事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浮现出来,电影剧情本身就在其中。这个过程和我现在设计企划的方式是类似的,我是通过一段时间收集的图片,文字,生活片段等一系列元素,再串起成一个故事,即一个个单一的个体汇聚成整体. 接下来他说到最后决定用数字黑白来呈现这部电影,觉得是用一种当代的拍摄语境表达回忆所承载的意义.
我很喜欢他拍cleo在街上不断穿行采用的严苛的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从一个较宽的视野切入,没有优先突出角色,也没有优先突出环境,情境和角色拥有相同的权重,事实上也许情境更重要,导演着迷于探索这两者的关系。通过超宽的横向构图的推进方式,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角色和情境层层推进,传递情感,最后引发观众的共情.联系到设计,我所做的是思考人与衣服的关系,或者往深了说,通过这两个载体的关系去表达一种情感.能否引起穿者的共鸣,就考验设计师的功力了。
最后他关于神秘的说法,我没有完全get到点.
嗯,看完了对于设计也有了个触发式的思考.
《罗马:幕后纪实》影评(三):随手摘录了 Cuarón谈到关于创作的几点
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在电影《罗马》幕后纪录片《罗马:幕后纪实》Camino a Roma中谈到关于创作的几点:
我甚至会说《罗马》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我认为童年塑造了你的人生,我在很小的时候 就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电影也与孤独感有关,所以电影和孤独是相伴而生的。
《罗马》一开始没有剧本,我也没打算写剧本,我只想想重塑我对它的感官记忆。我有数百条关于我记忆的笔记这些记忆不仅仅是轶事和事件,也包括小细节。
我以前的剧本都是叙事性很强的,我和我弟弟卡罗斯称之为疏通叙事,理清楚故事的结构是什么,信息的连贯性如何?怎么在角色之间分配戏剧性的分量,但在这里不同,我们决定先捕捉那些瞬间,然后再围绕这些时刻展开故事。我觉得这很唯美,故事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浮现出来。电影剧情本身就在其中。
一个人的神秘感是旁人无法设想的。
我从另一种电影手法中获得极大的乐趣我真的很喜欢更传统的叙事性的电影,我也很享受拍那种电影需要做的事。《罗马》的有些元素可能适合好莱坞,不过我不喜欢“好莱坞电影”这个概念,电影就是电影,电影有好有坏,有的传统,有的经典,好莱坞什么都有,这两种电影形式都同样迷人。
当你再拍一部叙事性较强的片子时,叙事永远是你的靠山,而这个形式更为高级。这是因为他的风险更大,因为你失去了通常会有的安全网,当叙事很单薄的时候。你就只能从其他方面发挥,这就是电影让我感兴趣的地方,那种神秘感,当我在电影里看到那种神秘感时我不明白,那是怎么做到的,我知道在技术上怎么做,但不明白他是如何产生的,罗马的核心在于其背后的过程。
一方面这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但他的回报是非常值得的这种事,是你永远无法计划的,一切都水到渠成了,不只是在一幕戏里就连单个镜头也是。
#电影罗马#
《罗马:幕后纪实》影评(四):记忆与执念
无论电影,还是幕后纪实,个人的感受都如此之充盈,但能力有限,不知是否能表达一二。
阿方索卡隆真是又酷又帅又浪漫的老头,白发苍苍没有展现丝毫的疲态或苍老,而更加凸显出他充沛的精力,以及电影赋予他无尽的活力,真是魅力无限的老男孩。
关于记忆
电影和幕后纪实的关系,就像学生时代习题集和答案集的关系,让我们更加清楚出题者背后的实际目的和终极答案。
观看电影时,被强大的情绪力量与细腻的故事内容,所深深打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透过幕后纪实,我看到了导演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凭借着儿时的记忆,一段段模糊的记忆,以及神秘莫测的感觉,拼凑出如此细致又动人的电影。
