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尼亚拉号》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安尼亚拉号》的观后感大全

2020-03-02 22:04: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尼亚拉号》的观后感大全

  《安尼亚拉号》是一部由Hugo Lilja / Pella Kagerman执导,Arvin Kananian / Emelie Jonsson / Jamil Drissi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安尼亚拉号》精选点评

  ●好悲桑的故事宇宙故乡,远方是永恒孤独绝望

  ●特别存在

  ●全片弥漫着一股2001式的压抑,看完后满脑子都是——“希望,是这个年代钻石一样珍贵东西”。按时间小节不知道原作拿诗写成有多大关系很喜欢片中飞船芯片一样滑入无尽的宇宙的画面,前几个还灯火通明,到最后一片黑暗,让人齿寒。

  ●社会派科幻片,有点三体感觉

  ●低成本科幻,从装扮上看不出时间流逝,剧情也一般,最后万年后回归加一点儿

  ●胜在便宜 随便什么里拍的太空船挺有意思 结尾减分

  ●7.2/10 不可否认,这笔低预算能拍出如此成果,足以值得鼓励。而回到故事上,则多有遗憾。中段那走偏至天边的性爱戏差点就毁了影片,好在被拉了回来。而对于人工智能问题蜻蜓点水则多有遗憾,主角的扮装跟不上时间的流逝,也是遗憾之一。并且影片氛围可以更黑暗一点,希望后的打击也可以再装饰的绝望一点。不过结尾那数千万年后的回归,以及那份静谧,极为影片加分也极为震撼

  ●低成本拍出了质量不错的科幻片,融合了很多的元素在里面,被困在无垠太空之中的无力,压抑与绝望感从头蔓延到了尾。人们不过就如同装有水的玻璃杯中的气泡一样,一直漂浮着,永远到不了岸,看到电影最后那一串数字出现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太可怕了。

  ●没看过原著,感觉电影拍的还是太理想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然没有发生规模反抗暴力、骚动,也没有丝毫的血腥恐怖所谓的绝望氛围寥寥几笔,抱歉我接受不了这样的文艺清新

  ●邪教,女同,集权,理,科幻,什么都讲了一点,又什么都没讲得很深,除了最后那个死神永生般的数字给我一点震撼以外,没有什么惊喜。5分吧,但是确实又有点不忍心打两星

  《安尼亚拉号》观后感(一):这种硬伤爆炸的片都有7.4?

  隔壁村二狗骑驴在村口摔张大婶熊孩子挖的沟里了,驴腿断了,于是二狗就在村口活活饿死了,二狗明明嚎一嗓子村口张大婶都能听见,他愣是没嚎,明明村口每天都人来人往,愣是没人看见二狗,再不济二狗丢下驴走两步就进村了,却活活饿死了,这片子反映出的除了编剧是个文盲以外就是豆瓣果然无脑黑深残的小学生扎堆

  《安尼亚拉号》观后感(二):末世毁灭,没有希望的流浪地球

  本片可以看做是欧洲版的流浪地球,但这个结果可能不是太美好,尽管电影的结尾暗示了新的发现,但是片子的整个过程却是完全支持的。本片的色调比较暗,有很多情节难以展开,比如那个心理治疗所,感觉有点莫名其妙的,而且原理有点让人晕。科幻这几年都在拍末世,主要着力点都在外星移民上,但很难有一部电影拍得很让人过瘾。可能这就得交给电视剧吧,拭目以待。

  《安尼亚拉号》观后感(三):不好看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安尼亚拉号》观后感(四):中世纪的黑暗科幻

  最近很巧在网上看到这个片子,科幻,剧情,那就赶紧下来看看吧。片子是五十年代瑞典的小说改编,原著获得诺奖,背景是在飞往火星的飞船上。该片在画面上一改科幻大制作的特点,看场景应该是在一处新建商业的地方完成拍摄,因此投资较其他片子小很多。人物表演方面主角都很棒,没有问题,个别角色戏份需要调整,这个马上说到。再说片子对小说的还原,能拿到诺奖的小说,毫无疑问,绝对要有发掘深度,并且很有深度,两个小时的电影对于原著来说全部精华可能不能一一体现。因为看小说,读者边读边想,看电影,观众是被动的跟着导演的节奏,这就暴露出片子的一个小缺陷(个人认为哈),发生事故后,是这个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小说我没有看过,但是可以推测的是人性与人心在外围一切失去援助及希望的时候的变化及表现,但是片子比较匀质把第一年,二年,五年,十年等等分开描述,从时间里份量上导致人性及心里挖掘深度不够,因此建议有主次的描述才能挖掘深度。第二点,主角的性质与特点是需要反衬的,这点上我个人觉得舰长这个反面角色以及天文学家的描述不够。以上是我个人的体会。片子以及体裁很好,有机会的话可以再好一些。

  《安尼亚拉号》观后感(五):1400W预算,就问谁还能做得更好

  电影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Harry Mattinson的得奖小说《Aniara》改编的。我也不知道该叫小说好还是诗集好,因为整本书都是用诗写的,一首一首诗连起来的科幻故事。所以原著本身就非常难懂(瑞典语2以下的不要尝试阅读,脑袋疼),但好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也就给电影的改编留了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电影本身有着非常典型浓重的北欧电影特质:不漂亮的主角选角,模糊化的性别性取向,危机反应下的人性矛盾,对于人类自身特质的拷问,毫不遮掩的裸露画面,希望与绝望的复杂交错。

  作为超低预算科幻电影(2000W克朗,约1400W人民币),导演们非常巧妙的从人类作为mortal的日常生理心理需求作为描述点,让人产生这不那么遥远的感觉。但是又很好的根据人们的心理反应变化让人把日常生活跟太空背景联系了起来。而不像《缄默》《High Life》那样非要贴上SI-FI标签,实际上故事情节的推动跟科幻太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电影为了戏剧化,一开始还是给了大家一点希望,而原著里则没有任何希望的提示,从出现问题后就一直黑暗无比了。。。。

  关于MIMA系统,原著里MIMA是控制整个飞船的AI,最后在听到地球已经没有了的时候它选择了自杀。而电影里给了人类多一点戏份,MIMA更多的成为了一个大自然的象征。

  虽然电影很多典型的北欧人性隐射和讨论,也被打上了文艺科幻片的标签,但是不得不说,电影虽然没有出现很多硬科技色彩,但是逻辑非常清晰,也没有什么为了制造绝望氛围而出现的逻辑bug。非常明显,这不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科幻,而是让人绝望又抱着希望反思的电影,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成功又smart的原著改编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