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圣经与利剑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圣经与利剑读后感精选

2020-02-27 23:36: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圣经与利剑读后感精选

  《圣经利剑》是一本由[美] 巴巴拉·塔奇曼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圣经与利剑》精选点评

  ●如果一个民族独立,复国是列强良心,恐怕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枪炮战火了。即使说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嫁接过来,甚至拿了犹太人史书《圣经》来为自己民族、个人预言,我也觉得太没说服力了,尽管真相可能确实如此。犹太人将灵魂土地绑在一起,一定要重回圣地,一定要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恢复以色列国思想引发了多少对立,多少流血,且延续至今。反过来看看我们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但仍有可以归去、可以扎根的土地,该是多么的幸运

  ●格局完全不如八月炮火

  ●“英国为未来国家铺垫基础,之后却阻止其按照逻辑发展,直到原先的纽带怨恨和斗争中磨损殆尽。”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发现:本书讲的是以色列的建国史,并且侧重点放在了探讨以色列建国过程中,为什么能够获得英国的帮助。作者通过梳理英国人和犹太人两千多年来的交往史,发现了两条线索一条文化层面的,犹太人的文化和宗教,同化了英国人精神世界,从而使英国人愿意帮助他们;另一条是政治层面的,他们支持犹太人建国,符合英国人在中东地区战略利益,所以英国人需要帮助他们。不易察觉的文化动机,和地缘政治层面的动机,对应的就是书名里的“圣经”与“利剑”,这两种动力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帮助以色列成功建国的那股“看不见的力量”。《贝尔宣言》在法理上并不完备,因为英国当时并没有实际统治巴勒斯坦,所以他们是把别国的利益擅自许诺给了犹太人,相当于拿别人的东西人情。这也埋下了中东问题隐患

  ●英格兰、耶路撒冷、巴勒斯坦的历史,宗教情怀帝国外交

  ●圣经与利剑是宗教动机与帝国政治,连接起了英国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故事。『当我死后打开我的胸膛们会发现巴勒斯坦在我的里』;出走的使徒古老的故事,译介的箴言,带来基督教和圣杯的人;『耶路撒冷,我们站在了你的大门内』,在朝圣与战争之间,等待着白马弥赛亚从耶路撒冷的城门中走来』。

  ●11.30.19 翻译难以下咽 求原版

  ●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读会更容易些。从文化(圣经)和政治(利剑)两方面交代英国支持犹太复国的原因。马上翻开《大卫伤疤》再重温《黑暗的故事》。。

  ●翻译啊,萨拉丁带土耳其人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啊→_→十字军那段还是很英式的,虽然也提了理查的,缺点,但是对于其他十字军势力间的矛盾不怎么重视。后面夹杂了英国人一堆的自我感觉良好,因而难以理解地区人民怎么会有这么多麻烦→_→故事性叙述和感情充沛的古典书写怎么看怎么怪

  ● 理想国译丛系列中比较一般般的书,希望挑选精品,不要充数。

  《圣经与利剑》读后感(一):寻找看不见的帮助力量

  就是非常快的翻了一下。当中的历史,因为并不是一个历史的爱好者,或者知识的积累者,中间很多精彩的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也不是特别的记得。

  但引导我看下去的原因是:为什么在整个欧洲的犹太人这么不好的一个区域,竟然会有一个国来支持犹太人?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双方本质上是应该精神世界信仰的统一和在利益上达成的一致,因此出现这一神奇的现象。

  这刚好又让我想起昨天我和另外一位好朋友在讨论。人确实是复杂的,对于管理一个组织来说,到底圣经更有价值,还是利剑的人更有价值?我们一直都在二元世界里去问自己,但实际上这两者都不可缺,才能形成持久的合作关系。

  还没完全翻完,好像说到因为英国在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推动下,推进了巴勒斯坦作为犹太人民族家园的进程,但却因此导致了后面的很多问题。等等。

  最终不一定能给我一个确定的答案。历史也不是考试,总有一个正确答案。

  《圣经与利剑》读后感(二):《圣经与利剑》:英国何以会介入犹太人的事务?

