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母狮的忏悔》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母狮的忏悔》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3-15 23: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母狮的忏悔》经典读后感有感

  《母狮的忏悔》是一本由[莫桑比克] 米亚·科托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8-6-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母狮的忏悔》精选点评

  ●果然每个句子都蕴藏着独特世界观女性神性压迫野性爆发出来。噤声的暴力和渗入血脉传统将女性封闭在里面,她希望抽离自己,燃起的反叛精神男性微弱遐思光芒尽数遮蔽。失势的月亮能重置世界秩序蛛网能困住雄狮

  ●作者8月来华,上海及北京会有活动

  ●米亚·科托的文字并非浑然天成诗意也是兜着的,正是借助这种紧张作家聊的是故事之外的整个莫桑比克大地

  ●“我和传统猎人正相反,他们会在打猎前夜到将要杀死的动物,而我总是梦见自己是在被野兽咬死后才真正获得生命。野兽就此变成我私人的、最亲爱创造物。永远都是我的,永远不停地在梦境中穿梭。说到底,我才是被它们驯服的囚徒。”书里传说和故事温柔如纱 女人 大地 天空将永远存在

  ●读得似懂非懂,但还是很绝望,替那里的女性。她们的报复,只能是消灭自己。

  ●【2019.2.27--3.1】被米亚科托圈粉了!莫桑比克后殖民时代男权对女性的二次压迫,人和兽的双重灵魂组成了马里阿玛。

  ●前一半铺垫,后一半爆发。

  ●可视作米亚科托的女性写作尝试开篇之作 希望国内能引进更多他2012年之后的作品

  ●我说不好这本2017年的作品是更成熟了还是逊于《耶稣撒冷》等前作,因为,这个故事一方主题非常鲜明:为非洲的女性伸张权利,这里指的是、性、婚姻。就像一提到狮子往往会想到鬃毛茂盛的雄狮,有的人甚至是长大后才留意到母狮是没有那种鬃毛的,而非洲的女性也是如此。所以,故事里的许多意象,如吞噬女性的狮子、作为狮子对应物的猎人等,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主题。但另一方面,这个故事讲得似乎很不圆润,很多情节像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村民对话行动,则比科托以往的小说人物更加匪夷所思天马行空,我在想,这是科托更加娴熟使用了诗技?还是他已经成功做到的从非洲土著文化的内部来讲故事?还是他惑于巫术和传说之美之不思议而手足无措?总之,这本书既容易读懂但却又不那么容易读,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译者翻译的也不错

  ●诗化的小说,由无数女性的血肉骨泪浇筑而成。人吃人的恐怖并不包括吃女人。“我,马里阿玛,犯下两重罪。一是生于此地,二是生而为人

  《母狮的忏悔》读后感(一):狮子吃女人在科托笔下演化成一个比喻,用来揭示父权社会中针对女性的暴力现象——女性被社会,被生活本身所“吞食”。

  超级推荐!!!第一次看到关于非洲女性平权题材的作品,没想到还是一位男作家!太真实也太深刻,没有无病呻吟也不先入为主,总之就是吹爆!

  作者语言运用功底很强,很多地方都颇有诗意且有很多经典语录,两个主角视角穿插得描写也很棒,很细腻。

  母亲阿妮法:被传统同化,当得知自己丈夫性侵女儿时,没有恨丈夫,反而责怪女儿。最后选择放女儿离开村落,到城市追求新生活。

  姐姐西林西娅:沉默的忍耐者。默默接受一切,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最终命丧狮口。

  女主:对传统和不平的叛逆和抗议者。代表着希望和自由。她用兽化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报复,最终却没有报复,去往城市展开新生活。

  译后记中的总结很到位:狮子吃女人在科托笔下演化成一个比喻,用来揭示父权制社会中针对女性的暴力现象——女性被社会,被生活本身所“吞食”。

  《母狮的忏悔》中存在两种压迫,一是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压迫,一是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女性则是双重压迫的受害者

  《母狮的忏悔》读后感(二):看完了,随便写写

  看完了,明天记笔记。

  其实是第一次看纯非洲背景的小说,充满了一切大家会关注的议题,不得不说作者女性视角写到这个地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在男性的猎人与女儿的视角中切换也相当不易。被制造出来的狮子游走在无人的村子里,真正的狮子游走在人的恐惧之中。虽然会有人认为中国人和非洲人的祖先崇拜都是祖先崇拜,从这本书来看的话,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对于非洲来说,音乐是生命的律动,越接近彼世越是激烈璀璨,在这片大地上人和动物的界限极为暧昧。在死者、动物和生灵一同舞动游荡的非洲土地上,是冰冷坚硬的残酷现实:基督教和殖民者……白人机械的(外物且自说自话)的介入,以及对于女性肉体和精神的全面摧残。女人生下来就是被活埋的,唯有与死者交合,当一切的界限都模糊不清,在死亡的边缘,“黎明与黄昏,在白昼与黑夜的缝隙”、“时间所蜷缩之处”,才是她们最接近“活着”这一状态的时空。

