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才的编辑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1000字

2022-04-25 03:30: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1000字

  《天才的编辑》是一本由[美] 司各特·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30,页数:5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一):耐读

  买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刚刚看了80页,感觉这本小说很生动很耐读,很容易让人看进去。

  描绘了珀金斯的职业生涯,一个敬业传奇的图书编辑。看起来非常的励志,建议所有的年轻人,尤其是做出版行业与文案相关工作的朋友都可以看一下。这本对珀金斯的工作和性格都描绘的很细致,挑选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作家的性格和成长历程,以及与珀金斯之间和合作做了详细描绘。读了它再读这些作者的名作,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吧。

  同时,这本书也刻画了一段小小的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发展史 ,里边提到了大量当代知名的作家、评论家著名的书籍。感觉是值得精读的一本书。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二):当一本书也不容易

  一本书不单单是一本书。

  从写下第一个字开始,它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过程:在编辑把这份初稿有幸从茫茫稿件海中一眼识别出来之前,必须等待作者定稿,鼓起勇气把稿子寄给出版社。这个过程就有无数的作者半途而废,或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继续下去。有时编辑甚至从半成品或只有一个开头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无尽的等待。定稿后才是真正工作的开始。编辑和作者要无休止的讨论出版前还能做什么样的优化,哪里需要删改,哪里需要增加,结构是否有问题。然后作者撸起袖子大改一通或好几通,才终于轮到进厂印刷,出版,推广,而后所有人一起满怀担心和期待的等待市场的检验。

  也许声名大噪,也有可能石沉大海。

  一本书所承载的意义,也远大于字面所呈现出来的画面。 如果是沃尔夫这样的作者,每个字都和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息息相关。书中人物有他见过或爱过的人的影子,人物的经历则是他本人经历的缩影,主角在喝酒,是他在喝酒,主角在思考,也是他在思考。不仅是作者,就连编辑也需要参与其中。站在客观的角度,左右一本书的结构和整体走向,判断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以至于不仅是作者,这本书还凝结了编辑的心血和智慧,以及他们所经历过的一切人和事。

  而麦克斯伯金斯这么权威又辛勤的编辑却说,编辑一生追求的是无名无姓。

  不过还好,他们的名字,所有被帮助过的作者都会一直记得。当麦克斯去世的消息公布之后,他的每位作者都表示,继续写下去,把作品完成,是他们能给老编辑的唯一慰藉。海明威也在五年之后,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上把提献送给了麦克斯。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三):投帽子

  珀金斯静静地坐在他的办公室里,门口坐的是他的秘书威科夫小姐,背后一排书架上立满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沃尔夫、罗林斯女士等人的作品。

  1884年珀金斯出生的时候可能也没人能想到几十年后的他会出版这么多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作家的不可思议的作品。

  说实话珀金斯接管的那些作家,没一个是“善角”。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结婚后就不停地找珀金斯开支票开支票,去世之后女儿司各蒂的学费还是珀金斯和其他好友承担的;海明威,热衷浪荡天涯行走江湖,行文放荡不羁,污言秽语让珀金斯好一顿修改与编辑;沃尔夫,如牛似虎地写作,自己潦草到最后自己都认不出来了,《时间与河流》让珀金斯改了两年才出版。

  但是也不得不说,珀金斯发掘的这些作家,都太“值得”。海明威在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写信宽慰珀金斯——你的海爸爸是靠得住的,不用担心,海明威永远说这个世界上配和他说话的只有司各特,但是他最爱的还是和自己的编辑珀金斯聊天;菲茨杰拉德在人生低谷中被所有人质疑再也写不出什么了的时候,还是在珀金斯的鼓励下写出了《夜色温柔》,这也是一定意义上司各特的最后一本书;沃尔夫耍脾气在最后一年与珀金斯的出版社分道扬镳,但却在病重的时候将最后的文字献给了写给珀金斯的信上。

  都是太温柔可爱的人,所以才会觉得值得吧。和海明威一起在湾流钓鱼的日子、和菲茨杰拉德一起共进晚宴的日子、陪沃尔夫修改稿子的日子、帮助罗林斯夫人写出《鹿苑长春》的日子、和伊丽莎白·莱蒙通信的日子、给女儿们读《战争与和平》的日子、和妻子路易丝拌嘴的日子......不愿意摘下帽子的珀金斯这辈子没有写过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字,一辈子都在勤勤恳恳地挖掘已知的和未知的文字,做着编辑排版的工作。

  珀金斯曾经说过:理想的出版是成为一个让所有人各抒己见的论坛,无论他们的目的是训练教育、娱乐消遣还是制造恐怖……但是,出版总是有一些质量与关联度的规则,只有通过某种选择来决定,而这就是代表人类整体的出版人试图要做的事,即使犯过许多错误。或者换种说法,艺术家、圣人以及人类其他更敏感的代表,可谓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们是通向未来的先锋和向导。而具有上述能力的出版人,必须对他们所作报告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做出某种评估。对此,除了上帝赐予他的判断力,他什么都无法依靠。

  我感觉我还是写不出我对珀金斯的喜爱,只能致敬。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四):责任感与勤奋

