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摘抄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是一部由加藤拓执导,松田龙平 / 岡部たかし / 中村友理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一):外乡人眼中的她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 剧情/传记/日本 外乡人眼中的她 百年屈辱史画卷打开 呈现出部分最真实的样子 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啊 正视光环之下的黑暗与堕落 需要莫大的勇气 推荐指数:⭐⭐⭐⭐️⭐ 根据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改编 加藤拓执导 松田龙平、岡部たかし、中村友理、奈绪、金世佳主演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二):随感
35岁,芥川文学奖的芥川自杀了~~~
片尾徒手甩鼻涕的招数,我小时候妈妈也这样教过我,“哼啊,哼啊”接着哼在了妈妈的手上,妈妈甩了出去~~~~
一度的成长觉得这很低级,非常之唾弃这种行为
可是我前几年重感冒时,无人的街道上,自己也用过这招(没带餐巾纸)~劣根性的根治也是漫漫长路~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三):人生就是铺满蔷薇和蔷薇的道路
从初至上海的“人生とは バラを撒き散らした道である”(所谓人生就是铺满蔷薇的道路),到结尾“血に溢れている”(满地鲜血)的道路,这强烈得对比芥川龙之介完成了他思想的洗礼。一方面,随处可见的乞丐,恶行当道,被镇压的工人运动使其看到一个满目疮痍的上海,另一方面,露露的善良,革命志士的勇气又让他看到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希望。从一开始的对戏场嘈杂德不自然,抗拒,到最后融入其中,他在逐渐与这个千疮百孔的上海和解,最后手握新青年报,吃着油条的他,像极了芥川式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撞,使其释然,其中包含着他对中国崛起的信心。好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片。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四):松田龙平的演技是个谜
龙平这次演绎乱世文豪,真的是非常合适。每次他一演这种看似天然呆,实则像只猫一样是一只心中有数,你都猜不透他在想什么他马上要做什么的旁观者的角色,我就觉得真牛逼只有他能演出来。NHK拍摄手法太棒了,认认真真还原了芥川笔下1921年混乱、糟糕、绝望的旧中国。在当下激情澎湃的爱国主旋律已经无法打动丧文化流行的当代青年之时,这部剧真的挑动了我的神经。百年以前的中国竟然是这副模样,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得来太不易了,不仅要好好珍惜,还必须努力保持不能退步。这里面大文豪和男妓露露用纸笔对话那一段,真是别样的浪漫,不是怜悯也不是可惜,文豪就那样做了他会去做的事而已—唤醒一个、拯救一个还没有完全堕落的会写字的年轻人,是一个文化人内心深处的焦躁不安驱动着他做了这样的事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五):露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想不明白(观看过程中的一些疑问,还望大神解答)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这部影片,觉得里面的每个人都是这么的神秘、值得我们去推敲,同为隐居生活,革命家和朝廷官员却有这如此大的差别;绿牡丹台上的艳压群芳和台下的甩鼻涕技能...... 同时又有很多疑问,革命家府中的鳄鱼皮代表着什么?露露的身世是为何?露露的性格是为何?如果说写一手好字代表着他曾是大户人家出身,那又是为何家道中落?难道是因为片中提到的鸦片吗?露露死前与芥川龙之介最后一次相见时,芥川问露露喜欢读书吗,他说喜欢,但当芥川跟他说勿食鸦片,要努力上进这类话时,露露的表情就变得让人难以琢磨,甚至带着一些蔑视,如果真是我想的那样,露露为何又死在了工人游行的队伍里?总是想不明白,也许,我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吧,还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看法。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六):谁在关心仙台的鲁迅