  1948年,以色列国正式建立,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形式保护着刚刚经历大屠杀的犹太幸存者,也结束了犹太人数千年的流浪史。这份伟业的实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的倡导者和参与者自然功不可没,但其实认真说来,大英帝国也做出了部分贡献,尽管后者也不时带来痛苦。在诸多贡献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贝尔福宣言》的出台,以及英国在一战后对巴勒斯坦采取正式“托管”,这意味着犹太复国任务可以在其掌控下有序(至少是希望如此)推进。不过,醉心于帝国前景的英国人何以会对犹太复国感兴趣?这背后到底存在着哪些复杂的历史?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巴拉·塔奇曼也有类似疑问,并展开了自己的思索。在她看来,英国人介入犹太人的事务并非空穴来风,随性而为,相反,它一方面与现实需求相关,另一方面则和历史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巴巴拉将它们归纳为《圣经》和利剑两大要素,“一个是文化的,一个是帝国的;一个是精神的,另一个是物质的”,这两大要素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让英国人关注犹太人的问题,并最终促成了前文所述的重大历史变迁。

  公元前的时代,不列颠和犹太祖先定居的朱迪亚都一度臣服于罗马人的武力和统治,也都曾反抗过殖民者,尽管很难说这种相似性有何严肃的意味。在耶稣时代过后,不列颠出现不少基督徒,而他们的出现,不自觉地与使徒亚利马太的约瑟有关,约瑟来到不列颠传播基督教的说法在各个群体中引来不少拥趸,尽管此人的真实身份不时招来争议。

  最迟自公元4世纪初起,耶路撒冷就出现了朝圣热。根据圣哲罗姆的观点,“仅在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之后两代人的时间内,到耶路撒冷朝圣就变成了一种习俗”,而不列颠人也未能免俗,其中,“部分出于虔诚之心,还有部分原因是出于好奇,想参观、触摸圣地,获得与历史名人相关的纪念物和遗物”。不过,必须强调的则是,“当时人几乎意识不到巴勒斯坦与犹太人有任何关系”,对他们来说,“巴勒斯坦意味着救世主曾经行走的土地,而非上帝选民的家园”。

  到了十字军东征的时代,这种茫然无知的情况或多或少有所改善。尽管英国人算不上东征的主力军,但“狮心王理查”的确披上了“十字军东征中的传说和荣耀绝大部分”,并留下了“手持利剑和战斧”冲锋陷阵的伟岸形象,而正是“在如此长的时间中在这块产生《圣经》的土地上洒下如此多的热血”为《圣经》此后——宗教改革时代英译本《圣经》的出现——在英国的扎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等历史的时钟摆至地理大发现时代,我们可以发现,原先对作为《圣经》源地的巴勒斯坦的迷恋,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让位于商业冒险带来的种种诱惑,在这个意义上,英国的商人再次引领了历史的发展。在他们成立的多家公司中,“东印度公司注定要将英格兰变为一个帝国,并对巴勒斯坦的命运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个时代,“与宗教传统相比,当地的地貌和习俗更吸引旅行者”,尽管圣地依旧魅力不减。

  等英国进入清教徒纷争的时代,犹太人复国问题出现了预兆。清教徒因为“拒绝承认《圣经》和他们的宗派之外的任何权威”,进而威胁到“和政府是一体的”教会,遭到了官方的镇压和残酷的对待,可这种逆境除了强化他们的信仰,并没有提供妥协的可能。为了保留火种,清教徒开始了自己的流亡,这与犹太人何其相似,在流亡的过程中,“他们将犹太人也包括在宗教宽容的大旗下”,部分理论家甚至“改进了让犹太人重返英国的计划”,旨在使其改宗基督教,这种一厢情愿的倾向后来反复上演。

  等到拿破仑打破了欧洲的均势政治格局,“地处通往印度的要道上”的巴勒斯坦,其重要性再次得以彰显,这个“东方问题”的解决,与欧洲的主导权紧密相关。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英国,全都很难无视这个地区之于帝国前途、势力均衡的重要性,并为此展开了漫长的争夺战。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深深领会了中东,尤其是巴勒斯坦对其帝国愿景的影响,决心“做中东头号秃鹰”。

  不过,也有人更强调巴勒斯坦作为《圣经》源起的地位,此人就是后来的沙夫茨伯里伯爵。在这个“遵循位高则应为民谋的典范”的身上,英国人长期以来对《圣经》的着迷得到集中体现,他“为帮助犹太人 返回巴勒斯坦付出了与为通过《十小时工作法案》一样多的努力”,“对犹太人的利益富有激情”,尽管必须承认,“对他来说,犹太人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必须让他们立即信仰基督才能开启基督复临、人类获救的大门”。因此,真正的视犹太人为一个民族,并不竭地为其利益奔走的,兴许只可能是犹太人自己。

