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夜食记》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小城夜食记》是一部由张竣执导,张竣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真人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夜食记》影评(一):不知道说啥!那就吹爆叔的文案!
我们攀越高山,走向云海尽头,最终却发现,心中的故人依旧。
远行,从未能赐予我们放下的幸运。于是我们放下背包,围炉夜话,走入人群深处。
尽管心中的孤独犹在,但在这些努力的面孔前,我们自己的快乐与忧愁,却是那样的千篇一律,又不值一提。
面对自己,借着酸劲想象别人的幸福,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实际走近却会发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痛并快乐着。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每个人都在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奋斗。
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我们的小城。
这里的故事属于你我,属于每一个从降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努力奔跑的灵魂。
《小城夜食记》影评(二):生活不止眼前的诗,还有远方的烤串和烟火
从《中东大宝荐》开始的,当时只是形势与政策要写一篇关于中东认识的小论文,碰巧在B站看到,剪辑、配音和文案巧妙的结合,这一口吃下去,一晚上就交代了。当然还有我叔。
食色性也,从吃来看一个城市,这个角度切入感觉特别好。《小城夜食记》选的是占更大比例的小城市,我来自中部小城,视频里看到其他小城的生活,我喜欢其中的烟火气。喜欢那些努力的、真诚的或不太成熟的表达,新疆那个西瓜烤鸽子挺别致,但小哥的喋喋不休和词不达意更令我印象深刻,世俗眼中貌似不算成功,但是言语中居然会觉得这个人充满力量——这力量源于他相信一些什么。还有扬州那位只烤一种串儿的女人。
这个系列我有个画面,浩瀚的宇宙中镜头拉进看到地球,大大的地球选了一点看到中国,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继续拉近到一个普通点进入一个城市,再拉近一户人家,原来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每家每户都有各自的酸甜苦辣,平淡的坚守,破产后另起炉灶、父子矛盾、延边的因吃结缘的小夫妻……像是讲你我故事,很亲切。
文案太棒啦,不知道该咋夸,就是想一遍又一遍地看。
我太期待《北极大宝荐》啦,快点更新吧!明天要考专业英语,我好难,继续学习……
《小城夜食记》影评(三):我不做对比 只写观后感
首先我只看了两集,第一集和第二集。选店,摄像,所拍摄的大部分内容都还可以。一方面,我理解节省成本很重要,旁白是导演自己上的,勉为其难可以将就。另外,难道主演不能换人或者只有店主和路人吗?
一开始几分钟讲着讲着都很好,但是食物一上桌,主演也上桌,结果吃下第一口,我的观看:痛苦,难过,纠结,惆怅。接下来的话,要么是文案没写,主演直接来个临场发挥;要么就是张嘴闭嘴暧昧,完全没有斟酌而是自我陶醉式;不过确实要说,如果大部分人都喜欢这种调调,那我反省;但是不知道导演自己拍完一集是不是反复给周围人看过,自己看过。想想以前有个说法是白居易写完诗给周围邻居老人家念,听得懂才觉得自己的作品好,现在琢磨一下真是越浅显的道理越难做到啊。大概有一点导演自己忘记了:被人喜欢不容易,但是被人讨厌太简单了,而且很难翻身,造成就算后面7,8集有亮点我也不敢看了。
再说通过导演这位主演传递出来的食物感,不是让我多渴望,而是产生了莫大的距离感。当然,有人评论说很欣赏这种丑,将心比心,人的品味千差万别,我们各自安好,不要打扰了,我走错了地方,我改。
很抱歉,我内心还是对比了《孤独美食家》 。以前只是觉得人家故事和演的不错,现在才知道,原来人家那叫太好了。
记得以前写东西,如果是complain的形式,都会礼貌留一句:希望将来有机会看到好的作品。这次我就不用言不由衷了。想说的是:还是当且只当导演吧,我觉得你有这个能力,其他角色是否可以不用参与了。感谢。
《小城夜食记》影评(四):千万文案
从先导片就开始揣着小本本做的笔记,叔你有机会出书我会买的。
叔我要当你的粉头!
