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云中谁寄锦书来》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云中谁寄锦书来》影评精选

2020-03-12 22:5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云中谁寄锦书来》影评精选

  《云中谁寄锦书来》是一部由陈非执导,孙畋 / 马瑞曼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云中谁寄锦书来》影评(一):让精准扶贫互连世界

  “隔山不算远,隔水不算近。”在《云中谁寄锦书来》这部电影中,一个关于以交大大学生团队修建桥梁展开精准扶贫的故事徐徐展开,这座承载着脱贫的希望、未来嘱托的桥梁终于跃然眼前。

  这是一座致力脱贫、渴望小康的桥。学生扶贫小组来到紫柏山的这座村庄中,村民对脱贫修桥的认知大学生的观点产生分歧。在克服不理解、不支持资金原因后,村民与男主角墨寒同心协力,终于在政府的帮助下修建了一座可以通车的桥,这个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终于被激活了。

  这是一座沟通灵、相互治愈的桥。这是一座看不见的无形之桥,男主角墨寒和女主角安蓉的心灵链接起来,在一封封书信连接了两个平行世界中的人,男女主角依偎在这些的身边治愈这生活中迷茫痛苦。这是一座相互帮扶精神之桥,它让男主角从高校学子理论世界走出来深入融进村民的真实当下生活中,用自己知识解决每一个问题,也让村民接受他、认可他最终与他一起修建脱贫之桥。而男主角墨寒也在这无数个相处寻找生命成长方向,他的世界也因这座心灵之桥而拥有无尽的生命力。

  《云中谁寄锦书来》影评(二):星光灯光对话

  作为一出发生都市乡村间的青春挣扎故事,影片《云中谁寄锦书来》,以其质朴平和的叙事方式,是为观众托出了一片清新同时呢,也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时代思考

  显然,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民生扶贫题材。应该说,其中的那些与修桥相关的情节,也只是搭起了作品的基本框架,而作品在环保教育文化上思考,更应该是影片的重要血肉组成!尤其是故事主人公秋墨寒在寺山村驻留期间所表露出的点点滴滴悯农情怀,在这城市化呼啸而至的年代,其不仅闪现着人性光辉,同时也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青春价值展现!

  在影片中,这一边是灯红酒绿,那一边是密林荒村,这一边是迷离华灯,那一边则是寂然的星光,绿色旋律空洞的卖唱是在纠缠着、碰撞着……而那两个被都市抛弃青年,是在不同人间背景下,分别演绎着自己的彷徨与迷茫,若要论他俩唯一的不同,或是:一个是在用歌声掏空自己,而另一个则是用善良悲悯,一点点地在拯救着自己、唤醒着他人。

  另外,再从整体观感上看,这部影片的画面绝对唯美的、赏心悦目的,演员们的艺术表演是非常到位的,而其中最靓的兴奋点或在于:那一封封误投的书信,或恰似一帖帖来自于美丽乡村的精神解药?它呢,是正在医治着城市化进程中的那些浮躁迷茫的灵魂!还有,那一封封如同“文物”般的纸质书信,也可以说,是为我们这几代人钩起了一些农耕时代的情记忆。

  《云中谁寄锦书来》影评(三):书信

  书信已经变成了这个时代复古的沟通方式了……

  电影从一封寄错的信展开,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生命就此有了联系并改变了彼此。

  男主角大学在去山里扶贫的过程经历了庭巨变、同学的不理解、一系列的蜕变和自我成长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了最初的愿望。

  女主角从开始过着空虚寂寞的生活到不知所谓的恋爱,内心深处却一直记挂着遥远的山里寄来的一封封陌生人的信。灵魂得到尉籍,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影片有着美好的叙事方式,浪漫地慢慢铺陈开来。深山里的村落、溪水、漫山遍野的花和落下来的雪都美好得像画卷。

  贫困的山村,村里人也有着自己的困苦,努力与挣扎。村长也从开始的质疑、阻挠到后来的理解认同。故事的启程转合在一个又一个镜头下逐渐推进。

  过了大雪封山的冬季,又迎来的一个春天,男女主角在这个时候,终于在桥上见面了。

  影片中,所有人都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在这世上找到了自己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如果人生是一个旅程,那么很多片段是美好的,很多片段是糟糕的,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存。谢谢电影用更独特的方式记录并诉说了这些美好与不美好掺杂的人生。

  《云中谁寄锦书来》是这样一部让人心心念念又要想想停停的美好电影,像一杯茶,要闻闻香味,再含在口中,等到经过喉咙落到胃里,品一品,口齿回甘,韵味十足。

  《云中谁寄锦书来》影评(四):山能改变一切 梦能成就心灵

  紫柏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传奇梦想的地方。生在陕南商洛的陈非导演,被陕南的一山一水所滋养,陕南也给了他山的灵性,和云彩一般的梦想。