  初识这本将近600页的人物传记,源于一本书名与之相似的网络小说《天才编辑》。除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之外,这两本书都讲述了同一主题——作者与编辑的羁绊,而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什么是图书编辑?他们在一本书出版背后到底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仅仅是改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吗?而他们与他们服务的作者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提起麦克斯·珀金斯(Max Perkins),可能很多人都会出现黑人问号脸:他是谁?但如果提到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就算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也知道他们是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伟大作家。而这些人除了生活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拥有同一个编辑——麦克斯·珀金斯。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所示,他既是诸位天才的编辑,自己本人也是天才编辑。虽然珀金斯本人并未出版过任何书籍,但他却见证了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为一名编辑,珀金斯的天才之处在于“他能透过一本书的缺点,看到它的不凡之处,哪怕缺点那么令人失望;任凭遇到多少挫折,他也会不屈不挠地坚持工作,挖掘这本书的潜力。”所以那时,越来越多渴望成为作家的年轻人都带着自己的书稿找到珀金斯,希望他能指点一二。那么,珀金斯是怎么成为一名天才的编辑的呢?读完这本书,我的答案很简单——责任感与勤奋。

  早在珀金斯临近成年时,他就立下誓言——“绝不逃避责任”。正是这种强烈责任感使他在成为一名编辑时,将自己服务的作者纳入羽翼之下,跟作者本人一样重视他们的作品。如果作者因自己的写作没有进展而感到沮丧,他会劝慰他们,写信鼓励他们;如果作者因自己的书而招致批评,他会极力维护自己的作者,同时也不会给人一种固执己见的印象。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作者不放弃写作。

  他和自己的作者建立了类似亲人朋友的关系。他从未拒绝菲茨杰拉德一次又一次地向出版社要钱,还担任了这位作者的财务监管人。他见证了菲茨杰拉德与泽尔达的婚姻,也见证了他一直在和金钱较劲。直到作者离世,他都未曾放下要让“菲茨杰拉德的名声长盛不衰”的责任。这种责任感驱使他耗费巨大心血编辑每一本他决定要出版的书籍。也正是年轻的珀金斯力排众议、一再坚持,才有了《人间天堂》和《太阳照常升起》的面世。如果没有前者的成功出版,另一部我们更为熟知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也许就不会存在了。或者说它出版了,也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叫《在灰烬堆与百万富翁之中》。珀金斯说他不喜欢这个书名,他始终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书名既有启发性,又能表达作者的意思。”遗憾的是,直到作者和编辑都去世时,这部小说还未受到广泛的认可。

  而珀金斯与托马斯·沃尔夫之间的纠葛更是证明了这种责任感。对于他坚信的天才,这位编辑“不忍心看着他失败”,他对待这位作者的作品可谓是“拼了老命”了。他发誓,一定要把《时间与河流》编出来,哪怕它把他累死。而珀金斯也做到了。他和沃尔夫一周一起工作六天,每天两个小时,后来还将工作延长至晚上。而这位作者也是珀金斯“一生中唯一在公私两边都能自由出入的作者”。他在沃尔夫身上花了太多时间,以至于他的妻子和对方的妻子都对此感到痛恨。所以,后来詹姆斯·琼斯把沃尔夫称作珀金斯的“长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一名年轻的编辑到成为出版社的总编辑,珀金斯的勤奋也是有目共睹的。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个问题一直盘绕在心头:为什么珀金斯总能给作者提出各种有用的建议呢?如果有人疑惑“为什么会有周末”,那么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作为一名编辑,珀金斯的工作就是看稿,以及和作者沟通。书稿从不离身,正是这位天才编辑的特征。上下班途中看稿,回到家继续看稿,乃至最后要进医院时,他还不忘嘱咐女儿把他床头的书稿交给自己的秘书。所以越来越多人愿意依靠他、信任他,把自己全身心地交付给他。也许,天才从来都是勤奋的代名词,而没有天分只是懒惰的借口而已。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五):天才的编辑,另人骄傲的事业,隐秘而神奇的大神

  art1:一个碎片的感想

  编辑的恶梦:经手的稿件,印出后被发现好多拼写错误

  编辑的骄傲:因为聘用他作为编辑,这个出版社没有破产(社长语)

  真正的骄傲: 发现并帮助作者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世界经典。不过这部小说出版三年后销量都不高,虽然一出版就受了评论界的欢迎。

  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一直等待菲茨杰拉德写出《伟大的盖茨比》的那一章。

  他有稳定的家庭,有五个女儿,他人生的遗憾就是没能有一个儿子,虽然他非常喜欢他的女儿们,但这好象上帝的一个玩笑。

  而他与托马斯 沃尔夫的相逢与交往更象一个父亲寻找儿子,或儿子寻找父亲的过程。

  他有个红颜知已,两个人有着数十年的通信交流,他十几年里只去看过她两次,这是他在紧张的,时时有冲突但总体合谐的家庭生活中的一个调剂,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他的文学圣经是“战争 与和平”,他认为安德烈是与哈姆雷特一样被塑造得相当好的文字人物,甚至“人人都该嫁给安德烈”

  他是有点典型的保守的美国人,坚持传统的观念,但在一个出版社工作了三十年,接触和发掘了N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每个作品的成功都有无穷的故事。文学和作品是他的信仰,他一度因为长期熬夜改稿而健康不佳。

  泽尔达感觉应该得的是躁郁症,从她一开始拼命化钱,以及后面迷上芭蕾后,每天不停练芭蕾看,虽然 当时她被 诊断为精神分裂,但从她对菲茨致命的吸引上看,她得的可能就是躁郁症,发作时极为有魅力,也有创造力。