  接着便是犹太复国主义的艰难历程。尽管后视之明让我们看到了犹太复国主义最终的影响,但是,这条道路在历史上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离散的犹太人并不只有复国的选项,相反,他们还可以选择同化,融入所在的国家与社会。同样使复国任务无比崎岖的,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买地建立定居点的方案引来的怀疑与敌视,以及欧洲各国或多或少的反犹主义,等等。尽管如此,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坚持,仍然是1948年犹太人(在经历种种曲折之后)建国的重要推动力。

  《圣经与利剑》读后感(三):《圣经和利剑》之读书笔记

  中东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战乱冲突不断,朋友说阅读两本书就基本可以看懂中东的各类新闻,一本是《圣经和利剑》,一本是《瓜分沙洲》。《圣经和利剑》主要讲述英国和巴勒斯坦的历史渊源,以及犹太复国的艰辛历程。看完略有些失望,很多问题草草收场并没有讲透彻,也许只有读完《圣经》才能真正明。下面结合自己的认识,简单梳理本书知识如下。

  一、关于犹太人和犹太教。从前有个传奇人物叫亚伯拉罕,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与原配夫人生的,叫以撒,以撒的后人就是以色列人,别一个是与原配夫人的女仆所生,叫以实玛利。以实玛利的后人就是阿拉伯人,所以别看现在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闹的欢,其实过去他们是一家人。

  以撒有个儿子叫雅各,雅各有个儿子叫约瑟,约瑟在埃及当了首相后,埃及法老就邀请雅各和他的族人搬到埃及住,后来埃及政变,换了领导人,以色列人就被贬为奴隶整整四百多年,后来一个人叫摩西,看着自己的族人被如此奴役,就带领大家逃离埃及回归故乡,史称“出埃及记”。逃离的路上异常艰辛,没有精神支柱根本坚持不下来,所以在此过程中,摩西发明了摩西五经,并确定了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从此创立了犹太教。

  后来以色列人征服了迦南,并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以色列王国,一个是犹大王国。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了,大部分人就移民去了犹大王国,犹大王国的居民统称为犹太人,犹太人其实只是以色列的人一个分支。现在认为信犹太教的人都算是犹太人。再后来巴比伦王国灭了犹大王国,从此犹太人就没了国家四处游荡。罗马统治期间,犹太人起义反抗,遭到残酷镇压,罗马军队破坏了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建筑,只留下了圣殿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就是现在的“西墙”,罗马的镇压真正开启了这个民族漫长而悲惨的流亡历程,直到1948年,以色列复国。

  二、关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耶稣和最早传播基督思想的人全是犹太人,简单说,犹太教中上帝只保佑以色列人,耶稣觉得这样不够博爱,上帝应该保佑全人类,遂他修改了圣经,建立了基督教,犹太教的圣经是旧约,基督教的圣经是新约。眷顾所有人当然比眷顾犹太人更吃香,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基督教。后来又有一个人叫穆罕默德,他结合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基督教大同小异,都信仰唯一的神。但他不承认耶稣是上帝之子,只承认耶稣是和摩西一样的先知,而穆罕默德是最后的先知。因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帝国,所以伊斯兰教传播的速度最快。

  三、关于十字军东征。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圣和纯粹,为了精神信仰,为了灵魂救赎,这些都不是主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基督世界内部出现了巨大的问题,需要战争来转移矛盾,十字军东征就像个下水道,排走所有不和谐。就教皇而言,一是可以转移矛盾,二是为了卖救赎券挣钱,有了救赎券,你不参加圣战,上帝也不会惩罚你。对国王而言,开疆扩土、建功立业是巨大的荣誉和实惠。就普通人而言,除了得到荣誉,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着圣战旗号进行烧杀掠夺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十字军东征是非常残酷野蛮的,不仅杀伊斯兰教的人,而且还杀犹太教的人。前后持续两百年,死伤无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虽然准备仓促,但大获全胜,第二次出征惨败,可是说是基督世界的耻辱。第三次出征打个平手,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耶路撒冷各占一半,三教信徒都可以参拜圣城。后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彻底赶走了基督徒,再加上基督教内部分裂,新教徒不支持朝圣,从此就再也没有出征过。