  十月,他的电影《云中谁寄锦书来》在第五届丝路电影节上首映,那是他眼中独特的陕南,是他心中独特的梦幻传奇。一群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浮躁的城市来到秦岭深山,一个艰巨的扶贫行动,一座看似简单木桥,却洗练了人性的脆弱与无奈。 然而,一切在大山面前,就如一场大雨,最终一切都会被冲刷的纯洁、透明,无暇、真诚,因为这是山的本性。

  梦,人人都有过,可是追梦的现实中,就是洗涤心灵,自我改变。影片中的男主人翁,曾经被优渥的家庭环境所挟持,简单、脆弱、浮躁,却有一颗执着的心。在大山里,他被山的磅礴与真诚陶造,他被现实与梦想所更新。他内心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不为人知的情怀。给女友的信贯穿始终,这既是他安放心灵的彩虹,又是他自我成长心路历程。 虽然不知谁是读信人,他却感动了读信的另一位姑娘。

  能改变心灵的只有真诚。虽然读信的姑娘,是浪迹都市夜色中的歌女游侠,大提琴却诉说着她内心的苦涩记忆。梦在何方,梦在云来的地方。最终书信撬开了人本性中最真诚的亮光。为了比她更艰难、更需要关怀群体,她选择了相信,选择了真诚,选择了阳光。梦不是拼命的去抓,而是适当的舍弃。当她看到大山深处的阳光,她的灵魂被彻底释放,笑容就在她的脸上,灿烂如彩虹绽放。

  这是陈非导演的梦,他心中有一个纯净的世界,一座纯净的山,就是陕南,他生命中一方蓝天,承载着他的所有梦想。他要为山歌唱,为真诚歌唱,为拥有山一般灵魂的人物歌唱。

  《云中谁寄锦书来》影评(五):氛围和叙事并行的诗性表达

  《定军山情歌》是陈非导演的处女作。《定军山》出品于遥远的1905年,还在清朝末年,它也是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影片取材于《三国演义》,是讲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定军山下练兵,蜀魏用兵的故事。尽管《定军山情歌》和《定军山》没有一点关系,我们仍可以从名字看出陈非对电影的理想和雄心:“得定军山者得天下。”

  即便是一些知名导演,在拍摄第一部电影的时候,无法剪辑成片的也比比皆是,但连剧组龙套都没有跑过一天的陈非,一出手就令人眼前一亮,还带着电影入围尼泊尔第十四届国际山地电影节并获得女权与环境保护大奖,获得第34届美国迈阿密电影节华语电影节最佳剧情奖。

  是什么让从未拍过电影的陈非,一下子就进入了电影?

  从他的成长历程看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毕业后的近20年,他似乎都在为这一天积蓄力量,等待爆发。特别是他的散文集《在陕南发现中国》的写作,让他找到了艺术的支撑点,就像莫言找到了高密乡,足以撬动他的创作。陕南的民歌戏剧和风土人情,以及秀丽又不乏壮丽的山河特有的感觉,他都已经找到,只不过再用影视的艺术方式重新表达一下而已。

  同时,他敏锐地抓住了大学生村官和环保这两个社会热点,当电影在加德满都的电影院展映时,几声鸡鸣声中,淡蓝色的定军山,燃烧的油菜花海,清冽奔腾的河水,缓缓走过田地的水牛,黑夜里在武侯祠做法的巫师,汉剧二黄的唱腔,小方桌上的上演的小场子、大摆在阳光下的长街宴……陕南迷人的风情画卷,在大屏幕上徐徐展开,把观众带入宁静美丽的世界。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美丽的山村,大学生村官和来自法国的环保青年艾菲,为了保护环境,和污染企业斗争,还村民一方净土,保障江水的纯净。

  村官胡静彤的白日梦暧昧又唯美,她梦见自己躺在油菜花海,帅哥艾菲正要去亲吻她,梦醒了。他们也曾坐在开满鲜花的山上谈心喝茶,交流思想,他们互生情愫,却从未表白。最后,艾菲还是走了,胡静彤则坚持守护着这片土地。

  尽管电影被一些人认为过于唯美和文艺,但这岂不更贴近电影的环保主题?谁敢说主旋律电影就不能唯美和文艺,因为这正是一部电影高质量的具体体现。

  作家和摄影出身的陈非,对影像的理解与把握很感性敏锐,也很到位,他运用一些动植物特写,环境全景,自然与人的各种关系与调度,体现出非常强烈的导演个人意识和风格。依赖直觉,从片中那些潮湿的泥土,涌动的河流,阳光里厚重的灰尘中,很容易就看出。而这些元素从没有脱离叙事主体,逻辑清晰,风格强烈,情绪丰富,充满诗意。这不仅在处女作中,难能可贵,即便与成熟的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

