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费尔迪杜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费尔迪杜凯读后感摘抄

2020-03-19 23: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费尔迪杜凯读后感摘抄

  《费尔迪杜凯》是一本由[波]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费尔迪杜凯》精选点评

  ●太满太满了

  ●波兰语两大神人:贡布罗维奇、舒尔茨。

  ●翻翻

  ●重印还不如重译

  ●不禁怀疑到底还有有多少蛰伏在小语种的幽暗深林里还没被我遇见大师感谢翻译家我们在巴别塔耸峙的废墟里扒得满手是血

  ●很经典推荐

  ●贡布罗维奇是神。二十世纪以来,中欧东欧作家位于最顶层,他们不是在玩游戏,而是玩真的。

  ●可以严肃地来读,也可以轻松地来读。书中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囿于一种对风格、对形式、对结构奴性,依着这些风格形式结构去行事,而这些行事准则究竟又是从何而来?

  ●庆幸先看的是昆德拉

  ●屁股男孩们的小屁股,天空上的大屁股。绿色的贫血!一颗炸弹!不是成年人踩住少年人,也不是少年人朝成年人吐痰,更不是现代派对守旧派的戏弄,或左翼分子贵族地主抗议,是对整个时代、整个人类的愤怒而无力的恶心

  《费尔迪杜凯》读后感(一):逃亡

  以叛逆姿态进入文坛,将游戏性与实验性作为鲜明特征,贡布罗维奇在他自创词《费尔迪杜凯》的语境完成了对现实夸张的涂饰,情节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了单纯匣子,一个个有棱有角的匣子里装满了即将溢出了的惊奇混乱,一种看似十分锐利的对立实则是一团混对抗

  一个总的剧情——三十岁的作家尤瑟夫厌恶成熟的拉扯,然而他被保守派的平科教授变成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尤奇奥的时候他又十分厌恶那种不成熟——只是故事布景,尤奇奥的“逃亡”有着轻微割裂感,这种不连续性来自于贡布罗维奇对表达实验欲望强烈,在总的故事里,他的双眼一直注视的是某部分相对立的方面讽刺的欲望将一个个象征性事物变成世界的喻体,散布在各个角落,甚至可以说组成了世界。于是,空中的“小屁股”成为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后也是最深刻印象,它既是十几岁的少年尤奇奥稚嫩的小屁股,也是世界的来源——太阳的小屁股。

  幼稚思想,成熟的思想,保守派的思想,现代派的思想,各种思维的混乱大杂烩组成了整个故事,尤奇奥一直处于惊惶的状态,使整个故事都染上了惊惶的色彩。这是最像逃亡的逃亡,这个故事拥有了逃亡需要的背离的目标(即便这个目标是一切),拥有了与想象的逃亡不符的茫然无措,拥有贯穿始终的惊惶情态,拥有逃离旧的逃亡本身的新的逃亡、一连串的逃亡,最终还拥有形式上的真正的逃亡故事。故事像是一面镜子,将贡布罗维奇骨血中的叛逆完完全全映射出来,然后它又包裹成一个严严实实的匣子,直到读者翻开书页,再以十倍百倍的能量爆发出来。这个扭曲的、令人不安的世界,在镜子破裂的同时将荒谬再扭转十倍,政治生活的崩坏仿佛触手可及,读者的大脑在尤奇奥的惊惶下被碾压得七荤八素:“这不是我看到的世界!”事实上,谁又都无比清楚这就是真实的镜像。

  贡布罗维奇在处处埋下扭曲的鬼脸,嘲讽的姿态全然透过纸面伸到读者的鼻尖,极度张扬的不正经,却又无处不是极度现实的悲哀。即便对象并不是我们,但,那又如何?以最为真切的哀嚎与茫然和最为无理的混乱翻搅在一起,将所有人——哪怕是旁观者都牵扯其中,于是我们卷入了小男孩和小伙子的争斗,卷入了保守派和现代派(寄宿学校女孩)的争斗,卷入了地主老爷和乡下人的争斗。这是多么锋利的武器,他用最为戏谑的态度毫不留情地刺伤所有人,包括他自己。