小城夜食记千万文案
预告片:
每天早上,中国人可以吃掉4万吨面粉和3万吨大米;每天中午,中国人可以吃掉20万头猪;每天晚上,中国人可以吃掉1亿8500万只小龙虾;每天有接近300万名餐饮业从业者为我们服务;每天的美食盛宴都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场奋斗,这在70年前的中国是连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壮丽景象。
喀什篇:
生活的暴击下,只有勇敢的心才能把逻辑变得清奇。
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不仅是努力,更需要诚实,信念与团结。
生活对他下手的时候,他就变成了生活手里的鸽子,他乐观的相信,乱锤之后,必有升华。
不经历喀什的烟熏火燎,你就无法体会当地人的奋斗与人生。
潮州篇:
人生的巅峰和谷底在漫长的时间线上变得模糊,倒是手里的鱼越片越薄,越片越透亮。
顺其自然,将心交给坚持和时间,这是最简单的潮州人的奋斗哲学,它需要奋斗的人自己去领会,去开悟。
越简单的事越难坚持,刀起刀落,只要努力坚持,就一定是对的。
霞浦篇:
时间面前,家庭的饭桌就像磨盘,个人的快乐不快乐、付出、争吵都会被碾压成尘,剩下的记忆碎片,是人生的意义与归途。
人生就像霞浦的滩涂,潮涨潮落下,埋藏的事别人无法想象的泥泞,我们都是滩涂上的行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为了甜美而辛勤地付出,用辛勤的付出去寻找甜美。甜美与辛苦在味蕾上的交替出现,品味的是畲族人对生活的认知与热爱。
宝鸡篇:
我们常常可以相信自己的人生可以不同,但当深夜来袭的时候,原来每个人都一样,滚油浇下时,进退的权衡决定了一碗辣子的味道。这是辣子的宿命,也是我们的人生。
扬州篇:
人生的爱恨离别,百转千回,揉进了这百年的味道,若要将相遇变得波澜不惊又耐人寻味,需要一方留意,更要一方留心,擦肩而过的一瞬,精致斯文下的百感交集,是扬州人的浮世绘,更是痴男怨女的离别愁。
淮南篇:
我们常说江湖儿女,江湖两个字说起来总是有独特的魅力,这魅力有爱恨,有输赢,有野蛮生长,也有黑白对错,可当儿女有一天变成父母,似乎江湖也瞬间变成了锅碗瓢盆,再激烈的斗争也汇成一口汤,一锅肉,变成回忆,在生活的寒冬里,伴我们默默前行。
丹东篇:
有人说丹东在等对岸的改革开放,早晚会是下一个深圳,也有人说没当上深圳的弄潮儿,下半生必须当上丹东的弄潮儿,可是本地的人正沿袭自己的生活节奏幸福的生活着,我也不禁会想,咱们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眼里的成功到底有多大关系。
梧州篇:
2019年的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吃的是烧烤,谈的是人生,这才是胜利者该有的样子,我们都曾经经历磨难,我们都曾经失去爱人,我们的生活都曾经被碾压成碎片,但是我们相信,风雨之后必有彩虹,这是流淌在我们这个胜利民族每个人血液里的坚实信仰。
岳阳篇:
烟火气是我们近年来常说的一个词汇,提起这个词要有烟,有火,以及我们曾经熟悉的过往,这是属于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记忆,如同那个不管你离开多久都会在原地等你的背影,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的背影,这是我们的宿命,也是味道的薪火相传。
西昌篇:
我们攀越高山,走向云海尽头,最终却发现,心中的故人依旧。
远行,从未能赐予我们放下的幸运。
于是我们放下背包,围炉夜话,走进人群深处,尽管心中的孤独犹在,但在这些努力面孔前,我们自己的快乐与忧愁,却是那样的千篇一律,又不值一提。
面对借着自己的酸劲想象别人的幸福,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实际走近才发现,每个人都是痛并快乐着。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每个人都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奋斗。
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我们的小城,这里的故事属于你我,属于每一个从降生之日起就注定奔跑的灵魂。