看完就想买《中国游记》。虽然不算完美,但是很有内容和心思,居然不是来自于本国,应该羞愧。NHK三观正得不得了,除了一些神叨叨总体很自然,细节也很棒,友邻对我们的关心简直有些无微不至。
如果有仙台的鲁迅,要么味同嚼蜡无人愿看,要么指令一出山呼海啸。好的宣传是怎样的画面?边吃油条边读新青年是也。
为了能拥有评论标题就必须凑到140字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七):说一些时代背景、社会风貌的小细节
我发现在能发弹幕的平台看剧,尤其是历史剧,常常得关弹幕保智商。一拍到映入作者眼帘的1920s上海街景,各种弹幕就出来尬黑,说怎么怎么脏乱差怎么丢脸了,马车怎么落后了,麻烦看看影像资料,同时代的美国纽约也是马车汽车同时在街上跑的场面,光是马的排泄物,你就可以想象街头的卫生状况,不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毕竟还是富得早一点,姑且算他们那边人的公共素质和卫生习惯好一点,下水系统可能先进一点?不过总的来说不会是像很多人臆想的那样人家是柏油马路水泥地,汽车满街跑,我们这儿的大城市就落后一大截了,莫说是当时,现在纽约街头还有少许马车在跑,街角有时还散发尿骚味,难道就能说纽约落后,美国落后吗?上海当时作为远东第一大城市,绝对还算是能拿出手的,不说和伦敦巴黎纽约比,和刚刚“脱亚入欧”没多久的日本的首都东京比,至少不会更差些。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八):芥川先生的上海游记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我记得在大学看过电影,因为是黑泽明拍的黑白电影,看的剧情也几乎忘了,只记得有几个人在对簿公堂,你一言我一语的。今天在B站翻回来再看一下剧情,原来是黑泽明先生翻拍的芥川先生另外一部小说竹林中。关于罗生门这个词想必大家也明白其含义,特别是对于今时今日爆炸的网络信息,你有你讲,到底真相是哪一个,有时候确实需要冷眼旁观下。 NHK拍的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改编自芥川先生的作品,上海游记。1912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呢,电影通过芥川先生和章太炎,郑孝胥和李文杰,那些站在历史边的人物的几个交流的镜头,透露出当时落后的中国,绝望的中国,需要变革的中国,等待奇迹的中国。 总之,从外来视角看待旧中国的现状,电影拍的很流畅,制作精良。芥川先生的扮演者松田龙平那种作为人世间观察者的身份,入戏很深啊。[em]e400197[/em]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九):芥川的中国
真正的文人在读书时,若是手里有油,宁愿揩在袖子上也不会沾染在书上。这样的芥川龙之介来到中国。
他以为看见美——台上风华绝代的绿牡丹,台下随意擤着鼻涕。
他以为看见抱负——“安贫乐道”的政治家住在三层洋楼,却在等英雄降世拯救这个国家。
他收获质问——桃太郎带着三位随从进军鬼岛四处砍杀,是浪漫的传奇还是侵略的耻辱?
他遇见真挚——沦落相公的少年,写一笔清秀的好字,终于死在抗争的现场。
这里满是鲜血,满是喧哗,满是痛惜。卖儿卖女赚得几顿饭钱,乞丐不是神仙的化身是最后的挣扎。一切都走向堕落,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可有人不甘,有人把希望的种子握在手里。无数人流血牺牲,无数人奋勇抗敌。盖世英雄从来都是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
政治是否低于艺术?文学能否脱离政治?中国太广阔了,一切小问题都可以放大,一切大问题都可以缩小。
二十三岁就写出《罗生门》的作家,三十五岁选择的结束,大约比人们臆测得更加谨慎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十):一些记录
1、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模样,章太炎香堂上的鳄鱼 识字率低 男娼 郑孝胥的点烟 送别 工人运动 以及时势造英雄的21年 好像所有符号都忘记了 还记得上海街头边看新青年边吃油条的芥川龙之介2、与其遍访山川名胜,还是观察人类更有意思 3、湖南 他笔下的湖南 玉兰露露 李人杰 浪漫主义的乞丐4、满地的鲜血,是心爱之人的,沾着这鲜血食下饼干,他的生命仍然在活着的人身上延续5、金世佳的日文还可以 6、混乱糟糕 政治学问经济艺术都在走向堕落,人民已经放弃了思考与学习,仅存的贤人们也处于失望之中或者等待奇迹,无法承受的罪恶横行,还有成为了罪恶牺牲品的弱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