  语言和文字属于男性(无论他们是否识字),文明也就属于男性。如果说理性是文明的,那从中摆脱的唯一方法并非是死亡,而是疯狂。只有疯狂才是缺席,抛去人性,成为狮子,杀戮或被杀,成为唯一能够选择的生存。母狮是祖先的使者,是死者的化身,是复仇的形态。

  但,我不想说这本书是一本有关于女性复仇的书,应该说,是人向非人复仇的书。教给马里阿玛文字和历史的人是阿公,通过文字,以疯狂来逃避的人也有罗兰度。狮子不会吃那些“完完全全的人”。

  其实与其说是忏悔,不如说是告白。她们会说“我是狮子,是我杀了人,反正她们和死了也没什么差别”,但那不是后悔,不是忏悔,而是告白,是时间的长线,活着的证明。

  刚看完没几分钟,随便写写的,以后多看看再说吧。

  《母狮的忏悔》读后感(三):《母狮的忏悔》

  大方老师前段时间给我几本书,一开始我就被这本的封面吸引了,打开读了几页就知道这次选对书了!看完这本书突然对非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躁动的情绪随着小说的辗转起伏,末了也是惊叹一句,安宁是颗外翻的蛋,壳归的是别人,破碎的终是我们自己。

  小说存在两种压迫,一是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压迫,一是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在殖民地时期,莫桑比克人民被动接受殖民文化,经历战争的伤痛,却无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我想,人能够放弃希望是因为已经放弃了生活。

  当看到那句“我,犯了两重罪:一是生于此地,二是生而为人。一个无法生育的女人还不如一件东西,她不存在。”就像一个鼓点,把前头的铺垫完全爆发,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女性,忏悔确实是真正的救赎,对她们而言哭泣并不是件悲伤的事,真正的悲伤,是没有让她们想要为之哭泣的人。男人看见了露水,而女人却看见了雨,当不能说出口的话最终变成有毒的唾液,母狮的罪与罚,也变成了国族的痛与殇。

  所以如果你能说话,那就请尽情歌唱;如果你能走路,那就请快乐跳舞,压抑是让人恐惧的力量,而最终会在平静,默许和遵从中爆发!

  把这本小说预定成我的年度十佳,看完非常过瘾,米亚科托这部小说真的可以称之为看的懂的类诺奖大作!在此比,推荐!愿各位喜欢❤️

  WX小囡

  2018.07.24

  《母狮的忏悔》读后感(四):在人可以成为神的地方,狮子亦可成人

  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控诉与绝望,噩梦与现实不断交织在一起,当虚拟的噩梦照射进现实,它就成了库鲁马尼的黑夜。 马里阿玛半夜起来在门廊啃着剩肉和《百年孤独》中的丽贝卡经常吃土发泄情绪有些异曲同工之妙,马里阿玛是通过吃剩肉来发泄对威权世界和难以忍受的屈辱所带来的恐惧。

  当一个与世隔绝的非洲村庄被发现,外人的到来将会给当地人带来无限的恐惧与仇恨,因为他们将会破坏原有的传统生活秩序,扰乱他们的生活常态。

  村里的女人们认为男人的威权就是威胁她们生存的“狮子”,因为村里的男人控制着整个世界,他们常常为所欲为、为非作歹;而男人们则认为村里根本没有什么狮子,所以不需要请外人来解决自家问题;而老人们则更为保守,他们极力维护旧世界的运行秩序,让大家相没有狮子的存在,有的只是应该让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驱逐外人的到来;官员的到来也只是应了上级的要求,并非真心实意除“狮”;一场“除狮”计划映照出非洲世界的众生相。 可事实上,“狮子”就在村里,在这个“无法之地”,人可以变成狮子,狮子亦可成人。

  作者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示了非洲世界的人们的压迫与疯狂,全书对男权世界的控诉非常直白,反种族与性别歧视的意味比较浓厚,此外,还包含着反殖民、反文化奴化以及讽刺虚伪知识分子和官员、政党等诸多内容,全书的内容可以深挖的地方还有很多,数不胜数。

  总的来说,米亚·科托是位很厉害的作家,文字功底很强,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运用比喻也是非常到位和贴切,《母狮的忏悔》是他非常用心的一部作品。

  作者运用的这种双线故事的写法很巧妙,如果将其拍成电影应该会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中作者所运用到的绝妙比喻以及向读者描绘的非洲世界:

