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后,我删除了2000名微信好友,顿时世界明亮了
毕业不等于失业的第380篇原创
我这种做自媒体的,经常有朋友加我微信。一开始,我没有固定的方法去备注“不看朋友圈”,导致我朋友圈的内容非常乱
而且很多朋友加了好友后一句话不说,更有甚者,加我好友后,反手问我是谁?
今年过年,趁着有空,删了微信很多不再联系的朋友,觉得世界都明亮了
一来不再有人无缘无故拉我进群、发淘宝广告给我、发测试有没删好友的短信给我。二来朋友圈一目了然,一天的朋友圈花5分钟就能刷完,不用在里面浪费时间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物品、信息过载的社会。每个商家都是资深的心理学家,不断刺激我们的购买欲
网络上太多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让我们不知如何取舍。仔细想想,这种过载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
关于物品
上年,帮一个异性朋友搬家,我就很好奇,她就一个人住,为什么整理出来的物品袋有那么多,连货拉拉的司机都问她是不是开淘宝店的。后面我跟她聊天时,就发现她买东西有几个很不好的习惯
1.以价格为导向购买物品
这个朋友很喜欢逛淘宝打折栏目的东西,有很多东西她明明用不上,她看到便宜,还是会买,但买了从来就没用过
而且她还特别喜欢“买一送一”,因为买双份会更便宜,所以家里有大量的闲置用品,用又用不上,扔又不舍得
如果对你没用,那再便宜别买
2.购买太多所谓的“神器”
这个朋友家里有很多所谓的神器,例如多功能菜刀,一键切橘子的刀等等。当时我就在想,其实这些所谓的“神器”大多都没用,因为功能太单一
例如一键切橘子的刀,这个器皿除了能切橘子,就没任何作用了。我们还要找个地方来放,等到你真的吃橘子了,也不一定想得到这个刀
而且站在屋子的角度来说也不划算,例如你家房子几万元一平米,长期被一个几百块的大物件霸占着,多么可惜
3.太多需要连续性的物品
什么是需要连续性的物品呢,就是那种单独无法使用,要配套其他物品的商品
举个例子,上年我学保养,跟个微商同事买了不少面膜。紧接着,这个同事又开始安利我什么护肤水、洗面霜之类的东西。我当时心想:这样下去还得了,以后家里不都是护肤品了?变得跟我妈一样了
然后,我就让朋友介绍了一家美容院给我,去那里办了张年卡,一两个星期去做一次小气泡,自己就再也没敷面膜
像今年我特别想买一个switch(游戏机),深入了解后,发现这种游戏机要独立买卡带,对于某些体感游戏,还要配套其他物品,所以我就没再入手了
过多连续性的物品,只会导致你家里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
基于这三个理由,我这朋友家也就40平米左右,大大小小装了100多个袋子
关于人脉
很多人都知道,人脉是很重要的资产。我曾经很认真研究过人脉这种东西,我就发现两点
1.人脉永远不是越多越好
人脉的本质就是互相帮助,据统计,平均一个人这辈子会认识2500个人,原则上来讲,所有人都会成为所谓的人脉。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成为朋友的其实很少,大部分人都只是插肩罢了
这些过客,当他出现困难,我们也不会愿意帮忙。同理,当我们出现困难,真正愿意帮助自己的,也只是那十几个人甚至那几个人
站在工作的角度(银行),也是如此。银行业务90%的资产都来源于10%的客户,银行会将所有心思花在那10%的客户上
所以社会上投诉银行的,永远是普通市民。而为什么网络银行发展不起来,也是因为网络银行无法给予大客户更贴心的关怀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珍贵的,与其将时间花在大量花在结识新朋友,还不如维护好重要的朋友
2.人脉的质量永远跟自己的质量相似
我们梳理一下自己认识朋友的场所:小学→中学→大学→职场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人都是就近原则,讲政府分配,但也有小部分精英阶层会为了孩子的教育,故意找关系或者买学区房,将孩子塞进更好的学校。所以好的学校总体来说,家里有钱的还是比较多
中学阶段,通过中考,完美的将学生用成绩的形式区分开来;到了大学,则区分的更严重,有些人进了211/985,有些人去社会工作了;到了职场,大部分公司都是学历壁垒,又会更严重的区分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同学
所以,社会早已经将我们区分开来,你能接触到的,都是跟你相似阶层的人
有个很经典的话:你的收入就是你身边六个最好朋友的平均收入,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这里不考虑父母的因素,很多人由于父母的人脉,转接到了子女身上,这又是后话了
因为本质上人脉就是互相帮助,当你无法帮助他人时,他人也不愿意帮助你。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提高自己的层次,无论是精神上也好,金钱上也好。等你到了那么位置,自然而然会吸引更高端的人脉
拿我的工作来说,我没有权力,所以所谓的大老板不会愿意认识我。而行长有审贷权,所以没有企业家会不愿意认识银行行长
关于信息
不得不说,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每天我们都主动或者被迫的接受成千上万的信息。如何甄别信息、选择更高质量的信息,将成为我们生活必修课
有个最简单的方法:选择系统性的长信息
什么意思呢,看一本完整的书永远比看一篇文章好;学完整的PS技术永远比5分钟速成班好。只有系统性的学一样东西,我们才能找到内在的规律,才能学到精髓
而且,往往你花大量时间研究的东西,才会在大脑留下深刻印象;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往往很快就忘
另外,我有一个小技巧:看到好的东西,一定要学会了再收藏
我玩微博的时候,看到所谓的干货文章,往往是先瞄几眼,然后收藏起来,想着以后有空的时候再学。久而久之我的收藏夹文章,但我压根没看过
后来,我就改了这个习惯,只有看完了,确实后续有可能用到,我才会收藏。这样潜意识的告诉自己,就会让自己更珍惜眼前的这篇文章,而不是囫囵吞枣
而且,手机APP有分严肃性平台和娱乐性平台,严肃性平台肯定是更不出名的,例如36氪,TED,网易大学等等,像这种平台,可以多几个。而大量的娱乐性平台,我个人认为,不要超过2个
如果有太多的娱乐性平台,只会让你刷完一个又一个,很块时间就过去了
总结
在疫情期间,是我从毕业以来,最多时间在家里的日子。我发现,原来很多自己原以为不可缺少的东西,没有了也可以好好活着
反而,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也让我对未来的规划又新的认识;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父母,也让我回归到了家的温暖
只有不断的在生活做减法,才能在幸福上做加法。只有只有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就是这样
走心
如果觉得有用,点点“在看”,谢谢
公众号:毕业不等于失业
全国最多干货的大学生平台
公众号福利
回复
【12】17种大学生可操作的兼职模式
【16】800元从中公学来的简历写法
【18】两年考六七个证书的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