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唤醒创作力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唤醒创作力读后感精选

2020-03-17 23:2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唤醒创作力读后感精选

  《唤醒创作力》是一本由[美]朱莉娅·卡梅伦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9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唤醒创作力》精选点评:

  ●晨间笔记艺术家之道。坚持每天的晨间笔记将自己所思所想写下来,每周找时间给自己放空,与自己交流都是极好的方式。

  ●很一般,实操性欠缺,只有很好的情绪抚慰作用。

  ●书中主要介绍‘晨间笔记’和‘艺术家之约’,重点在于你能不能坚持做到,与内心小小艺术家对话。

  ●感谢有启发,相信自己很重要。直觉很重要。

  ●概括起来就是:晨间日记+艺术家之约,勇敢去做。

  ●在学校图书馆的还书篮子里挖到的,翻完发现作者是一个导演的前妻(?),其中的晨间日记倒是坚持了下来,还有很多tips却没有动力去完成,看过就忘记………

  ●对于个人来说,特别好的书,我心里小小的艺术家很久没有出来活动过了。希望有一天,她可以再勇敢的出去玩耍

  ●已购。晨间笔记与艺术家之约就是核心了。不试不知道有没有用,不试不如不读。

  ●我非常听话的每周一章节每周都完成作业。我看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晨间日记和艺术家之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个对自己的整理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还有学会了肯定自己,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收获非常多的一本书。

  ●和再活一次的核心有点像,说是写作更像是心理疏解。还可以,三星半。

  《唤醒创作力》读后感(一):读《唤醒创作力:写给被“卡”住的创作者》小记

  里尔克和梭罗都提倡远离人群“过一种艺术的生活”,但两人对生活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里尔克认为“艺术的生活”要承担起必要的痛苦和孤独,才能进一步提炼出“艺术”来;而梭罗以为“艺术”从自然生长的天性中自由发展出来,所以人要按照神的旨意生活。

  朱莉娅·卡梅伦的《唤醒创作力》承接的无疑是梭罗的理念,认为人悉心照料自己的内心,真诚地倾听内心的声音,使自己高兴,“艺术”便从心灵中绽放出来。从这个角度看,也许《瓦尔登湖》便是梭罗的晨间笔记的摘录,而泛舟湖中垂钓、冬日里趴在冰上观察水泡便是梭罗的艺术家之约。

  《唤醒创作力》读后感(二):唤醒创作力

  晨间笔记3页 1我写的不够好 2我写的不会被别人看到 3我花在这上面的精力不会有回报 怀疑与不敢尝试:毒药 用心留意当下 兴趣的突然消失:否认痛苦与防止受伤。不想面对作品有瑕疵的事实。 回避阅读 我不能真的相信神能支持我,是因为…… 允许自己随心所欲享受奢侈,无需时刻惦记要做大事 “如果我没有必要尽善尽美地把它创作出来,我会怎么样?” “你会超越自我。” 衡量得失是为了拖延下一步要做的事 受挫不是懒惰! 恐惧阻碍了艺术家。他们怕自己不够好,怕自己完不成作品,怕失败也怕成功,甚至害怕开始。治愈恐惧的解药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突破阻碍:减轻恐惧,信任自己 名声毒药的唯一解药就是努力创造。 艺术需要孵化的时间,竞争和自尊心却想要随时获得他人的认可。 创作瓶颈:用脑过度。一直在想想做却做不到的事。为了修复,需要进入身体。

  《唤醒创作力》读后感(三):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位艺术家

  #阅读清单# 9/50

  PhotoReading黑带训练营 01/100

  《唤醒创作力》

  这本书的作者朱莉娅·卡梅伦是一位创作人,小说家、剧作人...有很多身份。这本书也是其写给创作人的一本书,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卡顿,所以她是在讲如何修复创造版本的自己,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在知道这几本书前就开始了其中的一个方法—晨间笔记,现在已经写了3个月了,其实当时是因为那段时间情绪不太好,想着梳理一下,没想到它也是疏通创作管道的一个很棒的方法,在纸上任由意识流动,不做评判,很多问题就在这个过程中解开了。

  另外一个工具“艺术家之约”进行过几次,有一次就是体验了一把油画创作,从来不觉得自己可以去画画,结果画完还挺不错的,被鼓励到不少。

  艺术家之约就是每周固定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可以是散步、看电影、洗澡、刮胡子、逛旧货店、美术馆展览等等,透过这个过程来和我们内心的小小艺术家独处,当然也一样不要用逻辑脑来评判它,做这件事好不好、对不对,透过这样的过程来滋养自我。

  就像在往蓄水池灌水一样,这些有规律地重复性的事情都会让我们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

  r完后准备把艺术家之约再次实践起来,书中还有很多很多精华,恨不得把所有内容都读一遍,所以还要再激活几次。

  《唤醒创作力》读后感(四):唤醒创作力

  两个工具:

  晨间笔记。类似于写日记,“强制”自己进行每日输出与表达。我个人是放到晚上写,变成日记,会有更多表达欲。细细碎碎的东西什么都可以写。这本书让我获得的一个收获是:定时回看日记!我一直都写日记但基本不会回看。观察自己的所想所感,并且可以进行圈划,记住“明亮”的时刻,留下生活的highlight,总结情绪黑洞。除了情绪输出,还有灵感输出,文字输出,计划输出等。