《小城夜食记》影评(五):何以解忧,唯有吃肉;人生苦短,吃就对了
前几天在B站看了部野生纪录片:《小城夜食记》。
说它野生,是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一部美食vlog,
导演,文案,主持都是一个自称“饼叔”却被粉丝叫成“丑叔”的Up主。
这部《小城夜食记》记录了中国十个三四线城市的夜市生活,
每集一城,一城两家特色小店。
从喀什到扬州,从丹东到霞浦,
从宝鸡到岳阳,从潮州到淮南,
从西昌到梧州,纵跃南北,横跨东西。
虽然地域差异很大,但夜晚饕餮的内容却很类似:
烧烤是不变的主题,吃肉是纵欲的欢乐。
在屏幕上看着滑嫩多汁的肉片,
Q弹焦香的肉串,
红油鲜亮的辣子,金黄酥脆的烤馍,
进入主持人的口中咀嚼,
仿佛自己也切身体会了放纵时又罪恶又幸福的快感。
除了品尝美食,
每集也会简单描述一个城市,采访两个店主。
虽然每个城市的气质风格迥异,
但它们都同样充满烟火气息,
虽然每个经营者的价值追求各不相同,
但他们都一样辛勤奋斗,努力坚持,
在生存与生活间探寻自己的平衡。
这部小众美食片之所以会被粉丝追捧,
与身兼导演编剧主演的饼叔不无关系。
常规认知里,美食博主大多是时尚养眼,嗓音甜美,浅尝细嚼的妙龄姑娘,
而这位UP主却是个其貌不扬,臃肿驼背,声线粗旷,
看着镜头一边儿说话,一边儿面不改色撸完三十根肉串的魔性大叔。
摄像经常给他塞满食物快速咀嚼的嘴部做特写镜头,简直是美食届的泥石流。
最让人过目难忘的是他在美食入口后一言难尽的表情。
那是一种混杂了痛苦与享受,又充满感叹,令人难以解读的表情。
第一次见到它,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是一种负面的表达,
所以当坐在他对面的店主见到这一幕时,都是一副严肃紧张的表情,
内心的OST一定是:
这货到底是来介绍店铺的,还是来砸场子的?
直到他咽下食物,说出感受,
人们才能如释重负:原来这是好吃到飞起的意思。
习惯之后,看他吃东西时的样子反而成了一种娱乐。
他一开吃,满屏就铺满“丑丑丑丑”“越丑越好吃”的弹幕,
大家都在从他的表情里鉴定食物的美味等级。
当然饼叔的风采并不是他的“丑”,而是自身真实低调的才华。
他的台词既文艺又庸俗,
比如“把肉摔打成你期末考试时的样子”,
“这盆肉放在面前,感觉就像三岁小男孩被妈妈带进了女澡堂,那是一种原始的冲动。”
而他对于创业者的尊重和对时代的感激也渗透在充满人文情怀的文案里:
“每天早上,中国人可以吃掉4万吨面粉和3万吨大米;
每天中午,中国人可以吃掉20万头猪;
每天晚上,中国人可以吃掉1亿8500万只小龙虾;
每天有接近300万名餐饮业从业者为我们服务;
每天的美食盛宴都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场奋斗,
这在70年前的中国是连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壮丽景象。”
“尽管心中的孤独犹在,
但在这些努力的面孔前,
我们自己的快乐与忧愁,
却是那样的千篇一律,又不值一提。”
“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我们的小城,
这里的故事属于你我,
属于每一个从降生之日起就注定奔跑的灵魂。”
饼叔曾是央视的战地记者,今年1月又跑去武汉做抗疫记者。
或许正是这份纪实情怀让他的美食节目有了不一样的底蕴,
也因为这样的情怀,让我容忍了它稍嫌拖沓的节奏和参差不齐的选材。
这部片拍摄于去年年底,看着画面中人声鼎沸的小店,竟有种恍若隔世的百感交集。
原来我爱看它不只是因为垂涎那些油嫩多汁的肉食,更是因为它让我怀念曾经热闹嘈杂的烟火气。
当初的只道是寻常,对于现在却成了奢望。
而半年前在镜头前对发展充满笃定的店主们,不知在这段日子里又经历了什么。。。
历史一粒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希望他们都能挺过去。
最后把这段《小城夜食记》里的文案,
送给现在身处在这场看不到终点的等待中的每个人:
“我们都曾经经历磨难,我们都曾经失去爱人,我们的生活都曾经被碾压成碎片,但是我们相信,风雨之后必有彩虹。这是流淌在我们这个胜利民族每个人血液里的坚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