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城》读后感锦集
《消失的古城》是一本由王笛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古城》精选点评:
●之前买了他写的茶馆,后来买了袍哥。在看袍哥的时候才发现两本书是一个人写的。这两本书翻译都还不错。不晓得这本如何。。。毕竟是成都生活的人,所以还是比较关注的
●腾讯专栏结集,明显许多是凑字数用的(引据、吁叹),时间卡在清末民初,完全对不住书名这么个大题目啊
●一星给封面一星给地图,轻松的科普读物,也毋庸吹毛求疵,权当旅途消遣.
●本书是以底层人的视角描写清末民初时期社会史的面向一般读者的作品。其中的一条主要的线索是社会变迁。读过此书可以一窥在那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是怎么被塑造被改变的。作者经常讲到改良者的想法,也讲到一般民众的想法,辅以照片、诗词、漫画等,让人能够比较好的了解那个时候的成都。
●期待很高的一部作品。研究方法好,视角独特,提供了广泛的西方参照物。但深度不足,内容琐碎,有些过于市井。
●作为一部通俗的文化读物,王笛这本书在语言上通俗易懂,并无多少学术气,这也与本书内容原本发表的网媒有关。整部书里通过详实的资料对成都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城市构造,人民生活以及风俗人情做了比较详细的描绘,而作者本身深厚的功底也使得这本书在做到了t通俗的基础上,更有严谨的历史性。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更注意将社会底层的生活与生存状态研究出来,这也使得这本书的写作角度有一定新颖之处。本书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对于城市变迁的慨叹也凸显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市场经济大潮下对于传统城市的破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简直是讽刺,也是悲剧。不过,就这点而言,这种文化人的高等视角恰恰和本书所提倡的平民观点形成矛盾,有意思……
●大家上的文章集结,比较通俗浅显,可翻着看。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两句话:中国的古建筑遭到最严重的破坏不是在战争时期,也不是文革时期,而是九十年代后的大拆大建。还有一句“我们把真古董销毁了,再去造假古董”。
●【藏书阁打卡】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大于书的内容,生活在成都,这座城市带给我了太多的东西,进而更想去了解它。内容没有什么新意,都是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过较全面,从历史开始到如今,三教九流的叙述都有。文中熟悉的语言词汇,小时候用过的物品,以前见过的事情都给人一种亲切感,特别是描写轿夫之间的行话非常生动有趣,其实轿夫这个行业也就是如今出租车行业的前身吧,从运行到行规都差不多。书里面图片很有意思,就是有些有点多余,比如“书”的封面照就很没必要放上去了…王笛在感叹城市变化给他带去的失落感,其实这也正常,城市发展从古至今都是变化着的,不变是不可能的,也只能是一代回忆一代了吧。
●搜罗了一些清末民初成都生活方方面面的掌故、资料、社会新闻,可以搭配当时社会精英贤达傅崇矩的《成都通览》看。
●消失二字着实欠妥,古城虽然已经大部分现代化了。可是存在的的始终如一,哪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完全可以冲淡消失的一切。
《消失的古城》读后感(一):学术大家关于古城成都的通俗科普
刚看题目,我想是会涉及到一段历史一段文化。这本书是作者关于清末民初的古城成都的历史文化日常生活的文章。其中还有作者在成都过去的回忆和现下的经历。一座中国古城的消失,容易让人联想到梁思成关于北京古代城墙的呼喊,也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被淹没在水下的小小的城镇,如今又认识了这样一座古城成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的城池何其多矣,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是古城的消失都不好?应该不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新旧交替……这些不都是发展和进步吗?这就涉及到一个评价、权衡和能力的问题。新与旧如何完美的更替?如何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关注当下还是关注长远?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统一?看古城成都消失,看今日成都成“全国最安逸城市”,无疑这些文字是有价值的。比起我在这里胡乱瞎想有价值的多。关于古城的保护与改造,不知是不是也可以适用“拿来主义”。我确实不愿看到每个城市都千篇一律,可有生命力的自然会传承。大数据时代又为保存提供了更多一种途径。
《消失的古城》读后感(二):2019年闲书018