  他全盛时期(就是发掘出菲茨杰拉德)之后的那段时期,异常忙碌,每天就是操心菲茨杰拉德的稿件进展,生活费是否够用,海明威又写到了什么进度,状况是否安全,然后他还要全力以赴与沃尔夫吵架,并化很大的精力帮沃尔夫删改成箱的稿件,以便有一天能出版,还要注意那一个作者又需要关心一下了。

  然后是他大女儿的病情,这个病情持续近一年的时间,期间他有心力交粹的感觉。还有沃尔夫的长篇大小说,为了帮沃尔夫改小说,他们斗争很多次,最后沃尔夫将此书提现给他说:“这辈子,在遇见你之前,我一个朋友都没有”

  那些关于书籍的事:

  托尔斯泰一辈子不愿意将《战争与和平》的书入脱手。

  沃尔夫对每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报以真挚的热情和兴存。

  珀金斯的的一个女儿非常喜欢超长的,一般人都看不进去的沃尔夫的《时间与河流》

  art2:阅读过半,接近最终章的感受

  如果不是现在这种碎片话的阅读时间,我大概永远不会看完这本书,但是在公车上,在等待的时间里,我竟然从头到尾的快要读完了,而且越读到最后,越觉得感动,象豆瓣上一个短评说的那样“读到最后,快要哭了”尤其是读到沃尔夫日记中写的那句:“在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朋友那句”

  这本书应该是给他们真的热爱文字,热爱编辑,热爱作家的人看的,因为充满了大量文学的细节,文字的细节,伟大作家的细节,做为一个编辑,马克斯是伟大的,他推出了许多世界经的文字家,而这些伟大的成就,不是一夕而就的,是长时间的伏案改稿,深夜加班,无数次心力交粹的沟通与彻夜不眠的以及慢长的等待所铸就了,最重要的是他对这些个伟大作家的关心和帮助,他编辑和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以为我应该是他人生的最颠峰了,但了不起的盖茨比从出版到被公从认可,经过了近十多年的时间。后面的大量篇幅和他人生的最心力交粹和努力和忍耐了,都给了激情澎湃,一写起来就收不出的沃尔夫,就是电影《天才的编辑》中,裘德洛演的那个角色,这也是他编辑生涯中最光辉和最了不起的贡献,因为这本书几乎是在他的全面的努力与监督下修改的。从成箱的稿件中修改出了一本书来,一方面他要做作家的说服工作,一方面他要动用他这么多年的文字修养和判断,使得《天使望有故乡》这本书成为文学中上的经典,虽然并不是很多的读过(我也没读过,读了几页,看不下去),所以,这本书就是这样一页一页,事无巨细的介绍了柏金斯一生的工作。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六):至少他是一个文学时代的发现者《天才的编辑》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直译的意思,其实更接近于《麦克斯·珀金斯:天才们的编辑》。于是,汉字的神奇之处尽露无遗,因为天才的编辑,既可以让人理解为这是一个堪称天才的编辑,也可以让人理解为属于天才作家们的编辑。而我在一开始的时候,从本着前一种理解的方式翻开这本书的——尽管在这之前,我看过令人惊讶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看过触动灵魂的《丧钟为谁而鸣》,但是却对珀金斯的名字一无所知。

  作为一个对西方各色显赫家族史一无所知的人,从来没有办法理解高晓松在他的脱口秀节目中提到,美国的社交世界是那种一听你姓什么就知道你祖宗十八代的世界,于是我也无法理解埃瓦茨和珀金斯这两个姓氏在麦克斯韦尔的身上代表了怎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灵魂之间的牵扯与矛盾。但是从整部书读下来的感觉,倒是对珀金斯口中的新英格兰人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不能简单的用清教徒来一概而论,略显粗暴。以珀金斯为代表了新英格兰人,有一种审慎和自律的理性,同时也有一种极富宽容和慈悲的感性。从早期的出版界新人开始,到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创造者,成为出版界的巨擘,成为天才的编辑,这种理性和感性兼有的品行,始终存在,甚至始终如一。

  这让珀金斯先生的身上洋溢着一种为人师表的可怕气息。是的,我居然用了可怕两个字,那是因为这种为人师表以及授人以渔的坚韧和坚持,甚至在他死后半个多世纪,依旧通过力透纸背的每一行字,影响着身为读者的我。尤其是他留下的那些对象为杰出作家的建议,简直就是写作的金条,让人可以无比认真的说,每一个写作爱好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珀金斯可能是迷惘一代和爵士时代以来最杰出的写作老师——尽管他本人对一切的写作课程和训练都嗤之以鼻。因为在他看来,写作是一种天赋,除非作家自己的感觉经由某些特别的关卡对身边发生的一切进入了令人惊奇的灵域,其他所有的训练和指导,都是对他们才华的亵渎。

  A.司各特•伯格采用了一个非常清奇的结构,虽然单纯的从叙述方式来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因为他描述的对象是珀金斯,一个对讲课这件事唯恐避之不及的人,然而他的出场却是从一场讲课开始。诚如他一直强调的那样,他是躲藏在伟大作家身后的人,他们的读者,用虔诚又兴奋的心,发掘每一部有可能成为划时代巨作的人。但是他的形象却又充满了喜剧式龙套的气息,不愿意脱掉的帽子,简单的有些冒失的衣着,因为听力欠佳而看起来迟钝的样子。A.司各特•伯格不遗余力的描述着一个擦肩而过的路人可能有的一切,似乎是想与他的伟大形成对比,并进一步颂扬他的低调和审慎。

