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上下册)》读后感精选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下册)》是一本由兰晓龙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7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下册)》精选点评:
●先看的剧后读的书,剧里演得好,再读就好像又看了一遍剧,完整的看了一遍
●呕心沥血,回家做饭
●所谓悲剧,就是毁掉英雄的宿命
●分了两次看,中间隔了一个多月歇了口气,不然受不了。如果对照着电视剧看,效果更强。
●好多年了,没有这种感受了,一边怕一边舍不得一边又小心翼翼的看下去。 先看完了电视剧,再来看原著,脑海里全是电视剧里的脸,感谢电视剧里面的演员。因为他们演活了这些人物,然后,再看书的时候,心就更痛了……
●好书值得品味
●感谢电视剧留我狗命感谢士兵为我续命。从他们……娘害我真不知道从哪开始,兽医?上南天门?蛇屁股。三十八天。迷龙,不辣,团长,阿译…… 去看士兵吧,这会再看心情可就…班长,你别烦啦,许三多就是你上辈子欠的债!伍六一,害!不好意思对虞啸卿的愤恨都要超过对你的可惜,你没进老A你该的你!团座,你别忘了你要舍命陪迷龙喝酒啊!还有你传令官副官翻译官参谋亲随,上辈子三米之内,这辈子就见一面! 要活着,总得有人去死。都不想死,都想好好活。事情本来是什么样子的?无数不想死的炮灰死了。以命换命。没有什么生前生身后名,也别提醉卧沙场君莫笑了,只有征战几人还,只剩无定河边骨。 可留下来的人还得活。壮士十年归,归来看见南天门,想不想看见都能看得见的南天门。那里该有三千座坟。缭绕不散的云雾是三千魂。 他说,我带你们回家。
●抗战题材里最好的小说,不分题材,这也是极上乘之作!看完久久走不出来,电视剧也是相当的精彩!
●坚持抗战八年多!今天,我们每每回忆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人还在为我们民族八年的顽强抗战而感到自豪?可是提起八年这个字眼,我感到的却是一种屈辱!八年的时间里,我们一败再败,一退再退,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大半个中国彻底沦陷。这其中固然有装备落后的因素,可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们看到了吗,或者看到之后改正了吗?而且这样的问题他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一直就深深植根于我们骨髓之中的!过去有的问题,难道现在就没有了吗?如果有,我们能改过来吗?或者再说得悲观一些,这些问题我们愿意去改吗?小书虫的迷惑,同样也是我的迷惑!
●有什么东西压在心口 沉甸甸的分量 我不敢再回忆 虽然一闭眼 那些画面马上涌起 249说希望读者在读完后可以感受到 他当年躺在松山上感受到的东西——无从理顺的情感....他做到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下册)》读后感(一):一言难尽的书
有些书是没办法写书评的,如<约翰克里斯托弗><平凡的世界>,它们的共同点是太过真实,超脱于现实的真实.这本书即归于此类一言难尽.
貌似这本书的高潮部分是攻守南天门竹内树堡,然而久久萦绕难散的竟是备战前段的琐事碎语.索性说这部小说没有高潮,每个小章节有每个章节的品味,且都像纪录片下的镜头语言,真实感极强.哪怕迷龙路边白捡一老婆儿子,小醉百依百顺一个上门偷东西的瘸子,死啦死啦亲手枪毙迷龙,豆饼震死在马克沁枪管下,虞啸卿懦弱的反水,无论多么离奇的情节,放在这本书里就能让我信以为真.因为每个情节的走向与每个人物的性格侧写都能一一对应,同时搭建起来的小说环境迫使人物主动做出离奇又合乎情理的选择.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这也是本励志书,尽管本书仅有一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便是虞啸卿,但我想没有一位读过本书的会认同.励志书往往多苦多难最后或功成或名就或兼有,这本尽数 世间苦难生离死别最后独活孟烦了岌岌无名聊此残生.他才是最励志的那个人,能不愧于心地活下来,唯有此人.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下册)》读后感(二):本来的样子