  当贡布罗维奇承认《费尔迪杜凯》的题目的意义是“反传统”后,这种消耗巨大精神力的破坏行动有了最好的解释,为了颠覆不惜牺牲自己,为了刺伤整个社会不惜先向自己拔刀,即便异常残忍也能快乐地游戏,这种激情果然才能迸发出最肆意的火花啊。尽管他夸张地歪曲着所有的方向,但我们知道,逃亡的方向便是朝向的方向,越是逃离,越是靠近,这也是属于他本身的一种特殊浪漫吧。

  《费尔迪杜凯》读后感(二):越荒诞不经,越戳中要害

  不知何时,“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成了一句流行语,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戳中大家的共鸣点。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反差,的确能带来更大的张力。二十世纪荒诞文学经典名著《费尔迪杜凯》,也采用了这种叙述的方式,故事是那么荒诞离奇,反应的问题却是那么戳中要害,走的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路线。

  《费尔迪杜凯》是波兰小说家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的成名作。贡布罗维奇不但与卡夫卡、穆齐尔、布鲁赫并称为“中欧四杰”,还被米兰•昆德拉誉为“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费尔迪杜凯》把荒诞执行到底,从书名就开始了。贡布罗维奇创造了这个词语,没有任何明确含义,和小说内容也没有实质的关系。在贡布罗维奇写给书迷的公开信中,他明确表示这个词语就是“反传统”的一个标志。如今,这个标志早已深入人了。

  在《费尔迪杜凯》的故事中,三十岁的尤瑟夫突然变成十几岁的少年,经历了一番匪夷所思的事件。从尤瑟夫的经历中,总能找到现实的影子。

  在学校里,学生们不甘心被陈腐守旧的模式塑造成毫无灵性和生气的批量复制品,用“孩子气”的幼稚方式,跟大人对抗。他们和老师争吵,和顺从迂腐教育的同学“决斗”,试图找到一条出路。如同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对学校的回忆,教育方式在长期稳定的状态下逐渐变得陈腐,缺乏活力。茨威格和他的小伙伴,同样想方设法逃离沉闷的课堂,转而去文学艺术的海洋中吸取养分。“孩子气”的反抗,在固化的教育体制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无力。也许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曾经努力反抗过。

  菲利陀尔和反菲利陀尔之间的对抗同样如此,“孩子气”的争论,“孩子气”的“决斗”,混乱又无力。《费尔迪杜凯》发表于1937年。一战后波兰独立,民众想必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生活画卷。到了三十年代,波兰却陷入经济危机和政治极权化的泥潭,难以接受的落差,导致迷茫、焦虑、绝望、无力感在社会蔓延,对现实的不满蓄势待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怀疑和忧虑。菲利陀尔有一张“先知的面孔”,反菲利陀尔则有一张“怀疑论者”的面孔。他们之间的对抗,正是那个时代波兰知识分子思想状态的缩影。

  网球赛场的集体疯狂事件更是诡异,就像一战后各类思潮的涌起和民众思想上的混乱无措。原本一个意外引起的骚乱,竟然被其他人毫不怀疑的模仿起来,病毒式传染到整个赛场。这是民众甚至贵族阶层思想混乱的表现。他们早已丧失了分辨力和思考能力,像木偶一样,机械地接受扑面而来的各种思想观点,随波逐流。一战给战后欧洲投下了长久的阴影,旧秩序崩塌带来了混乱无序,人们在客观世界和主观思想上都要缓慢重建,摸索中少不了“有病乱投医”的试错过程。正如网球赛场上那一幕,不管对错,做了再说。

  故事中的尤瑟夫,不断地逃离,又不断的落入新的困境,逃无可逃。满满的受困无助的绝望感。二战前的欧洲,社会各方面仍然充满矛盾和问题,民众同样逃无可逃。贡布罗维奇的《费尔迪杜凯》,就像哈哈镜,放大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用扭曲的、夸张的画面,让人认清当时世界的真相。