  《云中谁寄锦书来》影评(六):云中谁寄锦书来,架桥不止,逐梦不息

  云中谁寄锦书来,架桥不止,逐梦不息。看完《云中谁寄锦书来》,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此电影讲述了交通大学学生支援贫困地区,无偿建桥的故事。故事以主人公大学生墨寒在乡村的建桥历程为主线,突出了交大学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其社会影响力在平淡的叙事中展现出人性之美,发人深省。

  而该故事取材于无止桥团队的公益事迹,较为真实的反映了无止桥团队热心公益的精神。

  “无止桥”团队因缘而生,缘起于2002年的一次山村考察。有感于农村贫困孩子的艰难,也为了当地村民的出行方便,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系吴恩融教授随后发起了一项名为“良桥助学梦成真”的建桥计划。

  2005年7月,60多位来自香港各界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志愿者奔赴毛寺村,花了不到40000元,历经5天的艰苦劳作,用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铁网套石头架钢板,就地取材,亲手为乡亲和孩子们设计建成了第一座 “无止桥” 。“毛寺”在广东话发音中与“无止”是谐音, 而“无止”又寓意大家决心将这个公益慈善行动源源不断地延续下去,包含了永无止境的意思,无止桥也就由此诞生了。

  “我的梦想是,内地再没有农村孩子要用生命作为过河上学的赌注。” 正如无止桥慈善基金创始人吴恩融教授在为新书《二十四桥明月夜》发布会致辞所说,这是支撑着所有无止桥人前进的动力。当从图片中看到一个个被河流阻碍了发展的村庄,一个个冒险涉水去求学的孩子,这简单而朴素的愿望就在每一个无止桥人心里扎根。对我们来说,无止桥不仅仅是方便村民出行的工具,更是给山村的孩子一个出去看世界的机会。“我们要搭两座桥,一条是实体的桥,另一条是心桥,心灵之桥是大水永远冲不走的。”十多年来,无止桥团队架起的一座座心桥跨越千山万水,给了农村的孩子们通往未来的希望。诺大的中国,谢家村这样的村子不计其数,我们不可能为他们一一提供救助,支援慈善的火焰能够传递下去,终成燎原之势。而作为第一批加入无止桥项目的大学团队,西安交通大学无止桥团队已参与建成了9座桥和2个村民活动中心,始终在无止桥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孩子,当我们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青年,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无止桥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抛开日常,去往一个素未谋面的村庄,和一群不普通的人,建一座桥。你会发现面对生活本应如此真挚、热烈,带着纯真和善良。单纯的梦想,脚踏实地的旅程和真心的付出,会让你在原本沉寂的夜里看到久违的星光。无止桥不仅带给受施者改变,更让我们找到了更好的自己,建桥时看见的风景,是一生难忘的财富。

  我们始终相信,慈善不是施舍,而是你需要,而我恰好拥有。

  #���{z;

  《云中谁寄锦书来》影评(七):“精准扶贫”叙事中的对话结构与启示

  《云中谁寄锦书来》(后文简称《云》)是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现实题材电影。这类电影想要拍好很难,如何避免志愿者视角的“居高临下”,如何从扶贫工作的根上——扶助人心下功夫,这部电影做了有意义的探索。《云》以情书往来和建造桥梁的方式构建电影叙事,其中隐含了一个“对话”原型,有效避免了志愿者视角的优越感所可能造成的叙事专断,从而以更开放的结构营造了一个对话场,展开了城与乡、贫与富、梦想与现实的对话。推动这场对话的是主人公的爱情,具体来说是他们对爱的渴望。倾诉的冲动,沟通的渴望以及帮助别人救赎自己的那种强烈的愿望赋予了这部电影一种特殊的力量。以爱情的小叙事串联起大话题是文学艺术惯用的方式,但《云》这部电影的探索不仅在于对话的隐喻意义,还在于书信和桥梁的对话性原型结构推进了整部电影的叙事。