  四、英国和巴勒斯坦的关系。传说,最早的英国人是腓尼基人,似乎和以色列人有点关系。耶稣传播基督思想,有十二个门徒,其中之一就去了英国传教。英国信奉基督教,圣经成了英国人的史诗,巴勒斯坦也成为了英国的精神家园。就像现在的中国人喜欢去西藏朝圣一样,英国人也热衷于去耶路撒冷朝圣,十字军东征期间,英国许多国王都参与其中,大量的英国人死在那里,这之中也涌现了许多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所以英国的历史永远避不开巴勒斯坦。此外,英国和巴勒斯坦同属于罗马帝国,在十字军东征后,巴勒斯坦属于土耳其,英国和土耳其直到一战前,一直都是盟友关系。

  五、为什么英国要帮助犹太人复国。从精神层面讲,第一、所有的基督徒都天生亏欠犹太人,耶稣是犹太人,最早传播基督教思想的也是犹太人,可以说没有犹太人,就没有基督教。第二、《圣经》中承诺以色列人将重返巴勒斯坦这片应许之地,所以对基督徒而言,实现圣经的承诺不仅是使命,更是灵魂的救赎。历史上有大批英国人为了犹太复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从经济利益上讲,埃及和巴勒斯坦中间的苏伊士运河是英国最重要的贸易航线,埃及被英国托管,为了抵御来自东方的威胁,捍卫运河的安全,就迫切需要巴勒斯坦建立起国家,起到缓冲作用。所以英国政府也赞成犹太复国。总之,没有英国的帮助,就没有犹太复国。

  六、关于犹太复国。最开始提出这一口号的是拿破仑,可惜他没有攻下耶路撒冷。如果攻下了,历史就会完全不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西部,穆罕默德阿里带领阿拉伯人叛乱,土耳其也希望全世界的犹太人能移民到巴勒斯坦,一则带来大量的财富,二则起到对抗阿里叛乱的作用。在英国的帮助下,成立了世界性的犹太复国组织,致力于解决犹太移民问题。但因为土耳其的腐败统治,巴勒斯坦贫瘠不堪,几乎不适合人居住。全世界犹太人,有钱的不愿意搬,没有钱的搬过去只能等死。所以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响应,甚至上层的犹太人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反犹太复国组织抵制复国。直到后来爆发了许多反犹运动,犹太人才真正痛定思痛,下决心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七、关于中东问题。土耳其帝国统治中东长达五百年之久,一直相安无事,之所以现在问题不断,和什么历史信仰几乎没有关系,最主要是因为一战后英法两国处理中东事务时埋下了大量的隐患。当时一战爆发,英国为了对付土耳其帝国,就怂恿各个少数民族进行叛乱,并答应包括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内的少数民族在战争结束后建国。一战结束后,巴勒斯坦被英国托管,建国事宜开始提上议程,但英国许下的诺言都是战争的权衡之计,并没有经过国会同意,很多压根就做不到。而在这个节骨眼上,英国人撤出了巴勒斯坦,一大推无解的问题丢给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这也导致后来的中东问题层出不穷。

  以上是我的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圣经与利剑》读后感(四):左手圣经右手利剑,一本书看透英国与以色列之间的“爱恨情仇”

  《圣经与利剑》是塔奇曼的处女座,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想到的,了解到塔奇曼,其实也是从理想国译丛系列开始,从《八月炮火》到《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塔奇曼笔下的历史,清晰而有趣,她将历史写成文学,当成艺术,正如她对自己的评价——“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家”。

  这一次,塔奇曼讲述的是以色列的复国史,但让人出其不意的是,她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犹太人是如何去建国的,而是将切入点放在了犹太人和英国之前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以及在犹太人建国的过程中,英国起了怎样的作用。

  虽说是以色列的复国史,其实更是不列颠精神的缩略图。塔奇曼不亏被誉为“历史写作的金字招牌”,这漫长的两千年历史中的过往与纷争,被她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挖掘出来,同时也让这段久远的岁月清晰展现,并且不会觉得晦涩而枯燥。

  在以色列复国史中,英国为他们提供了很多方面的助力,那么英国为什么会对犹太人的建国事业如此上心地去帮助他们呢?塔奇曼在书中就这个问题的讨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个是文化以及精神层面的一种主观情感上的作用,另一个就是在政治和战略层面的利益帮助。