  越荒诞不经,越戳中要害。这就是《费尔迪杜凯》成为荒诞文学经典的缘由。

  2018.07.11雾凇

  《费尔迪杜凯》读后感(三):无中生有的姑妈

  姑妈,三姑六婆中的一种,性别女,最拿手的武器是那张嘴,秘藏的究极奥义是介绍相亲:“娃哎,有对象了没?来来来姑妈给你介绍一个,一结婚就能住新房的那种……”

  避之唯恐不及。

  须知,姑妈是人类史上分布范围最广的杀伤性生化武器之一,嗅觉十分灵敏,具有超强的耐性和火力,就如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在《费尔迪杜凯》中所指出的,她们“老早就挖空心思竭力对我施加影响,希望我能作为一个什么人物稳定下来”——当然最好是在围城里。没有什么毛头小子是姑妈不能解决的,如果一个姑妈不够用的话,那就多来几个,不行再加个德高望重的教师,再来一堂规范思想的教学,一番水到渠成的生活体验,最后来场形势所迫的惺惺相惜直达心意相通……

  作战堪称完美。假如我们从以上的角度来理解这本《费尔迪杜凯》,一部讲述从未露面的姑妈大魔王如何操纵着魔法般的舞台布景将三十岁的少年尤瑟夫牢牢地禁锢于世俗形式之中的冒险小说,照我看来,似乎也说得过去。我们的尤瑟夫究竟还是逃不出去。小说的最后,尤瑟夫少年牵着他的公主在波兰的田野上逃跑,头顶上是一轮令人炫目的超级屁股。孩子气的屁股。巨大的屁股。姑妈的屁股。

  苏珊·桑塔格评论《费尔迪杜凯》时说它“堪称是迄今描写性欲最爽和最直接的一部小说——可书中却没有一处涉及描写性交场面。”——这屁股大概是一例。月亮坐在我们头顶,这一“坐”因其中的隐喻、力量和气息而显得无比丰满。我情不自禁地想满月之时狼的嗥叫是否也是出于同一个道理。

  或者还有另一种。生物在感到压倒性力量威胁时总不免发声求救的。1933年贡布罗维奇发表处女作短篇集《成熟期的日记》(即《巴卡卡伊大街》),1937年发表长篇《费尔迪杜凯》,这些声音沉重地饱含恐惧。从《一件臆想杀人案》中对令人窒息的真相的恐惧,到《清纯少女》对无知单纯的畏惧,再到《宴会》中让人绝望的集体无意识,贡布罗维奇用他荒诞的配方调制出一锅臭豆腐味的绝望。而这种绝望,在长篇《费尔迪杜凯》中发酵释放得淋漓尽致。

  还有什么比头顶上姑妈的屁股更加令人绝望的呢?我们熟知一切关于月亮的典故,嫦娥奔月,月色真美,月是故乡圆,在这些人造的神话里我们满足于整个合情合理的世俗体系,而贡布罗维奇通过这样一个比喻轻易将其打破:“一个孩子气的屁股悬在世界上。”就像上帝的肠子一样,这个屁股坐穿了米兰·昆德拉的媚俗。而在此之外我们看到的却是孩子气的作态,是神话的装饰,是权威的屁股。形式被形式禁锢。在“上头有人”的神话里我们永恒地意识到某种权威,意识到世界运转的规则和自身所处的位置,意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我们找不到通往亚特兰蒂斯的路。

  当规则被神化,神话就诞生了。

  古语有云,“重复使人欢喜”,而贡布罗维奇便顺势如此断言:“通过重复,一切神话都是通过重复最轻松地创造出来的。”一个作家正是如此创造出他自己的神话:风格重复。头脸细分的肢体语言,拿腔拿调的自我论证,逻辑断链的台词布景,健康小腿的形体美学。作家如此地沉迷与风格与形式,以至于当他以《项狄传》般的随性在长篇小说中插入一则短篇及其前言后,还不无感慨地在第二次这样的戏法中解释道:“因为对称法则要求这样做。”

