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镜》读后感锦集
《日本之镜》是一本由[荷] 伊恩·布鲁玛著作,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之镜》精选点评:
●本书初版于1983年,现如今看来,其中的例子和观点有些不太适用于当下的日本,但其提供的视角和分析方法,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如此的醍醐灌顶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翻书#已镜为喻,说明日本民族在温文尔雅的同时,一个戏剧化&光怪陆离世界的平行存在~一切以'建前'为前提,本音得到仪式化释放。#我慢即坚忍#
●2019#03 表面上循规蹈矩又温文尔雅,但内心深处却迫于等级制度与集体意识的日本人在其大众文化,如戏剧、电影、漫画中等等都表现得十分沉醉于死亡与施虐的幻想。无论是投射在有关女性的两种传统角色,母亲和妓女抑或是中后篇的提到的第三性、男性篇中的传统黑帮世界,都是日本人与现实世界的某种联系与映像,像作者在结语中所言,“他们在遵循“建前”审美原则前提下,“本音”却得到了仪式化的释放。”
●日本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总有暧昧不清的性意味,即便是《明天妈妈不在》这种悲情幼童剧,也不能免。性大概给其人民某种程度上的安全感。
●仪式感和符号化抖m的好朋友 从本土神话引出污秽是日本人的原罪相当吸引人 “日本是一个符号组成的王国,一块充满着空洞手势和符号的土地,在这里,细节便代表整体。恋物癖者所崇拜的象征物无比重要,以至于实物反而显得累赘。” 我们这种人 眼里只有纯粹和浪漫 简直不分左右上下 反省 理想化的性别存在于他者 “一项一本正经试图实现遥不可及之事的努力”死亡崇拜
●很有趣的一本书,可以作为了解日本的初级读物。
●娓娓道来,和《菊与刀》不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日本文化。
●一本建构在日本文化评论上的日本研究论,比《菊与刀》好进入
●让我片面理解了AV里面的那群禽兽和被蹂躏的美女
●作者:知名、4; 装帧开本手感:普通开本,精装、3;画面图像清晰度:黑白图、3; 印刷字体:字体较清楚、3; 内容:日本的黑暗一面、4; 厚度:一般、3; 价格:稍贵、2;总体还行,丰富的生活,不过日本人过的比较压抑,需要慰藉
《日本之镜》读后感(一):改变对日刻板印象必读书目之一
我认为,要想在国际秩序中构建良好或者说健康稳定的国家关系,除了国家层面的外交,民间也应该有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尽管我们在历史上和日本颇有渊源,但是由于日本侵华以及近现代大量的成人动作片,几乎对我们而言,日本人是虽然表面礼数周全但内心深处是残酷而好色的一个存在。——正如我们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地域黑一样,这样充斥刻板印象的日本人论一直在不断蔓延。这在我看来,是不利于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 记得之前某大公司在招聘的时候,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歧视”日语专业学生,引发了公关危机,就可以看出,我们对于自己国家旁边这个隔岸相望的岛国,存在多么大的误解和偏见。 我一直认为,古人说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有时候,国家关系,更多的需要民间力量来作为补充和调剂。如果想要在当今时代,在国际关系中实现双赢,就更需要全面了解该国文化社会背景,才能在合作中找到彼此相处的最佳模式。 正如书中所说的,不是每个日本人都沉醉于施虐幻想,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性和暴力。——就像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愚昧无知不懂家国大义的粗鄙之人。所以假如你想好好了解日本社会,让自己一听到日本不是露出迷之微笑,那就值得好好读这本书。
《日本之镜》读后感(二):性与死亡的媾和
如果纵观《日本之镜》这本书前九章,读者会发现日本人对死亡是迷恋,无论是杀人还是自杀,是最自我尊严体现的终极手段和最后的维护,日本人的个体意识是维系于集体之中的,公司,社会,如果个体有辱集体的威严,那么另一些个体会跳将出来消灭他,以维护集体,因为辱没集体也就等同于对个体的玷污。所以,会出现刺杀政客,以及军人政变(维护天皇统帅的集体)。
对“性”的态度是源于某种个体对抗集体的束缚,无论表面上如何遵从集体的意志力,如何受到打压和排挤和集体的压榨,个人都要努力维护这个集体,脱离集体,就无法体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但是在骨子里,个人的内心意志之火是无法浇灭的,总要炙烤着自己,为了不被这团火焰伤害,只能寻找最最私密的方式去得到释放,那就是“性”,在交媾中得到自我的派遣,也寻回“本我”,这在自我社会化的过程中,既没有否定集体对于个体的意义,也找到了寻回自我的另一片“欢场”。
死亡-自杀,也是为了脱离于世俗社会,专制压榨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性还是死亡,都是寻回自我意义的最后的捷径,但绝不是最佳的。这给了个体涂上了一层悲壮之色。是个体的不幸,也是自尊的不朽!