  她将这两点归纳为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圣经”与“利剑”。

  顾名思义,“圣经”,就是不列颠对于巴勒斯坦在宗教文化和精神情感上的一种深层次的“依赖”,这种感情悠长而复杂,既有共鸣,还有亏欠,这个说起来,是有一定的历史甚至神话因素决定的,要好好从书中细细找答案了;而“利剑”,当然就是大英帝国对于巴勒斯坦在政治和战略上的一种需求,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大英帝国对于以色列复国做出种种帮助之举。

  塔奇曼详细介绍了利亚马太的约瑟与英国的渊源、十字军东征的目的和过程、叙利亚的帝国之争等等细节,十七个专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个英国人左手圣经右手利剑之下,帮助犹太人重新建国的漫长故事。

  “人类为巴勒斯坦流的血,比为地球上任何地方流的都要多”,复国不易,长路漫漫,大英帝国的这一路相伴相助,抛却刚刚说过的那两个“动机”之外,不列颠还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它似是登上了道德的制高点,但是后续产生的这一系列影响,让以色列人的心中又会作何感想呢?

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为何会认犹太人为自己的祖先?

  这就要从一个远古的神话说起了,在凯尔特神话中,有一个亚瑟王的传说,他曾拔出石中剑,勇敢而无畏地带领着圆桌骑士,将当时强大到让人望而生畏的罗马帝国击败。亚瑟王的传说可能并不陌生了,很多的书籍、影视都曾以他为素材原型,演绎出各种精彩的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对于英国人来说,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正因为亚瑟王的传说,给了英国对于寻找自己的民族起源一个契机,不列颠人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不能接受没有属于自己的宗教创始人,他们对于巴勒斯坦特别的感情,就来源于他们对于教会创始人的探寻。

  亚瑟王之所以被英国人选中,是因为传说他从巴勒斯坦来到了不列颠,然后他的使徒们也纷纷跟随传播福音。马洛礼的著作《亚瑟王之死》中曾这样记载——约瑟“幸运地来到这片在当时被称为伟大的不列颠的土地”,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约瑟是基督教诞生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更是十二使徒之一。

  在十二使徒中,罗马选择了彼得,西班牙选中了雅各,法国挑选了腓力,而拥有“世间最好的利剑”的约瑟,便成为了不列颠教会的创始人,所以,英国对于巴勒斯坦的这种“依恋”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在神话故事和宗教起源的作用下,中东地区注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是非之地。

  而这一切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约瑟又究竟是不是从巴勒斯坦来到了不列颠,是不是他们勇敢的祖先,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约瑟已经带着那把利剑,被认定为不列颠最早的使徒,更是他们最英勇最完美的骑士。

《圣经》给英国的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英王亨利八世曾发布过一个公告,要求英格兰的每一座教堂里面,都要放置“一部最大的全本英译《圣经》”。《圣经》在被翻译成英文之后,对英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英国教会的最高权威,马修·阿诺德这样形容《圣经》的地位——我们英国人的精神和历史与希伯来人的精神和历史联系在一起了。

  由此可见,《圣经》这个精神层面的代表,给英国后来的那些政治层面的战略都形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它存在已经深入到英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到精神,已然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和思想方面的指导。甚至影响到犹太人复国时,英国政府对于《贝尔福宣言》的发布和对巴勒斯坦的托管。

  1918年耶路撒冷之战的时候,艾伦比将军使用对《圣经》知识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克劳德·康德上校绘制的地图,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他们通过这样的行动,将圣经与利剑一次又一次地融合,怀揣着对圣经的精神依赖,挥舞着帝国扩张的利剑,在巴勒斯坦这片精神家园之上,帮助犹太人踏上了漫漫复国之路。

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对当时和今天的中东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如今,中东形势依然动荡,但是犹太人有了自己的家园和国土,以色列复国之后,犹太人有了自己的国家,可是这个过程实在艰辛。其实,在以色列复国的过程中,很多犹太人都没有英国人来到尽心尽力,英国人为此做出的努力可谓鞠躬尽瘁了,我们之间讲过巴勒斯坦对于英国在精神和战略方面的意义,那么英国人在帮助以色列复国的过程中,具体做出过怎样的努力呢?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就是《贝尔福宣言》了。

  《贝尔福宣言》的出现,源于英国外务大臣阿瑟·贝尔福给英国犹太人领袖第二代罗斯柴尔德男爵沃尔特·罗斯柴尔德的一封信,贝尔福在新中提出了对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的赞同,这个来自于世界主要国家正式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第一个宣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这个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宣言,却为日后的中东问题埋下了深深地隐患。