  电影的片尾曲《一封情书》唱到:“我流浪在春天的黑夜里,穿过槐花的香,穿过忧郁的风,是谁让我没有了方向,是谁又让我如此忧伤,很久很久没人和我谈谈人生谈谈梦想,是谁从遥远的地方寄来一封一封情书,像春天的艳阳,照亮我灰暗的心遗忘的眼睛,是谁啊,又让我如此心动,让一切梦想成真,如果现在还来得及,我要重新开始。”这首歌把观众的情绪带入了高潮,“是谁让我没有了方向”,这个投身扶贫工作的年轻人墨寒当时正处在苦恋而不得的煎熬中,他自助助人的心灵救赎凝聚在了建桥的行动里。某位心理学家说:“在每一个治愈者心中都有一个病人,而在每一个病人心中也都有一个治愈者。”从事救助这个工作的是我们心中的那个有病的病人在寻求完满。不难看出在《云》中墨寒以书信倾诉的那位女子就是一个他想象中的完美女神,那其实是他内心自我理想人格的投射,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男性心目中的阿尼玛原型,本质上还是他与自我的对话。这场对话以情书的形式分享着墨寒生命中最柔软的体验,它以全然敞开的温暖给同样需求的观众带来情感慰藉:那满天繁星,那清新的空气,还有那充满灵气的小姑娘,所有这一切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原乡之梦。安蓉心生向往,观众何尝不是。电影把安蓉的故事空间设置在酒吧和出租屋是独具匠心的,灯红酒绿处的迷茫和出租屋里的漂泊无依正与那个亘古不变的原乡遥遥相对。安蓉身背吉他颇有仗剑走天涯的气概,但这样的她却从一个男子流浪到另一个男子,终难逃出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创伤阴影,爱的执著处暴露了她的匮乏和脆弱,最后输了爱情也输了自己。墨寒与安蓉既相交又平行的人生轨迹让人不禁想起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的《一见钟情》,“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男女主角的命运奇迹是电影的有意设置吗,这其实在一种情况下是可能的,那就是两人都有着相同的信念和行动力。墨寒选择留下来为村民建一座真正的桥,安蓉选择为不曾谋面的墨寒筹钱,这都是两人生命中少有的激情迸发的瞬间,毫无疑问这个瞬间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生命中能将人与人的命运联结为一体的正是这种付出无所求的大爱精神,因为大爱连接的是心灵的静谧之地,犹如百川归海,终会在源头相遇。

  墨寒和安蓉的关系多像城与乡的隐喻,互相对望,彼此想象,就等待一个改变命运的对话与交融。故乡一方面给人力量和疗愈,另一方面却难以脱离贫穷,年轻力壮者外出打工,独有老弱病残空守,如何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两位主人公的故事也许蕴含着新的出路。《云》中的墨寒性格冲动,但正是因为建桥这件事,他在与村民的交往中逐渐打开了心胸,学会反思自己的缺点,经历了一次精神的重生。安蓉献身爱情,男友却以金钱作为施舍。“你就是这样看我的吗?”安蓉反问男友,也反问观众,这个混迹酒吧做过小三的女子一直有身份认同焦虑。自己的生活尚无着落,却想要筹钱为远方的陌生人建一座桥,这在安蓉周围的人听来多么像一个童话,因而被当作了谎言。安蓉正是在这样的境遇里绝地反击,踏上了自我救赎之旅。公益活动一般对于受助者而言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扶贫的志愿者从中所获得的心灵援助则容易被公众忽略,《云》这部电影聚焦于志愿者与受助者之间的相互救赎,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挖掘了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可能性与意义。什么时候“精准扶贫”不再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工作,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心灵需要?这不是不可能,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公益活动具有重塑身份的意义。一个人对于他志愿者身份的认同,意味着对他自身所具有的美善与爱的不断确认。在参与一次又一次的公益活动中,不管他是谁,他都能感受到自己本性中所具有的这种美好品质被激发了出来,他的心变得更加博大和柔软。如何让当代的电影艺术真正参与到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传播真善美的正能量,这需要电影人的不懈努力。虽然《云》这部电影就其艺术性而言还有其青涩之处,个别细节和人物对白还有待打磨,但其叙事探索的确难能可贵。

  《云中谁寄锦书来》影评(八):以爱情为线索,却不以爱情为主题的自我寻找

  “云中谁寄锦书来”一诗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原意为传达思念之情。而本片《云中谁寄锦书来》所讲述的故事中不仅仅在传递一份心意,更多的是把这种思念作为串联全片的线索。

  故事讲述的是建筑系大学生秋墨寒在失意时参加了下乡的扶贫活动,但是过程并不顺利。当地条件的限制、居民的不解、同学的理念不合与家庭的巨变一度让他放弃,孤独的他便在这个时候写信给城里的前女友来疏解苦闷。可是信却阴差阳错的寄给了素不相识的流浪女歌手安蓉,两人便这么有了交集。随着时间的推移,墨寒通过坚定自己的内心而战胜了许多困难,扶贫项目也见到了曙光;而安蓉这边,通过墨寒的信件,原本深感迷茫的她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目标。两颗身处不同时空的孤单心灵紧密相连,相互鼓励相互陪伴,俩人最终收获了爱情的萌芽。