《日本之镜》读后感(三):隔雾观山的文化研究
对这本书非常失望了,全书都透露出一本以西方为中心的狂妄自大之感。把日本人说成是集体主义饱受压抑的努力,并因此产生了变态一样的暴虐 无尺度的性和对死亡的推崇。还嘲讽日本面对现代性的那种乡愁,难道我们这些有深厚传统的国家,面对现代化就应该躺平等着车轮压过去吗?还有对三岛由纪夫的评论也今人气愤,把日本的民族主义说成是盲目洗脑下的产物,未免有点不尊重人了。相比较之下,其他和日本人论有关的书,比如《菊与刀》《日本与日本人》更加客观。虽说作研究,要站在他者的角度,但是作者明显对日本文化了解的不深入,始终有一种隔雾观山的距离感,也可能是各花入各眼吧。
当然,这本书还是有独特之处,本书标题中的"日本之镜"指的是日本的电影电视等属于大众的娱乐,作者从影视作品出发来考察日本的大众文化,对于日常史的研究是有借鉴意义的。
总体来说,这本书完全与我的观点相悖。我自己恰好就是作者所嘲讽的那种向往旧时代的人。我一直对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抱有尊敬之心的。看过三岛由纪夫自己对于武士道的独白《叶隐闻书》很受触动,下面附上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人一生实乃白驹过隙,暂短之极,无论如何,做自己欢喜之事并应依靠此生活,浮世若梦之世间,总是做着自己憎恶之事且以烦恼苦痛度日,愚蠢至极。
《日本之镜》读后感(四):《日本之镜》(伊恩·布鲁玛)
理想国系列的新书,跟《菊与刀》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讨论日本民族特性和日本人性格共性的,不同的是这本更侧重于从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影视作品入手。
看的过程中也做了一些笔记,不过太忙没来得及在微博上记录,就一块写在总结里了。
“日本人的英雄崇拜往往兼顾两方面:既要维护一个封闭社会体制的安稳,又要允许置身社会之外的英雄让人们间接体尝极端个人主义这一禁果。”
“日本人对自然的态度不单是爱,还混杂着对不可预知力量的深深恐惧。没错,它受到膜拜,但仅仅是在得到人类双手重塑之后。”
“在日本,离群索居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价。不遵循既定的惯例,基本上就意味着彻底消失。”
“迫使人们在表面上墨守成规的压力要比西方大得多。日本人多半都很担心自己举止怪异,异于常人,生怕与自家邻居有何不同。大多数人均视‘平凡’为最理想的状态。”
“当代日本的英雄崇拜依然带有上述烙印。人们崇拜叛逆者和狂热的标新立异者(越狂热越好)。但是最终这类英雄必须自我毁灭,就像近松笔下那些门不当户不对的恋人。叛逆者一头跳进河中时会掀起水花,但是淹死了就确保水面恢复平静。”
“死亡在日本还有着西方所不具备的意义:这是脱离集体专制却又不打破它的一种办法。换言之,死亡也许是终极的自由是纯洁性的巅峰,但也是终究要偿还的一笔最重要的债。”
都是比较有代表性也比较有意思的观点,一定程度上确实契合我自己对日本社会的印象。引用日语颇多,懂日语的话能很快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作者生活的年代和大多数年轻读者生活的年代有一点差异,所以提到的作品年轻人普遍不是很熟悉,但依然可作为接触了解日本社会特色的一本入门,读读尚可,要谈深入的话多少还是稍微差了点,中间有大量跟性相关的话题,倒也不至于显得过于低俗。
《日本之镜》读后感(五):日本社会与个人的矛盾
日本是一个融合了很多文化的国家,通过模仿将别国文化引入国内,之后渐化为日本风格。对当今日本思想的成型影响最深的要数本土神道教以及舶来的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
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在江户时期,德川幕府统治的二百多年中,儒家教条被政府作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利用死的礼教和道德神学来束缚平民。
我在书中注意到的社会形态——日本社会与个人矛盾地共存,或许是出于埋入潜意识里的礼教的束缚。制约日本人的不是社会规则,而是一套抽象的道德教训,一种僵化的礼仪制度。
他们似乎深谙“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的道理,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必须服从一种的观念:个体必须融入集体之中,个人欲望屈从于他所在的集体的意志。相对的,他们渴望能从集体中获得安全感。他们用各种手段维护集体的存在,例如复杂的仪式符号,共同的符号越是隐秘复杂,就越能够将外人排除在外,将自己人纳入进来,以此来保证团队的纯粹性,其作用在保护团队本身。
社会受制于各个等级之间地义务和人情。人们都在社会中扮演并尊重所扮演的角色,一个人对自己的等级地位有“义理”。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妻子对丈夫恭恭敬敬,这只是女人在履行做妻子的本分,至于在私底下他们关系如何,那就要另当别论了。至少在表面上,妻子不能违抗丈夫,“子分”不能反抗“亲分”。
服从集体,就要压抑个性。鼓励人们在幻想中释放暴虐冲动,而在真实生活中加以打压,这是维持秩序的一种有效手段。幻想的方式不同时代有所不同,而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从歌舞伎到影视作品、小说,性和暴力的元素一直存在。
打压的越狠,玩乐的内容(性或暴力)便越荒诞不经。在暴力中寻找消遣、去妓院嫖妓、参加宗教节庆都是为了发泄情绪。这种找乐子是仪式化打破禁忌的一个过程,而禁忌在日常生活中事绝不容侵犯的。只有做好分内之事,才可在“规则”内打破禁忌。正如作者所说,人们遵循“建前”审美原则的前提下,“本音”得到了仪式化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