  但是在这个时候,身为一个囫囵吞书的读者,我还没有预料到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令人震惊的属于美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书。反过来讲,虽然我从开篇的援引中看到了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名字,但并没有意识到他们那种任性和随意的文字,是在怎样的氛围下挤压成书——绝妙透顶的点就在这里,菲兹杰拉德和海明威在A.司各特•伯格笔下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甚至和珀金斯共事过的每一个作家,都毫无相似之处,但他们都乐于接受珀金斯并信任他。

  那个时候,珀金斯还没有成为出版界的巨擘,他还是一个需要为自己期待的作家和老查尔斯据理力争的初级员工。

  诚如珀金斯自己说的那样,一个杰出的作家是离不开天分的,而一双能够顺利发现明日伟大作品的眼睛也是需要天分的。A.司各特•伯格的描述恰到好处,珀金斯是一个对文字充满了热忱的人,这样的灵魂让他很容易进入富有激情的写作。我素来认定,每一行文字都能以最诚实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状态,而我最喜欢举得例子就是胡兰成。他对华丽辞藻的运用之流利让人目眩神迷,但是其中包裹的小男人心态也同样令人作呕的表现在对张爱玲和其他女性的消费上。

  珀金斯最惊人的天赋,就是他很容易进入到作家们的内心世界。A.司各特•伯格不止一次的提到,他可以从两三页的开头,即便没有结构和逻辑,仅仅是两三页凌乱的语句,都可以让珀金斯进入到作者的内心,感受他们写下这些字句时候的感受,并对前因后果牵扯到的所有情绪产生共鸣。显然,只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珀金斯的伟大在于,他不仅感受到了作家们的内心,甚至比他们更了解他们的作品。

  应该怎样梳理结构或剪出不必要的枝节,应该用第三人称或是自传体来展开故事,从怎样的角度切入或聚焦怎样的个性标签……珀金斯就好像画龙点睛的那一个神奇的人一样,找到了作家们作品真正的样子。

  对此,托马斯·沃尔夫甚至写了一本书来讲述他和珀金斯之间的故事,那是一个关于一部小说的故事。A.司各特•伯格说的太对了,沃尔夫和珀金斯身边的人也看的太清楚了。沃尔夫写的这本书,是为了撇清自己对珀金斯的依赖,但是他似乎忘记了,珀金斯的才华和天赋就是在编辑这件事情上。

  可惜,敏感如沃尔夫,因为自我怀疑而始终没有发现,珀金斯的追求从来不是自己的居功自傲或功成名就。

  他的期待,浸透了他梳理过的每一页书稿。

  从这个角度来看,珀金斯似乎是一个孵化者——那些作家们在认识他的时候,大部分都籍籍无名。

  珀金斯对他期待的作品有一种近乎信仰的执着,坚定的认为他们必然会在某一个关窍打开的节点,成为畅销作家。他几乎没有失误过,尽管他把这些归功于天才本身。但是并非所有的天才都是天生的,至少在A.司各特•伯格看来,属于美国迷惘一代的爵士时代,有太多的天才得益于珀金斯的训练和引导。

  而这种对新生作家无私的关照,似乎造成了一种假象,即珀金斯是一个天生具有社交影响力的人。

  伊丽莎白·莱蒙的存在证明了,珀金斯对社交是多么的恐慌。

  也证明了,他对作家们的影响,完全是因为他是正确的,他懂他们,他懂书。

  但是他却很难直面自己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从他的妻子露易丝到敏感的作家们到勤劳的同事们。话题如果围绕着工作,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只要涉及到其他的问题,珀金斯唯一能对别人做的事就是年复一年乏味的安慰,嗯,会好的。而遇到的问题是自己的,珀金斯就只剩下了逃避。

  我无比真实的看到了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犹豫和难堪。他艰难的维持着自己被信赖和依靠的形象,尽管他只是很单纯的期待一本感染整个书籍市场的佳作和一个能够写出更多类似佳作的作家。但是他被自己的成功绑住了,当越来越多的人期望进入珀金斯的世界,又反过来推动他用更大强度的工作来避免自己被忙碌的社交所限制。

  幸好,有伊丽莎白。这是珀金斯的女儿说的。

  伊丽莎白·莱蒙,一定是比珀金斯的妻子露易丝更了解他的人。二十五年的通信,因为他的自律而避免了和沃尔夫一样被迷惘的感情折磨。但是这种但凡低落的时候就一定会想起的人,果然可以因为肉体的纯洁而被认为没有干扰他对婚姻的忠诚吗?