  当时的英国并没有对于巴勒斯坦进行实质性的统治,而是接受了以“最终建立犹太国”为条件的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然而,英国对于巴勒斯坦的托管并不成功,英国人将自己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摆脱不掉的负累,当这个负累日益加大,英国人撤出巴勒斯坦逃跑了。

  前殖民大臣利奥波德·埃默里说:“周围的屠杀和混乱之中,我们可耻地逃跑了”,留给了中东一些列难以解决又层出不穷的问题。甚至时至今日,巴以之间的冲突依然会时常成为新闻中的热点,中东的局势依然紧张而且复杂,我们很难说,当初英国的一些列作为对于如今的中东形势来说,究竟是功还是过。

  历史总是盘根错节地往前行进着,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引发一场蝴蝶效应,英国对于巴勒斯坦的精神共鸣,对于以色列复国提供的巨大帮助都是确实存在的,然而对于后来巴勒斯坦托管之后的问题也是不能逃避的,犹太人在迁徙流浪了两千年之后,回到最初的 “应许之地”,英国的“圣经”与“利剑”成了以色列复国史中的巨大推动因素。

  《圣经与利剑》读后感(五):信仰与利益

  犹太人,一个命运多舛风雨飘摇而又顽强传承的民族,以色列,一个沦陷了两千年又重新建立起来的国家,似乎这两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浓重的传奇色彩,它们背后也的确拥有着神秘的历史故事。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正式复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对于犹太民族来说,一个崭新的纪元开始了,他们实现民族复兴、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进程也得以开启。71年前以色列建国的时候恐怕鲜有人会看好它,因为犹太人选的地点——巴勒斯坦四周死敌环伺,所有邻国都欲除之而后快;建国初期,犹太人有的也只有人和土地,一切都近乎从零开始,想要发展成为强大的国家似乎遥遥无期,可是几十年后再看以色列,它已经是大国强国,是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科技、军事、医学等多个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么不可思议的涅槃重生。对于以色列如何发展起来的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课题,我们要跟随作者的步伐,去追本溯源,探寻犹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演进,以及与英国(犹太人生存与复国都与之密切相关)的渊源。

  犹太人起源于迦南,即巴勒斯坦一带,巴勒斯坦也确实是犹太人的故土。犹太人后来的命运多舛有一部分原因就来源于他们的故土——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地处欧亚非的交界地带,处于各方势力争夺与扩张的范围之内,同时巴勒斯坦还处于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路,更让其成为必争之地。处在这样一片土地上,稳定与和平对犹太人来说是奢侈的东西,他们不断重复着被侵略、被压迫和反抗自救的经历,当然还有迁移、漂泊和回归的故事。犹太人一直没有出现过盛极一时的王朝,倒是经常被周围强大的国家或王朝划割到它们的势力范围内。

历史上,这片土地是众多民族的战场——希伯来人和亚述人,希腊人和波斯人,罗马人和叙利亚人,撒拉逊人和法兰克人,土耳其人和欧洲人。人类为巴勒斯坦流的血,比为地球上任何地方流的都要多。

  在这其中,被罗马帝国征服并被驱逐是犹太人第一次大规模流亡欧洲;公元前332年,巴勒斯坦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它又长期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几百年后,在经历了多次反抗和镇压以及愤怒的罗马人的屠杀后,犹太人只得再次流亡欧洲,分散世界各地,这一流亡就是近两千年的时间。还有一点值得说一下,公元638年开始,巴勒斯坦就开始成为穆斯林的势力范围,直到近代在英美帮助下的虎口夺食。

  流亡的犹太人还是很凄惨的,失去了国家的庇护,只能寄人篱下,而且他们流亡到各国后,各国都不给他们土地,不允许他们耕种,这更让他们生活艰苦;他们只能从商、投机,之后放贷,后来他们在金融领域成为各国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也为他们最终复国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