  贡布罗维奇的法则是喜剧的法则。昆德拉称《费尔迪杜凯》是一部“才华横溢的小说”不无道理。并列的苦难本身即是苦难的苦难,伪装的成熟本身即是成熟的不成熟,填鸭式的讽刺本身即是对讽刺的讽刺。而被揭露的真相,则是真相的无意义。贡布罗维奇是无中生有的大师,他并不在无意义中挖掘意义,他在无意义中寻找深渊。在无所不在的意义和无处不见的姑妈面前,作家选择了质问无意义。于是,在“面前这些白纸的巨大空隙”间,在“最严密和最合逻辑的构思”中,在成熟与无邪、系统与分析、贵族与长工肢体纠缠的斗争的中场休息时间,作家引燃了对自身的质疑:“归根结底究竟是我们创造形式,还是形式创造我们?”

  《费尔迪杜凯》读后感(四):荒诞还是真实:贡布罗维奇笔下的三重困境

  “费尔迪杜凯”是波兰著名作家贡布罗维奇创造的一个词,它在波兰语中原本并不存在,也没有任何意义,但却因为被用作一部荒诞小说的名字而变成了一种象征,用贡布罗维奇的话来说,它象征着“反传统,反媚俗”。

  小说《费尔迪杜凯》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虚幻的、创造的,是贡布罗维奇构建的“奇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很难去界定是非的标准,而且,从基于一个不确定的存在去确定其中对错也并无太多意义。矛盾才是小说中唯一确定的东西,也是贡布罗维奇借以传递出创作思想的途径。

  贡布罗维奇在《费尔迪杜凯》中围绕主人公尤瑟夫呈现出三个主要矛盾:一是在学校中的矛盾,二是在家庭中的矛盾,三是在社会中的矛盾。或者,也可以将它们称为三重困境,它们就像漩涡拖曳着主人公的脚步,让他徘徊其中,无能为力。

  就像人生无法选择一样,尤瑟夫进入“学校困境”也无法选择。他是三十岁的作家,却被语文教授平科“打回原形”,判定为仍需要返回学校继续学习的十七岁孩童,无法质疑也无法抵抗地“堕入”了被设定的角色之中。这似乎也在暗示着,人们不断被评判和设定是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命运。

  在学校中,教育者似乎变成了木材厂的工人,学生被按照既定的方式“切割”和“抛光”,校长等人不断地强调着自己心中设想的学生范本——他们必须是可爱的,无邪的,永远长不大的“唱诗班孩子”,压抑和忽略着学生们迈向成熟,纵然无法扼杀学生们自主意识的萌生,但却可用催眠的手段加以控制。

  同进入第一重困境一样,尤瑟夫进入“家庭困境”也是被迫的,他被平科再一次推进“囚笼”,根据也同样是平科的判断。在寄宿家庭中,尤瑟夫被看作是粗俗的毛头小伙子,与之相对的是象征着“现代家庭”的工程师一家。

  工程师太太盛气凌人,工程师的女儿高傲、做作,这些都把尤瑟夫推向生活的一角,她们以及与之类似的各类“现代”人士的虚伪抹杀了尤瑟夫青春的感情。他被莫名地轻视和隔绝,因为他不仅被判定为属于不受喜欢的那一类人,也不能变成他们所喜欢的样子,所以他自然要逃离。

  与进入前两重困境不同的是,尤瑟夫进入“社会困境”是主动的,是“自投罗网”,他和逃离学校的同学敏透斯自以为在寻求“清新的空气”,将会找到没有受到城市气息污染的村民们,与他们成为兄弟,却发现面前又是一条鸿沟:一边是提心吊胆,抵抗“意图”的村民,他们不相信变革,担心投机者殃及池鱼,另一边是尽力维护着上下差异的地主贵族,他们滑稽荒唐又冷酷凶狠。