鸡肋之书,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喜欢与不喜欢来评价这本书,只能说没有读到我想读的东西,购书时的期待与阅读后的失望,反而导致了过大的心理落差。 我于成都,是典型的过客,但又有一份独特的情结。虽也去武侯祠、杜甫草堂、锦里、四川博物馆、青城山、三星堆、都江堰打过卡,但更多的是经常延误的红眼航班,双流机场人迹稀少的候机厅或是机场周边廉价小旅馆的四五个小时,待天未明时又登机,以及回程再途经成都,朋友的好客与天马行空的聊天。这些碎片,构成了我对成都的所有回忆。 中国的城市中,成都有其特殊,历史、语言、美食、风貌、茶馆和麻将作为标签的日常生活,随意展现便会有精彩。本书是王先生在腾讯上专栏的结集,文字直白,体例松散,也便罢了,但想展现或是意图观照时下的东西,又感觉虽牢骚满腹却在理论分析上浅尝辄止,他的感慨,适用于从南到北所有的城市。 王先生在序言谈及,希望象流沙河老先生那样通俗地说有味道的成都故事,但或许是因为王先生离开故土久了,少了沙河老先生的温润与温暖,王先生只做到了通俗而……
《消失的古城》读后感(三):2019年闲书018
鸡肋之书,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喜欢与不喜欢来评价这本书,只能说没有读到我想读的东西,购书时的期待与阅读后的失望,反而导致了过大的心理落差。 我于成都,是典型的过客,但又有一份独特的情结。虽也去武侯祠、杜甫草堂、锦里、四川博物馆、青城山、三星堆、都江堰打过卡,但更多的是经常延误的红眼航班,双流机场人迹稀少的候机厅或是机场周边廉价小旅馆的四五个小时,待天未明时又登机,以及回程再途经成都,朋友的好客与天马行空的聊天。这些碎片,构成了我对成都的所有回忆。 中国的城市中,成都有其特殊,历史、语言、美食、风貌、茶馆和麻将作为标签的日常生活,随意展现便会有精彩。本书是王先生在腾讯上专栏的结集,文字直白,体例松散,也便罢了,但想展现或是意图观照时下的东西,又感觉虽牢骚满腹却在理论分析上浅尝辄止,他的感慨,适用于从南到北所有的城市。 王先生在序言谈及,希望象流沙河老先生那样通俗地说有味道的成都故事,但或许是因为王先生离开故土久了,少了沙河老先生的温润与温暖,王先生只做到了通俗而……
《消失的古城》读后感(四):关于《消失的古城》的书评
很有可读性的有关20世纪初成都社会风俗的科普读物,对我这种之前在这方面知识为零的人来说,挺长见识。
但是确实可以发现作者有把材料拼凑,然后类似于做语文阅读一样,根据材料写阅读理解的嫌疑。也可能就是因为这样,作者本人在书里存在感太强,他对于成都过去风俗的执着可以说贯穿全书。过于抒发情感上的东西而有点丧失了相关问题研究上的深度。
换句话说,书里着重于对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和抒情,而忽视了探究其产生原因及影响的论述,没有在理论高度解释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阶级之间的冲突,权力之间的博弈等。也把成都和世界进程割裂了,成都成了只是中国西南内陆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它城市、社会的变化好像和当时世界的变化发展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比如说,书里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应该就是:公共空间,街道、茶馆、戏院、寺庙等等,作者写了20世纪初维新变法时期,这些公共空间以及民众在这些公共空间里公共行为和生活的变化,但也仅限于此,没有深入论述公共空间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这就很可惜...不过这也可能是出于全书结构布局的考虑,前面没有论述,但25、26章谈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时候触及到了这些问题。虽然这样可能会造成因为看了前半部分觉得失望而弃书的读者错过这几章的精彩论述。
总的来说如果对成都不了解,又感兴趣的话,还是值得一读。就像作者说的,他的目的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就很不错。
另,成都人真的有趣!
《消失的古城》读后感(五):筆記
- 因工作關係想找點跟成都相關的素材, 在網上發現了王笛老師的新書, 立即拜託同事找來拜讀。
- 書中的文章應該原先都在網絡媒體發佈過, 今次匯編成書,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一飽眼福。
- 知道王笛老師, 應該是因為《街頭文化》那本書, 他之後還有其他的學術專書, 可惜一直沒有機會拜讀。
- 相比起來, 這本書收入的文章則是面向大眾讀者, 很'易入口'; 讀著王笛老師分享成都過去的種種, 不禁有種唏噓之感。
- 如果不是因為工作增加了去成都的機會, 過去對她的關注真的很少。但從王笛老師的文章與研究看來,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卻十分之厚, 很值得多加注意。
- 他介紹的成都, 多為清末民初的時間; 當時的風俗, 街道, 城市'管理'等都有些涉獵, 內容是蠻多元的。
- 而作者也不時流露出他對地方文化的鍾愛, 以及現時國內城市(與及鄉村)千篇一率的乏味。他一方面是珍愛自己的故鄉四川與成都, 二來也是對社會的發展邏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 同時行文中也感受到他對社會不公的關注; 比如當年'低下階層'的困苦, 精英階層的歧視, '改良'派對女性的歧視性思想等。
- 早前閱讀了一些文章, 才'驚醒'重要的'漢學家'/'中國研究學者'施雅堅(William Skinner)當年的鄉鎮研究, 就是建基於成都與川西平原的。而作者在本書的最後也列出了一大堆參考書藉, 為感興趣的讀者留下了線索。
- 如果要吹毛求疵的話, 有點可惜是作者沒有在每篇文章後邊提供參考資料的信息, 變相跟進起來有點考功夫, 而讀者也無法簡易的從文章中知道作者所言出自何處。不過文章原來是網上發佈, 或許有些功夫在一開首時已沒有做, 及後補救也功夫太多了。
- 最後最後, 個人覺得書的序言寫得有點鬆散, 遠不及內文好看; 好的序言其實是很重要的提綱契領, 不過木已成舟, 也沒有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