看了好几天,把团长看完了。大略地看的,毕竟看过电视剧,亦是温故知新,亦是深入理解。最重要的是,把电视剧没有的结局,给看了。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结局,在我看来,电视剧这里结束,就很好。攻下了南天门,后者不提,虽然免不了伤心,毕竟抗日后便有内战,最好莫过于归于田园。 一群失魂的人,莫名其妙的人,原本就该烂死的人。猪肉白菜炖粉条,最后,就像阿译说的,什么都没有了,只有罐头。迷龙死了,团长死了,克虏伯追随团长死去,不辣回了湖南,丧门星回了四川。炮灰团终究散了,在他们的信念没了的时候,就死了。炮灰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又在希望中死去。或许,他们就没活过,浑浑噩噩,早就葬在了南天门,和龙文章欠下的一千座坟一起。兽医的死,才让他们活了。让事情有它该有的样子,兽医的死,真是伤心而死,万念俱灭,他靠在树上的时候,就死了。作为炮灰团中唯一的老人,像个老天使一样,飞上了天空。曾经孟烦了在沙盘战不让死啦死啦说出去,可当与他最亲的兽医死了,他变了,他也想打过西岸。炮灰团打了一天的炮,在为从来没有医活过半个人的兽医。 虞啸卿毕生的梦想就是打过南天门,灭了竹内连山。国难当头,企容坐视。可当虞啸卿成了唐基,一切都变了。虞师座万岁,何书光,张立宪,彻底失望。 团长的炮灰团,是一群真真正正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快乐。很真实,人的七情六欲,都在其中。 如果可以,我希望事情有他本来的样子。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下册)》读后感(三):半部经典
以血战南天门为分界线,前半部可谓抗战题材小说的扛鼎之作,后半部主要交代了各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但时代背景交代的不是很清晰,各色人物的命运结局与前半部描写的人物性格有冲突,收笔略显潦草。
----------------------------------------------------------------------------------------------------------------------------------------------------------------------------------------------------------------------------------------------------------------------------------------------- 紫薯布丁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下册)》读后感(四):炮灰们的灰色故事
老实说,作者的写作方式让我自始至终都有些看得不习惯,许多场面的切换都显得突兀而缺乏过渡。这样的一种情况如果理解成电视剧本中的画面切换自然没有问题,但作为小说则明显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性。有好几次,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漏翻了几页,咋就觉得某些细节和人物的情感来得有些跳跃呢……
不过毫无疑问,不算太流畅的文笔依旧塑造出了一整个烂泥一般毫无斗志可言却又非常能打仗充满矛盾的炮灰团。这一群乌合之众最初让虞啸卿慷慨激昂的演说兼装备展示带动起来没头没脑地深入缅甸战场,然后让死不要脸的死啦死啦这个假冒团长从一个破仓库中捡了出来,在互不信任又是英雄相惜的矛盾心情中曲曲折折地经历了一整段如同篝火中的死灰复燃最终又尘归尘土归土的过程。
小说通过孟烦了这个有文化,会打仗的瘸腿逃兵让读者见识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兵油子,内心独白中冷不防的一句精辟点评更是让炮灰团中的每一粒渣滓都有了自己的个性而显得立体又矛盾。再加上故事后期与虞师精锐的强烈对比下,这支谁看了都皱眉头的问题队伍成为了小说最为成功的刻画亮点。
而随着这支被战争局势来回翻滚闹腾的乌合之众,作者可以说把常规战争中诸如遭遇、阻击、攻坚、对峙、渗透等各种形式的战争模式给梳理了一个遍。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南天门上的两次与日寇拼得你死我活几近团灭的血战之外,故事中还别开生面地安排了一场同样让读者看得直呼过瘾的沙盘推演。就我个人的感觉,这样的场面展现和中国远征军境外作战一样,在抗战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属于颇为冷门的题材。