  在描述森严的等级时,贡布罗维奇巧妙地使用了“扇耳光”象征等级的屏障:地主贵族用扇仆人耳光来强调他们之间的距离,扇耳光仿佛是不断用小刀在加深木头上的刻痕;敏透斯通过让仆人扇自己耳光则拉平了双方的地位,终于与农民弟兄成功“拜把子”;而尤瑟夫无名火起给仆人的一记耳光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无形中将自己推向了自己并不欣赏的地主阶层。在社会变革之中,尤瑟夫和敏透斯希望突破社会阶层的藩篱,但尤瑟夫却在旧势力的干扰下鬼使神差地站在了内心抵触的那一边,他最终又一次选择逃离。

  逃离是小说中值得留意的部分,主人公面对每一次困境都没有解决的办法,至多搅乱困境,然后逃离,但他始终又跳不出困境,因为逃离不过是进入下一个困境的开始。贡布罗维奇笔下的三重困境是人生的缩影,即便它们表面看似荒诞,构建在莫名其妙的基础之上,但每个细节却让人感觉煞有其事,填鸭式的教育、虚伪的新兴阶层、陈旧顽固的旧式思想,无一不是真实的写照,清晰地从荒诞之中显现出来,而人在困境被压迫,被奴役,想要反抗,不断逃离,却无法真正摆脱,这些也都反映出人生的真实。

  所谓“荒诞”,不过是贡布罗维奇有意选择的一种语言,是向传统与媚俗的宣战,似乎在表明着他的态度——要用扭曲的想象来描述扭曲人性的世界,于是,我们在文字中读到夸张的情节,一本正经的滑稽,但切勿忘记一点,他无时不在牢牢注视着那些严肃的真实,提醒我们思考困扰人生的问题——我们不断身处困境,而且无法真正逃离。

  《费尔迪杜凯》读后感(五):贡布罗维奇简直是戏谑、嘲讽、极尽荒诞的大师,毒舌又幽默

  米兰昆德拉在「雅克和他的主人」导言中对此书推崇有佳,将它与「堂吉诃德」「汤姆琼斯」「尤利西斯」「宿命论者雅克」并列。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译序里说:贡布罗维奇不是靠营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靠着意刻画人在荒谬处境中的心路历程来吸引读者;辛辣讽刺模式化的生活;以丑角式的幽默、冷漠和戏谑的嘲讽态度对待他所否定的事物,在讽刺各种事物时也进行自我嘲讽;把夸张推向了极致,造成滑稽的漫画式效果,通过被改造过的、被夸大了的、被扭曲了的画面展示出一个哈哈镜里映出来的变态世界。

  个人观感:我看书容易陷入局部,忽略整体,相较于反传统、反媚俗的主题,我更容易被一些意象和桥段吸引,惊呼神人奇书。贡布罗维奇简直是戏谑、嘲讽、极尽荒诞的大师,毒舌又幽默。

  「1」我的那些为数众多、拉不开扯不断、像衣服上的补丁粘住不放可又都真心诚意爱我的四分之一慈母,老早就挖空心思竭力对我施加影响,希望我能成为一个什么人物稳定下来:要不就当律师,要不就当机关工作人员。我的不确定状态对于她们而言是极其苦恼的事。……谁若不曾置身于姑妈文化的实验室,从来不曾受到姑妈那种使人变得庸俗低级、剥夺一切生命的思维方式的熏陶,并被其默默无言、不带一声叹息地制成试验标本;谁若不曾在报刊上读到过姑妈对于自己的评判,谁就不会了解什么是琐碎,谁就不会知道姑妈满肚子装的鸡毛蒜皮是些什么玩意儿。

  「2」我开始观察学生,我以尽可能幼稚的办法让他们知道,我是把他们看成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这样做会激怒他们,他们将竭力表现自己不是天真幼稚的,那时他们准得掉入真正的天真和无邪之中。这对于我们,教育家们而言是多么美妙的事!……他们的无邪在于渴望自己不是无邪的。……您是否相信,被我们人为化小并变成孩子的成年人,与自然状态的孩子相比是学校更好的组成部分?