  影片的构思从关注当下青年人的视角出发,发现正值青春年华的他们都处于一种普遍的灵魂失衡状态。不管是支教的大学生们,还是灯红酒绿的男男女女们,都被卷进了时代洪流中,被社会所异化,人性的部分也几近消失,变得冷漠而自私。下乡扶贫是为了完成任务,谈恋爱是为了解闷和解决生理需求,而追逐真心的人却被逐渐被孤立、抛弃,让本就困难重重的路上布满荆棘。所以其实会发现影片本质上是一个关于自我寻找的故事。

  那么从这样的构思上出发,影片便运用了诸多艺术手段来表现这个主题。

  首先是叙事方面,影片选择了两线并行的叙事手法。主线为扶贫线,副线为都市线,不管是墨寒的挣扎,还是安蓉对爱情的追求,都是穿插交错的,既能自然的过渡,也不浪费镜头语言,并且随着两线之间交集渐深,最终汇聚在同一时空里。两位主角虽然都面对着现实的无奈,但是电影里的遇见却又是如此浪漫,这便体现了剧作上的用心:主创们在试图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

  其次是摄影方面,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构图工整,调度适宜,镜头语言井然有序,并且片中多次运用了航拍镜头,给予影片独特的视角。片中的扶贫村虽然没有发达的经济,但正如片中的老村长所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留坝县秀美的自然风光仿佛呈现在飞鸟的视角中。俯拍也是本片中使用频率较高对的角度,不仅可以表现空镜头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在拍摄人物时使用还可以产生点明人物处境的作用。如墨寒和村长讨论建桥可以把村里的物产运到城市去时,俯拍让观众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看着二人,也暗示了他们的处境被动,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色调上则是配合着叙事与人物塑造方面,安蓉和墨寒对比仿佛明与暗、白天与黑夜,随着人物心理的变化在镜头语言上给予反馈,呈现出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辅助叙事。

  最后是人物塑造方面,极力突出了两个主人公的 “边缘感”。安蓉是夜的精灵,舞台上的她是谜题般的魅惑,她的爱情也起始于这份魅力,但这都不是她。原生家庭的缺失让她成为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流浪者,一直在寻找,却没有目的地。她内心里渴望的爱情就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和外表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反差。可是那些走进她世界的男性却没有看透这层自我保护式的伪装,他们只把安蓉当成闲时取乐的玩物,并不付出真心。而墨寒呢?他是名校的高材生,扶贫又是符合国家主流的实践项目,看似是一帆风顺的前程与人生,可死于安乐的危机却暗藏其中。片中的情况正常吗?许多人会说不,但是现实的存在却让人们习惯了。特别是在这个以金钱为主导的社会,像墨寒这样放弃找工作的黄金时间的行为,就会被认为是不可理喻,这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常态。这就是两个被大环境孤立的人物,这样的人物设置才能最大程度的引起观众的关注与共鸣。

  回顾一下我国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艺术特色,会发现本片一直在力求突破。比起五代们的主题先行和带有十足象征意味的强烈,影片降低了这种写意手法带来的距离感,用现实主义的目光关注着农村题材,强烈的人文关怀被保留与传承。而六代们关注青年个体命运固然好,可其中令人窒息的绝望却也不是导演所完全认同的。可以发现,虽然同样是求真我,但是六代导演们电影中的年轻人是处于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他们的青春中是充斥着黑暗的,并且他们认为自己无路可走,最终只得沉沦在其中。可是本片想突破的就是这样的悲观,同样是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可是主角们都是怀揣着希望,并且最终找到了出路的。所以影片是以爱情为线索,但却不以爱情为主题。墨寒与安蓉的关系更像是相互的自我救赎,他们从不放弃自己的初心,这是最终两人交集在阳光下的根本原因。影片的结束代表着他们找到了自己,既是结束也是开始,灵魂的充实才能带来希望。导演想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当下的青年人而言,面对生活中的痛苦与磨难,如何放平自己的心态才是关键。这同样也是对五代、六代导演们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影片自然也是存在着遗憾的。人物塑造方面可以看出人物动机稍显不足,这样容易陷入人物扁平化的怪圈中,也容易影响影片节奏。影片风格方面可能有些过于精致,少了些质朴的生活气息等等。这些或许是主创们需要再完善的细节部分问题。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句话送给每一个正在找寻的生命,愿你们都能绽出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