  虽然A.司各特•伯格并无意于此,我也相信按照珀金斯的那种自我克制,他对婚姻和家庭并没有失职。这也正是他和露易丝之间的悲哀,两个人彼此的关系最终落在了理性和利益的博弈上。

  伊丽莎白,成了珀金斯情感上的树洞,也是他逃避社交必须性的角落。

  一个社恐的人因为工作不得不成为了全世界的树洞,他的困顿和不知所措可想而知。至少他可以通过书信向伊丽莎白倾诉,至少他还有地方可以适度的宣泄堵在自己心头的一切。

  好吧,大约在最纠结的时候,拯救了美国文学界的人,其实是伊丽莎白·莱蒙。

  或许,很多人都会因为珀金斯有伊丽莎白,而羡慕他。

  从来美人如英雄,不许人间见白头。

  珀金斯的晚年也开始纠结,这本书也开始进入了忧伤的尾声。

  当珀金斯走出那个教室的时候,灰调已经充斥在字里行间不少篇幅,从一个个人的离去,以及爵士时代的隐退,战后人们的纠结困惑,当然还有各种主义引发的暗流。

  珀金斯是那么的累,一场疾病接着一场疾病,最终向他爱的沃尔夫一样,预感到了自己的离去。

  有一种悲伤是因为珀金斯和他的时代的落寞。

  还有一种悲伤是因为他和他的作家们对于文字的敬畏充满了时代的纵深感,和陌生感。

  于是,我在阅读的间歇冷冷的嘲讽现在那些速食文字的所谓写手。

  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在写字时候某种做作和刻意的自我取悦。

  珀金斯的金条一一出现,多余的桥段如何删掉不要后悔,结构应该趋向紧凑而不是任性铺开,语句的易读并不是为了取悦已有的阅读喜好……凡此种种……

  所以,凡此种种,我实在没有办法从阅读完全书的悲伤里,把所有的指点抽离出来。

  所以,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写作爱好者,不仅仅是想出书的人,而是每一个写作爱好者,或工作与写作有关的人,都应该认真通读的一本书。

  不仅是因为珀金斯发现了代表一个文学时代的伟大作家,更因为他对文字的敬畏让他给出了属于写作世界的最恰当的表达。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七):《天才的编辑》阅后随想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一本既需要有美国系统文学背景,又对人物描写细致生动,如此接地气的人物传记。作者写了六年,而我用了六十多天粗略的欣赏完了(其中欢度了春节,如果更专注一些会吸收得更多)。

  首先感谢好友彩云的推荐,宏观的讲,此书让我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美国爵士时代和垮掉的一代有了深刻认识。特别是让耳熟能详却又只可远观仰望的小说家们跃然纸上。阅读此书期间,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些小说家们本身和天才编辑的功力,也同时拜读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的几篇名作。另外购买了几本也已经开启,并且日后还会再搜索书中提到的其他优秀作品。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这样,打开了《天才的编辑》就像打开了一个精彩的美国二十世纪文学宝库的大门。我总说虽然身体受限,但要让灵魂高飞。是它让我的信念落地生根,下面浅谈下对此书的个中体会。

  先聊聊本书的主角麦克斯,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通过各种迂回战术,先扬后抑,按兵不动,后发制人等各种手腕实现了自己的控制力,对单个作家,对出版社,对整个当时文坛导向的掌控。他曾表达过他崇尚的政治观点,他是极其追求民主的,反对集权的。但他如果是统治者,肯定是个太极高手般的强势君主。连海明威这样的很多人认为是公牛一般的男人在珀金斯面前就像遇到了斗牛士,但博弈的过程却不像西班牙斗牛般针锋相对,但结果多数都是以斗牛士胜利而完结的。这就是麦克斯的过人之处。记得一处麦克斯办公室场景中对海明威和伊斯特曼发生冲突时的人物描写:“露出毛茸茸的胸膛,他胸毛多得让大多数男人都自叹不如。”简单通俗的话语,却把海明威的鲜明性格特征形象的表现出来,作者犀利的笔锋,就像斗牛士最后的弯刀直抵公牛的心房。

图片来自网络

  伴随着麦克斯和他的作者朋友们唇齿相依、相濡以沫的相处过程,让我看到了珀金斯为人处世的高度。他有时是你的良师,有时是你的益友,有时更胜似你的亲人。他有着让人无法抵抗的人格魅力,但像莱蒙说的,很多人的成功是成为了别人的依靠,并且享受其中。而麦克斯不是,他给你传输能量,让你成长,让你独立,从思想到人格。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大我精神,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此生不求能有此等境界,但求无愧于大我的精神!

  麦克斯除了如磁石般的魅力,还有颗敏感内敛的心。他常常心口不一,像他说的,他厌恶被人写。但当褒义的词汇落在他的身上时,内心的喜悦和得意只有他和莱蒙知道。当他看到对他的外貌如段子手一般的描写,他也会忿忿几句,让人仿佛能看见他撇起的嘴角,这也是珀金斯的可爱之处。而他内敛的心性形成了他保守派的观念,更成就了他和伊丽莎白的那段佳话。距离产生美,而麦克斯却能让美好保持着距离。本书作者对珀金斯内心的把握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有温度的天才编辑。

  而麦克斯忧郁的文人气质在失去沃尔夫以后,还是爆发了,肆意生长了起来。珀金斯和沃尔夫胜似父子的关系,让他们两个彼此牵绊了一生,即便是沃尔夫去世以后。本文用了大篇幅描述了珀金斯和沃尔夫的共事和生活可见一斑。本来菲茨杰拉德和麦克斯的关系已经能看出珀金斯对文学天才的求贤若渴。但他对沃尔夫的指导和关爱,让人看到了他真挚热情的一面。当他的亲密作家和朋友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的时候,能看到所谓的精神打击是有多么得残忍。就像房屋倒塌了,而下面是稻草般的麦克斯。麦克斯后期轻微的酗酒成了他除疯狂工作以外的另一剂良药,来对抗着身心的疲惫。所有一切在死亡来临的时候,都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财富。但精神财富是可以不朽的,可以流传的。书中也有一段,记录准备将海明威的作品搬进教材里的时候,我很认同珀金斯和海明威的观点。想让一个作家的作品流芳百世,就得让这个作品纳入到课本里。所以如果你想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那就要让你的一些东西有记录在历史之中的价值。