  「3」说专家的评论-世界微不足道的部分,专家和美学家狭小的圈子,比小拇指大不了多少的世界,这些人在那儿一边不断相互挤压,一边想出越来越细微、讲究的要求。然而,更糟的是,你们的感受和风格实际上算不得什么感受和风格,不,你们的构想只有一部分合乎他们的胃口,绝大部分合乎他们胃口的是他们自己对构想对象的理解。……归根结底,究竟是我们创造形式,还是形式创造我们?……作品不是由你产生的,你想写是一码事,可写出来的却往往是另一码事,部分都趋向整体,每一个部分都暗自朝着整体的方向发展,都在竭力追求圆满,寻求补充,要求其余部分仿照自己的模式接续下去。开头奠定了结尾,而结尾也为开头打了基础,中间部分则是在开头和结尾间创作出来的。对整体的绝对无能是人类灵魂的写照。

  「4」一切较成熟、较高级和较年长的生灵都是以上千种形形色色的方式依赖于处在较低发展阶段的生灵……它走得那么远,以至可以说,年长的是被年幼的重新塑造的。……整个看来,似乎乡下人在娇宠地主老爷,而地主老爷在乡下人眼里被视为宠儿,地主老爷在经济上榨取农民,还有一种幼儿意义的榨取,他们不仅吸农民的血,还吸农民的奶。

  「5」但愿你们对一切表面化的东西充满畏惧……人似乎应被规定好了,在自己的理想上不可动摇的,在自己的宣言上是有自信的,在自己的思想上是毫无疑虑的,在自己的审美上是果断的,对自己的言行是敢于负责的,在自己的整个生存方式上是被一劳永逸地确定了的。请你们进一步看清这种要求的不现实性。我们的生命力是一种永恒的不成熟性。

  「6」究竟是谁创造了谁-是现代派的寄宿学校女孩创造出了老爷爷,还是老爷爷创造出了现代派女孩?

  「7」我被排除出人们之外,而他们加诸我的各种变态,没有了他们便变得荒谬、多余和无法做出解释。

  「8」在学校中-我仿佛陷入了一个不断使人变小和取消成人资格的梦境里面。逃离后:我在自然中越变越大,不断成长,变成了巨人,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就像被人剥得一丝不挂地摆在大自然巨大原野的盘子里给端了出来,显示出全部人性的不自然。

  「9」讽刺起人来也不含糊,因为在她自己意识的最深角落里,是按照纯粹女性逻辑行事的,她认为女人她什么都可以干,扇人家一记耳光,别人又能把他怎么样?……他们之所以装狗,为的是躲避城市知识界的代表的无所不包的能动性的伤害。面对城市知识分子过于热切地要将他们这些两脚动物迅速变成人,他们都心存恐惧。……是不是每个来到乡下的人都得落入这种固定的程式?是不是在乡下只能以谈论各种疾病作为谈话开场,否则就永远跟任何人都无法交谈?乡下贵族的普遍灾难就在于自古以来传统的良好教养迫使他们跟别人建立联系都是从伤风感冒一类的事开始。……是带着怎样的贵族阅历-要获得这种阅历至少也需接触四百个饭店堂倌、七十个理发师、三百个赛马职业骑师和同等数量的旅馆经理。……姨父的自豪感不允许对敏透斯采取别的什么态度!他那种纯种的血统不允许!列祖列宗的血在他身上沸腾了!历史的无情进程非法剥夺了他的财产和权力,但他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尤其是在肉体上却仍然是个纯种的贵族,他的贵族血统没有被触动过!……因为女人总是乐意接受别人爱她的这样一个事实。

  「10」敏透斯和塞丰的表情决斗,菲利陀尔和反菲利陀尔的决斗,网球场混乱部分,简直荒诞至极,构思绝妙,恰如其分。还有什么半夜三更隔着抹布扇长工耳光的桥段简直笑岔气。

  「11」结尾:须知谁也逃不脱一副嘴脸,最多只能换上另一副嘴脸。而想要躲避一个人,则只能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至于屁股,那是根本无法逃避的。如果你们乐意,就来抓我吧。我就把嘴脸捧在手里逃跑。全书至此结束,扔出一枚炸弹。谁若去读它,谁就大大受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