  艺术家之约。每周空出一点时间留个你内心的小艺术家。广义来说,可以是任意使你的生活更美好的事情。你可以每周看一部电影,锻炼新的厨艺,做你没做过的事情,新尝试。

  书中对这两个工具的解释:晨间笔记会告诉我们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找到问题的要害并明确我们所担心的事。我们对自己抱怨、历数、辨识、隔离、烦恼的过程就好像在做祷告,在修复创造性自我的过程中,它只是第一步。艺术家之约的释放过程是第二步,我们在这个步骤开始听到解答。这两个步骤的重要性旗鼓相当,铺展我们的艺术生命所需借助的创意力量,开始在我们心中慢慢积蓄了。

  大标题都是妥妥的“道理我都懂”系列,比如“信任自己”,“别为自己设限”,“拒绝完美主义”,“只需迈出一小步”,但内容还是值得一看的,有共鸣或能汲取营养的地方就细细看,过于鸡汤扫过即可。

  喜欢的句子是近来看的书中比较多的:

  让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成为与你有关的事,这样,你的人生才是你的。

  生活的品质必然与喜悦的能力成正比,而这能力则来自用心留意。

  嫉妒是一种因缺乏而导致的情感,容不下富足而多元的宇宙。

  想要“做得更好”的欲望会扼杀只是单纯“做到”的欲望。

  竞争的心态永远都是为了满足自尊心,要我们不只是创作出好作品,而且还要抢先创作出最好的作品。是自尊心命令着我们必须搞出绝对原创的作品,但好像这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好事。当我们与他人竞争时,当我们只关注创作是否有市场时,我们其实是怀着短跑的心理状态,与其他艺术家在创意竞走中互相推挤。我们总想要在短期内获得成功,往往忽略了长期的利益。我们总想跟随时尚的眼光,却不愿跟随自我的光芒,令创意生活的可能性大大缩减了。

  学会自我赏识才是解药,动手去创作才是做真正的赢家。

  我要告诉你我亲身的心得体会:八公里的徒步走让我受益匪浅,你必须要独自行走,并且每天都坚持。

  倒逼自己输出是个不舒服的事情,不舒服着不舒服着就舒服了,字里行间你的思绪得到了整理,得到了统一的出口,挺好。

  《唤醒创作力》读后感(五):作战自我怀疑,“我很行”

  

1.晨间笔记——引导创意自然出现

-为什么写?

  记录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想法,可能一开始不成形状,但慢慢写下来,会让人沉静下来,会有新奇的点子突然蹦出来

  -写多少?

  雷打不动3页纸

  -写什么内容?

  都可以,对小时候的回顾,突发奇想的“如果……我会”,梦境的记录……

  很重要的一点,在结尾都要自我肯定。可以先列出自我怀疑和否定的话,然后进行自我肯定,必须以肯定自我结尾

  -什么时候看?

  前8周不要看,因为初始的这段时间主要用于培养习惯,尤其是对一个自我要求极为严格的人来说,回顾会让他不断自我批判,进而产生消极心理,严重影响晨间笔记继续下去

  8周之后可以带着两支笔回顾,一支标记想做的,一支标记怎么做

2.艺术家之约——独处的力量,蓄力池

  每周腾出2个小时与自己独处,不做事情,出去晃荡。最原始的方式是远足,可根据自身情况演变为散步、安静地听音乐等十分专注的活动。总之不要有外人参与,自己也不要做其他事情分心

  -为什么?

洗澡、游泳擦洗、刮胡子、驾车等所有有规律的、节奏性的工作都可能把逻辑头脑转换成更具创意的艺术头脑

  比如对于我来说,吃饭时、走路时,都可以让我进入一个专注的神游状态,思绪会超级发散

相信自己,正面应对自我怀疑

  自我怀疑会摧毁热忱和进度。如我写小说,往往才写2章内容,就开始自我否定和怀疑。“写得太烂了”“人物不立体”,这种否定会立刻演变为”不想写了“”写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

  人需要进行自我批判,但须注意时间点,在东西尚未完成之前的批判绝大部分都会成为自我摧毁的推动剂,所以一定要肯定自己。“我这里写得不错啊”“nice job”之类的话,常常对自己说

  自信一点啦!!!!!呵护自己脆弱的心灵!!!!!

  另外一个方法是,不要回看自己的作品,等到完稿之后,再看

要知道,孕育一个想法很像烤面包,想法的味道,是需要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飘香四溢的。如果你一开始就在面包上戳来戳去,或一直在反复看它有没有被“烤好”,那么它永远不会飘香。一块面包要想被烤好,就要在漆黑而幽闭的烤炉里老老实实地待上好长一段时间。如果你过早地打开烤箱,面包就会塌软,蛋糕也会空心,因为热气都跑掉了。创造需要我们持有一份出于对过程的敬重而保持的节制

其他知识收获

  荣格的“共时性”,大意是事情巧合地相互契合。

  比如我想要写好小说,正好就在某个微信群里看到有人在讨论小说相关的话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