  虽然他总是在做辅助的事情,作者也说着手收集资料时,发现麦克斯总是在幕后,鲜有正面的报道描述。但如果说他的一生是影子人生,那我认为也是金字塔的影子,蕴含着金字塔的秘密。想要了解金字塔的结构高度等重要数据,你得从影子入手。短短的阅读时间已经让我对这些小说名家有了走心的认识,自然说明了影子的重要意义。

  麦克斯让我慢慢理解了菲茨杰拉德,并深深的替菲茨杰拉德感到惋惜。尽管以麦克斯为代表的友人都将他挥霍自己的天分这事怪罪于他的妻子泽尔达。而我认为他对纸醉迷金生活的向往不是他矢口否认就能躲避得了的。他的酗酒恶习给了他的迷惘一个借口,一个不作为的盾牌。《了不起的盖茨比》确实了不起,但没有让菲茨杰拉德的有生之年了不起。让他的生命就像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一样在能够有所为的时候被终止了。这是让我这样的读者为之心痛之处。

  而珀金斯和海明威之间爷们儿的交往过程,有时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看到麦克斯和欧内斯特出海捕鱼的情景描述,比起捕鱼老人单枪匹马的捕鱼场景更有身临其境的体会。海明威也多次的批判着菲茨杰拉德,但是我总以为,以海明威这样的文坛硬汉其实也不过同菲茨杰拉德一样也是迷惘的一代。如果像他们排斥泽尔达的缘由而惋惜菲茨杰拉德,那海明威多次的婚姻生活难道就让他逃脱了么?然而并没有。其实欧内斯特充满雄性荷尔蒙的外表和性格其实也和菲茨杰拉德的酗酒一样,只是他们自我防御的一种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而托马斯遇到麦克斯是上天对沃尔夫波折人生的眷顾,上帝让麦克斯担负起托马斯的伯乐一职,更让他承担起父辈的责任。我曾听人说过,人呢还是得要个儿子的,不然等老了,谁来气你呢?沃尔夫也确实没少气珀金斯,但珀金斯自始至终像个父亲一样体谅着这个儿子,牵挂着这个孩子。撇开托马斯的文学天分不谈,我认为他的性格是不健全的。他就像叛逆的青春期,一方面需要麦克斯的帮助,另一方面又高喊着要独立自由。尽管经常发生着骂骂咧咧,但是对外人来说,儿子不会说老子的不好,因此也就有了沃尔夫公开感谢珀金斯的种种行为,虽然他也曾反复过,但当他弥留之际,沃尔夫还是遵从着内心,感激着珀金斯。

  这三位名家是这本传记中最重要的配角,而其他人物根据文中的篇幅描写也不好细谈。而且如果详谈麦克斯的伟大编辑生涯我是做不到的,所以在这还是浅尝辄止。但最后,我想聊聊伊丽莎白莱蒙。

图片来自原书

  在我看来,麦克斯和伊丽莎白悱恻缠绵的柏拉图式情缘,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他的女儿在父亲去世后才知道莱蒙和珀金斯的真实关系。但她并不反感,却说到,很高兴父亲那时候能有倾诉的人。在阅读他们书信往来和会面的一幕幕,我想这让很多男人都心生嫉妒,这种能在莱蒙面前倾吐心声又能保持着男人傲娇本性的交流方式是可遇不可求的。菲茨杰拉德曾借酒装醉妄图获取莱蒙的芳心,那又怎么可能?莱蒙清楚得很,心里装着如此优秀的珀金斯谁又能看得上其他男人?除非有比他还优秀的,可是,有么?愚以为伊丽莎白孑然一身的根本原因就是珀金斯。而珀金斯是配得上的,他值得她的爱慕。如果你也会成为某个珀金斯的莱蒙,你会愿意么?当然书中的照片显示了麦克斯很英俊。而我确实想做那个莱蒙的珀金斯,虽然此生已难达到麦克斯的人生境界。但我也认为,只有一次的生命如果不去做难道连想都不敢想么?

图片来自网络

  回望此书,百味留心。我想这本书对于任何年龄段的读者都有值得体会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意义。人们常说要怀揣感恩之心,敬畏之情,所以最后还要再次感谢彩云的指引,如清泉流响,散氤氲之息,让我坚信着余生定能有所为!