故事临近末尾,理应成为战斗英雄的机枪手迷龙莫名其妙地因为自己的失手而被判处了死刑。早就心灰意懒地死啦死啦又用他独有的让人猝不及防的方式表达出了反对内战,红色力量不可战胜的态度而成为了一个牺牲品。原本将受到重用的炮灰团也如同小说里的评述一样沦落为了一次性使用的消耗物资重新归为了一盘散沙。但即便如此,不幸活下来的渣滓们依旧被卷入了内战的旋涡而各自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灰色结局。
整个故事的收尾显得略有些草率,孟烦了稀里糊涂地加入解放军的情节更是让我觉得有些莫名其妙。这个让人看得不是滋味的结局为整段时而中二调侃,时而严肃热血的小说打上一层灰色的调子。将原本五彩斑斓的世界和性格迥异的人们全都过渡到了死灰一般沉寂的历史尘埃之中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下册)》读后感(五):再也爬不回帝国列强的虚妄世界,尘归尘,土归土
用十天看完了43集电视剧,用19天看完了原著小说,一个几乎不用添枝加叶就俨然完整剧本的91万字故事。看完最后一个字,赶脚累得就要横在地上了。从来没有如此死心塌地栽进国产剧或者国人攒就的文学里一味兀自溺水挣扎,总在大张旗鼓摇旌呐喊打着“没时间在糟粕里挑精华”的幌子,或许是深谙母语的功力深厚,寥寥数语便可把不得描述的幻景拧巴出个栩栩如生,直逼心口飕飕灌冷风。我自知我这种心思活络内心戏丰富得天外飞仙的怂人,最见不得的就是铿锵有力的画面感。哭你个稀里哗啦哟~
扯回来,《团长》好像是09年的老剧,拖到现在竟然也能挤出几滴眼泪来倒是有几分虚妄的真实。对远征军那段历史不了解,看过电视剧后更加没有兴趣去深入,太残忍也太凄凉,身在幸福之中的人很难真心回首当年的困苦寥落,远,也不想直视。所以世人活得麻木。先看电视剧有个好处,对标小说人物时脑海里有个清晰的轮廓,原本飘着的形象即可得到坐实,爱憎便可甚是分明。我以为我最喜欢的会是孟烦了,字颠三,号倒四,江湖人称烦啦小太爷,有着一张竹子吃多了生生生出张损嘴的北平人,处在人寿最风华正茂的二十四岁。嘴损+话痨必是很懂幽默之人,即便有时候真的太过讨人嫌。我以为我会最喜欢他,非常喜欢他,一个奢望风花雪月也唯一真正懂得欣赏风花雪月的年轻人,也天真也懦弱,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头也不回地临阵脱逃,玩世不恭地游戏人生。人设太饱满,好台词一多半都让他占了去,可见兰晓龙对他的喜爱。相比之下一等一的主角炮灰团团长龙文章倒显得稍微不那么真实起来。生活中可以遇到很多个孟烦了,但谁的生活里能塞得下好几个龙文章?我喜欢叫他死啦死啦,和烦啦一样,死啦死啦。
一开始,死啦死啦就浑身充满了神秘感,在一群只有一条裤衩的杂牌军小队里衣冠楚楚全套行头地闪亮登场,他的语言他的装扮他的行为举止甚至武器都是那么格格不入。你不认识他,但一眼便能看穿他是个浑身都是故事的人,或者该说他就是故事本身。一个连名字都是偷来的家伙,他的身世也确实是个谜。永远的不正经混不吝,永远的痞里痞气没个正形,可他愣是能丢下三千条性命带着跟着他不怕掉脑袋的亲随们回家。对着部下众人磕头下跪,低三下四地跟师座要枪炮要弹药要粮食要衣装要军饷……一切豁出老脸能划拉来的都划拉进账,永远不够多永远不嫌少。和一条狗拜把子,对一个瘸子手下恋恋不舍,有时候他也是有人性的,并不是一个惯常勇猛无畏的神。血肉之躯也会受伤也会倒下,会思考会心碎,会死。对死啦死啦总是心疼大于尊敬,因为对他来说他不需要无谓的崇尚。他不需要他的兵立于两侧,他更喜欢和他们穿一条裤子吃一锅乱炖。所以最后他选择自戕自缢自刎的决然,总好过被他所剩无几活下来的裤子们乱炖们眼睁睁目送上刑场,烙下更多的糟心事。
我是个喜欢没正形非主流超边缘人事物的变态,所以虞啸卿、林译、麦师傅、郝兽医、上官戒慈这样的就算了吧,单是上官一介女流反复给死啦死啦下毒我就恨不得以最龌龊的手段弄死她千万遍。迷龙、不辣、蛇屁股、丧门星都是很有意思的小人物,甚至全民协助也是个非常可爱的家伙,包括后来的张立宪、余治,都有着让人不齿的弱点和招人喜爱的性格。
我是个团孟girl,估计不爬墙的话就一直这样晃荡着,段子懒得码,有时候甚至也懒得看人家的,或许《兵团线好》四部曲我也只会看《团长》这一部,但终归还是要在兰晓龙的故事里寻找到人生阅历的丰富多彩和语言辞藻的平实犀利,而平实和犀利竟然那么不冲突不矛盾得和谐互生,想来深觉不可思议。6月2日的兰晓龙读书会大概也是不会去的,但还是在那天之前啃完了一个故事,如果真去现场起码也不会觉得底气实在不足,竟连人家一个作品都没看过就好意思出现。唉~我可能再也爬不回帝国列强的世界了。痛心疾首,疾首痛心。
花非花梦非梦 花如梦梦似花 梦里有花花开如梦
心非心镜非镜 心如镜镜似心 镜中有心心如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