  犹太人从商是被逼的,但从商也是既定事实,古代东方重农轻商,认为商人不是好人,总有“为富不仁”的想法,其实古代西方也大抵如是,这应该是整个西方都反感犹太人的原因之一。再说放贷,那就更令人深恶痛绝了,放贷的是赚钱的,借贷的在古代好像结果都不怎么好,有的甚至被迫“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但说到放贷这事,犹太教教规和基督教教规是都不允许在信徒之间放贷,但讽刺的是并没有限制给不同信仰的人放贷,虽然后来基督教放开了放贷的限制,但从事这一行当的几乎都是犹太人。对于放贷这件事,各国国王确实乐见其成的,因为这为王国带来了丰厚的税收来源。很多犹太人靠放贷发家,做大了上升为金融行为,后来出现了很多金融家族;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国王们因丰厚的税收笑得合不拢嘴,但另一方面当国家税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此的时候国王们表面的笑容背后就逐渐显露出警惕甚至杀机,这应该是各国纵容甚至积极制定对犹太人迫害政策的原因之一。纳粹为迫害犹太人所采取的各种政策并不是希特勒首创的,虽然纳粹的所作所为最为人熟知,希特勒只不过是将历史上的各种措施加以延续而已,纳粹的大部分行径都是过去俄国已经用过的了,那时犹太人在俄国也近乎灭族。不论纳粹德国还是之前的俄国或是其他曾经迫害犹太人的国家,它们采取迫害举措,原因也不止一个,犹太人有钱,想要获得犹太人的财产也许是一个原因,但不应该是主要的;出于民族或宗教方面的原因应当是其中一个,犹太人是害死耶稣的罪人(虽然耶稣也是犹太人),从宗教情感上有着强烈的意愿为耶稣复仇,尤其国家或教会以此为由鼓动民众时,大部分民众还是买账的;还有就是书中提到的一种观点:当国家出现严重的社会矛盾时,尤其可能动摇执政根基的时候,就需要一个更大的问题来转移民众视线,往往这个倒霉的被抛出来的就是犹太人,犹太人有着天然的罪,他们杀害了耶稣,他们背叛了主,他们经商、放贷、经营金融业,甚至“操纵”经济,他们是“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罪恶根源……

  犹太人长时间在其他国家中挣扎求生,受尽迫害,还能保证民族的传承,最终实现国家的重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要保证民族的独立与传承,犹太人喜欢扎堆抱团是一个很重要的办法,犹太人大多只与本族人结婚,其实犹太人的定义也比较宽泛,只要信奉犹太教或者母亲是犹太人都可能说是犹太人。犹太人这种相对于其他民族独立和排外的做法也是他们不招人待见的原因之一。他们是流亡的民族,在他们心中,生存始终是最高法则,他们的生活都是围绕这个法则展开的,为了生存,他们不在乎背负骂名,去经商,去放贷;为了生存,他们会在他们从事的事业中倾尽全力做到最好,所以会有那么多各行各业的精英出现;为了生存,他们拼命钻研,苦心经营,他们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

  当然犹太人这样永不放弃,也因为心里有个信念,这就是圣经中的“预言”:上帝说了,早晚有一天弥赛亚会复活,重新降临人间,他们就能回到他们的故土。很多犹太人是坚信这一点的,所以他们一直在隐忍,在默默坚守。除了犹太人,很多基督教徒也艰辛这一点:总有一天上帝会派弥赛亚重生来送他的天选之民回家。而这里的基督教徒更多的是指新教徒,新教教徒更坚信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是英国在犹太人的生存和复国过程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

  英国不同于其他欧陆国家,似乎这里总是容易滋生出不同的意见,新教在这里发展壮大,清教徒在这里争得一片天地,不论是政见还是宗教理论,英国民众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虽然君主或政府的引导因为政治或历史原因为这种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民众的接受度还是最为关键的。

  英国与巴勒斯坦的渊源还要追溯到罗马占领不列颠的时候,在公元的前三个世纪里,罗马人为英国带来了犹太-基督教,让英国人有了普遍的信仰,从此开始,耶路撒冷就成了英国国民心中最神圣的土地。基督教在罗马时期传遍欧洲,到圣城耶路撒冷朝圣也逐渐成为基督徒的梦想。后来,除了朝圣,基督教的赎罪理论更让基督徒对圣地趋之若鹜,尤其是对于有罪或者觉得自己有罪的人,因为,一个基督徒只要能够到达耶路撒冷朝圣,他的罪就可以免除,不论他有多么恶劣的罪行,因为那时候在欧洲,教廷的权威超过了一切世俗权力。而从历史上看英国人似乎格外热衷于这件事,朝圣者众,但据历史研究发现,似乎英国人到圣地去,热爱旅游的成分要多于真正朝圣的目的……