  喜欢此书评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右臂渡世”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八):麦克斯韦尔·帕金斯:怜惜菲茨杰拉德的天才,接纳海明威的锋芒,缜密细腻,通达圆润

  ——是笔记,不是书评——

一、本书主角:帕金斯

  麦克斯韦尔·埃瓦茨·帕金斯(Maxwell Evarts Perkins),一生为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Charles Scribner’s Sons)工作,年轻时发掘了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等年轻作家。

  1. 作为编辑

  作为编辑,帕金斯会全方位地帮助作者们:确定作品结构、给书起标题、构思情节。为了作者们,他可以成为心理分析师、失恋者顾问、婚姻法律师、职业规划师,甚至放款人。

  无论对书稿做了多少工作,他都坚守自己的信条:书只属于作者。

  他能透过一本书的缺点,看到它的不凡之处,哪怕缺点无比让人失望。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他为了挖掘这本书的潜力都能不屈不挠坚持下去。

  延伸——编辑的价值在哪里

  有一回,斯克里伯纳出版社总编辑威廉·克拉里·布劳内尔听见年轻的编辑罗杰·伯林盖姆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丧气,他告诉这位年轻人,编辑百分之九十时间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任何办公室的勤杂工也能胜任,「但是,每个月,或者每半年,有那么一刻,契机出现了,除了你没有人能够把握。在那一刻,你将自己受到的教育、经历,所有对生活的思考都倾注其中。」

  2. 对待文学如对待生死

  某些方面看来,他似乎不合适编辑这个职业:拼写很差,标点乱用,阅读「慢得像头牛」。但是,他对待文学就像对待生死。

  3. 只想做个支持者

  帕金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向别人(妻子除外)提供自己温暖的肩膀和同情的耳朵,在他看来,「友谊最重要的义务就是聆听」。

  他对妻子说过,希望成为「一个坐在大将军肩头的小矮人,指导将军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被人察觉。」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八年后,他曾这样鼓励菲茨杰拉德:「无论何时冒出耀眼的新作家,我总是发现,你的才华、技巧都高于他们任何人;但是,种种情况已使你很久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

  4. 高超的安慰技巧

  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出版了她的作品《为我留下那首华尔兹》,但销量平平,只卖出1380本,扣除各种费用后,帕金斯寄给泽尔达的支票是120.73元。他在信中对泽尔达说:「这个结果肯定不会让你高兴……不过我确实认为,那本书的最后部分写得特别好,如果不是眼下我们深陷大萧条,结果会大大不同。」

  在给菲茨杰拉德的信中,他写道,「在那么萧条的年份,这已经高于平均销量了,你看惯了大数目,再看这个就显得很糟糕」。

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1. 帕金斯眼中,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的区别

  帕金斯说,菲茨杰拉德「永远都是一位绅士」。

  菲茨杰拉德的书比较容易编辑,因为菲茨杰拉德对自己的作品力求完美,希望作品能站得住脚。但是菲茨杰拉德对批评特别敏感。他可以接受批评,但作为他的编辑,帕金斯说,要对自己的建议有把握。

  海明威则不同。

  海明威在开始阶段需要帮助,即使在他成名以后也一样,「因为他写东西就像他的生活一样大胆鲁莽」。

  帕金斯认为,海明威的写作展现了其笔下主人公的品质——压力之下的风度(Grace under Pressure)。

  不过,海明威比较容易过度修改,矫枉过正。他曾告诉帕金斯,《永别了,武器》的某些部分他写过五十遍。

  2. 他的挣扎

  菲茨杰拉德曾对人说,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既写畅销书,又写具有永恒价值的书,但自己不知道该写哪一种。

  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此挣扎。

  3. 《人间天堂》:婚姻的敲门砖

  泽尔达·赛尔已经答应嫁给菲茨杰拉德,但要成婚,菲茨杰拉德需要成为知名作家。

  1920年3月26日,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问世。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在广告中骄傲宣称他是「本社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长篇小说作家」。

  一星期后,泽尔达·赛尔与菲茨杰拉德成婚。

  4. 不知节俭为何物

  《人间天堂》问世后,菲茨杰拉德的写作收入从1919年的879美元激增到1920年的18850美元。斯克里伯纳曾对人说,菲茨杰拉德「热衷各种奢侈品,只要工作顺利,他就最大限度地花钱。节俭不是他的品行。」

  5. 推荐海明威

  1924年10月初,菲茨杰拉德向帕金斯推荐了海明威,后者当时正客居法国。菲茨杰拉德说他「前途无量」。有趣的是,菲茨杰拉德还拼错了海明威的姓,而且好几年都没有改过来。

  注:按书中的时间点,此时菲茨杰拉德还没与海明威见过面,他们的见面要等到1925年5月,也就是说,如果这里的时间准确,那就是说菲茨杰拉德在未曾谋面的情况下,就向帕金斯推荐了海明威。另外,网络上有文章提到,菲茨杰拉德是在与海明威初次见面后,才向自己的编辑举荐了后者。这里有矛盾。

  6. 「我终于写出了自己的东西」

  1924年,菲茨杰拉德从法国给帕金斯寄来了自己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在附信中说:「我终于写出了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东西。」

  7. 最好的编辑是他自己

  业界普遍认为,菲茨杰拉德是他自己最好的编辑,因为他总是能耐心地一遍又一遍琢磨自己的字句,不厌其烦,反复修改。

  8. 曾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书名不自信

  1925年春,《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日期将近,菲茨杰拉德却不如帕金斯那么自信,他对书名放心不下,甚至提出过改名,多亏帕金斯好言相劝,他才勉强同意用了这个书名。

  9. 帅气脸庞征服海明威

  1925年5月,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在巴黎初次见面,海明威觉得菲茨杰拉德「俊美得过分」,菲茨杰拉德则认为海明威「极有魅力」。

  10. 帕金斯预支稿费供养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花钱大手大脚,他不时向帕金斯要钱,帕金斯惜才,总是预支稿费给他。菲茨杰拉德不知不觉欠下了斯克里伯纳越来越多的债。