  “我犹豫着不知该把手放哪儿,担心胳膊会在她的层层肥肉中迷路。在我面前,巨大的屁股挡住了阳光,就像突然出现了日全食。 猎人站在树上,感觉自己处在时间之上、世界之巅。 女人笔直地站起来,头上的水罐宛如她身体的一部分,仿佛是水在搬运她。 我重新发动汽车,在长满草的路上行驶,感觉自己正乘着小船,在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绿色波浪中飘荡。 只有人知道什么是安静,对于动物来说,世界从未安静过。即便是草木生长、花瓣凋零的过程也会发出巨大的噪音。在野外丛林中,动物靠听觉活着。”

  《母狮的忏悔》读后感(五):忏悔依然沉默——哪怕不再是羔羊

  “就连狮子也会创造属于它们的故事。因为在猎人的故事里,狩猎英雄永远只能是猎人。”开篇一语,如同听见母狮低沉的吼声,主角酝酿着登场。然而狮子真正出现前,是漫长的悬念。二十六个女人接连葬身狮口,对狮子的恐慌蔓延在整个村落。猎人阿尔坎如接到捕狮的任务,即将来到文明与野蛮的边缘。他幼年目睹长兄弑父,接着又陷入与大嫂的不伦之恋。往事如幽魂缠绕心头,他决定最后一次作为猎人出征。马里阿玛的三个姐妹先后成了狮子的腹中之物。她拥有蜜色的眼睛,黑色的皮肤,如同星星挂在夜幕。这双眼睛,十六年前曾让阿尔坎如沉溺其中。从那以后,马里阿玛每天企盼猎人归来,带她逃离脚下残破的大地。

  然而,村民们似乎并不关心狮子捕食人类。随着对事件的调查,猎人发现凶手另有其人,受害者之间也有某种不可言说的联系。库鲁马尼的女人背负着秘密。故事的最后,有些秘密揭开在村民面前,还有些秘密随着狮子的死去埋藏在马里阿玛的心里,她永久的闭上了嘴,将那些未说出的话悄咪咪送到了读者的心里,如同一颗被消音的子弹,震荡在不知名的深处。

  马里阿玛的身份变得模糊,她既是受害者,又是经历者,与此同时,她仿佛就是那只忏悔的母狮。可以说到了马里阿玛的记述之八,故事的主角才真正明朗起来。“如今我要坦白一件本该在开头就宣告的事:我从未出生。更准确的说法是:我生而既死。”村落的人对马里阿玛从始至终都是排斥的,一个死而复生的怪胎,仿佛一个没人性的人。而正因为这种人性的缺失,让马里阿玛更能保有兽的灵气,也在冷眼旁观的过程中,窥见这片大地的黑暗。

  “也许我的双眼之所以如此明亮,是因为它们曾长时间在黑暗中寻找出路。”马里阿玛显然是极个别意识到黑暗的人,只有意识到黑暗,才会想要逃离黑暗。“现实中,是黑暗向我揭示出我一直以来的身份:一只母狮。我就是一只活在人身体里的母狮。我的外形是人,但我的生命是一场缓慢的蜕变:腿转化为狮足,指甲转化为狮爪,头发变为毛,下巴变为狮子的下颚。这些变化一直在持续,本可以更快,但我太过束缚于生而为人的形态。而且有母亲为我唱歌,她的轻轻摇晃使我得到慰藉,压制了我体内的兽。”

  这世间当真有生理上人兽同体的人吗?如果真的有,马里阿玛是这样的人吗?我想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读到这里,才觉得书名彰显了其意义。母狮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是时刻被人性压抑的兽性,对母狮的罪与罚,乃是整个国族的殇痛。米亚·科托作为在莫桑比克长大的白人,深知这个曾经被葡萄牙殖民的国度所经历的的迷惘和悲痛,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撞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而女性作为殖民链的底层群体,在莫桑比克摆脱了殖民地身份后,依然承受着来自男性的“第二次殖民”。

  米亚最为可贵的一点就在于,他抛开了双重殖民者的身份,作为“猎人”,深刻剖析自身的荒谬,对人性的罪恶如实反思。除此之外,他更是诚恳的跪下来,在马里阿玛们的面前,聆听她们没能说出口的话,并回之以血淋淋的忏悔。

  值得深思的文字里,非洲不再只是那个神奇瑰丽的浪漫世界,它终于在对母狮的恐慌中,露出蛮荒的面目。我们在阅读之后得以窥见这真实,而窥见真实之后,但求能在内心的震荡处寻得一丝血迹,它将时刻提醒我们保持疼痛与清醒,记得回应马里阿玛那双黑暗中追求光亮的眼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