为了还原那份记忆,为了让模糊的记忆愈发清晰,设计感在电影中显得非常罕见,更多的是导演用真实的体验、非职业演员,和他一同去创作,让身边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演员的创作,为这部电影赋能。
关于执念
导演对于表达感受,对于还原记忆,有非常非常深的执念,搭建记忆中的场景,对于观众看不到的细节,也非常细致的还原与打造,他引用的“原配方制作的蛋糕”,都在功利方面,告诉我们:细节的重要性。
而为了这份细节,导演用他深深的执念,做到了,也许观众看不到那么细致,也许观众不知道群众演员的遴选过程如此复杂,也许观众不明白嘈杂环境中,群众演员的叫卖声也是导演指导过的,非常个人化又不同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心中的执念达成,他过了自己的那一关。
关于个人化与社会性
在电影和幕后纪实中,相信很多影迷都看到了不同的阿方索卡隆。他的电影,是不同的好看不同的动人,而在《罗马》中,仿佛可以窥探他的儿时生活,他的原生家庭关系,他的成长环境,他也坦诚了影片之于他非比寻常的意义,仿若是他的首部电影一般。
他在这部电影中有着酣畅淋漓的个人化表达,而这种个人化表达,我们也能够与之共情。
但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场景的打造,非主演的个人视角,而是群像式的共同表达,让影迷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性,是如此的动荡不安,于此更显得非亲密关系下人性之可贵。
感受戛然而止。希望阿方索卡隆这个老男孩用更多的好电影,让我们明白“电影就是电影”的深刻概念吧
《罗马:幕后纪实》影评(五):“墨西哥奇迹”的黑白记忆
《罗马》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颇丰,导演阿方索·卡隆讲述的墨西哥故事,初看平淡而克制,实则暗含深意。黑白画面里,“墨西哥奇迹”凋敝时代的失落与挫败感悄然沁入心底,一个家庭的故事,亦是一个国度的隐喻。
《罗马》剧照:索菲的中产家庭。
《罗马》剧照:索菲与丈夫在车前拥抱。
在克里奥的雇主家里,不乏现代化景象,“登堂入室”的汽车无疑是身份象征。中产阶级对上流社会的贪污腐化颇有微词,却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无需为口腹之欲挣扎,关注的是艺术和体育。小主人房间里,赫然贴着一张1970年世界杯的海报,在那几年,墨西哥在国际体坛风头正劲。正是那一届世界杯,全球电视直播与彩色电视直播让足球风靡世界,有了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让墨西哥名垂史册。被后世视为标杆的世界杯并不是墨西哥第一次举办体育盛宴,1968年奥运会的划时代意义不遑多让。在申办之初,墨西哥人对它的意义心知肚明,在总统们急于向世界展示国家繁荣的心情面前,奥运会无疑是明智之选。顶着拉丁美洲乃至第三世界首届奥运会的荣衔,奥运圣火在阿兹特克体育场被点燃,而就在那光荣时刻的十天之前,一场骇人听闻的事件成了“墨西哥奇迹”时代黑白记忆的分界线。
《罗马》剧照:动荡时代的墨西哥街头。
1968年10月2日的“特拉特洛尔科大屠杀”,至今被世人铭记,它源于怀有理想的中产阶级对时任总统迪亚斯·奥尔达斯身后贪腐内幕的不满,在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节骨眼上,安全部队对抗议群众施以镇压,数千人遇难或被捕。事后,美国人赞扬政府情报得力,苏联人宣称那只是一起意外,合力帮助墨西哥粉饰了“太平盛世”,唯有英国大使发声,讥之为“沉默的阴谋”。《罗马》里的关键情节,就是1968年的延续。导致克里奥早产的那场骚乱,发生在1971年6月10日,史称“圣体节惨案”。当天的一场游行里,抗议群众还未集中起来,一伙暴徒突然从公共汽车里冲出来,用刀子和轻武器攻击示威者,造成二三十人伤亡。酿造惨案的幕后黑手来自政府,而现场的警察选择袖手旁观。抛弃克里奥的费尔明,在影片里用手枪指着旧爱,显然也是暴徒的一份子。还记得他舞棍弄棒的训练吗?卡隆暗示的是1968年悲剧里的防暴警察,他们的常规武器正是棍棒。
《罗马》剧照:费尔明的棍术训练。