  除了欠出版社的钱,菲茨杰拉德还向帕金斯借过几十次钱。

三、欧涅斯特·海明威

  1. 「兴趣在创作而不在发表」

  帕金斯曾在给菲茨杰拉德的信中说,海明威「是那种兴趣更在于创作而不在发表的作家」。

  每当写作特别畅快顺利时,海明威就会骄傲自大。——大概是进入了「心流」状态。

  2. 《太阳照常升起》出版时曾引来愤怒

  《太阳照常升起》出版后,表达愤怒的来信几乎每周都会把斯克里伯纳出版社的信箱塞满。

  这本书还在波士顿被禁,到处都有怒气冲冲的读者要求出版社为迎合公众的低级趣味道歉。

  3. 几段婚姻

  海明威首任妻子是伊丽莎白·哈德利·理查逊,两人于1921年9月3日成婚。

  1926年7月,海明威向哈德莉透露,自己和波琳·菲弗相爱了。波琳是来自阿肯色州的时髦女郎、《时尚》杂志驻巴黎的时装编辑。他将《太阳照常升起》题献给哈德莉,并将该书所有版税转给了她,作为他们这段婚姻最后的仪式。

  哈德莉后来说,她只是海明威的附属品,海明威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的刺激。两人于1927年4月4日离婚。

  同年5月10日,海明威与菲弗结婚,这段婚姻在1940年11月4日走到尽头。

  1940年11月21日,海明威开启第三段婚姻,娶了他在西班牙四年的同伴玛莎·霍尔盖恩,于1945年12月21日两人离婚。

  1946年3月14日,距上次离婚不到三个月,海明威与玛丽·维尔什结婚。他们在战时相遇,玛丽是《时代》和《生活》杂志记者。

  4. 将菲茨杰拉德视作一生的对手

  作为同时期的作家,菲茨杰拉德是海明威一生的主要对手,终其一生,海明威在给麦克斯的信里都流露出与菲茨杰拉德一争高下的心态。

  他看不上菲茨杰拉德有两个方面:一是缺钱,二是写作上的苟且与妥协。

  起初,海明威敬佩菲茨杰拉德的才华,喜欢和他在一起;后来他目睹菲茨杰拉德陷入各种财务困境,说要写某本书却一直难产,他性格中好欺负人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他总是拿自己的勤奋简朴和菲茨杰拉德的挥霍无度作对比。

  海明威对创作的「洁癖」,使他不能容忍菲茨杰拉德为挣钱而创作的那些作品。那时候,为了生计,菲茨杰拉德不得不写一些风格怪异的小说,发表在报纸上,还告诉海明威,自己知道怎么把故事修改成杂志喜欢的样子。海明威对此无比震惊,觉得这无异于卖身。在他看来,任何人写作都不能随随便便,「要么努力写出自己最好的作品,要么就是伤害自己的才华」。

  5. 超强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帕金斯曾随海明威出海钓鱼,海明威的观察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回忆中如是说:

  「必须要有艺术家的直觉才能迅速知道海洋下面的地形和鱼的习性,海明威只用了一年就掌握了这些,而别人常常需要十年乃至一生。他好像凭借本能就能进入鱼的身体——知道大海鲢或者无鳔石首鱼的感受和想法,也因此知道他该怎么做。」

  帕金斯相信,海明威永远在思考、吸收和创造。

  6. 要与去世的大师们较量

  海明威在信里对帕金斯说,自己更在意写得比那些去世的大师还要好,只有这些大师们才能对他构成真正的竞争。

  7. 要在写顺手时停下

  海明威的写作经验:要善于在你写顺手时停手,然后舒舒服服地休息好,这样当你继续写的时候,会有一种激励感,觉得上次写得不赖,就可以很快进入状态继续写。

  他认为人只有一个写作的场所,那就是头脑,外部环境都是浮云,不认可「作家在不合意的场所就无法写作」。

  8. 高傲、自我

  尽管帕金斯在写作上给了海明威很多帮助,但骨子里高傲的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位编辑对他的成功的重要性。

  海明威是高傲的,自我的。在写作方面(包括编辑、出版等等),他眼里可能真的只有菲茨杰拉德,帕金斯也许只是他的「辅助」,可有可无,没有帕金斯,也会有其他人。这样的人在今天大约能够收获这样一体两面的评价:情商低或真性情。

  有一次,海明威造访纽约,到帕金斯家拜访。他登门前临时得知菲茨杰拉德也在纽约,一进屋就嚷嚷:「电话在哪儿?我得跟司各特说话。他是美国唯一配得上跟我说话的人。」把主人帕金斯当空气,这让帕金斯的夫人露易丝感到非常不快。

  9. 《丧钟为谁而鸣》的一段删节

  海明威原本为小说的主人公罗伯特·乔丹设计了一个战斗前夜手淫的情节,他告诉帕金斯,正是这类细微的描写才使得这个男人更加可信,使他成为一个「人」而不只是「英雄」。

  不过他最后还是删去了这段。

四、托马斯·沃尔夫

  把电冰箱当写字台,站着写作

  沃尔夫发现,富及第冰箱的高度,正好是他站着能把稿纸铺在冰箱顶部写作的高度,而且可以让他从容摆弄稿件。大部分时间他就是这么写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