  巴勒斯坦被穆斯林占领后,罗马教廷开始号召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去夺回圣地,十字军东征开始给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是从犹太教发展而来,三教信仰相近,有着共同的圣地,三教发展初期的和谐相处并没能保持多长时间,尤其没有基督教信徒的大力扶助,伊斯兰教可能很难发展起来,但随着影响的日益增大,教会的排他性也越来越明显,直到后来的水火难容。基督教教会是不能容忍伊斯兰教的无限扩张的,就用信仰来号召西方的力量去发动“正义”的东征“圣战”。参与十字军东征的人有一部分的确是为了信仰和他们心中的正义,但实际上更多的人各有心思,无论是从领导者层面还是普通士兵方面,恐怕为了利益的成分更大一些。英国一向是十字军东征的积极参与者,在几个世纪的东征历史上,参与东征的英国国王中,出于信仰的有之,出于利益的也有之;为了东征,英国统治阶层、贵族、普通民众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有的家族甚至连续几代人都永远地留在了巴勒斯坦那片土地上。

  到了新教在英国发展壮大,对圣经的重新翻译和广泛传播,令英国普通民众对信仰的崇拜又达到了一个高潮,教义的普及令民众对天选之民——犹太人的同情与日俱增,他们觉得基督世界欠犹太人一个公道,对于圣经中的预言——犹太人要回到故乡,他们觉得不应该只是袖手旁观。顺便说一句,后来移民开发美洲,尤其是建立美国的欧洲移民中,新教教徒还是占有很大比例的,后来美国极力支持以色列的发展,与之是否有关系还是很值得思考的。话说回来,从新教的发展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直到近代,从信仰层面帮助犹太人的观点一直都是有市场的,但仅仅是信仰并不足以成为推动英国政府支持以色列复国的主要动力,利益才是。

  前面说过,巴勒斯坦地处东西方交界处,对于陆上贸易通路,这是重要的承接桥梁,对于通往印度,控制东方贸易,英国政府是必须要将之拿下的;而且往南看,巴勒斯坦是控制红海和苏伊士运河的有力跳板,英国在这方面也是下了血本要控制海上贸易通路的咽喉要道;巴勒斯坦的重要性令英国控制它的欲望长久不衰,甚至与日俱增,不管是直接控制还是间接控制,只要能将之掌握在手中,采取什么办法对英国来说都是开放的,而支持犹太人复国算是个不错的选项。

  二战前后,随着纳粹带领的欧洲反犹主义的盛行,犹太人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英国趁机推动以色列的复国,既能收买人心,又能得到实际利益,在它的非全力支持下,以色列还真建立起来了。

  话分两头,从犹太人方面看,在十九世纪开始,犹太人经历过长久的尝试和失败,尤其是对领土的诉求尝试失败,埃及甚至南美都曾是他们的备选项,一切尝试无果后,他们才认清现实,回归巴勒斯坦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不,应该说是让英国等有可能帮助他们的国家认清这一现实,因为回归到他们的故土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英国认清了现实,又时值土耳其衰落,让英国看到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暨夺取控制巴勒斯坦成为了可能。而且,犹太人也终于意识到了一点,不能完全指望外力帮助他们复国,只有靠自己去拼搏才能实现梦想。

  历史也并非按照英国的设想完美地进行,英国托管期间,犹太人的大量移民侵占了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间,阿拉伯人开始反抗,并逐渐往战争的趋势发展,英国这时候却做出了妥协,联合国做出了犹太人、阿拉伯人分治巴勒斯坦的决定,这无疑是火上浇油,令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更加不可调和。英国在这件事上没能讨好,反而把两方都得罪了,在犹太人看来,英国背叛了它原来的誓约,出卖了自己,而阿拉伯人认为英国是强盗,是来抢地盘的。但对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到这步田地还是令人唏嘘,毕竟他们的祖先是亲兄弟,他们本来是一家人。之后的几十年,巴以战乱成为了世界局势中的重要部分,以色列在周围“仇敌”环伺的情况下,在美国等势力或明或暗的帮助下,发展成为了世界强国。

  历史发展总尤其原因或动机,以色列这段坎坷的历史令人感叹,而在整个过程中,英国毕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不论它的初衷是信仰的还是为了利益,对以色列来说,最终目标是实现了。有了这个契机,领土有了,国家建立了,民族复兴才有了实现的可能。不得不敬佩犹太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近乎死局的形势下,他们还能翻身复国,不得不说他们真的很了不起。反思以色列的历史,我们又能有哪些收获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