一系列的动荡,是“墨西哥奇迹”化为幻影的结果。高速发展的外衣下,困扰墨西哥多年的痼疾并未痊愈,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影片里几度被提及的土地问题。二战前夕的卡德纳斯改革,一度让殖民时代延续下来的大地产制度有所松动,传统村社掌握了全国半数土地。但“绿色革命”打破了乡村平衡,农药化肥的缺乏和对机械化的陌生让村民无法与大农场主竞争,土地兼并成为潮流。失去土地的农民,选择加入了美国人的“短工项目”,在农忙季节跨过边境,在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的农田里打工。好景不长,20世纪60年代末,项目寿终正寝,一些人铤而走险非法移民,另一些人只能打道回府。无地之人,回不去乡村,只能在城市流浪,墨西哥城等大城市自此贫民窟林立。1968年与1971年动乱的冲突双方里,有支持中产阶层的穷人,也不乏被政府收编和训练的游民。克里奥产下的死婴可被视为一种象征,当贫穷与暴力结合,孕育的一定不会是生机。
土地与农民受难后,中产阶级在劫难逃。“墨西哥奇迹”固然辉煌,但它建立在对美国的依赖上,以1970年为例,支撑经济运转的30亿美元外部投资里,79%来自北方邻居。同年走马上任的埃切维里亚总统,不甘受人摆布,决心主导财政改革,又打出第三世界外交牌,结果彻底惹恼了美国。外资出逃、赤字激增、物价飞涨,原本忧心政治清明的中产阶层,不得不转而为生计发愁了。《罗马》里的索菲和克里奥,名为主仆,实际上已是站在同一战壕的失落者。她们面对的,是奇迹退潮的巨大危机。
《罗马》海报。
不妨大胆假想,那张暖意融融的海报或许别有深意——和煦阳光下,汹涌波涛渐归平静,惊魂未定的一家人紧紧相拥,与1971年的墨西哥有几分相似。对于亲历经济奇迹的人们来说,1971年略显黯淡,奥运会与世界杯席卷的喧哗渐渐远去,留下了一片萧索,1968年的悲剧没法被轻易淡忘,不时在街头上演的冲突诉说着政府的强权。与此同时,1971年似乎又是触底反弹的时刻。先后执掌墨西哥的埃切维利亚与波蒂略大胆变革,与美国人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在国家遭遇阵痛之时,储量丰富的石油为人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波蒂略任内,经济增长一度回归6.5%,重返巅峰的曙光仿佛就在眼前。恰巧,本来取得1986年世界杯主办权的哥伦比亚因难以制服国内的毒枭和游击队而让贤,墨西哥顺势接过大旗,释放出重振国威的信号。
震撼墨西哥的1985年大地震。
事与愿违,灾难接踵而至。石油繁荣未能持续太久,却让国家背上了沉重债务。1982年末,随着200亿美元的资金外逃,墨西哥的通货膨胀达到历史新高,消费品价格上涨率接近100%,数以万计工人失业。波蒂略的爱徒、哈佛高材生德拉马德里总统与他的智囊,连续三次将货币贬值,仍无济于事,宣布延缓偿还外债,墨西哥战后最大规模经济崩盘一触即发,将整个拉丁美洲拖入了“失去的十年”,曾经的经济奇迹彻底沦为泡影。祸不单行,1985年一场大地震袭来,首都墨西哥城成为重灾区,上至政府大楼下至贫民窟都不能幸免。市民们在声讨德拉马德里总统缓慢的救灾举措之际,也反思着倾颓的豆腐渣工程及其背后的腐败难题。
毒品是当代墨西哥之痛。
一片混沌的国运,催生了当代墨西哥挥之不去的阴影——毒品贸易。不同于《罗马》的含蓄内敛,墨西哥毒贩们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江湖,早已因美剧《毒枭》为人熟知。正是由于1982年后的社会失序,锡那罗亚贩毒集团的“教父”加亚多趁势崛起,在城乡大肆招兵买马。一本万利的毒品走私,让生活无着的年轻人很难拒绝,甚至一些郁郁不得志的豪族子弟也投身其中。毒品、贪腐、贫穷、美国市场共同编织了一张大网,裹挟着墨西哥走向“失败国家”之列。三十年来,毒祸愈演愈烈,曾经出任经济部长的鲁伊斯哀叹,若打不赢与毒品的战争,墨西哥的下一任总统或许就将是毒枭。
回看《罗马》,导演对墨西哥当代史做了精心的剪裁,保留了自己童年记忆的光影,尽量避免触及同胞的伤痕,他巧妙选取1971年的微妙节点——在辉煌与落寞的边缘,将一个家庭的故事娓娓道来。而真实历史的残酷,被阿方索·卡隆隐藏在影片的留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