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索死刑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思索死刑读后感1000字

2020-03-16 23:2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索死刑读后感1000字

  《思索死刑》是一本由[法] 阿尔贝·加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思索死刑》精选点评

  ●想看加缪打辩论

  ●3.5/5磨磨蹭蹭看完的,有些逻辑放在今天会有点古怪,太多话却真实投射在了今天的中国

  ●加缪用极为鲜明的逻辑和文笔严密论述了死刑的废除。我更加崇拜他。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完全理想基础之上。足见加缪没听过单田芳:“阿弥陀佛,杀恶人即是善念”、“要杀动手,吃肉张嘴,皱一皱眉头不算英雄好汉”、“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二十年后……”

  ●法令若只知道消灭那些不知该如何教化的人,这就是种怠惰的法令,如果民间舆论民意代表真的无法放弃这种法令,至少在等待重生真理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要造成这种"仪式性的屠宰",使其玷污我们的社会。 活生生人头被砍下来,鲜血横流,这种砍头场面始自野蛮时代时大这种堕落的场面可以民众触目惊心。可是到今天,还总鬼鬼祟祟方式实行这种恶心的死亡,这种酷刑还有什么意义呢? 确实死刑是残酷的,尤其是砍头,可不可以让犯人去做一些很机械化工作或对人有危害的工作当做惩罚,当有一日发现冤枉或者罪不至死时也可以有回头路走,彼此都能被原谅~

  ●如果我们的社会要保卫自己,那么要极力防范的并不是个人的危害,而是国家的危害。……法令若只知道消灭那些它不知该如何教化的人,这就是种怠惰的法令。

  ●我大体认同加缪先生论据合理性,但是却不认同结论。 我们和他们之所以不同,就是我们对所作所为心怀愧疚

  ●有些论点不能认同,但是总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加缪是我很喜欢作家,《局外人》我看了很多遍,但看这本《思索死刑》,里面却有很多观点我都没法接受可能厉害如他,也会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他通过反对死刑来表达极权担忧

  ●讲实在话,没领略到妙处,可能抽离了历史时空

  ●看完序言就算看完了,后面正文都是在重复论述,甚至有些论证还不太严谨。不过结论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关于死刑无法真正起到威慑性作用这一点,以前倒没想到,有点意思

  《思索死刑》读后感(一):律法天性遵循着不同的规则

  

看完加缪小哥哥的《思索死刑》,发现全书被我记满了笔记,真的是一篇绝好的雅思写作论文。我已经没有更多的溢美之词可以表达对他的喜爱,喜到看他论证死刑应该废除,都能发出迷妹版的痴笑

  《思索死刑》读后感(二):小记

  作为一个普通人,就算是读完作者的书仍然不能旗帜鲜明地做出选择。甚至于在现阶段而言,我没有办法想象废除死刑会是怎么样的。而且我本身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可避免的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产生深深的厌恶,对那些被误判的人产生同情,所以我还是处于一个中立或者说是左右摇摆的立场上。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时候遇到想要反驳的点,又因为阅历和知识积淀不够而没有办法组织语言,脑海里乱糟糟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它引起了我思考的欲望。

  《思索死刑》读后感(三):关于读后感

  加缪的观点我完全赞同,但是正如加缪书中所说,关于死刑的废存上,总是有人们的同情作祟觉得罪大恶极的罪犯是应该被杀死的,而我们作为普通大众,对于这种杀人却没有丝毫的不适和愧疚,只是觉得他该杀,理所应当的应该对受害人做出补偿。 这是一个挺艰难的挣扎,从感性方面觉得受害人应得到应有的补偿,但是从理性方面觉得废除死刑是应当的。 正如加缪所说,死刑本来就不是一个百分之百公正理性决断,它包含了陪审团和法官的主观思想在里面,同时它也是一种具有投机和大概率的赌博。谁都无法保证被处以绞刑的罪犯不会改过自新,另一方面,谁也无法保证这个判决就是准确无误的,人类历史这么多年以来,错判误判的案子不计其数,有多少无辜者被杀。 加缪对于废除死刑这件事上大概从四个方面去论述,而其中这个观点是最能够说服我的。

  这种观点类的书籍很能启发我的新想法和观点,并且能够对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刷新。

  《思索死刑》读后感(四):关于死刑

  文 | Kestrel

  这本全文只有46k字的书与其说是一本正规的书籍,不如说是一篇较长的学术论文,

  在看《存在主义咖啡馆》的时候,正是加缪那稚气未退的行为和语气吸引了我,在面对二战法西斯罪犯时,他的“宽大”处理意见使得萨特与他绝交,

  但他本人却不认为自己是个人道主义者,就像他也不认为自己属于存在主义学派一样。

  即使是面对着罪无可赦的法西斯分子,他仍然觉得死刑是无用的,

  是的,在一定程度上讲,死刑其实就是一场蓄谋已久且影响恶劣的谋杀,从判决开始,这场谋杀就在双方都知情的情况下有板有眼地进行着,加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进行这样一次公诸于世的谋杀,那该是多么实况日下、令人发指。

  并且,死刑美其名曰:警示作用,但是调查却显示,死刑的出现或者废除其实并没有对犯罪造成任何深切意义上的影响,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警示作用其实并不成立。

  那么,死刑还能做什么?

  我们对一个人宣判死刑,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于这一个罪犯我们没有办法确定他以后是否还会犯同样的罪,这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确定所造成的,却导致了这样一种无法挽回的确定。

  死刑起源于教会,是一种宗教性的惩罚,他们认为人在面对死刑的时候,可以起到忏悔自己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教义中明确指出“灵魂不朽,所有肉体都会复活”,所以死刑只是暂时性的处罚。

  《思索死刑》读后感(五):思索死刑

  面对废死的问题,很多人论据是“冤假错案”,但我一直无法认同这个论据,因为这建立在“不冤枉就可死刑”的错误观念上,无论是不是冤假错案都不该剥夺别人的生命。但又如序言(其实序言写的很烂)所说的“(在废死的问题上),我不敢说我的意见,因为说不出一整套有头有尾能说服别人的意见”。

  而加缪这本书给出了他的答案: 0,剥夺一个人的神明非常残忍不人道,

  1,没有起到喝阻犯罪的作用,于事实不符,任何一个政府对执行死刑都遮遮掩掩(p.20);于理不符,犯罪无非是蓄谋的是理性的不在意惩罚,甚至刺激虐待狂的虚荣心(p.34),或者一时冲动,对于冲动行为无法控制(p.24);在效果上也不好,布里斯托尔死刑犯绝大多数看过处决(p.25);且,数据上,死刑存废与犯罪率没有关联(p 30),

  2,行刑者会使得“秩序让位给混沌”立法者想象的高尚庄严摧毁行刑者人性与理性(p.36) 而审判者把自己放在神的宝座上杀了人,破坏了对抗死亡的全人类共同体了(p.78)

  3,以牙还牙原则的,代表了被害人的社会并不是清白无辜(p.49) 。因此,死刑伸张的正义并不牢靠(p.55)

  4,冤死者的存在(p.56)

  5,国家造成的伤害远比个人大,人民应该防范国家而不是个人(p.81)

  翻译上,这本书里一些名词不是大陆常用词,不知道是不是译者是台湾人的缘故,比如费加罗报,译成费加洛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